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彩霞
【摘 要】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对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很多数学教师沿用机械讲解的方法,致使学生参与性不强,学习效果不佳。作为新时期的数学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学习需求,精设教学流程,为学生铺“路”搭“桥”,促进其高效探索,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达到愉快和主动学习的目的,让数学课程凸显生命的精彩。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探索
提及数学,很多人想到的是理性、逻辑和抽象等词,充分说明数学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科。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中,很多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以灌输式为主,将知識面面俱到地注入给学生,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无形中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无法释放他们的学习潜能,长期以往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作为数学教师,应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迎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引领学生高效学习,让他们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知识的真谛,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实现深入、持久、可持续发展。
一、精设教学流程,让学生学习更主动
(一)创设生活情境,唤醒求知兴趣
兴趣是学生融入数学课堂、产生学习内驱力的根本原因。而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可以改变学生对数学的印象,从而更加愿意亲近数学。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数学知识学习时,应研读数学课本的编排体系,结合学生的兴趣点,选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创设生活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其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积极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实现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丰盈学习体验,让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充盈探索的快乐。
在教学“分数除以整数”时,教师带了一大瓶果汁和几个量杯,学生们很是好奇,不知道老师要干什么,只见老师往一个量杯里倒了800毫升的果汁,然后指着这个量杯问:“里面有多少升果汁?”“4/5升。”学生们脱口而出,紧接着,教师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将4/5升果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喝,每人可以喝多少升?”教师请学生派代表到讲台前面分一分,依据量杯上的刻度,学生们认为每个人可以喝2/5升,也就是4/5÷2=2/5(升),可见学生们依据生活中的经验,得出了这道算式的结果。但具体的计算过程应该怎样写呢?教师没有进行直接呈现,而是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索,学生们在兴趣的引领下,进入了算法的探究中。
(二)巧设数学问题,激活学生思维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触动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有效凭借。高效数学课堂的建立,离不开高效、优质的数学问题,因为没有问题的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无法有序展开。而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发现很多的数学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关注程度不高,提出的问题也比较随意,致使有的问题提得非常简单,类似于“是否正确”“是否同意”的提问,表面上学生回答得热闹,但效果并不佳。而有的问题又提得过于复杂,学生思考了很长时间,也无法得出结果。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设数学问题,为学生的思维铺“路”,让他们在问题的引领下,掌握知识的本质。
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教师出示问题:“某服装厂家加工一批服装,前10个月就超产了25%,照这样计算,这个服装厂全年可以超产百分之几?”在解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受“照这样计算”的影响,列出的算式为:25%÷10×12=30%。教师没有急于评价,而是微笑着说:“是这样的吗?再仔细算一算哟!”学生们一脸茫然,不知所措,教师继续提问学生:“10个月超产25%,你认为前面10个月完成了全年计划的百分之几?每个月实际完成了计划的百分之几?”一石激起千尺浪,学生们开始争论了起来,在争论中很快发现了原先的错误,正确的解答方法为:(100%+25%)÷10×12-100%=50%。可见,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不但发现了错误,得出了正确的算法,还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二、还学生于课堂,让学生学习更自主
(一)注重有效迁移,实现新知内化
数学知识的关联性比较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认知迁移,将数学新知识及时地融入到原来的知识结构中。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沟通相关知识点的联系,注重迁移学习的应用,让学生学会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将数学新知转化为旧知,帮助学生降低学习的难度,训练他们的转变思维。
在教学“小数乘整数”时,教师出示问题:“前进超市的苹果售价是每千克5.5元,如果要买3千克,应花多少元?”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们依据数量关系式:单价×数量=总价,列出算式:5.5×3,通过对算式观察,发现它是一道小数乘整数的算式,是新知识,如何计算出它的结果呢?教师没有将算法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鼓励学生利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尝试计算。学生们经过思考,想到的方法有:
方法1:5.5元=55角,55×3=165(角),165角=16.5元,5.5×3的结果应该是16.5,可见学生们是根据人民币单位之间的进率完成了计算。
方法2:5.5×3,将5.5乘10变成55,根据整数乘法的知识,算出55×3的结果为165,再根据积的变化规律,将165除以10,得出5.5×3的结果为16.5。
