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璐 聂红萍
抗战胜利后,阎锡山政府抢先南京国民政府一步,迅速从日本人手中接管了西北毛织厂,并留用了9名日籍职员和11名中国籍职员作为该厂的管理顾问和技术人才。接收之初,阎锡山提出了“先人后物”的策略,对厂内的人事、组织结构进行了安排与调整。除此之外,阎锡山还要求各厂快速复产,于是西北毛织厂通过改进技术和修购机器来解决原料和机器的问题,推动了生产能力的复原与提升。不到一年的时间,该厂的接管与复产工作顺利完成。
1933年8月,西北毛织厂在山西省太原市成立。太原沦陷后,日本即对山西省内的工厂实行“军管理”,将其更名为山西第十六工场。1945年,日军无条件投降,阎锡山重新接管了西北毛织厂,逐步恢复日常的工作与生产。目前,学术界关于西北毛织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该厂经营管理方式与技术改进的考察,涉及抗战时期该厂的生产能力与管理特点,以及阎锡山接管之后包括西北毛织厂在内的西北实业公司纺织技术的改进发明情况,迄今为止未有论著对1945年阎锡山接管后的复工复产情况进行探讨。因此,本文拟通过梳理阎锡山统治时期的档案资料,探究阎锡山政府接管西北毛织厂后如何对其人事和组织结构进行调整,以及为了复产采取了什么措施,以期对民国时期山西工业建设的研究有所裨益。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山西省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围绕着战后接收问题进行博弈,最后阎锡山以西北实业公司是山西地方性的公营事业为由,将其收入囊中,9月1日正式办理包括西北毛织厂在内的西北实业公司接收事宜。1945年9月12日,西北实业公司总务处处长贾云英率领接收员贾珍、许嗣昌、王佐等到工厂商讨接收事宜,开始点收全厂的实物并制作点收清册。接收之后,出于适应西北实业公司总部的管理要求和工厂自身发展的双重考虑,西北毛织厂对人事、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分别进行了安排与调整。
(一)人事安排
接收之初,西北实业公司便提出了接收战后各厂时要把握“先人后物”的策略。所谓“先人后物”,即接收人心为重中之重,其次才是对物资的接收。如果接收各厂时采取“重物轻人”的策略,极大可能会出现工厂接收之际就是该厂停工之时的情况。因此,为了避免此种情况的出现,西北实业公司提出“先人后物”以图稳定人心,尽快复工复产。
接收工作完成后,西北毛织厂切实贯彻公司本部的“先人后物”策略,首先对人事方面进行了调整。
1945年12月,阎锡山委派西北实业公司总务处处长贾云英兼任西北毛织厂厂长,日本人高田岁之助代理副厂长一职,并负责厂内的生产设计事宜;总务会计方面的事务则委派接收员许嗣昌兼并办理。1946年4月,贾云英辞去所兼厂长职务,由王嘉弼接任厂长一职,高田岁之助等8名日本人全体归国。同年6月,王嘉弼因公赴天津出差,贾云英代办全厂事宜,工务课和总务课分别由王庆寿和李昭雄代理,许嗣昌则充任会计课课长。西北毛织厂还留用了一大批经验丰富的老员工,让其担任各自适合的职务,人尽其才。这样一来,他们利用自己的优势可以让工厂顺利运转起来,为之后的复产打下了基础。
(二)组织结构
建厂伊始,西北毛织厂作为西北实业公司的下属工厂,由公司集中管理。西北毛织厂的最高管理者为厂长,由西北实业公司直接委派,掌管厂内外的一切事务;下设副厂长一人,与厂长共同管理本厂事宜。另设事务和工务两课负责厂内不同事务,每课设主任一人,须由厂长呈请西北实业公司委任,负责各课的一切事宜。其中,事务课下设会计室、庶務室、文牍室、采买室、储藏室、医疗室。此外,为了改进本厂的生产技术,特设了技师一人。同各课主任一样,技师的任命须由厂长向公司本部提出申请,再由公司委任,负责全厂的一切技术事宜。
接收之后的西北毛织厂基本上沿用了创建之初的组织模式,只有各部门的名称和职责有细微的变化。首先,与建厂初期相同,西北毛织厂由西北实业公司统一领导管理,工厂只负责生产制造;其次,该厂实行公司本部推广的三级管理体制,即厂长之下设课,课之下设股(部)的管理模式。毛织厂仍由厂长管理本厂对内对外的一切事务,设副厂长一人,协助厂长管理厂内各项事务。
