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事业单位是由政府部门设立的具有一定公益属性的机构,在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资金使用效果对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着直接的影响。随着政府会计改革的不断推进,事业单位要树立成本管理理念,加强绩效管理与成本控制的融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才能更好地为公共服务职能的充分发挥提供助力。本文简单阐述绩效导向下事业单位开展成本管理工作的积极意义,针对具体实践中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
[关键词]绩效导向;事业单位;成本管理;强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随着会计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和規章制度,为企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和成本控制工作提供了指引。在这一背景下,各级事业单位都认识到了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开始以绩效为导向进行成本管理体系的构建,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依然存在各种问题,影响了财政资源的高效利用,不利于单位的健康长远发展。基于此,针对绩效导向下事业单位加强成本管理的措施进行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 绩效导向下事业单位成本管理的意义
1.1 提高单位运行效率
事业单位以绩效为导向开展成本管理,可以确定切实可行的管理目标,以政府会计改革的有关要求为依据,对内部成本管理制度进行优化,加强各个部门的信息沟通,解决传统模式下存在的信息壁垒问题,提高所有部门职工对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视,为成本管理措施的高效落实提供助力,为绩效管理优势的发挥奠定基础[1]。
1.2 适应新时代变革
政府会计改革的不断推进,对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事业单位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对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视,将绩效理念应用到成本管理工作当中,激发所有职工参与成本控制的积极性,更好地对财政资金进行调配,使财政资源的使用效益最大化,从而为事业单位公共服务职能的发挥提供助力。
1.3 满足内部控制需求
事业单位要将成本管理工作纳入内控体系管理范围,结合绩效管理实际需求对内控管理系统进行优化,充分发挥内部控制所具有的监督反馈效用,对成本管理各个环节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及时结合存在的问题制定有效的整改措施,从而提高成本控制能力,降低风险问题出现的概率。
1.4 促进实现业财融合
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要积极推进财务和业务的融合,更加全面地对内部财务和业务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有效提高各项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单位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助力。在政府会计制度中明确提出,要加强权责发生制和财务费用要素的应用,推进绩效管理和成本管理的融合[2]。财务人员不但要高效落实账目记录和报表编制工作,还要积极参与到业务流程当中,以绩效管理目标为指引对各个环节成本支出进行控制,从而帮助单位节约财政资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 绩效导向下事业单位成本管理现状
2.1 成本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并将成本控制和绩效考核进行有效对接,激发职工参与绩效管理的积极性,建立良性的闭环管理模式。但是当前许多事业单位在开展成本管理的过程中,没有设置明确的绩效管理目标,建立的成本管理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未能实现对各个环节成本的全面管控。同时,许多管理人员成本管理意识落后,没有认识到成本管理在单位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参与成本控制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各项工作的高效落实。
2.2 业财融合深度不足
事业单位在开展成本管理的过程中,财务人员要积极参与到业务流程当中,深入了解业务工作的具体内容和工作方法,全面收集成本管理有关的数据信息,从而为成本控制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建议。但是当前许多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信息系统未能有效对接,数据口径未能统一,彼此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壁垒问题,使得财务部门无法精准掌握业务环节的成本管理情况,无法利用财务技术手段和管理工具对成本管理数据进行分析,而业务部门也无法及时反馈工作中形成的数据,难以结合数据分析结果对各项工作进行调整,影响了单位成本管理的整体效果。
2.3 内部控制体系尚未完善
