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利琴 上海市青浦区实验小学
问题解决能力是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围绕目标整合已有经验,有规划、有方法、有步骤地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并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能力。这不仅是《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2022 年版)》“注重教学方式改革”中“提高解决体育与健康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的主要内容,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础,更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在解决复杂情境的实际问题过程中整体发挥作用”的最终方向,其培养的核心在课堂。因此基于“问题解决”的课堂转型是有效落实体育“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阵地。
当前,体育课堂教学往往局限于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学练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强调学生在游戏或比赛中的规则意识,忽视了学生技能学练困难、动作理解有误以及如何更好合作完成比赛等问题,而这恰恰可以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是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契机。为此,笔者以四年级“民体:跳‘8’字长绳”为例,开展了“一引三探两反思”的实践探索,旨在提升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一引三探两反思”实践探索(见表1)中,“一引”即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经验;“三探”即“一探角色定位,分层学练,联结新旧经验”“二探任务驱动,搭建支架,落实教学重难点”“三探提出假设,合作探究,巩固习得成果”;“两反思”即“赛中触思、评中促思”。教师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递进式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通过角色定位、任务驱动、提出假设的分层学练来搭建支架,教师在合作探究的学练中帮助学生联结新旧经验,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动作技能,巩固习得成果,尝试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通过比赛、评价等载体迁移运用新经验,不断反思调整、提高改进,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以“民体:跳‘8’字长绳”为例,介绍课堂中如何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表1 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课堂实践探索
体育课堂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思考呢?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一种有效的策略。问题情境是运用一连串递进式的问题来分解动作的学练要求,引导学生在层层递进的问题中不断思考,不断发现学练问题,激活已有经验。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学生在问题的助推下开启积极的探索,产生学练的思考,激活已有经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跳“8”字长绳的学练中,教师基于第一次课上95%的学生已经“掌握单人入绳时机、位置”这一经验为基础,深入解读教材,选择“如何协调连贯,相互配合”这一“疑点”“难点”“堵点”入手,采用了“如何找到合适的入绳、出绳位置?”“如何找准两人依次入绳时机?”“如何掌握依次入绳时机(两人)?”一系列递进式的提问,串联成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学练过程中找到关键信息“入绳位置”“入绳时机”,发现“连不上”“进不去”“一跳就断”等问题,不断地激活学生单人跳“8”字长绳的个体经验,从而开启学习“两人依次连贯快速入绳”。
角色定位主要是指在动作技能学练过程中设计一系列以小组为单位的团队项目进行实践,通过团队每个成员自己的学练情况来确定自己的角色,如促进者、阻力者、任务负责人、维持和平者、制造麻烦者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团队角色理论,在反思中不断调整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更好地开展分层学练。以跳“8”字长绳为例,在课的设计中,笔者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时尝试用角色定位来体验:首先,告知大家小组中的角色具体内涵。例如,有主要负责小组学练中分工、协调、统领的“任务负责人”;有能自己完成跳“8”字长绳,但还不能协调连贯的“维持和平者”;也有在完成任务跳“8”字长绳中有困难的“阻力者”……让这些不同经验基础的学生通过角色定位,结合自己的实际水平和能力,挑选适合自己的角色进行分层学练,联结起单人和多人跳“8”字长绳之间的经验,顺利完成新技能的学习。在探索过程中,许多学生有了自主练习的明确目标,有了自我评价能力,能联结新旧经验,也能完成从层级学练到层级目标,再到层级角色的不断转变,体现了学生自主学练的能动性,在过程中还凸显了团队合作的成效。
学生案例分享:
角色定位初体验 解决难题心欢喜(张心悦)
我们组总共六个人,大家根据角色中的助力者、阻力者、任务负责人、维持和平者、制造麻烦者一一进行自我角色分工。阻力者有两个人,她们自己主动选择了甩绳,我选择了任务负责人,沈同学已经会跳了,所以选择了助力者,剩下依旧有两个“糊涂虫”,现在一个是制造麻烦者,因为她索性不会跳了,一个是阻力者,在跳时一直被绳子绊到。虽然如此,我给她们进行了小目标引领,就是要求她们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到维持和平者,即只要保证自己的任务完成即可。于是,大家达成共识后开始了相互的合作,在面对这个共同的困难中一起合作解决。
