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背景下常州市动力电池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4-02-19 00:00:00王娟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24年11期
关键词:产业集群双碳常州

【摘" 要】常州等地的动力电池产业集群迅速成长,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能总量日渐增长,促进中国动力电池行业在全球市场中占据的份额进一步提升。在“双碳”目标下,动力电池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之一,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有望成为世界级集群。基于此,论文分析“双碳”背景下常州市动力电池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探讨当下常州市动力电池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困境,以及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双碳”背景下常州市动力电池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目的是推动常州动力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常州动力电池产业集群高效创新,凸显竞争优势。

【关键词】“双碳”目标;常州;动力电池;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6"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志码】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编号】1673-1069(2024)11-0131-03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如何在达成“双碳”目标的基础上推动产业集群的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江苏常州动力电池产业集群正在积极贯彻文件要求,落实文件精神,在“双碳”背景下实现高质量发展,向成为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方向迈进。

2 “双碳”背景下常州市动力电池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优势

2.1 产业集群布局持续优化

常州,作为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最高的五大城市之一,拥有4家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前五的企业。目前,常州动力电池产业集群以溧阳和金坛为核心区域,包括武进、新北等联动区域,吸引着优质企业的聚集。溧阳以高新区为核心,深度布局产业链,聚集宁德时代、上汽集团等行业内的龙头骨干企业,提出“一块动力电池的‘3公里产业圈’”的概念,构建全国县域规模第一的千亿级动力电池产业集群。金坛以经开区为核心,以蜂巢能源、中创新航为龙头,建立起动力电池领域完整的产业链,链上企业超110家,已发展成为全国动力电池产业主要聚集区,新能源产业入选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2.2 产业集群配套趋于完善

常州已经建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上游包括贝特瑞等原材料和电磁材料企业;中游聚焦于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等动力锂电池制造企业;下游延伸到电动汽车等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企业。动力电池产业链的32个主要环节,常州聚集了其中的31个,产业链完整度高达97%,居全国首位。这意味着常州动力电池产业链上的各类企业已经形成紧密的合作,无论正极材料、负极材料还是隔膜,以及电池单体系统,不再依赖外部资源,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2.3 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

常州在动力电池领域拥有强大的聚集能力,吸引了众多高质量的企业研发机构。截至2023年,常州已经吸引71家动力电池企业研发机构,包括3家重点实验室、22家工程研究中心、9家新型研发机构等,形成一个多元化、高层次的创新体系。近年来,全市新能源领域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40%,动力电池领域专利数全国第一。随着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常州在动力电池技术创新方面向前迈了一大步,例如,中创新航成功推出全球独创的One-Stop电池技术与产品,不仅简化了电池生产流程,而且提升了电池的质量和性能;蜂巢能源坚定选择叠片路线,并开发出全域短刀电芯这个大品类,形成了独有的产品技术核心竞争力。随着常州技术创新体系的不断完善,常州动力电池的竞争力日益增强,为动力电池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撑。

2.4 产业开放合作不断深化

目前,常州动力电池产业集群不断深化开放合作,选择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例如,中创新航等动力电池领军企业加快产业布局,成功融入海外车企的全球供应链体系,而且中创新航等企业在境外设立了研发中心,共同构成常州动力电池企业“海外军团”;江苏当升等材料企业的产品远销海外,逐渐增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打造国际知名优势品牌。

3 “双碳”背景下常州市动力电池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困境

3.1 行业发展难题

第一,产能过剩现象凸显。ICC披露的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我国动力电池电芯价格持续下滑。导致动力电池价格下跌的原因除了原材料价格下降外,更重要的是产能过剩。2022年,我国动力锂电池产量为545.9 GWh,而装车量仅为294.6 GWh,动力锂电池装车量占产量之比仅为54%。2023年上半年,我国动力锂电池装车量占产量之比下降至51.8%。行业供求失衡状况加剧,动力锂电池企业竞争市场空间导致价格战愈演愈烈。常州作为国内动力电池的主要产地之一,产能过剩现象同样存在。第二,企业资金和人才要素缺乏。动力电池企业作为技术、资金密集型企业,想要实现技术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时间。同时,动力电池产业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在扩张过程中会产生各类技能人才短缺的情况。企业想要高质量发展,需要具有一定技能的普工和操作工等人才。第三,技术创新能力有待增强。在稳步发展过程中,常州中创新航等龙头企业的研发能力不断提升,在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然而与国际巨头松下等企业相比,常州动力电池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有待增强,需要提升研发能力,开发出具有深远产业影响力的技术和专利,支撑产业发展。企业在享受政策优惠的基础上,需要避免仅关注产能扩张、忽视产品研发等问题,避免重复建设。第四,核心技术难以攻克。虽然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不断提升,但在续航里程方面还存在问题,相比于传统的燃油车,电动车的续航里程有待进一步增加;在安全性方面,存在电池过热等问题。

