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惠珠, 蔡长福, 郭艺松, 张毅, 蔡邦平
厦门市园林植物园, 福建 厦门 361003
竹亚科(Bambusoideae)植物是禾本科(Poaceae)家族的成员。禾本科是被子植物一个大科,而竹亚科为禾本科12 个亚科中最大的亚科之一,是一类分布上具有广域性且形态多样性较高的类群。全世界木本竹类植物约80 属1 200 余种[1],除欧洲和两极高寒地区外,本亚科植物广泛分布于南北纬46°间的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我国的竹类植物资源丰富,有43 属700 余种,约占世界的1/2,是世界上竹类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1],其中福建省竹类植物种质资源为我国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有38 属390 余种。
龙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84 年,1998年8 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地处中国东南部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2],既有大陆气候特征又有海洋气候特色,保护区内群峰林立,最高峰为龙栖山主峰,海拔1 620.4 m,保护区自然环境多样,植物区系组成复杂、种类丰富,是中国东部亚热带森林植被保存比较完好、植物种类较为复杂的地区之一,被誉为“天然植物园”,是亚热带地区重要的生物资源基因库[3],分布着类型多样的天然竹林群落,竹类资源丰富。1991 年至1992 年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考察队曾三次深入龙栖山进行全面的植物资源调查,其中包括竹类植物资源。但进入21 世纪后,对龙栖山竹类资源调查和研究就较少,因此,在前人已有的工作基础上,于2019 年进入龙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别到不同海拔地段进行实地调查与采集,摸清了保护区的竹亚科植物资源及分布,以期为福建竹类资源研究提供基础信息,为竹类资源保护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龙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福建省西北部,位于东经117°11′~117°21′、北纬26°23′~26°43′ 之间,总面积15 693 hm2。保护区内水系发育,溪流众多,多呈树枝状分布。土壤以黄壤为主,在高海拔区域土壤呈现出土层较为薄的特点。山地土壤垂直分布的特征是从丘陵到中山,土壤类型分布为红壤-黄红壤-黄壤-山地草甸土[4]。保护区境内丘陵山地密布,海拔高差大,云雾大,湿度大,风力小,季节明显。海拔1 000 m 以下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4.6—18.8℃,1 000 m 以上中山地区年平均气温小于14℃。1 月最低,平均气温6.2℃,7 月最高,平均气温25.3℃,绝对最低气温-8.3℃,绝对最高气温32℃。平均年降水量在1 600~1 800 mm 左右,雨季主要在春夏。保护区丰富的水热条件和复杂而多样的地形,为竹类植物的孕育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采用野外实地调查方法并采集标本,对竹类植物标本的鉴定采用传统的植物形态分类方法,查阅相关的植物志或图志将标本鉴定到种。同时,查阅前人[3,4]在该区域调查竹类资料分析。
(1)定位:采用GPS 仪定位,以获取目的物种所处的地理坐标、海拔高度,并做好照片拍摄。
(2)生境调查:调查目的物种所处生境类型,植物群落名称、种类组成,地貌、海拔、坡度、坡向、坡位、土壤类型。
(3)采集记录:调查记载目的物种的采集地点、日期、分布情况、株高、胸径,其中胸径用围径尺量测,用测高仪量测植株高度。
(4)目的物种标本采集:以不破坏植物生境及植物正常生长为原则进行采集,采集的腊叶标本存放于厦门市园林植物园标本室(XMBG)中。
通过野外调查,结合文献[1,5-6]及标本鉴定分析,确定龙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竹类植物有7 属20 种(含变型,下同),其中较多的为刚竹属6种,苦竹属4 种,分别占本区竹种数的30%和20%,它们是保护区竹类植物的主要类群;其次是箬竹属3 种,簕竹属3 种,矢竹属2 种,寒竹属和少穗竹属均只有1 种(见表1)。
表1 龙栖山自然保护区竹亚科植物种类Tab. 1 Bamboo species in Longqishan Nature Reserve
在保护区分布的竹类植物中,按地下茎的生长方式及竹竿的生长习性划分单轴散生型、合轴丛生型、复轴混生型,其中混生型及散生型竹种为龙栖山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分布类群。
