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海燕 李可
摘 要:进入新时代,在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冲击下部分传统工科向新工科转型。文章探索新工科背景下以融合教育为主体的中国特色特殊教育体系中,残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现实困境,寻求有效、可行的方案措施,以期帮助残疾大学生扫除心理障碍,提升个人职业本领,创造人生价值。
关键词:新工科;职业生涯规划;高等特殊教育;融合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2-0007-03
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中指出,要持续推进新时代特殊教育改革,提升残疾人受教育水平,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1]。日前,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对推动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施随班就读以来,特殊教育事业在融合教育方面取得巨大进步。进入新时代,以融合教育为主体的中国特色特殊教育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扩大了高等特殊教育普及程度与规模,残疾高校毕业生也逐年增加。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录取了12 362名残疾人,2 053名残疾学生进入高等特殊教育学院学习, 2020年录取了13 551名,2 253名进入高等特殊教育学院,2021年录取了14 559名,2 302名进入高等特殊教育学院,越来越多的残疾学生进入高校接受教育,为自身融入社会创造有利条件,但同时这也意味着就业需求的加剧。新时代背景下受智能制造、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型产业的冲击与需求,部分传统工科升级改造逐步转型至新工科[3]。作为实现高等教育强国梦的关键举措之一,大力推进“四新”建设是高等教育“质量革命”的重点,而新工科建设作为领头羊,肩负着重大的使命[4]。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目标依然是保障大学生适应产业需求和行业需求,确保就业的同时促进发展。在融合教育模式下残疾学生与普通学生在一定程度的同等环境中接受教育,但相较于普通大学毕业生,残疾大学毕业生面临的择业、就业问题更加严峻。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作为融合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不仅有利于提高残疾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就业优势,增大就业机会,更对个人理想的实现、中国特色特殊教育体系的完善和社会和谐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5]。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深入剖析融合教育中残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和谋求其如何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新工科背景下残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在融合教育中存在的现实困境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较为成熟的以融合教育为主体的中国特色特殊教育体系。基于社会本位价值论,为社会培养专业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本质,也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价值所在,而解决就业问题更是实现高等教育社会本位价值的本质体现。但由于我国正处于大力推进高质量经济发展时期,职业结构不断优化、城市化进程加剧,传统工科的转型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加重。择业、就业的成功与否往往影响着大学生的整个人生,对于残疾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而言更是如此[6]。新工科背景下,虽然融合教育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已取得重大突破,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笔者试图对新工科背景下以融合教育为主体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特殊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现实困境作几点浅显的思考。
(一)残疾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制约
1.生理因素。融合教育中,异于常人的残疾学生面临着视力、听力丧失或肢体残缺等生理障碍。虽然残疾学生可借助辅助设备开展实践学习,但不足以完全弥补他们所缺失的功能,所以生理缺陷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残疾学生的专业选择,这些生理缺陷是无法通过别的感官功能所弥补的,致使残疾大学生在职业规划道路上困难重重。
2.心理因素。毫无疑问,残疾学生在背负生理障碍的同时更蒙受着心理障碍的阴翳。融合教育中的残疾大学生往往因过于关注自身缺陷而产生自闭、自卑心理,衍生孤独感与焦虑感,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他们在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收获与普通大学生平等成果的同时又惧怕自己缺乏足够的本领;尝试新技能学习的同时又缺乏信心,导致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有所欠缺,容易误判自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角色定位。
(二)高等特殊教育体系构建的深度不足
我国初步建立的以融合教育为主体的特色特殊教育体系仍然存在着深度不足:(1)高等特殊院校专业设置雖然形式多样但同质化严重,残疾大学生只能选择特定的几个专业,导致人才市场恶性膨胀;(2)专业课程注重基础技能与操作的学习,然而新工科背景下,产业结构升级,对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导致残疾大学生与人才市场脱钩;(3)我国当前特色特殊教育体系的显著特征是建设融合教育机制。融合教育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平等、高质量教育,也是我国特色特殊教育的一个关键领域,然而当前融合教育发展定位不明,工作涉及层次浅显,导致残疾大学生通过汲取高等特殊教育成果去参与社会工作的能力十分薄弱[7]。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精度不够