3.2 集群建设难题

第一,产业集群相关制度环境亟待完善。美国2022年颁布的《通胀削减法案》明确提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本土化比例要求及补贴政策。韩国2022年发布的“充电电池产业革新战略”提出通过公私合作,支持大规模电池研发;培育韩国本土电池生态体系,稳定电池供应链。日本2022年通过的《经济安全保障推进法》敲定了对蓄电池的支援内容,计划为此拨款3 320亿日元(合26亿美元),旨在确保该国电池供应链的稳定性。与发达国家相比,常州市动力电池产业集群起步较晚,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政策和法规不完善、激励政策和配套服务尚未出台等问题,需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完善顶层设计。第二,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协同创新不足。在产业集群内部,各主体协同创新的内在机理有待清晰,导致创新效率和成果不尽如人意。具体来说,企业等创新主体在合作发展中存在分工不明确、资源利益差异等问题,因而无法维持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导致整体创新效率偏低,进而影响创新成果应用于产业中的时间和效果。具体而言,龙头企业尚未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同时,中小企业局限于创新投入大、创新时间长、承担风险高等因素,研发人员不足,缺乏核心技术和专利成果,这是常州市动力电池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在常州,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掌握着动力电池产业的绝大多数核心技术,八成以上的企业局限于人力、资金等因素没有形成自己的专利技术来支撑企业发展。探究这一事实背后的原因,在于龙头企业经过高投入、承担高风险获得核心技术后,为了防止核心技术泄密,仅将普通生产环节外包,集群内部的中小型企业无法接触核心技术。总而言之,产业集群内部相关制度不完善、集群内企业实力差距大、集群内企业合作创新不足等因素阻碍了常州动力电池产业集群的高质量发展。

4 “双碳”背景下常州市动力电池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

4.1 依靠关键技术研发,提升集群研发水平

第一,依托现有的战略规划和专项资金,积极策划并组织实施核心技术如高比能正负极材料技术、耐高温隔膜技术、耐高压阻燃电解液等关键材料技术,固态电池技术、钠离子电池技术、无钴电池等新一代电池技术,动力电池梯级回收利用技术等攻关项目,促进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推进核心技术的成果转化应用。第二,常州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在推进攻关项目的基础上,应该构建关键技术研发组织,如中创新航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等,应遵循政策导向,强化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和科研平台的支撑功能,形成龙头企业、配套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参与者融合的技术创新联盟。第三,常州动力产业集群内各主体需要加大人才队伍建设、资金投入、政策扶持的力度,强化政府资金、社会资本与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政策优势,提高政府和金融机构对技术创新的支持能力,为关键技术的研发提供外部支持,提高产业集群的研发水平。

4.2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常州市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至关重要。因此,产业集群内部应健全工作机制,加强执法合作,全面保护知识产权。第一,加大保护力度,提高执法效率。常州市应严格执行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提高违法成本,遏制侵权行为。与此同时,针对新业态和动力电池领域创新成果,常州应实施常态化的监管和专项整治工作,定期对动力电池领域的知识产权进行调研,灵活调整工作安排,加快保护工作进程,最大限度保护良好的创新生态。第二,优化服务和支持体系。常州应健全动力电池产业集群的专利申请和管理服务体系,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维权提供便捷的通道,通过加强维权援助站点等基础设施建设,保证企业遇到产权纠纷时能够尽快获得专业帮助。第三,拓宽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视野。因为常州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已走向国际,正在加速建成世界级产业集群,存在海外生产研究情况。因此,常州应建立高质量的海外维权顾问团队,为海外的知识产权案件提供指导服务,在应对策略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维护企业在海外市场中的合法地位,提高常州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总而言之,常州通过实施以上措施,能够营造尊重创新、保护知识产权的生态系统,激发产业集群各主体的创新活力,为动力电池产业集群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4.3 聚焦人才及科研平台建设,筑牢创新活动根基