厂长之下设总务课、工务课、会计课三课,各课设课长一人,其中总务课下设人事股、保管股、庶务股。总务课课长承厂长之命,负责掌管总务方面的一切事宜,事务员、办事员、雇员若干人,分别办理人事、文书、庶务、保管等事宜。会计课由厂长督导,掌管本厂会计方面的所有事宜,下设现金出纳股、记账股、成本会计股、预算股,并且包括事务员、办事员、练习生若干人,分别办理登记账簿、出纳款项、编订预算、保管契据等事项。工务课管理工务方面各项事宜,下辖纺织部、织造部、整染部、修理部,负责清毛、毛纱、织造、整染、设计、动力、修理等方面的事情。各课长和职员一般由总公司委派,必要时则需要厂长推荐人选,但聘用与否由公司决定。为了更好地管理工厂,该厂的厂长和各课课长分别于每周二和每周五参加由公司总部组织召开的厂长会议和课长会议,公开讨论厂内业务和后续规划,使得公司与工厂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共同助力该厂的长远发展。
西北毛织厂组织结构如下:
此外,厂内还设有工警队长1人,工警队员14人,其作用是保证厂内的整体安全和秩序稳定。
在组织结构上,接收后的西北毛织厂仍是由厂长总领全厂事务,但在此之下下设的工务课、事务课改为总务课、会计课、工务课,将会计从事务课内移除并单独设立。作出这种调整是西北实业公司的决定。西北实业公司高层领导认为,会计制度是否健全与公司的发展息息相关,两者唇齿相依。因此,公司决定让所属各厂另设会计课,管理各厂的财务事宜。各部门的称呼也由之前的“室”改称为“股或部”,各股(部)的事务均需重新调整,要求厂内职员不得超过24名,以符合战后公司的发展形势。
工务课作为毛织厂的重要部门,由建厂时的原动、粗梳纺、精梳纺、机织、染光、整理6部减少为纺织部、织造部、整染部、修理部4部,尽可能地将部门整合,明确分工、提高效率。最大的变化在于西北毛织厂增设了工警队。抗战胜利后,社会动荡不安,工厂设置了工警队,由工警队队长和若干队员负责厂内的整体安全和生产秩序,从而保证毛织厂的顺利复工。
总的来说,无论是初建时西北毛织厂的组织结构还是重新接管后的组织结构,两者在本质上实行的都是自上而下的三级垂直领导机制,层级明晰。以厂长为首,副厂长协助,各课长承办具体事务,并聘请了技师或工程师为生产技术提供保障;各课之下有基层工作人员,如事务员、办事员、助理员、工人、练习生,负责执行具体的事务。不同的部门各司其职,却又互相配合,这样的模式既可以保证毛织厂的高效运营,又能节省各部门之间对于有效信息的传递时间,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工厂的良性运转。
(三)集中管理
接管后,阎锡山要求“所属各厂原材料的采购与保管,均系自给自足的办法,产出成品,亦系自营自销”。但关于产品销售却呈现出畸形发展的态势。比如,纺织厂推销畅旺,除了支出外,还有剩余;发电厂因电费不能增加,就不敷开支。至于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营业处处长曲宪南认为:“各厂的料品调配方面联系很少,同一物料有的厂方存储甚多而不用,有的厂方却急用而请购。又如,甲厂因某种材料之短缺致使停工,向乙厂借调,而乙厂感本厂之需要与补给之困难,不予调拨。”这样一来,各厂经常会面临着主副料的短缺与调拨困难的问题,费时误事,极易给工厂造成损失。鉴于此,阎锡山决定对各厂的仓库、物料调拨进行统一管理。
1. 仓库管理
一个工厂的仓库,如同一个人的胃口,胃口好的人体格健壮,胃口不好的人身体孱弱。一个工厂,也全视仓库调度管理是否得法来判断其他。基于以上的考虑,1946年5月1日,西北实业公司将各厂的仓库收回,统一归营业处指挥。某厂如需要棉纱、芒硝等材料时,先填制请购单,统送营业处第二课,办理手续。经过审查,如各库有的,即调拨补购;各库没有而各厂可以制造者,便着手制造;各库无存而又不能制造的,再行采购。
2. 物料的采购与调拨
随着公司总部对工厂仓库的统一收归,该厂物料的采购与调拨事宜皆由公司本部营业处接管。羊毛作为毛织厂开工的必要之物,由营业处第一课、第三课(以下简称“营一课”“营三课”)负责采购、保管与调拨。
原料的申请与采购程序如下:
(1)物料申请:由厂内的工程技术部门估算所需的羊毛、芒硝、棉纱等主副料的用量,之后送交第六仓库核对现有库存。如存量不足时,库方即填写详细请购表一式四份,一份存根,其余三份送保卫课,由保卫课查各库有无此物料,如无时留存一份,其余两份送业务课留一份,交采购者一份以凭照购。还要注意的一点是,西北毛织厂在申请所需原料或请求购买料品时都要附送样品。档案文献中记载:“样品附送要填写规格者,务必将规格注明,倘库方无样品或不明规格时,营三课应让库方向厂方查询明白后办理。”
