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研究

2024-02-22 18:46张瑞霞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 2024年1期
关键词:审美教育渗透策略小学语文

张瑞霞

摘  要:审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渗透审美教育对于丰富语文课堂人文内涵、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小学语文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审美教育,使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文章先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意义和现状,并结合教学案例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审美教育;渗透策略

审美教育,是指挖掘并利用审美资源熏陶、塑造、培养学生的育人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不仅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凸显了语文课堂的人文价值,还发展了学生的审美创造素养。通过审美教育的渗透,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发展学生的审美思维,并引领学生进行审美创造。

小学语文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从文质兼美的选文到生动形象的插图,从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到精彩纷呈的多媒体课件,从诗词歌赋到童话故事,从山川美景到人文风物,语文几乎涵盖了美的一切。然而,囿于个人阅历、心理认知、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局限,小学生对美的理解较为浅显,对美的辨析不够全面。渗透审美教育能够使学生由语文联系生活,真正学会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学科优势,挖掘语文课程的美育资源,对学生渗透审美教育。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意义

1. 发展学生的审美思维

审美教育的有效渗透,不仅能够为语文课堂提质赋能,还能够发展学生的审美思维。语文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象,可以让学生驰骋想象,培养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在接受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融入独特的情感体验,综合运用概括与具体、形象与抽象、聚合与发散、顺向与逆向等多种思维方式,才能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审美感知到审美创造的上升。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小学生已具备简单的审美意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歌谣、阅读提示等内容蕴含着较高的审美价值。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美育资源,激发学生的审美灵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发展学生的审美创造,使其能够在生活中明辨美丑,面对美好能够积极追求,面对丑恶能够犀利批判。

3. 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审美教育的渗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还能够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为增强审美感染力,教师可以创设多元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学习语文。教师可以将音乐旋律之美渗透于教学,让学生配乐朗读,朗朗上口的古诗词能够让学生体验到音韵之美;提炼寓言中的哲理,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哲理之美;讲述童话故事,能够让学生驰骋想象,体会情节之美。

4. 促进学生的审美创造

审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学生从涵泳诗词到诗词仿写,从文本阅读到文本改编,从故事理解到角色扮演,从字词积累到随堂练笔,从美文鉴赏到创意写作,由课堂及课外,由语文及生活,从中体会语文的音韵之美,感受语文的情感之美,发现语文的理趣之美。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将个人的独特感悟以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实现从审美鉴赏到审美创造的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现状

1. 以说教代替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以空洞说教代替有机渗透,导致审美教育效果不佳。开展审美教育,应该立足语言文字的训练活动,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充分阅读,鼓励学生积极写作,在读与写的过程中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然而,当前的审美教育与语言文字的训练相脱节,教育内容太过空泛,既没有明确的目标设定,又缺乏相应的效果反馈。部分教师将审美教育生硬植入课堂,导致学生对美的体悟较为被动。

2. 思维性训练缺失

学生对美的发现与感悟、理解与辨析、鉴赏与创造,需要审美思维的参与。遗憾的是,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仍然以“预设性教学”为主,知识灌输多于探究发现。在渗透审美教育时,教师并不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这就导致学生在语文学习时思维固化,不会应用发散思维或创新思维,也不具备应有的逻辑性和创新性。

3. 非语文因素冗杂

语文学科内容庞杂,与多个学科交叉关联。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往往存在很多非语文因素,如爱国之情的渗透,容易变为道德说教;风景名胜的欣赏,容易变为地理解说。在文本阅读或写作训练时,不能辅助以感官的刺激、形象的渲染、情感的熏陶使学生感受语文之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并没有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缺乏必要的审美鉴赏能力,对诗句中的音韵美、画面美、意境美缺乏深刻的体悟。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策略

1. 依托朗读,激发审美灵感

朗读,可以感知语言风格,丰富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理趣,激发学生的审美灵感。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抓手,也是语文活动的重要体现。尤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以读为线索贯穿课堂始终,或听读名家朗读,帮助学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的语言之美,与作者产生心灵共鸣;或教师点拨朗读技法,让学生以读为媒,掌握打开文本的钥匙;或学生自主朗读,披情入文。学生在朗读中含英咀华,在朗读中体情悟理,在朗读中探究建构,实现语言的积累与建构,获得思维的发展与训练,进行审美的鉴赏与创造。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统称“教材”)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时,教师以“读”为线索,从配乐朗读到合作演读,从情境个读到全班齐读,让学生在朗读时划节奏、找韵脚、明诗情,对古诗的理解由浅入深,审美靈感也随之而来。当读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一句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讨论: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读,重音放在哪个字上面?运用什么样的语气才能读出雨后西湖的美?随后,教师点名展示读,其他学生评价其是否读出抑扬顿挫,是否读出古诗韵味。当读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一句时,教师先让学生说说西施这个人物,加深学生对西湖之美的印象,再借助多媒体展示“雨后西湖”的图片,让学生配乐朗读,比较“总”字的轻音读与重音读的效果有什么区别。当读到“相宜”一词时,语调可以略加上扬,语音稍微拉长,将语言节奏变得舒缓悠长,蕴含赞美与流连之情。

2. 创设情境,发展审美思维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融入想象开展语言的听、说、读、写活动,在审美的过程中获得思维的训练与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可以以“情”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融“情”入“境”,感知美、探究美、建构美,从而获得审美思维的发展。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以音乐解读文本内涵,以活动丰富审美体验,以视频激发审美情趣,在角色扮演中感悟人物形象,在课本剧改编中挖掘审美元素,在字谜竞猜中领略汉字的魅力。丰富多元的情境,融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能够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使学生的审美更加立体化、真实化、多样化,如从白雪皑皑的大兴安岭到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从黄沙漫漫的戈壁滩到小桥流水的江南水乡,从粗犷豪迈的安塞腰鼓到绍兴鲁镇社戏,学生在教室内便可以欣赏到各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彻底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局限。

