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
摘 要:在数字化治理背景下,公共事物管理工作面临着管理理念、管理内容、管理手段、管理技术等多方面转变,要求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在具备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形成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性思维模式。本文基于斯滕伯格提出的智力三元理论,构建了“课程—项目—竞赛”三维联动的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并从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实际出发,提出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
关键词:创新能力;大学生;公共管理;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2-0043-03
一、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创新能力培养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和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2]。《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加强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加
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公共管理类大学生作为解决复杂公共管理问题的后备军,如何培养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当前公共管理类学科教育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目前,学界围绕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做了大量有益研究,相关研究聚焦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内涵、意义、构成、途径与策略等方面。《核心能力测评大纲——创新能力(试行)》将创新能力定义为“在前人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发明和新的改进革新方案的能力”。大学生创新能力是满足社会人才需求、解决就业供需矛盾、实现中国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3]。敏锐性、新颖性、开拓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是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特征[4];思维创新、终身学习、自我管理和创新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价值内涵[5]。赵丽丽认为当前高等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主要包括专业课堂教学、课外科技活动和参与校外创新实践互动[6]。具体到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相关研究集中在以某一具体高校的具体公共管理类专业为例,探讨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朱琴等构建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PDS培养模式,即“P(Plan)计划”“D(Do)操作”和“S(Summarize)总结”[7]。张志胜指出通过校园制度、精神和行为文化建设来提升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8]。丁丽等认为当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出现一些问题,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实验室落后等则是根本原因[9]。刘波以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生为例,从教学理念、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提出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对策[10]。
在数字化治理背景下,公共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科学决策能力,同时要具备创新能力[11],这就要求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具备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养成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三种思维方式。综上所述,本文以斯滕伯格提出的智力三元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了“课程—项目—竞赛”三维联动的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模式,并结合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实际提出其创新能力培养的新路径。
二、“课程—项目—竞赛”三维联动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智力三元理论由斯滕伯格提出,包含分析、创造和实践三种类型[12]。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三种思维分别对应分析、创造和实践三种智力。其中,分析性思维涉及分析问题、评价和制定策略的能力;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已有知识内容基础上进行超越并产生新想法的能力;实践性思维是使抽象思想方法转化为具体实践活动的能力[13]。本文将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应用于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构建中,探索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教师科研项目和各类学科竞赛同创新能力培养的互动机制,进而构建“课程—项目—竞赛”三维联动的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图1)。
(一)以创新教育课程为基础培养分析性思维
课程是高校教育的“心脏”,课程的存在结构和形态以及完成课程教学活动及其目标的途径均是教育理念观、目标观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14]。创新教育课程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担负着基础性和不可替代性的功能与作用。应紧密围绕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相关要求,深入调研掌握不同类别行业领域对创新人才的需求特征,以“真实问题”为导向、以创新方法研究前沿为内容,为创新课程重点更新教学内容,并丰富课程形式、完善课程体系,实现以创新教育课程为基础,培养大学生分析性思维。
(二)以教师科研项目为驱动培养创造性思维
根据教学课程的内容特征、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教师的科研项目,将教师科研项目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纽带,任课教师将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学术研究前沿与热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个人科研实践经验与所授课程的教学内容深度融合。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项目管理办法,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到教师科学研究项目中来,让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具体科研任务,提高大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对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有积极意义[15]。通过课堂上任课教师的讲授引导和课堂下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完成以教师科学研究项目为驱动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
(三)以各类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实践性思维
当前,大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已然成为校园学习生活的一种常态,并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各类学科竞赛能够训练大学生创新意识与思维,锻炼大学生创新技能[16]。与公共管理类学科相关的学科竞赛主要包括全国大学生社会调查技能大赛、全国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全國大学生城市管理竞赛、全国大学生城市治理案例挑战大赛、全国大学生土地国情调查大赛等。一方面,学科竞赛作为大学生校园学习生活的第二课堂,可以有效检验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在参加学科竞赛的过程中,文献资料检索、实地调查研究、数据整理与分析等环节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逻辑思维。
三、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
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公共部门培养具有公共意识、公共精神、公共责任,并且具有创新精神、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17]。基于前文构建的“课程—项目—竞赛”三维联动的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并结合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实际提出其创新能力培养的新路径。
