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提质增效”实施策略

2024-02-24 00:26何嘉仪
师道·教研 2024年1期
关键词:提质增效新课标法治

何嘉仪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得到了缓解,学生的自由成长有了更多空间。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进一步为深化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紧紧围绕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导向”的教学,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构建“提质增效”的课堂,是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必由之路。

一、以学科性质为引领,强化铸魂育人价值

新课标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政治性、思想性是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规定,综合性、实践性是对课程组织和实施的要求。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而小学阶段更是个人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科的性质,理清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理念的异同,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在教学中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充分发挥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作用,强化学科的铸魂育人价值,用教育行动来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例如在五年级下册第9课第三课时《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的教学中,除了要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学科知识,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和过程以外,还要引导学生感受伟大长征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和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激励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志向。

只有始终牢记思政学科培根铸魂的育人使命,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立德成人、立志成才的个人实践活动之中,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砥砺奋斗之中,真正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

二、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精准定位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制订教学目标,将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教学目标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起到指引性、规定性的作用。在教研中,我们发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过程中遇到不少困惑。一是受到“三维目标”的定性思维桎梏,在教学目标中仍然把“知识与技能”放在首位,倾向“知识”本位的教学。二是无法全面把握道德与法治学科所要培育的核心素养内涵,只将核心素养作为“标签”放置在教学目标细项当中,没有把核心素养真正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缺乏有效的教学抓手。三是过分追求面面俱到,目标制定陷入固化思维,教学目标表述笼统,没有根据课时实际情况精准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灯塔”,教师要始终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落实新课标的相关要求,做到“政治立场鲜明”“价值导向清晰”“知行要求明确”。课程目标的表述整合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强调了三维目标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整合性超越了三维目标的分别培养带来的相互割裂的局面,实现了三维目标的融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实现了对三维目标的超越,教学目标也应实现整合和升级迭代。

教师在制定具體教学目标时,需要深入研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生学情、学业质量”相关内容,沿着“四位一体”的思路对教学目标进行精准定位。整体把握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之间的关系,层层递进,将课标的上位概念落实到教学实践,建立一体化思维的同时,避免就课时教学而论教学目标,要把教学目标放置在课程育人整体的站位上进行思考。纵向考虑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横向考虑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课后评价作为教学中的关键环节统筹考虑,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精准发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以生活实际为基础,丰富充实教学内容

道德与法治课程政治性、思想性的性质决定了教学需要紧贴时代要求,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将党和国家重大的实践和理论成果纳入教学中,不断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

在开展教学时,要在深入解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增强时事教学。将时事教学自觉融入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养成关注国家大事,关心社会发展,主动了解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伟大进程,从而增强家国认同,自觉把个人的发展融入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之中。可以采用课前时政播报的形式,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综合运用时事素材,开展时政述评、时政分析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辩证思维,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将时政要闻有机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

把党和国家的重大事件和理论成果渗透在教学当中,特别是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融入教学。例如在五年级下册《富起来 强起来》一课中,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教学,帮助学生筑牢思想之基,补足精神之钙,增加信心,增强斗志,为中国式现代化奉献力量。

儿童的生活是鲜活的,灵动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坚持问题导向,捕捉学生生活中最紧迫、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将其融入教学。帮助学生发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效性。例如在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大家来排队》一课中,结合学校午餐排队领餐的情境,引导学生了解排好队、守秩序的重要性,将课堂学习最终回归到生活。

四、以学生体验为依托,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积极探索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促进感悟与建构。”要使学生在思政课上用心悟、用心学,就要综合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教师要避免“一言堂”和“满堂灌”,鼓励和启发学生在探究和实践中主动思考和感悟,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启智润心。

在教学中,要基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用鲜活的语言、生动的案例、真挚的情感,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清楚;创设情境,、关注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迁移应用能力,落实核心素养;采用角色扮演、模拟活动、课堂辩论等形式,使学生在问题探究和活动体验中,亲历知识、思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形成过程;聚焦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场域,关注学生的生活及其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积极整合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注重发现、利用学生熟悉的先进人物模范等榜样资源,引导学生向身边的榜样学习;重视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连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学习,运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研学教育基地、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博物馆等校外教育资源;加强信息技术融合教学,开展跨学科综合学习,积极探索校内外结合、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拓展学科实践活动边界。

五、以多元作业为载体,真正落实知行合一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優化作业设计,提高作业的质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仍存在过度重视作业对于知识巩固方面的作用,而忽略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作业设计与评价没有落实“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教学与作业设计互相疏离。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优化作业设计,让作业真正为“减负提质”赋能。一是要紧扣新课标的要求、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来制定作业目标,精心设计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严格控制作业时长。要丰富作业形式,书面作业设计要关注情境式、开放式,杜绝“死记硬背”式的重复性作业,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有效减负的同时,提高作业在知识强化、能力提升、素养形成等方面的效能。非书面作业设计要积极探索探究型、体验型、实践型作业,发挥“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作用,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与技能迁移运用到生活中,能够积极解决实际问题。创新作业评价方式,科学制定评价标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充分利用质性分析和量化评定,发挥评价的引导、诊断和激励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新课标背景下实现“减负提质”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把握学科性质,创新教学方法,落实“教学评一致性”,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以新课标为指引,推动思政教育改革创新实践,积极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责任编辑 龙建刚

猜你喜欢
提质增效新课标法治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浅谈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的实践
基于扁平化管理的精益烟叶生产模式的实践应用
新形势下基层国土资源工作提质增效的思考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