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兵 熊晶
摘 要:青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年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新时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突出地呈现出三重向度:一是培育超越个体的使命精神,以无我精神成就大业境界;二是激发砥砺奋进的生命实践力,以守正、专一、笃定,向生命的极致和顶端奋斗;三是打开文明新形态的宏阔视野,深刻理解文明新形态,坚定理想信念和道路自信。
关键词:青年;理想信念;超越;文明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3-0029-0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1]青年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2]。坚定理想信念,从人的内在世界打开一个更为宽广的价值视野和生命空间,激发出人之为人、人作为社会性存在的蓬勃创造力和生命展现形式,释放“自由的自觉的”生命本质力量。培育时代新人,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事业提供持续的力量支撑。
一、培育超越个体性的使命精神
2019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访问意大利期间,在回答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提问时说:“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3]此番讲话坚韧不拔、沉稳有力,饱含深情而令人敬佩,表达了为人民的幸福生活无私、无畏、无愧的大业追求和奉献精神。总书记的这番话也为青年学生的人生追求和事业奋进树立了标杆,要志存高远、胸怀国家,在社会中绽放生命的光彩,有大我追求和无我精神,立大德、成新人。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个体总是人民的一部分,人民也是自我生活的一部分。“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4]。当一个人的舞台越大时,格局就越大,境界也就越高。而当一个人的舞台足够大时,他的人生剖面就会更开阔,关联到的事越多,影响到的群体也越大。努力成就一番大业,与之关联之人的生活改变也更大,带给别人的快乐和幸福也就越多。这时的个人,不仅活在自己的生命里,也走进了别人的生活和心田,活在了人民的生命中,获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敬佩。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逐渐获得了生命的境界和宽度,融入到了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富强、为民族谋复兴的不朽事业之中,变得丰富和饱满。当小我升华为大我、无我的时候,生命的有限性就得到了克服。人这一生充满意义的缘故,不仅仅只为自己而生活,更是有理想信念,不断超出自我的边界,为我们身边的人,为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而不懈奋斗。
这突显了一种宏大的生活态度和人生信仰,当这种态度和信仰投射到社会之中的时候,个体与社会就融为一体了。人的一生不是为了纯粹的利益得失而被迫安排、随波逐流,把生命困顿于有限的物质尺度不能自拔。相反,人对动物的超越突出地表现在人有价值尺度,在人的内心深处总有一个念头或想法,这个念头或想法往往以其朴素而足够深远,形塑为一种高远的信念和理想。它不是对物质利益和生理需要的简单追求,陷入一种自我狭隘的人生境遇之中,而是对两个世界的升华——既在物质世界超越纯粹个体利益,关涉群体生存处境和生活幸福,也在精神世界获得认同、价值和意义,并在这两个世界最终获得统一,统一于这样一份执着的事业中。能够为一番事业、一个理想而义无反顾、不忘初心、倾其一生,在更大的目标中实现自身,领略到生命的丰富和视野,使得事件发生与生命感悟融为一体,在事件推进的过程,也完成了人的自我实现。这样一份事业包含着我们对生命的创造,对生活的期待和对人生意义的阐释,它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一种职业、一样劳动、一份工作。这份以职业、劳动或工作呈现出来的事业,是我们人生格局和生命意义的载体。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生命存在,人生可以有所追求,可以以极致的态度和坚韧的信仰去奔赴一件事。
这种精神本质上是一种“大业”境界,努力干成一番事业,在实践过程中,获得个体和社会的双向建构。将一件事向更宏大、开阔的方向去深化,达到极致的境界,超越个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孕育出来了。当这份事业足够有穿透力,进入到别人的生活,“把人生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乃至他人的人生境遇因你而改变,生活因你而幸福时,此时的自我已投射为万千人,有限的生命在无限的事业中获得了更长久的停留。诚然,平凡人匆匆于现实利禄的人生,虽有值得尊重之处,但并不足以崇高,不足以揭开人生的开阔境界。生命不是利益的交换和时间的等量齐观,而是有意义的坐标和高远的眺望,唯有将人生追求与民族的兴衰、大众的幸福紧密相联,把小我融入到超时空的大我之中,自我才不会消失。自我是有限的,但事业是永恒的。