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事业单位开展成本管理的基础,是单位各项工作高效落实的保障。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许多事业单位未能建立成熟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无法对内部运行各个环节中的成本数据信息展开全面的合规管控,无法及时发现和处理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风险问题,缺少有效的内部审计监督机制对成本管控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缺少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对各个部门和岗位的成本管理效果进行评估,无法结合结果对有关人员的责任进行追究,影响了基层职工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成本控制效率低下,管控效果难以保证。
3 绩效导向下事业单位加强成本管理的措施
3.1 以绩效目标统筹成本预算
事业单位要以发展战略作为指引,科学设置绩效目标,将绩效约束前移,结合绩效指标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首先,事业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工作职责和服务范围,科学设置年度整体战略目标,并按照谁申请谁设置的原则,结合单位的整体战略规划,明确绩效导向下的成本控制目标,并将其进行细化分解,形成各个业务部门的工作任务,并明确具体的归口管理部门,由业务部门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和发展优势进行业务战略的设置,由职能部门进行人力、科研等战略的优化。其次,事业单位要以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为指引,编制业务、经营、管理等方案,并将工作方案进行分解和量化,明确具体的预期效益。各个部门要结合自身目标设置理想的收益,设计关键绩效指标,编制业务量、资源、资金支出等预算[3]。第三,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各个归口管理部门提交预算的成本效益进行分析,对成本支出和预期收益进行比较,评估工作方案的可行性,如果无法达到合格水平,要及时取消或者减少预算资金,从而保证预算成本支出可以获得理想的收益。最后,事业单位要对拟定需要实施的项目开展成本测算,明确具体资源投入,制订科学完善的成本预算方案,由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对执行部门的成本目标执行效果进行监督和考核。
3.2 以绩效运行情况监管成本执行
事业单位要对成本预算执行的各个环节进行动态管理和目标控制,重点对成本支出进度和收益目标实现情况进行监督。一方面,事业单位要结合成本预算支出情况对各个部门、公共服务、项目进度等动态检查,将监督工作覆盖到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判断成本支出与绩效目标完成情况的匹配性,及时发现偏离成本支出标准的行为,结合问题成因制定出有效的修正措施,并通过责任约束制度,引导所有职工加强成本控制,节约整体成本支出。同时,事业单位要以预期收益作为标准,对当前实际项目收益进行评估。假如高于预期,可以适当追加成本投入;假如低于预期,要对成本支出方向进行调整,对成本预算进行缩减,如果是重大项目,可以暂停拨款,督促有关人员及时整改[4]。另一方面,事业单位要对人员成本、设备成本、耗材成本等进行重点管控,對资金和资源支出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建立科学完善的动态成本核算机制,及时对有关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进行调整,从而实现单位成本支出的动态化管控。
3.3 以绩效评价量化成本考核
事业单位要对内部预算绩效评估指标进行优化,将成本考核指标引入绩效管理范围,改变过去只对预算资金使用合规性进行评估的模式,向着绩效管理模式转型升级。在实践中,单位要采用全面和专项分析结合、定性和定量评估结合的方法,积极学习成本管理领域专家的成功经验,对单位成本管理结果进行科学评估,并结合成本数据对评价目标进行定量指标考核。事业单位在开展成本管理考核的过程中,要灵活选择比较法、成本效益法、比率法、趋势法等手段,结合各个部门职责内容和不同项目的实际情况设置差异化的成本考核指标和标准。在开展比较分析和趋势分析时,单位要利用成本数据将公共服务产品成本指标与预算指标进行比较,对预算完成度进行评估;通过与往期数据的比较,对成本支出、收支结构、结余情况的发展趋势进行判断,总结存在的规律;通过与行业标准值的比较,结合差异成因制定出有效的改进措施。在开展比率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时,事业单位要注重成本与绩效之间匹配性的评价,将成本支出和效益指标进行有效关联,改变过去盲目降低成本的模式,提高所有职工对效益和质量的重视。
3.4 以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助推成本反馈
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是成本绩效管理的最后环节,也是绩效管理覆盖到管理和决策的关键节点。首先,事业单位要将成本考核覆盖到最小的责任单元,将结果与责任单元进行有效对接,结合考评结果进行绩效工资的发放,将成本考核结果与各个部门和个人的工作绩效进行对接。单位要建立科学完善的绩效分配制度,不但要考虑到单位的整体性发展、资金收支预算变化等因素,还要考虑岗位特点、工作难度、安全系数等情况,结合考核结果对职工及进行奖惩,从而激发所有职工参与成本管理工作的积极性[5]。其次,事业单位在开展成本绩效考核的过程中,要及时将发现的问题反馈给管理人员,督促有关人员进行绩效改进,制定出有效措施来加快成本预算进度缓慢项目的进度,并结合实际情况对作业流程进行优化。最后,事业单位要将成本考核结果与下一年度的预算安排进行有效对接,对考核结果成绩较好的部门增加预算资金安排,对结果较差的部门或者项目缩减或者取消资金安排,并对有关人员的责任进行追究。同时,单位要确认战略目标和绩效目标设计、预算方案编制和执行、预期收益和实际绩效之间的偏差,结合战略规划目标的实现情况对下一阶段的工作目标进行调整,为成本管控和绩效优化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