(一)将创新教育贯穿公共管理类大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
作为当代国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公共管理学科的根本目的在于以创新理论和研究范式为途径,并融入国内本土实践,从而提高中国公共管理实践效能,为国家和社会治理服务[18]。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就业后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环境,创新能力是其应对各种复杂变化情景的重要能力之一。在培养公共管理类大学生掌握本专业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其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三种思维,从而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并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在实现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培养目标上具有积极作用。将创新教育贯穿公共管理类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全过程就是根据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和规律,将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发挥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效应,实现大学生专业学识和创新能力的同步提升。积极探索学生主动学习(课前)、教师课堂教学(课中)、指导教师帮扶(课后)三位一体的公共管理类大学生成长成才机制。例如,着力打造一批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目标且可共享的创新教育特色示范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创新相关的理论知识、基本规律、创新方法与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将体验式教育引入公共管理类大学生课程教学方法
“体验式教育”是指以学生为中心,运用社会实践调查、具体案例教学、课下项目参与等方式,在关注传统教学中学习结果的同时,强调学习过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将“体验式教育”方式引入公共管理类大学生相关课程的教学方法中,相关课程指公共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如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地方政府学、电子政务等。通过开设现代社会调查方法、政策分析实践与案例、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研究等选修课,综合运用社会实践调查、课堂案例教学、课下项目参与等方式,促使学生在课程中对政治制度、社会治理、政策执行、民众诉求、组织运行等有切身感受。公共管理类专业具有较强的社会性特性,运用“走出去”和“引进来”的策略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性思维。一方面,指导学生到政府、非政府组织等公共部门参观、实习,拓宽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掌握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制定和实施校外兼职导师人才计划,探索驻校兼职导师实施的具体措施,创新机制从而吸引各行各业创新人才担任高校创新导师。
(三)以新经管教学理念更新公共管理类大学生教学理念
“新经管”理念是在新时代为应对新变化、新发展的需要下提出来的,以“互联网+ 专业”模块方式更新传统教学模式[19]。公共管理类学科兼具综合性、实践性和时代性等特点,因此需要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的发展与公共管理类学科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深度融合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一方面,以“新经管”教学理念更新公共管理类大学生教学理念,提高大学生适应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要求的能力;另一方面,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公共管理类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分析性、创造性、实践性三种思维的培养过程,以及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综合素养的养成。例如,充分利用“互联网+专业”开发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深化校企产学研合作,积极探索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办法。
(四)以真实问题为导向创新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就业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如公共危机治理、教育均等化、生态环境治理、自然资源错配与纠错等公共管理问题。问题导向能够有效解决因专业分工过细导致的知识生产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问题。公共管理类大学生作为解决这些复杂公共管理问题的后备军,真实问题导向下的公共管理类人才就业研究至关重要。从“书斋”迈向“田野”意味着理论与经验的融合互动,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培养不仅需要在“书斋”里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更应该走到“田野”中去参与社会实践。应紧密围绕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在掌握数字治理、科学决策、应急管理、智慧政务、绩效管理等现代公共管理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洞察真实问题,分析问题的前因后果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满足现实社会对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杨骞,陈晓英,田震.新时代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践历程与重大成就[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2(8).
[2] 高志刚,周惠玉,宋作忠,等.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2).
[3] 李世辉,李香花.“学生—学术—学科”三位一体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20(8).
[4] 杨永伟,高朝盼,魏金占,等.基于创新能力核心要义的中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2(6).
[5] 钱昭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价值内涵及培养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6(1).
[6] 赵丽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管理改革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1(52).
[7] 朱琴,孙雪,王琼.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以某高校为例[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9(4).
[8] 张志胜.校园文化建设视域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以A大学公共管理类专业为例[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8(8).
[9] 丁丽,余冲.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浅析——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J].人力资源管理,2011(4).
[10] 刘波.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困境与对 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3(15).
[11] 李蕊.数字经济时代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科教文汇,2022(24).
[12] 衣新发,鲍文慧,李梦,等.斯滕伯格及其创造力研究[J].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
[13] 房敏,孙颖,吕慎敏,等.基于教学胜任力的师范生计算 思维评价量表开发——以斯滕伯格成功智力理论与 思维教学理论为支点的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21(2).
[14] 杨冬.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元假设、内在逻辑 与系统方略[J].当代教育论坛,2022(4).
[15] 李黎,连达军,陈国栋.利用教师科研项目培养测绘专 业本科生的创新能力[J].测绘通报,2018(12).
[16] 李国锋,张世英,李彬.论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 力培养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
[17] 李月.数字时代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
[18] 蔡勁松,王琪全,任丙强,等.新文科视域下公共管理学 科构建与人才培养——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
[19] 高新宇.“新经管”建设背景下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路 径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