二、 激发砥砺奋进的生命实践力
青年学生要立鸿鹄之志,做青春奋斗者,执着进取,永不言败。“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5]。奋斗是人生的主旋律,奋斗是生命的瞭望塔,奮斗是生活的启明星。“人的青春只有一次。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6]。青年英气逼人,需争朝夕、干大事。
人既是受动、受制约的存在,又是具有天赋和才能的能动存在。“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7]。人有生理的需要、物质的满足,也有自由创造的能动性。生命的极致在于,它在我们所热爱、向往、投入全部精力心血并感到幸福和快乐的事业中获得的一种不断创造的自由快乐。这正是马克思实践的本真内涵之一,即在人的生命历程中,实实在在地去践行一件事(实践),全身心地投入、沉浸式地体悟、沉淀到生活最本真处的反思和理解。那么,砥砺奋进的生命实践力的激发,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看,一是守正,二是专一,三是笃定。
首先,从“守正”层面而言,人的内在生命世界是一个浩瀚的世界,存在巨大的能量和多重可能,如何将内在世界的力量发挥、挖掘出来,就成为教育人,培育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守正”的总体思路是通过明辨是非达到行善去恶的目的,以直面内心、理解自己的方式达到心有所向的目标。一方面,不以自己的私情物欲为行事准则,不因外界的盲动和诱惑而失去善恶是非的判断标准。只有在道理上明辨是非,在价值上坚守曲直,行动才有正确方向,实践才有科学对象,从而有效铺展自己的现实道路。另一方面,要直面自己的内心,理解自己的真实需求和真正期待,坚守自己的初心,实现自我。这是一个面对自我、发现自我、理解自我和实现自我的过程,在马克思的视域中,这个自我本真上是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因此,守正守的是是非善恶,守的是初心不忘。
其次,从“专一”的层面而言,做任何事情都要实实在在,全身心地投入,沉浸式地体验生命的每一次悦动,才能够将事情做到深层、达到极致,从而实现人与物、生命与对象的合二为一。特别是在忙碌或失意后的放空自我与宁静独思时,暂时抛开一切,让心灵有一个回归自我、审视自我及反思修养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心思不涣散,激发内心的生命实践力。诚然,对现代人而言,专注并非易事,青年受各种诱惑干扰,而步入社会后,面对生活的各种事件,都要投入时间、耗费精力。这些都需要去操心的时候,“心”就操碎了,就没有一个完整的心来进行集中的思考和实践。这就要求我们要真实理解自己的需求和渴望,做最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同时,集中心思、激发生命伟力意味着,不为外物所累、玩物丧志、患得患失,把精力和时间放在对事物本身的关注和探索上。当人们的内心被各种欲望和诱惑占满,生命实践力涣散,难以集中能量真正去做一件事的时候,最后可能什么也无法创造和获得。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和劳动精神的本真内涵之一,主体的对象性活动永远是主体与对象的内在统一。
最后,从“笃定”层面而言,笃定意味着生命的韧性和毅力,在困难中的执着与坚守。每个人在生命实践中往往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甚至陷入难以摆脱的困境。特别是当人们全身心的去投入一件事,走得越深越远,面对的挑战和困难也可能会越多越大,而挫折一旦到来,打击也是巨大的。生命的支撑力既是有限的,也是无穷的,一些人在面对困难时很快就垮下来,而一些人却坚韧不拔。为生命提供最大支撑力的不仅仅是肉体,更是发自内在的精神信仰。当挑战扑面而来,所有的毅力和勇气都垮下来的时候,只要信仰坚定,精神世界不坍塌,人就有坚持下去的最后力量。这种信仰的力量越是在人处于压迫性困境的时候,就越表现出强大和不屈,越有强大的反弹力量。坚定理想信念是坚韧生命实践力的重要支撑。
三、打开文明新形态的宏阔视野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8]。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突破了近代以来的资本及其现代性困境,以推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实现为终极目标,探索了现代文明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西方现代文明的内核是资本逻辑[9],跳过资本主义的痛苦过程,跨越卡夫丁峡谷,蕴含着现代化的“东方逻辑”,进而在此基础上从根本上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文明模式,克服其内在局限性,释放人类社会的新文明价值追求。坚定理想信念,首先需要坚定当前的发展道路和未来的前进方向,把握时代格局和文明方位,深刻理解文明新形态的本真内涵。