4 绩效导向下事业单位加强成本管理保障措施
4.1 人力资源保障
事业单位要加强对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视,在内部积极进行成本管理重要作用的宣传,提高所有职工的成本效益理念,指导财务人员积极学习最新的成本制度和管理方法,加强业务和财务的沟通和交流,在内部营造良好的成本管理氛围,为各项工作的高效落实奠定基础。同时,事业单位要积极引入会计管理和成本管理领域的优秀人才,对内部人力资源结构进行优化,并制定出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大职工培训资金投入,规范职工培养流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高单位职工的成本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为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助力。另外,事业单位要鼓励职工积极参加继续教育,适当增加内部培训频次,结合职工实际需求对培训内容进行调整,实现成本管理培训的全面覆盖。
4.2 信息技术保障
事业单位要结合会计工作人员、软件开发企业、成本管理领域专家等给出的意见,对内部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优化。一方面,事业单位要建立科学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将会计核算、效益管控、业务管理、风险控制、绩效管理等工作纳入系统管理范围,不仅要满足会计人员日常数据核算和报表编制需求,还要对经济事项中形成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便于管理人员对工作关键节点进行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总结。另一方面,事业单位要有效对接财务系统和业务系统,将HIS、LIS等系统中的数据集中到中间库进行统一管理,利用接口平台,及时将收入、成本、工作量等参数引入成本管理系统当中,为记账、过账、调账、报表编制等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推动单位成本核算工作向着自动化和信息化升级,在减轻财务人员工作压力的基础上,提高成本数据信息的可靠性。同时,事业单位要将成本管理系统与预算管理、资金管理、会计核算、绩效管理等系统进行有效对接,对数据口径进行统一,实现数据的全面共享,帮助单位对资源流向进行动态监控和科学调整。
4.3 监督机制保障
为了保证成本管理的质量,事业单位要建立科学完善的监督机制,成立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选择专业人员对成本管理工作的执行效果进行检查,保证管理流程的合规性,有效防范资源浪费问题。如有必要,事业单位还可以积极引入社会审计组织,利用外部监督的独立性,为单位成本管理工作的完善提供专业化意见,帮助单位对各个部门的工作进行引导和规范。事业单位要将监督结果与奖惩机制进行有效对接,对各个部门的权责进行合理分配,对成本管理工作中表现较差的部门或者职工进行责任追究。此外,事业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成本信息公开,为社会公众参与事业单位成本管理提供路径,帮助单位结合社会公众的需求对自身战略进行调整,从而提高单位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提高社会公众的满意度。
5 结语
以绩效为导向加强成本管理,是事业单位深化体制改革的具体要求,是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积极选择。事业单位要以绩效目标为基础对成本预算进行统筹安排,以绩效评价为依据对成本考核进行量化,结合绩效运行情况对成本执行进行监管,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对成本管理模式进行优化,从而有效提高成本管理水平,为单位长远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冯康. 全面绩效管理导向下事业单位成本管理策略初探[J]. 中国经贸,2022(6):151-153.
[2]陈朝靖. 基于发展目标导向的公益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研究[J]. 海峡科学,2021(12):105-107.
[3]宋洁. 政府会计制度下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绩效导向的预算管理体系优化问题研究——以XZ中心为例[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2(11):43-46.
[4]刘颖. 浅谈新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下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管理[J]. 天津财会,2021(1):14-16.
[5]吴申芳. 新形势下事业单位成本管理与控制优化措施[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经济管理,2023(3):4.
[作者简介]林文,男,广西玉林人,北流市石窝镇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初级会计师、中级经济师,本科,研究方向: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