例如,在教学教材一年级下册《池上》这首诗时,部分学生对江南水乡的生活体验较为陌生,不明白“小艇”“白莲”“浮萍”为何物。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呈现江南水乡风貌,让学生直观了解“小艇”“白莲”“浮萍”等事物,结合教材插图理解古诗大意。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借助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边表演边唱读古诗,一人扮“小娃”,一人扮“小艇”,多人扮“白莲”和“浮萍”,生动、形象的画面,小娃“偷采白莲”时的乐趣,以及采莲后撑着小艇归来时的兴奋,在周围疏淡相宜的水草的掩映下,小娃的“偷”是那样的富有童趣,那样的天真烂漫。

3. 挖掘情感,培养审美想象

小學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本质上是寻美之旅。无论是阅读过程中学生与文本的深度对话,还是写作时学生对生活与现实的观照,都需要在语言中寄寓情感。因此,挖掘文本的内在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是渗透审美教育的重要策略。首先,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性,使其能够抓住寄寓情感的关键字挖掘文本内涵,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其次,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最后,巧借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在描绘场景或情感表达时进行思维发散或联系创新。

例如,在教学教材六年级下册《迢迢牵牛星》这首诗时,教师让学生从熟悉的“七夕节”和“牛郎织女”的传说谈起,感悟古诗中蕴含的离别相思之情。在初步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学生聚焦“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等叠词,感受古诗音节之美,体味古诗的音韵特点。教师启发学生:这首诗通篇不语相思,却句句不离相思。织女伸出纤纤素手织布,却又不免让人产生疑惑:终日不成章,是什么让织女无心织布呢?学生通过细读,发现原来是织女一直在伤心哭泣,为什么伤心哭泣?因为与牛郎遥遥相望而不能相聚,彼此相思而无法相守。这样,学生融入想象,由浅入深感悟古诗画面,理解古诗情感,加深对牛郎与织女爱情悲剧的理解。

4. 营造氛围,实现审美拓展

审美教育的渗透,不能为了美而美,应该在语文学科价值的基础上进行美的发现、鉴赏与创造。为此,教师要摒弃传统语文课堂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寓学于乐,在融洽、和谐的环境中进行审美拓展。

例如,在教学教材五年级下册《梅花魂》这篇课文时,教师先播放歌曲《红梅赞》,以激情昂扬的音乐将学生带入故事氛围,激发学生对“红梅”故事的兴趣。这时,教师讲述江姐革命事迹,让学生由人及物,感受梅花的品格。其实,让梅花增色、让梅花香浓的不只有江姐,还有历史上无数的中华儿女,他们将梅花的品格写进诗词之中,绘入水墨丹青,融入血脉深处。随后,教师用多媒体呈现王冕的《墨梅图》,让学生交流关于梅花的诗词,感悟梅花的精神,从“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到“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从江姐到王冕,再到无数的中华儿女,他们爱梅花、颂梅花,并以高洁品行诠释梅花的精神,以伟大气节丰富梅花的形象。学生在交流中理解文本,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审美拓展:“我”的外祖父也是梅花的化身。一方小小的梅花手绢包裹着外祖父的赤子心,一纸普通的墨梅图寄托着外祖父的浓浓乡思。身处异国他乡,外祖父以梅花的精神自勉,他坚信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以拳拳赤子心、浓浓的爱国情诠释“梅花魂”的内涵。

5. 读写迁移,实现审美创造

叶圣陶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读写迁移,可以在实现语言训练的同时,获得审美的拓展。同样,审美教育的渗透应该立足基本的读写活动,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在读写迁移中获得美的熏陶。

例如,在教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白鹭》这篇课文时,教师布置读写任务:读一读文中富有韵味并充满美感的语句;画一画白鹭的简笔画,感受白鹭的外形之美与气质之美。为了完成读写任务,需要学生反复朗读文章,从节奏、句式、结构等角度感受文本之美,同时做好批注,在品读细节的过程中探究白鹭之美。随后,观察教材插图,将白鹭之美描绘出来。将白鹭放在不同的环境之中,它的姿态之美尽显。远处,白鹭独立眺望;天空中,白鹭轻盈飞过;清水田里,白鹭安静戏水。学生在描绘白鹭的活动画面时,从色彩、线条、构图等多方面理解白鹭之美。因为有白鹭安静戏水,静美的清水田显得别有韵味;因为有白鹭轻盈飞过,黄昏的天空格外动人。当学生通过课堂即兴写话,将形象、生动的画面转化为诗情画意的语言时,其自身的审美素养得以发展。

小学阶段是审美启蒙的重要阶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是美的探寻、发现与创造之旅,也是语文课程整合、重构与优化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与人格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审美教育渗透的策略,可以通过依托朗读激发学生的审美灵感,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审美思维,挖掘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营造氛围推动学生的审美拓展。通过读写迁移实现学生的审美创造,使学生充分感受语文之美,发现生活之趣,从而获得审美创造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梅. 聚焦核心素养,落实审美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策略[J]. 天津教育,2022(23):156-158.

[2]杨向伟. 浅析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 甘肃教育,2020(10):158.

猜你喜欢
审美教育渗透策略小学语文
中学音乐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策略探析
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探讨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浅析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之社会艺术功能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