第一,学校、企业、科研机构应合作推进常州动力电池产业学科建设,完善相关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培养应该和市场需求相契合,培养产业链需要的领军人才、动力电池核心领域的高端人才以及基础产业相关的实用型技能人才,等等,为常州市动力电池产业集群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队伍支撑。第二,常州市应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动力电池产业集群龙头企业根据任务组建创新联合体,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等,对中小型企业进行培育,为产业集群输送各类人才,使企业掌握前沿技术,提高动力电池产业集群的竞争力。第三,加强专业队伍建设。人才是重要的生产力,产业集群的各类企业应通过拓宽引才渠道、提升服务水平等手段,吸引、留住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加大针对既有人才的专项培训力度,从而打造技能过硬的专业队伍。

4.4 政府加强顶层设计,着力构建创新生态系统

“双碳”背景下常州市动力电池产业集群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加强顶层设计,着力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第一,常州市政府应构建一个全面的产业链管理框架,通过设立电池产业链工作组,开展市场调研,加强专家研讨,汇集智囊团的力量,完善并落实战略规划。例如,常州政府可以推动产业集群与四川、青海等地的区域合作,加强和国内外重点矿产资源的战略合作,加大对动力电池原材料的控制力度,保证动力电池产业链的安全稳固。第二,常州市可依托动力电池创新中心等载体,突破技术难题,争取在硅碳负极等新材料上取得突破,应对未来发展趋势。为实现这一目标,常州政府应统筹财政资金,加大支持力度,为技术创新提供坚实的支撑。第三,常州应加速创新载体的建设步伐,促进创新平台的深度融合和协调发展。常州应在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满足江苏能源结构优化转型战略需求的基础上,把握发展机遇,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智慧能源装备创新中心等关键创新平台的建设,集中力量攻克科技难题,为动力电池行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4.5 注重开放合作和成果转化,着力汇聚产业发展动力

第一,常州市政府应注重开放合作,将“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积极融入全球发展潮流之中。“引进来”指的是常州引进世界级顶尖人才;“走出去”指的是常州市政府避免闭门造车,着力拓展海外优质市场,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和创新链,积极应对挑战、拥抱机遇。第二,政府应完善专利转化制度,完善不同研发主体的科研人员的贡献评价机制,明确专利转化的利益分配方案,在科技成果转化中适当提高科研人员奖励比重;政府应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在企业专利转化信息不对称、技术信息搜寻困难等方面提供帮助,降低不确定因素带来的专利转化难度系数。第三,建立完善的专利转化的技术市场,开展技术中介服务和技术商品经营活动,鼓励集群内众多企业参与专利转化进程,转化后企业和研发部门共同分享市场收益,正面促进专利转化活动。

5 结语

“双碳”背景下常州市动力电池产业集群的高质量发展具有较大优势,如产业集群布局持续优化、产业集群配套趋于完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产业开放合作不断深化等。然而,“双碳”背景下常州市动力电池产业集群的高质量发展面临行业发展难题和集群建设难题,希望通过依靠关键技术研发,提升集群研发水平;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创新环境;聚焦人才及科研平台建设,筑牢创新活动根基;政府加强顶层设计,着力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注重开放合作和成果转化,着力汇聚产业发展动力等一系列措施能够破解难题,推动常州动力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绿色技术创新,兼顾经济发展和绿色转型同步进行。

【参考文献】

【1】范军.全力冲刺加快建成世界一流动力电池产业集群[N].宜宾日报,2024-06-28(001).

【2】张宁,陈雷,许柏松,等.常州市创新型动力电池产业集群现状与对策[J].常州工学院学报,2024,37(3):77-82.

【3】邢文婷.“双碳”目标背景下金昌新能源电池材料及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J].发展,2023(10):50-54.

【4】陈鑫.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及运行研究[D].成都:西华大学,2023.

【5】周伶俐.常州动力电池产业链多主体融通创新模式与案例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23,40(8):9-13.

【6】于典,张家振.常州动力电池“蝶变”:以产业集群打造“新能源之都”[N].中国经营报,2022-12-26(C06).

猜你喜欢
产业集群双碳常州
“双碳”目标下淄博陶瓷行业碳减排路径探析
山东陶瓷(2025年2期)2025-02-24 00:00:00
常州的早晨
小读者之友(2022年4期)2022-05-20 13:19:36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财经(2021年10期)2021-06-18 19:29:20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决策(2021年5期)2021-06-10 09:04:11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华人时刊(2019年19期)2020-01-06 03:23:08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下中小型企业工业产品创新设计模式再造
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 18:37:56
新常态下蚌埠市玻璃产业集群发展探究
时代金融(2016年23期)2016-10-31 11:19:07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7:21:16
湖北省大冶市食品饮品产业集群效应分析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7:0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