首先,全面发展与总体文明观。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文明的经济化一维发展模式、单向的构建逻辑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所要追求的是一种总体性的文明格局,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持续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过程。如,经济上不断探索和释放生产力创新发展方式,通过二次分配、三次分配推进分配公平正义,助力乡村脱贫攻坚振兴发展,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缩小贫富差距,形成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双驱动经济模式。政治上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以制度化、法治化的理性原则,把权力关在笼子里,规范公共权力运作,保证公共权力为民服务。同时,在此过程中,培育政治治理主体的道德境界和生命视野,培育理想信念,激发主体的能动性。克服西方發端于君主制和市民社会背景的民主和自由政治的局限性,形成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与人民当家作主有机统一的政治体制。生态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重构生产力理论,将生态环境纳入社会发展的目标中,以碳中和与碳达峰为抓手,构建生态文明社会,避免西方工业化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等。总体而言,与西方文明的物质化进程不同,文明新形态强调全面发展的总体性文明观,突破了利润中轴和市场逻辑带来的文明推演方式。
其次,和平发展与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使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互相依存,世界历史向纵深发展。然而,近代以来,西方的工业化、现代化与科学技术及其衍生的普世价值,融合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政治意识形态,成为一种统一的文明模式从欧美国家走出,以中心、正统的姿态向周边国家扩散。这种扩散充满着侵略、对抗和压迫,这种压迫从最初的枪炮,发展到商品资本输出,以及后来的军事霸权和金融体系的耦合物。以西方为中心,通过不对等的经济贸易关系和政治权力关系,构建起了依附性的世界文明秩序和全球治理格局。中国在极其艰难的现代化进程中,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复兴的发展模式,即使在当前世界格局东升西落的百年未有之巨变的背景下,美国在地缘政治和前沿科技领域压制中国的时候,我国依然最大限度地谋求和平崛起,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并且,持续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深化经济贸易合作,加强工业化建设,构建一带一路,在平等互利中参与全球治理,共同构建公平正义的世界新秩序。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本身就是在追求一种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国际关系发展模式,而中国“和”文化的道德伦理与求善本质深化了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文化价值支撑。
最后,以人为本的价值理想。以人为本是以人民群众为本,而不是以特殊的利益群体为本,特别是不以西方现代化社会中资本的利益为本。西方社会資本所到之处,文明构建的所有逻辑就变成了剩余价值的逻辑,效率和利润成为神圣的原则,每个人变成了生产工具和消费机器,变成了互不相认的原子化个体,彼此对抗。资本及其获利者本质上都只是政治权力的自我维系或构建,他们期待稳定的权力,维护和发展既得利益,国家的外衣下是特殊群体对权力的把控,百姓利益无从体现。如果人们体会不到生活的改善,看不到希望和美好,就难以真心支持这个政权。社会文明本质上要有一种真实的代表性,真实关心这些人的现实境遇和人生命运,平等理解他们的内心期待和生活向往。在社会文明进程中,要超越西方文明因发展而带来的社会分化、贫富差距和社会非正义,关注普通大众在社会进程中生活处境的改变和自由全面实现,使普通百姓获得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2]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44.
[4] 习近平.习近平给北京大学学生回信勉励当代青年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 开拓者 奉献者[N].人民日报,2013-05-05(1).
[5]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6]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54.
[7]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9.
[8]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9] 田鹏颖,武雯婧.文明视野中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