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军工文化资源涵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

2024-02-23 17:21廖小涵
中国军转民 2024年1期
关键词:军工育人思政

廖小涵

“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1]。军工文化资源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带来新的生长点,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提供了新思考。站在历史发展的新方位,高校应自觉思考军工文化资源与时俱进的新特征与价值,拓展以军工文化资源涵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不断将新时代的高校人才培养推向新境界。

一、军工文化资源的定义及特征

(一)定义

我国军工事业发轫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经由数十载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逐步形成了以保卫国家安全,提供武器装备为核心任务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在人民军工事业建设的过程中,军工行业逐渐沉淀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军工文化。

军工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军工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体现中国共产党精神的重要载体,蕴藏着巨大的育人动能。经过提取、转化和再利用,军工文化可与特定的载体和形式加以结合,衍生出新的文化形式,提供多元的“军工文化产品和军工文化服务”。军工文化作为一种“资源”进入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在拓宽思政教育资源边界的同时也充盈了思政教育教学内容。

(二)特征

1.军工文化资源的政治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和政治任务直接服务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建设、改革与发展任务。理解军工文化资源的政治性,就要从其政治立场和所肩负的政治任务出发,即始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中国人民谋福利、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围绕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政治目标,指导社会实践,增进社会凝聚力。

2.军工文化资源的精神性,既体现在其以主观性存在的精神形态,又表现为该资源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产生积极的精神影响和导向。支撑着军工文化资源得以呈现并流传至今,更多是物质形态中凝聚着的军工精神。军工文化资源中以物质形态存在的部分佐证了军工精神的生成与发展,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基础上对个体的思想观念尤其是政治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个体对于主流价值或政治立场的认同,引导个体凝聚到党和国家周围。

3.军工文化资源的科学性体现在其始终弘扬科学精神以及其中以物质形态存在的科研产物,与科技发展息息相关。不同历史时期的军工行业都对军队领导、干部的科学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而也培养了军工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攻坚克难的特殊品格。通过实践活动形成的、并服务于国防工业建设的军工物质成果,对于培育高校学生的科学精神也起到了行为示范的教育作用。

二、以军工文化资源涵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导向:筑牢高校政治底色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要求必须旗帜鲜明地将讲政治置于首位。军工文化资源特有的政治立场可引领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取向,在深化高校思政教育内涵的基础上展现鲜明的政治立场,帮助学生主体明确自身的价值选择;另一方面,最大化凸显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属性。政治性是高校秉持的基本价值立场,借助军工文化资源开展育人实践,充分发挥其政治引领作用,确保高校思政教育的政治方向永不“变向”和“改色”,持续深化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坚定并凝聚大学生群体的政治信仰、思想和行为,实现文化育人在高校内的高水平发展。

(二)立志:浇塑理想信念之基

智媒时代下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加速了多元化思潮对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冲击,其中不乏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等各种思想意识以新的形态抬头,增加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复杂性。以军工文化资源推进理想信念教育是应对当前客观环境的应有之义,也是回应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提出的时代挑战的必然之举。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以国家利益至上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国家、民族复兴而服务的信念感始终贯穿于军工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使军工文化资源中蕴含着理想信念教育的丰富元素,为大学生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提供价值参照、把稳思想之舵。

(三)立品:激发榜样内驱力量

军工英模为军工文化资源注入了高尚的人格魅力,为大学生提供正面的价值参照,并从三个方面激发学生群体的内驱力:(1)“被群体中的人们所共同接受才能在群体中维持下去”[2]。在马克思主义这一面真理性旗帜的指导下,军工人融个人理想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想与行为相统一,使马克思主义化抽象为具体,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2)军工英模以自身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诠释理想的社会道德准则。英模设立的道德标准使大学生在现实道德实践中更易于模仿和把握,同时,军工英模的道德品质与行为所彰显的道德价值,是一定社会中的道德理想,勉励着大学生不断提升自身道德认知水平,追求理想道德目标;(3)军工英模能够使教育受众产生强烈的情感推动。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更趋向于基于自身对榜样形象的情感认同,自发地模仿军工榜样的行为,以此形成与榜样形象的情感共鸣以及对自身道德需要的情感满足。脉络,挖掘校史中的军工人物及其英雄事迹,加强相关军工文化主题的景观建设与修缮,拓展军工文化在校园内的传播及教学形式。同时,强化高校自身的地缘优势,加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打造稳定共享的实践育人基地,依托基地将军工文化资源诠释得更为生动,浇筑起学生对于军工文化的具象化认知,在加深对军工文化的理解的同时引发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切实将军工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

(三)聚焦高校智慧教育“主平台”

数字技术赋能军工文化资源整合和共享,建构数据同步的资源业务数据系统和信息共享平台,使军工文化资源的跨载体、跨时空的查询与传播在校际间得以真正衔接起来。军工文化资源的数字化采集、加工和分类也应同步推进,实现资源的数字化、文本化、图像化和视频化,便于后续的数据获取与调用,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富矿”。在内容投放上,高校需坚持“以内容为王”的原则筛选出精品内容,借助智慧教育平台数据描绘出学生的“个性化肖像”,精准投放内容以满足大学生的差异性需求。智慧教育“主平台”突破了军工文化资源涵养高校思政教育的边界,推进高校间协同育人,将信息技术的势能更好地转化为军工文化资源的育人效能。

四、小结

军工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动能,能够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带来许多新的思考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应持续探究军工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叉融合机理,基于“主渠道”“主阵地”“主平台”开拓符合当代大学生身心特征和需要的有效方法,积极探索二者融合效能提升的全新思路,助推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以军工文化资源涵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畅通思政教育理论教学的“主渠道”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为“主渠道”输入精神养分,关键在于将军工文化资源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打造极具特色的“第一课堂”。一方面,树立系统性观念,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将军工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整体教学设计中,提升思政课的教育实效。另一方面,坚持史论结合的课堂叙事方式。军工文化资源既是重要的红色资源,又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真实、丰富、生动的教学资料。坚持史论契合,以史导论、史论结合,实现思想性、理论性与亲和力、针对性相统一。

(二)构筑校企、校地实践活动“主阵地”

高校需积极发挥自身的历史文化优势,为开展打造军工文化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创造条件。梳理军工文化发展

猜你喜欢
军工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雄安新区 河北军工新未来
顾帅圻:将“军工范儿”进行到底
军工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军工大检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