文_莫春秋(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勘测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大化红水河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风景名胜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大化县”)境内,面积23570.15公顷,其中红水河片区面积12238.15公顷、岩滩库区面积11332公顷,沿红水河呈南北走向分布,具有自然风光壮美、生态环境优良、壮瑶风情浓郁、电站大坝雄伟、红色文化深厚、乡村田园秀美等优势。
根据实地调查,风景名胜区自然景源涵括天景、地景、水景、生景等多种类型,其中地景、水景最能体现风景名胜区的特色。地景中最具代表性的景源是马鞍山、孔雀山、六洪岛、三星岛、盘龙岛等;水景中最能体现红水河特色的是百里风情画廊和千岛长湖。以上提到的景源,无论是规模还是禀赋都是风景名胜区的典型代表,景观价值和文化价值突出。
风景名胜区自然环境优良,自然、人文美学价值凸显,高耸的山峰、蜿蜒的红水河、宽阔的岩滩库区和青翠的竹林、独具特色的岛屿共同组成了一幅婀娜多姿的山水画轴,是喀斯特河谷、岩溶湿地的典型代表。
随着风景名胜区知名度的不断提升,游客量稳步增长,年增长率为3.20%。游客主要游览情人湾、岩滩大坝等发展成熟的区域,但由于道路交通、旅游服务接待设施等限制,风景名胜区其余区域的开发几乎处于空白,现有资源禀赋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
风景名胜区水域面积3323.52公顷,陆域面积20246.63公顷,共涉及大化镇、贡川乡等10个乡镇55个村,居民点主要分布在红水河两岸和岩滩库区周边,涉及人口2.67万人,陆域人口密度为132人/平方千米,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平均人口密度(122人/平方千米)的1.08倍。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结果,风景名胜区内居民点建设用地面积506.99公顷,占风景名胜区陆域面积的2.50%,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89.88平方米。
由于风景名胜区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使得当地建设开发缺乏科学指导,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景观资源。同时,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不可避免地产生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矛盾日益突出。
目前风景名胜区的游玩项目少,主要以水上观光和垂钓为主,游客能参与体验游玩互动项目不多,对特色多元文化资源挖掘不够深入,对自然山水、红色文化、壮瑶文化的体验感受不深,且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特色不明显,缺乏精品,旅游要素功能匹配度低。
风景名胜区的各项配套设施不完善,无法满足风景名胜区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目前,住宿接待方面,风景名胜区内没有配套酒店和宾馆,仅在美女峰汽车营地和岩滩旅游码头配套少量的汽车营地和帐篷营地,无法满足“井喷式”的游客需求。服务接待方面,风景名胜区所需的各级服务设施严重落后。游赏休闲方面,除了情人湾乡村游憩景区设施相对完善外,其余旅游景区无法满足旅游需求,使得风景名胜区旅游体系不完善,严重制约了风景名胜区的发展。
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风景名胜区内的村庄建设主要为集中布局,不能因山就势、错落有致,且建筑风貌与周边环境景观不协调、色彩浓烈不一,导致原乡生活场景逐渐模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风景名胜区景观效果,给游客带来不好的游赏体验。
1.采取分级分类保护措施
保护风景名胜区整体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是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以不同的风景名胜资源为考虑对象,结合功能分区,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作为技术工具,将生态敏感性与景源评价两大因素涉及的相关因子进行定量叠加,参考生态敏感性分析的结果,采取分区分类保护相互融合的方法。从分级保护出发,根据主要保护景源的综合价值和分布特征,考虑风景名胜区的游览功能所的旅游接待设施和风景名胜区内居民的建设需求,结合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结果而划出来相应保护分级。
根据相关规划标准,将风景名胜区划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保护区,对一级保护区实施严格保护。如将华善峰丛谷地至达墨洞的红水河两侧部分区域、岩滩库区部分水面和其间分布的岛屿划分为一级保护区,规定一级保护区禁止人为活动,其余区域可以开展有限人为活动,并在开展分级保护的基础上,对红水河水系、岩溶石山、岩溶洞穴、古树名木、人文景观、特色村镇等进行分类保护。如红水河沿岸禁止建设不符合风景名胜区景观规划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对沿岸的植被进行生态修复,保持沿岸的生态延续性和景观完整性。岩滩库区的众岛屿应以自然景观为主,禁止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
2.增设外围协调控制地带
为了保证喀斯特河谷和岩溶湿地的完整性、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延续性,在风景名胜区外围布设宽度不一的外围协调控制地带,并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在喀斯特河谷的上游应禁止进行生态污染的活动,不符合管控要求的建设应有序退出;在临近山体的风景名胜区外围地带,应从维持自然和人类的综合平衡出发,严禁进行破坏自然山体、影响生物多样性的活动。
1.构建新型的风景游览布局体系
蜿蜒曲折的喀斯特河谷、广阔平静的岩滩库区,丰富多样的文化底蕴及独具特色的乡村风光是风景名胜区的资源禀赋和优势。规划提出以生态红水河和运动岩滩为重点,辅以研学红水河、康养岩滩等特色的风景游览布局体系,将风景名胜区建设成为高标准的旅游载体。在提升和完善风景游览布局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风景游览的广度和厚度。比如以乡村旅游为主题的情人湾—“羊羊得意”田园综合体,通过依托情人湾周边的田园风光和自然景观,将农耕文化与户外休闲融合,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和主题建设,打造以农耕文化体验为主,萌宠乐园为辅的田园综合体;以水陆空旅游为主题的“低空旅游基地”,乘坐小型直升机、滑翔伞从空中俯瞰岩滩的美景,打造以观光为主导型的低空旅游基地。
2.规划特色的游览空间