纵观当前特殊教育中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还存在着精度不够的问题:(1)虽然有国家政策的支持,
但是用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资金却不充足,导致信息技术、辅助技术、人工智能等帮助残疾学生无差异化接受教育的工具和设施有待完善;(2)职业生涯规划队伍建设相对落后,特殊教育高校缺乏优质师资,从而缺乏专业化的职业生涯教育;(3)班级教学的常规模式很难实现因材施教,导致部分学生无法将爱好和兴趣与专业相结合,进而对自己所学专业认同感不强,对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兴趣。
二、新工科背景下残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举措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残疾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民生问题的重点之一。在我国特色特殊教育体系中,尤其在新工科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对残疾大学生的影响与意义重大。当前,职业生涯规划在新工科背景下融合教育中存在的现实困境,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实现突围。
(一)充分发挥意识形态教育新载体的基础性作用
1.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针对部分残疾大学生因存在自我封闭、自暴自弃、自我否定的心理而导致其欠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迷失人生方向的问题,要充分发挥职业生涯规划新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特殊教育中的作用,通过积极、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来推动残疾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8]。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残疾大学生实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激发其爱国情怀,增强其历史责任感,提高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主人公意识,扫除由生理问题引发的心理障碍,从而以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充满自信与活力的学习姿态面对职业生涯规划,以便更好地适应、融入社会。
2.发挥生命教育的作用。中国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谈及生命,有儒家的“舍生取义”亦有道家的“天之大德曰生”,两种思想对生命的看法虽有差异,但都升华了生命的价值。现今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每个人的思想与价值观都可能不同。在高校中存在部分大学生轻生以及自残现象。在对686名残疾大学生的调查研究中,筛选出有自杀意念者76人,检出率为11.08%,其中听力障碍大学生50人,视力障碍大学生26人。因此,要更加注重生命教育,尤其是要对残疾学生进行系统的生命教育,通过生命教育提升残疾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学会尊重和敬畏生命,鼓励通过学习掌握生存技能。
3.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就业能力关系到就业质量的高低,就业能力又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心理因素是一项重要的因素。首先,高校要有一支稳定、专业能力强、素质过硬的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要加强对残疾大学生心理干预的力度,根据残疾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残疾大学生生理缺陷等方面设立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体系。其次,要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追踪,并对残疾大学生进行周期性的心理辅导。在毕业的前期阶段,残疾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愈发严重,高校可以着重开展就业方面的心理辅导,调整好残疾学生择业、就业心理。
(二)建立多学科、多领域的特殊教育教师指导团队
过去,我国特殊教育主要是依托特殊教育学院开展教育,但是新时代背景下其重心要向基于融合教育模式的普通教育学校倾斜,融合教育中新工科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要想提升新工科专业大学生与市场的匹配度,须以当前产业需求与未来发展为基点,深入探索新工科专业与传统工科专业以及其他学科专业相交叉结合的人才培养新路径和新模式。要真正实现融合教育,关注每个学生职业需求的目标,必然要建立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专业型人才共同组成的高等特殊教育教师指导团队。与普通大学生相比,特殊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出现问题后再进行弥补的难度巨大,因此,专业化的指导团队必须做到理论教育与实践指导有效结合,进行全程覆盖与跟踪的职业教育,多方位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注重学生择业就业的技巧培养,充分利用特殊教育校内外的资源优势,重点建立具有持续性、阶段性的残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在充分考虑学生共性的基础上,还应侧重残疾大学生的自身因素,考虑个别残疾大学生的兴趣爱好,针对性建立实践与考核模式,以便后期作出相应的评估、反思与改善。
(三)加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经费投入