(2)物资采购:确定毛织厂的材料需求量后,库方提出采购申请并填写料品请购单,然后营三课审核提出料品请购单,由营一课课长或副课长指定承办人员就地采购。承办人员接到请购单后,必要时要与营三课研讨采购方法或填写征求意见书,送交有关各课签注意见后决定采购。如确实需要向外地采购时,该厂也要写明羊毛的名称、数量、规格,由营一课通知驻外采购人员采购。若有特殊情形时,须征得厂方专家的同意方可采购。采买回来的羊毛保存在营业处的仓库,使用时“由毛织厂方填写用料单一式两份,一份存根,一份送仓库”。
(3)物资定制:如果仓库中没有毛织厂所需的料品,则需要请求其他工厂定制,比如所需染料可以向炼钢厂或化学厂订购。定制时,厂方要填写料品单和请购单,并明确料品的名称、规格和数量,随后由厂长和主要负责人盖章,保存第一联,其余送公司营三课。营三课接到定制要求后,保存第二联,其余两联送交工业处第二课(以下简称“工二课”)。工二课接到请购单后,经处长审核,再由承办员负责将第四联送到承制厂定制。如果遇到厂方无法承制时,须将第三联、第四联退还给营三课,再由营三课购买相应物品。定制完成,毛织厂便会接到承制厂的通知。持通知到工二课,经经手人登记盖章后,凭此单至营三课开具调拨单即可。
(4)物资领用:厂方填写领用物料单,来各库领取后,由库方先填写回单,交由领料人带回,然后再依据领单,填写物料出库通知单一式四份,一份留库,其余三份送厂会计。
(5)物资调拨:西北毛织厂所需的物料皆从第六库调拨。该库存数不足或无时,营三课得详查各库有无库存,如果乙库有者,即由本课开具调拨料品单给甲库调拨。乙库接到调拨单时,需要照单交付,再根据调拨单,填写调拨料品出库通知单一式四份,一份留库,一份送厂会计,一份送公司会计,一份送调用部。同时,甲库根据乙库调拨料品出库通知单填写调拨料品入库通知单一式三份,一份留库,一份送厂会计记账,一份送本课记检查簿。
3. 成品的入库与验收
西北毛织厂生产的哔叽、毛呢、毛毯等毛织品送交第六库时,厂方应填写成品交库单及回单一式两份,交库单一份,回单一份,交由送成品人带回。库方根据交库单对产品进行驗收,库方依据成品交库单填写成品入库单一式两份,一份送保管课,一份送会计部。此外,库方还要对入库的产品进行验收,验收后填写验收表一式四份,库方一份,厂方一份,其余两份送营一课。
至此,西北毛织厂的原料采购与调拨、成品验收都归西北实业公司总部的营业处和工业处负责,该厂只需要听候指令随时开工投产。
西北实业公司之所以采取这样的经营管理模式,究其原因,首先是考虑到了生产条件上的限制。抗战胜利后,交通破坏,运输受阻,各厂所用的燃料也因同蒲铁路的中断变得更加难以送达。凡此种种,都限制和影响了公司各厂的正常生产。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能够维持住必要的生产,各厂不得不采取集中经营、统一管理的办法,以便在大的范围内更好地调剂余缺,做到互通有无。
由此看来,1946年5月1日后,西北毛织厂自给自足的经营体制发生了变化,基本上又恢复了战前该厂成立之初的运行模式,即一切行动听从西北实业公司总部各处的安排,工厂只负责生产制造即可。纵观这样的运行管理方式,虽然可以在整个资金的使用和物料的供应上做到双方互相调剂、灵活运用,在流通领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西北毛织厂本质上是处于西北实业公司的高度集中管理之下的,实际上已经没有任何自由可言了,最终成为了一个按令执行生产任务的部门,连产品的用料、成本、亏赔或盈利等这些基本的情况都无法知晓。而且,毛织厂的羊毛、驼毛等原料入库时以及毛毯、哔叽等产品出库时,也不会以西北毛织厂的名义,而是以营业处某库的名义出库的。因此,面对集中管理的方式,工厂的基层工人在工作时反而就会失去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种情况下,机器设备的效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工厂的生产效率也就可想而知了。