任务驱动即学生在技能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以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搭建“角色任务”“目标任务”“终极任务”等支架,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合作的学习,从而有效落实教学的重难点。通过搭建支架,可以给学生一个踮起脚尖就能够得着的氛围,让其在不知不觉中攻克难题,解决学练问题。例如,当学生开启新任务“学习依次入绳”时,发现了自己“连不上”“进不去”“一连就断”,可见这一挑战性问题已经高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水平,这就需要学生不断思考和分析:单人的入绳时机和多人的入绳时机差异在哪里?依次入绳的时机和位置有哪些?我该如何快速入绳就能连贯?于是笔者在课堂上通过微视频、实物目标、节奏三个支架引导学生掌握“找准合适的入绳时机(快速入绳)”“学会前后衔接连贯”等教学重难点。通过慢视频播放,让学生清晰了解前后连贯入绳的差异以及要点;通过实物目标“标志垫”的前后移动调整入绳位置;通过“听声音”“看绳子”“合节拍”等节奏,联结跳绳节奏练习的新旧经验。在设置的多种学练任务驱动中,学生在看得到、听得到的环境中巩固了“把握入绳时机”的学练基础,理解了“依次入绳”的动作要点,思考着“协调连贯,相互配合”的动作方法,不断激发学生把“单人入绳时机”与“依次入绳时机”的相关经验进行主动联结,理解“依次入绳”的动作难点,产生主动思考、持续思考的探究力。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教学时,经常使用提问法来引导学生提出假设、验证假设、追求真理和对比彼此之间意见的异同,而体育技能动作的学练也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假设验证才能形成动作记忆。笔者以小组学习为载体,提出多种假设,“我能挑战助力者吗?”“我的入绳时机慢了一点,我换成‘维持和平者’可以吗?”“我们一直不能连贯起来,可以放慢节奏吗?”“我们一起喊节奏能挑战成功吗?”……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断调整“假设”,完成自行安排学练顺序(比如“我已经会找时机了”“我可以排到第二个跳了”“你来第一个可以吗?”)、自主调整学练节奏(如“我们中有人还找不准时机,我们甩绳的时候放慢节奏可以吗?”)、自主协调学练内容(我已经完成“维持和平者”的学练要求了,我能挑战助力者吗?)等,在这样合作学练的氛围中,组员间进行了充分的探索和合作、实践和改进、反思和调整,一步一步地从自我的角色任务出发,完成目标任务,巩固了学练成果,实现了小组合作的终极目标。通过不断提出的假设和验证,充裕的学习空间和时间以及持续的探究和挑战,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
反思是指学生对自身的行为、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再认知的检验过程,课堂教与学的反思是师生对动作技能学练过程中出现的行为及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不断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学练问题,并在新情境中巩固新经验,学会迁移运用。在学生跳“8”字长绳学练过程中,笔者借助比赛触发学生迁移新经验,通过评价反思不断调整改进,自如运用新经验,让学生能真实解决跳“8”字长绳情境中的真实问题。
“赛”是新课程理念中落实“教会、勤练、常赛”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一种非常好的自评反馈与激励手段。通过“赛”的过程,学生可以将新经验通过比赛进一步掌握、巩固、迁移和运用,同时也能评价自己、激励自己、展示自己,最终通过“赛”的体验触“思”。在跳“8”字长绳的学练中,教师设置了比赛挑战环节,通过学练小组的5 人赛一赛、合作小组8 人赛一赛、挑战小组10 人赛一赛的三级挑战赛,让学生比较与不同伙伴合作带来的新变化,分析在新情境中迁移“依次入绳”新经验,反思调整策略来适应各种变化的比赛情境,真正让学生在学练中激活思维,调整策略,改进提高,解决比赛中的真实问题。
评价是贯穿整个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也是让学生清晰可见的一个成长过程。有效的评价能反馈学情,改进动作,呈现过程,激发学练积极性。在跳“8”字长绳的学练中,当学生在学练中角色定位为阻力者时,教师可以采用及时评价,让他转变角色调整到助力者,激发学练积极性;当学生“听音乐节奏”找错了入绳时机时,给予针对性评价,调整方法“看绳子入绳”改进动作,落实教学重难点;当学生在比赛挑战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习评价单,记录学生的学练过程和表现。每一次的评价,从学练内容、学练要求以及学练效果上不断引发思考,不断进行自我、他人和师生之间的自评、互评和他评,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跳“8”字长绳(10 人)的挑战,这促使学生以评价助推思考,以思考来反思,不断提高和改进学练要求,达成学练效果,切实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问题解决”的课堂改进能引出学生已有经验,开展动作技能的探究“学练”联结新旧知识,在理解基础上通过“赛”达到迁移运用,在反思和评价中不断改进和调整,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探索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提高课堂质效。
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其一是学生的学习观念转变。通过巧设疑问的小组学练,学生借助个体已有经验,对新任务的学习动机有了明显增强,主动参与到学练跳“8”字长绳中来。其二是学生的学习行为转变。学生在小组合作练习的过程中,从个体的浅层学习逐步向合作探究的深层学习转变。学生对跳“8”字长绳的学练有了主动的思考和探究,能在和同伴的合作中不断提问、分析、实践、反思、调整、改进,激活了思维,提升了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要通过巧妙设疑激发学生不断思考,通过搭建支架逐层分解学练的难度,通过给予时间让学生能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探索中质疑、质疑中收获,慢慢养成积极思考、善于提问的学练习惯,从而提升课堂质效。课后调查发现,在本堂课上的技能学练中,全班有92.5%的学生完成了本次课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达成度较好;有80%的学生在跳长绳的合作学练中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运动能力有效提升,主动学练慢慢成了学生的自觉行为。
随着人工智能逐渐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教育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后续是否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辅助课堂教学,让学生的学练内容有反馈、过程有记录、评价有痕迹,这是接下来教师需要去不断思考、探索和实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