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碧斌 陈晟颖
摘 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国际科技合作。文章阐述了杭州市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高能级平台建设、海外孵化试点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分析杭州市目前面临的挑战,即对外科技合作单位地区分布不均匀、国际科技合作政策供给有待提高、政府间合作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展。基于新时代新需求,文章提出杭州市进一步深化国际科技合作的思考。
关键词:国际科技合作;杭州;成效
国际科技合作是在全球视角上推进自主创新的重要方式,对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近年来,杭州市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高度重视科技开放创新,加快科技对外开放步伐,主动参与全球研发与分工,大力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工作。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显示,杭州在全球科技集群排名中位列全球第14位、国内城市集群第5位、浙江省内第1位[2]。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2》显示,杭州在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中位列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3]。浙江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显示,杭州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已连续多年稳居浙江省第1位[4]。
一、杭州市国际科技合作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加快高端平台建设,提升科技合作能级
杭州市加快推进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培育创新主体,集聚创新资源,着力构建高能级创新体系。在高端科教平台方面,杭州市已布局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浙江大学国际科创中心、中法航空大学、国家级联合实验室等。全省仅有的10家省级实验室中,有7家在杭州,分别是之江实验室、西湖实验室、湘湖实验室、白马湖实验室、湖畔实验室、良渚实验室和天目山实验室。在大科学计划方面,浙江大学参与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堆(ITER)计划、大型强子对撞机(LHC)计划,牵头建设浙江省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杭州极弱磁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构建认知“零磁世界”系统理论,开展零磁科学前沿基础研究,发起国际零磁大科学计划。在国际科技合作载体方面,截至2022年,杭州市共建有国家级“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2家;浙江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87家、海外创新孵化中心16家、企业海外研发机构13家、国际联合实验室18家。从杭州市的省级国际科技合作载体承担单位的分布来看,高校占比最大,有59家,占总数的44%;企业次之,有45家,占总数的33%;再次为科研院所,有29家,占总数的22%。这体现了杭州市的国际科技合作高校为主导,兼顾发挥产、学、研各方优势。
典型载体有:“浙江—芬兰儿童健康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依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与芬兰国家安全数据管理解决方案市场的领导者——艾维科技集团(Avaintec Oy)合作多年,共同推进“儿童疾病远程早期预警”“基于AI技术的儿童慢病管理”等项目合作。其中,“以咳嗽为第一主诉症状的儿童疾病智能分析平台及应用”项目获得科技部中芬政府间合作专项资金支持。合作以来,双方共开展了技术交流活动6次,收集分析共享实验数据,联合发表产出多篇论文和知识产权,在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医疗体系效率和质量领域形成了良好的产、学、研用医合作模式。
(二)深化国际项目合作,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是促进中外双方开展关键技术联合研发、提升科技开放合作的重要举措。2014—2022年,杭州市共有48个项目获批浙江省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占全省项目数的68%。从项目合作地区来看,48个项目分布在欧洲、亚洲、美洲,其中欧洲最多,有30个,占总数的62%;美洲其次,有11个,占总数的23%;亚洲有7个,占总数的15%。这体现出杭州市与欧洲的合作较为紧密,杭州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发达国家较多、科研实力更为雄厚、创新能力更强的欧美进行科研合作。从合作领域来看,48个项目在电子信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及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主要领域都有所涉及,体现出了杭州市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领域的多元化。其中,占比最高的电子信息有18个,占总数的37%;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有11个,占总数的23%。这两个领域之和已占据半壁江山,这与有着“数字之城”美誉的杭州市的数字经济和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密不可分。其次为生物医药及健康8个,高端装备制造7个。相比之下,新材料领域较少,只有4个。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杭州市在新材料方面的国际科技合作参与度较低。
典型项目有:杭州碟滤膜技术有限公司和挪威Biowater Technology AS合作的基于膜分離的高浓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与资源回收关键技术开发及工程示范项目。项目针对高浓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难度大、资源回收难等特点,提出“厌氧碳回收+膜分离氮回收+低压高效水回收”工艺,通过基于导电材料强化厌氧膜生物反应器碳回收调控技术等技术突破,集成相关技术工艺建立高浓难降解废水碳、氮、水资源回收示范工程建设,出水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业用水水质》中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补充水标准。
(三)探索海外孵化试点,加速全球成果转化
海外孵化平台通过构建技术成果或跨境创业的项目征集通道、组织技术供需或创业加速的对接服务活动等方式,促成创业项目落地或技术成果转化,在为创业者和企业提供专业服务的同时,帮助其链接全球范围内的创新力量。2014年9月,杭州市在美国硅谷设立全球首个海外飞地——杭州硅谷孵化器(Westlake Ventures)。该孵化器主要从事跨境风险投资,为初创企业提供中美产业化资源对接,为中美两地创业项目、创新人才、创投资本互利互通提供服务,现已累计投资39家海外高科技创新企业。2018年9月,杭州市又在美国设立了硅谷钱塘中心(Q Bay Center),办公空间入驻率达到80%,生物医药共享实验室入驻率已达77%,入驻企业、机构超过40家,入孵企业整体发展良好。
典型孵化平台有:“浙江瑞典斯德哥尔摩海外创新孵化中心”依托杭州瑞浙科技创新有限公司,聚焦国际化创新创业项目,通过在浙江杭州和瑞典斯德哥尔摩两地设立孵化—加速基地,对接北欧五国,开展国际人才引进、科技合作、产业并购等创新孵化工作,已落地海外科技项目15个,技术转移项目6个,创新创业人才4人。“浙江瑞典哥德堡海外创新孵化中心”依托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孵化方向为汽车领域未来移动相关技术研发,主要负责在欧盟上市的领克车型的生命周期,目前领克01欧洲版在EUNCAP中获得五星评级,超3万会员。在技术研究方面,已成功交付20余个上车体项目以及共享组件、4个动力总成项目的开发任务,形成10余款整车、2款发动机和2款变速器。