职业生涯规划是開启就业之门的钥匙,对残疾大学生而言更是融入社会的必经之路。新时代建设与完善以融合教育为重心的我国特色特殊教育体系,必须要给予残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教育足够的经费支持。毋需置颖,新工科由高新技术以及产业升级催生而来,针对残疾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人才培养需求,对高等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的能力要求更高。高等特殊教育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必然需要资金投入,建立专业的指导团队同样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建立考核奖励制,鼓励教师提升个人职业教育水平,从而建立更高标准的新工科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团队,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跟上新工科教育发展的步伐;为教师设立基金以提供更多出国深造的机会,拓宽教师的国际视野,分析国内外教育背景的个性与共性,取长补短,建立外部驱动的教育能力持续提升机制。此外,高校要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除了要建立如残疾人资源中心等类型的生活学习场所、便利的无障碍环境、先进的康复治疗服务以及配置先进的无障碍设备等,还需要设立残疾学生职业规划指导中心,配备残疾人职业康复、职业指导辅助人员等(如手语翻译)。
(四)推进现代科技手段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机融合
更为重要的是,要推进现代科技手段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机融合[9]。科技现代化带来的新工科转型对学生在计算机等高新技术的应用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这也给残疾大学生带来巨大的考验。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需要给残疾学生配备科技辅助设备以达到与普通学生共同接受职业教育的效果,比如给有听力障碍的学生配备助听器、自动语音识别器(ASR),给有视力障碍的学生配备仿生眼(美国FDA开发的Argus技术),给有肢体活动障碍的学生配
备仿生骨骼系统等。此外,还可以利用AI(人工智能)结合AR(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接受课堂教学,进行野外实践活动,增强理论基础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能力,获得等同常人活动的满足感。残疾大学生在现代科技的辅助下,能卓有成效地扫除心理障碍,获得与新工科相匹配的新技术的接触途径,实现个人技能、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提升,从而突破传统职业的束缚,迈向新工科产业岗位,融入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五)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推动就业与发展
高校以产业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匹配为导向,把职业规划教育贯穿残疾学生的整个大学阶段,而不是仅局限于短期见习阶段与实习阶段。在新工科快速发展的趋势下,要推进残疾大学生融入创新科技型产业建设,就必须有足够的社会实践平台做基础。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校企密切合作,基于企业需求创建实践平台与综合实训基地,以丰富学生实践训练的途径,在保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按削减宽度、拓展技术深度的原则进行针对性教育,推行残疾学生就业零距离的对接式培养。高校教育体系要与新工科匹配的高新产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相契合,同时企业对待残疾学生要一视同仁,肯定其社会价值,有效降低残疾人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因缺陷而吃“闭门羹”的概率。校企合作使得残疾学生在实践中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需求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切身体验所学专业的价值,充分了解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有助于增强残疾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有助于社会的公平与进步。
三、结语
以具有中国特色的融合教育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特殊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发展全民优质、公平教育的主要导向。新工科背景下残疾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是重大的民生问题,职业生涯规划作为融合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是助力残疾大学生获取满意职业,实现人生价值,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 刘俊卿.普及特殊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的思考[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
[2] 范莉莉,吉志炜,唐银青,等.融合教育视域下残疾大学生发展现状与满意度研究[J].才智,2022(15).
[3] 刘凯,王红航,刘黎明,等.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以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2(24).
[4] 陈婷,黎英.新工科视域下“双一流”高校毕业生职业期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高教学刊,2022(28).
[5] 张丽丹.大学生“厚基础、宽口径”职业生涯规划观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3).
[6] 梁纪恒,王淑荣,杨义成.残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8(15).
[7] 张悦歆,王雁.“十四五”期间特殊教育规划和重大问题在线专家研讨会综述[J].现代特殊教育,2020(12).
[8] 杨曼婷.基于职业生涯规划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新载体研究[J].智库时代,2020(4).
[9] 张洪鑫,杜海艳,孙桂涛.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案例与虚拟仿真驱动课程建设研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