接管后要想复工复产,就必须要解决技术人员的问题。当时,阎锡山政府考虑到战后各个工厂的生产和恢复问题,认为留用日籍人员对于山西的经济建设有积极作用。因此,西北毛织厂留用了9名日籍技术员和工程师,并由他们负责该厂的后续技术改进工作。
9名日籍职工中的4名,毕业于日本的高等学府,有着高超的纺织技术水平,年龄集中于30岁—60岁。例如,黑泽定卫曾以练习员的身份在毛织株式会社服务8年,后在新兴毛织株式会社当过5年工务员,接着又分别在钟渊纺织株式会社和山西产业株式会社担任技术员和副技师长达10年时间。这样看来,36岁的黑泽定卫进入西北毛织厂之前就已经有着23年的纺织行业工作经验了,而剩余3人的工作履历也大多相同。他们的纺织实践经验非常丰富,可以直接为工厂服务,完全满足了战后阎锡山企图迅速恢复生产的愿望。至于其余的5名职员也大都担任事务员、助理员这类职务,主要负责厂内的管理工作。
除了留用日籍职员外,西北毛织厂对于原有技术人员的选用也是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相比职工的学历和资历,西北毛织厂更看重个人能力。以王嘉弼为首的西北毛织厂经营管理人员都有纺织、织染设计的专长以及丰富的管理经验。从他们的学历背景来看,他们并没有海外留学经历,大部分都毕业于国内的大学和山西省内专科学校,有些职员只是高小或初中毕业。从他们的资历来看,每个人都有着各自岗位的学习经历。比如,工务课课长王庆寿曾任兰州毛织厂技术员。副工程师于金波虽然只是初中毕业,但他的履历却十分丰富。1927年,他在大央纱厂当练习员,1928年成为了大益成纱厂的技术员,5年之后又到雍裕纱厂担任技术员一职,1940年在新记西北实业公司任棉二组的副主任。从1927年到1946年进入西北毛织厂前,于金波一直在山西省内的各大纺织厂轮转工作,对于纺织、织染方面的技术问题可谓了如指掌。这两人有着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率领自己的团队解决技术上的难题,提高了该厂的业务能力,对于战后西北毛织厂的生产重建工作有着重要意义。再如,王嘉弼、张锐锋在成为西北毛织厂副厂长前就已经担任过西北育才炼钢机械厂机械课课长及新记西北实业公司纺织厂、晋华纺织厂的厂长一职,掌管全厂的事务,管理经验丰富,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全厂的生产秩序。同时,他们还分别毕业于国内大学机械系、纺织工程系,专业能力过硬、技术精湛。总的来说,西北毛织厂在选用人才时本着“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能者胜任”的原则,主张用专业的人才管理专业的团队,并没有一味地追求高学历,这样不但有利于提高部门之间的工作效率,还可以避免决策上的失误。
1937年—1945年,西北毛织厂处于日军的直接控制之下。经过日军的劫掠,西北毛织厂早已破败不堪,厂房拆毁20余间,其余412间有不同程度的损毁,各种机器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坏,有些机器甚至无法正常运转,直接损失达6亿元,间接损失225亿元,总计损失231亿元。1945年9月12日,阎锡山政府重新接管西北毛织厂时,厂内机器零件残缺不全,省内原料产地的产量逐年减少,复工复产更是无从说起。为了解决这些难题,西北毛织厂开始推进原料的选用和机器设备的修缮工作。
(一)机器的修复与购置
在日军统治太原的8年时间里,西北毛织厂的机器设备被大量拆毁、劫掠和过度使用,大多机器磨损严重、零件残缺。其中,损失纺机220锭,织机39台,整染机37台。接收后,西北毛织厂虽然对厂内的机器设备进行了修复和更新,但由于机器零件多为外国生产,受交通限制,所需要的配件无法准时到达太原。尽管工厂也试图在本市内自行仿制所需零件,但由于技术落后、物资缺乏等原因,预定的目标无法完成。因此,工厂接收后的机器复原工作始终不能顺利进行。
尽管接收后的整顿复原工作进展并不顺利,面对公司总部下达的快速复产的指令,西北毛织厂只得想尽办法克服困难。在贾锐卿处长、王嘉弼厂长的带领下,全体员工共同致力于机器的修理工作。比如,紡织部工长马依仁在既无安装图样又无装配说明的困难条件下,不避艰辛、专心致志地从事修理工作,于1946年2月克服种种困难,成功修复一部自动式60寸梳毛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