二、杭州市开展国际科技合作面临的挑战
(一)对外科技合作单位地区分布不均匀
由于创新资源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發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创新要素、资源等方面的分布存在不平衡现象。从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合作国家可以看出,杭州市企事业单位在开展对外科技合作时倾向于选择欧洲、美洲等发达国家的合作伙伴,亚洲许多国家包括“一带一路”国家虽然与中国距离较近、文化相似,但是合作得却较少。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杭州市的科技合作以“引进来”为主,“走出去”为辅。
(二)国际科技合作政策供给有待提高
国内大多数一二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青岛、成都、宁波等都陆续设立了国际科技合作专项或者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对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承担单位进行政策支持和财政补助。反观杭州,目前仅有针对浙江省级国际科技合作载体的支持政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杭政〔2023〕5号),暂未出台针对国际合作专项的支持政策,未设立杭州市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和国际科技合作载体等。现有的科技合作政策对国际科技合作的支持力度体现得不够明显。
(三)政府间合作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展
杭州市与海外城市政府层面合作渠道有限,与海外友好城市之间的交往更多是以人员互访、经贸和文化交流为主,科技层面的合作仍需加强。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截至目前,杭州市未有任何领事馆,只有一些外国小型办事处或分支机构,外交资源的薄弱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杭州国际科技合作能力的提升。
三、杭州市国际科技合作的发展思考
(一)深化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关系,优化国际科技合作制度供给
鉴于杭州市目前未有已达成科技合作意向的国家或地区,建议从国际友城入手,在现有的友好往来基础上,加强交流合作,及时组织对国际友好城市的访问或者邀请友好城市代表团来杭,推动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备忘录。研究编制出台具有针对性的杭州市本级国际科技合作政策,如设立对外科技合作专项、国际联合实验室、建立海外“兄弟园区”等,为双方开展国际联合技术研发保驾护航。鼓励引导企业在与先进发达国家合作的同时,兼顾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对接美国、日本、欧盟等技术先进、科研强校多的国家和地区以获得高新科技,另一方面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加大与乌克兰、捷克、南非、乌兹别克斯坦等沿线重要节点国的科技互助,同时实现向上精准对接和向下开放包容。
(二)准确把握科技新发展方向,抢占科技领域的战略制高点
杭州应加强技术预测和前瞻研判等基础性工作,准确把握科技新发展方向,在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领域抢占全球科技制高点。一方面,要超前部署前沿技术领域,在浙江省“315”(三大科创高地、十五大战略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的基础上,提炼符合杭州市情的有代表性的领域,凝聚全市优势力量加快研发,通过多学科交叉协作,布局建设生命科学、能源等领域国家实验室,加快建设人工智能、脑科学等领域信息研发机构等;另一方面,对于基础研究领域,杭州要加强研究前沿持续监测,鼓励探索性研究,及时把握最新动向,找准突破口,着力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三)积极搭建国际创新合作平台,拓展科技合作广度与深度
布局杭州海外科研基地群,扩大城市影响力,实现共赢。利用海外研发机构和合作伙伴,结合国外科研和人才力量,加快推进国际创新要素流入和产业双向合作,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创新格局。积极引导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等机构朝着国际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继续推进海外离岸孵化基地、海外创新中心等科创平台布局,探索“科技资本+技术交易+离岸外包”的新型模式集聚国际创新资源。依托国家级、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联合实验室等各类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广泛开展项目合作、人员交流、信息共享、资源对接等促进创新活动的开展。
(四)对接国际科技创新资源,打造良好科技生态系统
开展多元化科技人文交流活动,借鉴北京的中关村论坛,依托杭州市现有的国际人才交流与项目合作大会等活动,打造国内外一流科技成果的展示、发布、交易平台,增强杭州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鼓励各单位在杭州举办大型国际合作交流大会、国际性科技博览会等活动。吸引聚集一批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跨国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等组织,构建技术转移协作联盟,促进与海外国家间先进技术转移转化。立足区域优势资源,充分发挥杭州知识产权中心、金融服务中心、高端人才服务机构、科技服务中介等机构的集聚效应,推进国际合作专业服务体系构建,为企业提供相关法律、知识产权、政策咨询、投融资、技术和人才等服务,打造良好科技生态系统。
结语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科技合作国际化的地位越来越得到凸显。杭州市应围绕国家总体外交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建立和发展符合自身特色的国际科技合作机制和模式,抢抓发展先机,不断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本文提出深化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关系、准确把握科技新发展方向、积极搭建国际创新合作平台和打造良好科技生态系统等一系列举措,为杭州市乃至其他城市进一步深化国际科技合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温军,张森,王思钦.“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国际科技合作:新形势与提升策略[J].中国经贸,2021(6):1421.
[2]Global Innovation Index[Z].https://www.globalinnovationindex.org/Home.
[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2.
[4]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浙江省统计局.2021浙江科技统计年鉴[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
基金项目:2022年度浙江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海外研发推动浙江企业创新链全球布局研究”(编号:2022C35024);2022年度杭州市软科学研究项目“双循环背景下杭州市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能力提升路径研究”(编号:20220834M17)
作者简介:王碧斌(1989— ),女,汉族,浙江永康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管理、国际合作。
*通讯作者:陈晟颖(1986— ),女,汉族,安徽芜湖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政策、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