2.2.1 单轴散生型:
地下茎由母竹竿基上的芽仅能长成地下横走的竹鞭,竹鞭上有节,节上生根长芽,有的芽抽出新鞭在土中蔓延生长,有的芽发育出土长成新竹竿。保护区有刚竹属6 种为单轴散生型,占竹种数的30%,其中毛竹、台湾桂竹、桂竹等竹种常在山坡丘陵地形成成片纯林,林下的灌木或草本植物少或几无;实心竹、水竹、河竹等竹种多生于河滩湿地及山谷洼地中,成块状或条状分布,也有于疏林下成片分布。单轴散生型竹类在保护区分布范围较广、面积较大,分布海拔在350—1 200 m 之间 (见表2 和图1)。
图1 龙栖山自然保护区竹种调查分布图Fig. 1 Investigation distribution map of bamboo plant resources in Longqishan Nature Reserve
表2 龙栖山自然保护区竹亚科植物分布情况Tab. 2 Bamboo species distribution in Longqishan Nature Reserve
2.2.2 合轴丛生型:
地下茎粗大短缩、顶端抽笋长成的新竹一般都靠近老竿,形成密集丛生的竹丛。保护区内有孝顺竹、米筛竹、凤尾竹等簕竹属竹种3 种,占竹种数的15%,均是单丛零星分布,主要集中在保护区东北部宝山岽的龙潭、余家坪、长岭等处,多分布于溪边或山地林下,海拔在450—900 m 之间(见表2 和图1)。
2.2.3 复轴混生型:
地下茎兼有单轴型和合轴型地下茎的繁殖特点。保护区的复轴混生型有寒竹属、少穗竹属、矢竹属、苦竹属、箬竹属,共13 种,占竹种数的65%,其中阔叶箬竹、箬叶竹、箬竹等箬竹属竹种均是一小片分布,多分布于山坡路旁或阔叶林下;方竹、茶竿竹、仙居苦竹、三明苦竹、实心苦竹及宜兴苦竹等竹种常分布于丘陵平原或河流沿岸的山坡,零星分布形成一小片竹丛。复轴混生型竹种在保护区分布范围较广、分散,单一竹类面积不大,分布海拔在400—1 200 m 之间(见表2 和图1)。
通过本次的调查和竹种类鉴定[5-10],在龙栖山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了两个新记录——茶竿竹(Pseudosasa amabilis)、河竹(Phyllostachys rivalis)。
2.3.1 茶竿竹(Pseudosasa amabilis)
为矢竹属中小型散生竹。竿为直立圆筒形,橄榄绿色,具一层薄灰色蜡粉。竿壁较厚,坚硬,有韧性。箨鞘背面密被栗色刺毛,无斑点;无箨耳但鞘口有繸毛。叶片厚而坚韧,为长披针形,无毛,嫩叶时基部有微毛;花序生于叶枝下部的小枝上,是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笋期3—5 月下旬。
产自福建南平、武平、邵武。为三明龙栖山自然保护区的新记录,分布于林下山坡或河流沿岸的山坡,零星分布形成一小片竹丛,标本采集于117°16′2.34″E,26°30′44.27″N,海拔603—805 m。
主竿直而挺拔,竿壁厚,节间长,经沙洗加工后,洁白如象牙,过去是中国传统出口商品,可作钓鱼竿,滑雪竿、晒竿、编篱笆等用。
2.3.2 河竹(Phyllostachys rivalis)
为刚竹属小型散生竹。地下茎有明显的通气道。竿纤细,幼竿褐紫色或黄绿色,老竿棕黄色,略带紫;竿环隆起,高于箨环;竿箨基部连同新竿箨环有一圈灰白色长毛;箨耳不明显但鞘口密被繸毛;箨舌先端截形有淡棕色长纤毛。叶鞘紫色,被柔毛,上部尤密;无叶耳,鞘口繸毛直立。叶片较小,长圆状披针形。笋期5 月初。
产自福建松溪、武夷山、长汀、上杭。为三明龙栖山自然保护区的新记录,成片分布于河滩湿地,标本采集于117°13′44.86″E,26°27′29.29″N,海拔约469 m。
本种在福建常植于河流两岸,以保护河岸;竿做篱笆及蚊帐竿用;笋味尚佳。
通过调查及鉴定,龙栖山自然保护区的竹种有7 属20 种,其中新分布记录种有2 种,丰富了保护区竹类资源体系。不仅种类丰富,还有一些当地特有种:将乐茶竿竹、三明苦竹,而且三明苦竹(Pleioblastus sanmingensis)已被列入福建省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11]。
保护区的竹类植物是以复轴混生型和单轴散生型如刚竹属、苦竹属、箬竹属、矢竹属等中小型竹种占优势,分别占本区竹类植物的65%和30%,而合轴丛生型竹种仅占15%,是福建省混生竹类的相对集中分布区,是重要的资源保护对象,而且具有重要开发利用价值或潜在价值。
竹类植物不仅有笋用价值,还有竹编、造纸等其它用途,如龙栖山毛竹生产的“西山纸”,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林农对竹种的价值及作用认识不足,对竹资源利用和竹产业的认识不到位,在造林绿化时将许多有价值的竹种当作杂竹处理。经调查保护区内的竹种有22 种,但实际上有利用的只有毛竹、台湾桂竹、桂竹、实心竹,其它18 种中小径竹当作“杂竹”,处于野生状态未开发利用,并有被毁灭的可能。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其生物学特性、生态学及生产潜力的研究,在充分保护好现有资源的同时合理地且有计划地针对这些竹类资源进行驯化、栽培与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