可见,这两种算法,都是学生们依据旧知,得出了算式的结果,突破了所学知识的难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探索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过程,就显得简单和容易得多。
(二)引入动手操作,强化学生理解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很复杂的学科,而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仍是他们思考问题的主要方式,这样在无形之中就形成了一个矛盾,致使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经常遇到思维障碍,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当前,动手实践已经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这种学习方式的应用。可以根据所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动手操作活动,为学生的思维搭建爬坡台,使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可视、可感,变得更容易理解,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融入新的知识结构中,更好地积淀动手操作的活动经验。
在教学“按比例分配”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动手操作活动:画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然后将它分成边长为1厘米的格子,看看可以分成多少个格子。这样的动手操作活动,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自然难度不大,学生在完成中,发现一共可以分成30个边长为1厘米的格子。此时教师并没有“鸣金收兵”,而是让学生拿出水彩笔将30个方格涂上红色和蓝色,使红色和蓝色方格的比是3:2,学生在涂一涂、比一比中发现,红色有18个,蓝色有12个。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追问:“如何列式计算呢?”于是学生们从“红色和蓝色方格的比是3:2”入手,得出了这样的两种解决问题的思路:①方格总数被平均分成5份,红色方格有3份,蓝色方格有2份,可以先算出每份有几格,再算出红色方格和蓝色方格相应的数量;② 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3/3+2,蓝色方格占总格数的2/3+2,就可以分别求出总格数的3/3+2和2/3+2是多少。
三、引入有效问题,让学生学习更高效
(一)巧用错误资源,培养反思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各种错误资源层出不穷,究其原因,是小学生生活经验不足,认知能力不强,容易被知识的表面现象所蒙骗,出现思维障碍,形成错误。那么如何应用错误呢?相信老师们有不同的想法,而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干扰比较多,喜欢将自己的想法直接告知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听,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对错误的认识必定会很肤浅,印象也不会深刻,后续同样的错误还会出现。所以,教师应扭转以往的教学观,让学生对错误进行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找出错误的根源,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提升反思能力。
在教学“正比例”时,教师出示这样的一句话:“当圆的直径一定时,周长与圆周率成正比例关系。”然后让学生判断这句话的正确性,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是对的,错误率非常高,他们认为周长/圆周率=直径,直径一定,符合判定两种量成正比例的条件。教师让学生反思圆的周长与圆周率到底成不成正比例关系?判定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应考虑哪些因素?学生在反思中认为,他们对“比值一定”印象深刻,“变化的量”会成为他们的思维盲区,而圆周率是固定的值,它是一个不变的量,所以不符合成正比例的条件,所以原先的想法是不正确的。可见,这样的反思过程,有助于學生跳出思维定势,让他们学会对错误进行再审视、再建构,掌握知识的本质内涵。
(二)设计生活问题,提升应用能力
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应用,帮助学生沟通课内知识与生活实际问题的联系。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围绕例题进行巩固性练习,学生只能机械做题,没有主动应用知识的愿望,无形之中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这对学生的后续发展非常不利。在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将学生的眼光引向现实生活,运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释放学习潜能,真正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在教学“折扣”知识后,教师出示问题:“阳阳爸爸准备给阳阳购买一套运动服,看中了一款,A、B商场都有,原价相同,都是620元,但是给的优惠不相同。A商场所有商品,一律打八折,B商场消费每满200元,就可以返回现金50元。在哪个商场购买更便宜一些?要花多少元?”学生们在生活中都有购物的经验,自然可以激发学生完成的兴趣,学生顿时活跃起来,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认为应该去A商场购买,因为打的是八折;也有学生认为去B商场购买,觉得返还的钱更多一些;还有的学生认为应该先算出两家商场的优惠费用,再做决定。于是学生们进入了解答中,自然会想到A商场原来的价格就是百分数应用题中“单位1”的量,然后根据折扣的相关知识计算出现价。B商场原价也是620元,就是看620里面有多少个200,有一个200就可以得到现金50元。依据这样的思路,学生们算出了相应的数据,在比较中得出了最后的结论。
总之,顺学而教已经成为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围绕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学要求,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思维与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教学流程,还生于课堂,让学生发挥能动性,进行多方位感知,获得全新的学习体验,不断提升学习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让学生经历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学习过程,全面、深刻、系统地掌握数学新知,感悟知识的真谛,实现思动交融,展现精彩!
【参考文献】
[1]翁琳.基于核心素养理念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J].教育界,2023(13):82-84.
[2]王燕.小学数学课堂开展结构化教学策略的探索[J].新教育,2023(13):45-46.
[3]林美环.“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学减负增效策略研讨[J].学周刊,2023(19):49-51.
[4]梁赛香.核心问题引领的小学数学课堂数学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3(15):18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