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寿林
书法作品的品位和韵致,来源于个人的精神与情怀。唐代孙过庭《书谱》中说:“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有此情性之人,方有此情性之书作;有此情感,方有此情感之表达。
书法之学习,离不开对传统经典作品的临摹,古往今来的许多书法家和书论家皆有精辟论述。南朝王僧虔言:“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孙过庭曰:“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大抵都认为习书应从临摹古人作品开始,并重视字形和用笔的精确,以此体悟作品的精神与韵致,这大概也是一般书法学习者最能接受的方法。然而,苏东坡又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这是一种意象的书学方法,同样给我很大启迪。
实际的书法练习非常具体,每次展纸磨墨,正如蔡邕《笔论》所言:“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然字形狼藉,书不达意,形不精妙,才是常态。实际总是失意者多,得意者少,在痛苦中总结经验,在痛快中消磨时光。
《眼里胸中》七言联
《质本境由》七言联
梅洛·庞蒂《眼与心》摘句
《诗传船载》七言联
曾读金冬心题画曰:“兴化郑进士板桥,风流雅谑,极有书名,狂草乱古籀,一字一笔,兼众妙之长。十年前予与先后游广陵,相亲相洽,若鸥鹭之在汀渚也。又善画竹,雨梢风箨,不学而能……君素性爱竹,近颇画此,亦不学而能,恨板桥不见我也。”思板桥、冬心先生“不学而能”之境界,常以为,学成他者,虽累年难似,成为自己,放心即是;然放心之法,亦难强求。相传钟繇曾求蔡邕笔法于韦诞,不得而捶胸,幸有曹公灵药,方救性命,后掘韦诞之墓而得蔡邕笔法。虽为故事,然则自有其不可言说之真意。冬心所言“不学而能”,为书画先天本然至理,人生而能呼吸,自是不学而能。因此,书之要道,非在法度,而在“呼吸”。
书之品位与韵致,实是书家品位与韵致之外化。清代书论家刘熙载言:“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所谓“涵养性情”,体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之真意,有山林之志、超越之心,人自能品高韵远。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书以气为根。明李日华说:“凡状物者,得其形者,不若得其势;得其势者,不若得其韵;得其韵者,不若得其性。”人有其气,书自有其势、其韵、其性,故书法之事,思之则为伦理、道德、审美之事。为艺之不易在审美境界之高下,为人之不易在道德品格,此皆难言,因难言而可贵,因其难言与可贵故日日为之而不厌,生命与情感亦在其中矣!故而,我练书法,努力求书作中有品位与韵致;亦以书法炼我,努力使自己有此超越与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