根据自然禀赋和地理空间单元,将风景名胜区划分为各具特色的6个旅游景点,除保留情人湾乡村游憩景区、大坝水电休闲景区、巴龙岛渔业垂钓景区外,新增建巴楼山交旅融合景区、千岛湿地观光景区、六盘森林康养景区,通过确定各旅游景区的游览主题特色和受众群体,提升完善道路交通和旅游设施,提升各旅游景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一方面可满足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可避免风景名胜区现状景区游客过度聚集,合理有序地把游人时间和空间交错分布。与此同时,规划就近期实施重点进行布局。一是依托贺巴高速的带动,积极推动巴楼山景区建设,促进巴楼山和百马翠竹林的开发和利用,依托自然观光、科普研学、极限运动等活动,将巴楼山交旅融合景区建设成为风景名胜区旅游中的另一个核心,减轻现有景区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压力。二是以巴楼山发展为契机,带动其他景区的建设,逐渐打造风景名胜区游览活动内外循环的均衡发展。
3.串联旅游资源和谐发展
基于区域和谐的角度分析风景名胜区发展,需打破风景名胜区“单打独斗”的传统思维,跳出风景名胜区管理区域的限制,将旅游发展的焦点向“风景名胜区—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环红水河带”推进,以环红水河旅游带为目标,依托旅游服务设施的完善、环红水河交通构建、整体化营销等措施,将优质区域旅游资源整合至环红水河旅游带,利用环红水河旅游带的影响力和未来饱和满溢的游客量,发挥环红水河带旅游引领作用。
1.找准乡镇发展定位
将乡镇发展与风景名胜区内居民社会调控相结合,重点规划位于风景名胜区中段的百马乡,使其围绕旅游核心组织产业,建立以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旅游纪念工艺品为主的轻型、无污染工业结构,打造成为大化县旅游的次中心,辐射和带动风景名胜区内旅游商贸业的健康发展;各乡镇根据发展现状和基础,选择与周边风景资源相协调的经济产业,使其成为风景名胜区范围内百马乡以下的三级经济中心,对风景名胜区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业引导具有重要的作用(见表1)。
表1 风景名胜区内各乡镇发展规划一览表
2.融入旅游发展新格局
抓住环红水河旅游带发展的机遇,指引社区居民发展民宿经营,营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写意氛围。将壮瑶民居与农业、渔业相融合,建设壮瑶风情民居、鱼乐园、竹子园,以农林景观、特色文化活动、渔业活动等为旅游核心产品,开发渔业游、水上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游览活动,满足游客归隐自然、享受自然的需求。
3.完善游览服务体系建设
根据游人规模预测,针对风景名胜区总体布局结构、旅游需求的发展需进一步完善游览服务体系建设,使其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为风景名胜区游览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游览服务体系按照大分散、小集中的方式布局,将风景名胜区的游览服务体系按“城—镇(乡)—村—点—服务部”5个级别进行布设,配置不同级别的游览服务设施。比如大化县城距离风景名胜区8千米,区位优势显著,基础设施配套成熟,依托大化县城作为旅游城,能很好地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经济的平衡发展;百马乡位于风景名胜区内,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作为旅游镇能更好地带动乡镇发展,但在建设过程中既要符合城镇建设标准也要符合风景名胜区相关管控要求,在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的大前提下,对平方村、常吉村等进行改造,将其打造成游览观光、休闲娱乐的旅游村。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建设,为风景名胜区的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4.重构原乡场景
硬件上,尽量保护乡村原有风貌格局,禁止大拆大建,打造小尺度的游憩空间,做到小而精;软件上,应舍弃单一的田园观光,融入研学、文创、时尚等主题,将城市休闲玩法融入乡村,并结合乡村旅游文化,发掘手工体验的魅力,重塑乡村旅游的吸引力,打造乡村沉浸式体验。除此之外,可激活“乡村夜间经济”,拓展和盘活乡村资源禀赋,营造乡村沉浸式体验的氛围,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心剂”。
风景名胜区以喀斯特河谷和岩溶湿地保护、游憩空间和游览活动引导,以及乡镇发展与居民社会管控为重点,为解决风景名胜区在保护发展中的历史问题和发展前景指明了方向。
第一,基于科学分析手段,在风景资源价值识别和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风景资源制定分区分类保护措施,为喀斯特河谷和岩溶湿地的整体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较强的借鉴作用。
第二,风景名胜区是多种因素集合的整体。风景名胜区规划在讨论如何严格落实保护资源措施的同时,着重多角度挖掘风景资源多元价值,多样、合适且独具特点的风景名胜区游赏活动可带动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和空间重新塑造,进一步夯实风景名胜区发展基础。
第三,风景名胜区是体现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标杆。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当地社区发展和风景名胜区保护与管理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规划应在深入细致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区别性提出各乡镇、社区发展策略,保护和发展结合,筑牢人与自然友好共生的防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生的目标。
第一,规范建设活动、严格项目审批。随着“三区三线”的划定,风景名胜区内建设项目除了要符合其总体规划和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要求外,更要契合“三区三线”的相关要求,实行双管齐下的管控。各种建设活动和项目要办理相应的报批手续,特别重大的项目要进行可行性研究、项目选址、征求相关利益者意见、方案公示等阶段,并报相关管理部门审查。对不符合法定程序开工的项目,相关管理部门有权要求其停工并依法拆除。
第二,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风景名胜区涉及的村庄较多,建议位于高等级保护区的村庄,有条件的,应尽量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以大化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依据,将实用性村庄规划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衔接,把村庄建设成为风景名胜区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