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敏 周彩云 刘佳辉
摘 要:在新发展阶段,为落实“志智双扶”教育帮扶理念,促进资助与育人深度融合,有必要将深度辅导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践,综合采用资助视角、发展视角和优势视角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帮扶,统筹解决学生的生活困难、心理困扰和思想问题,实现经济保障“解困”、价值认知“纠偏”、拓展能力 “成才”、精神激励“强志”,构建“大思政”格局,推进各类育人资源融合,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资助育人新格局,提升资助育人实效性。
关键词:资助育人;深度辅导;精准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2-0020-04
2017年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明确要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在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中,强调要把“扶困”与“扶智”“扶志”结合起来,建立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在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中,强调要“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着力培育师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再次强调,要“完善精准资助育人”,明确指出“建设发展型资助体系,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素养培育力度”。
深度辅导工作是近年来首都高校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致化的重要举措[1],是“在深入、动态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 依据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 运用科学的知识和技能, 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学习及生活等方面问题的过程”[2]。在新发展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得起学”的问题已基本解决,在高校持续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目标是要解决“上得好学”的问题。为了提升高校资助育人质量,着力破解资助育人工作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可以以深度辅导为抓手,将资助帮扶与思想引领、心理育人等相结合,创新协同育人方式方法,提高育人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供新视角,开创新局面。
一、深度辅导融入资助育人工作实践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经构建了丰富多元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随着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深入推进,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导向愈发明确和急迫。现实中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依然存在障碍和不足,例如资助方式过于粗放、育人理念不足、资助与育人“两张皮”等。为有效破解以上难题,有必要将深度辅导融入资助育人工作实践。
(一)深度辅导是落实“志智双扶”教育帮扶理念的关键法宝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新时代贫困治理的新特征、新问题,深入推进“精准扶贫”,提出了“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等扶贫方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进入后扶贫时代,高校学生资助需要进一步优化教育帮扶政策,从过去绝对贫困视域下重点解决物质贫困,逐渐演变为“解决相对贫困视域下的意识贫困和能力贫困,着眼于学生多维贫困的问题,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3]。有必要通过深度辅导精准掌握受助学生的多维贫困问题,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和个人生活困难,了解学业、生涯规划、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适应状况,准确评估其意识贫困和能力贫困问题;再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匹配育人资源和指导帮扶,提升其发展能力,优化其意识观念,提振其发展志向。通过深度辅导,不仅要解决浅层的实际问题,更要探寻阻碍学生发展的深层症结,从外在支持到内在疏导实现“志智双扶”,激发受助学生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地发展。
(二)深度辅导是解决资助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必然要求
进入后扶贫时代,大学生贫困类型正由单纯的“经济贫困”演变为“发展贫困”。学生资助工作迫切需要创新工作机制,构建“发展型”精准资助育人新模式,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型[4]。有学者指出,精准资助具体体现在“对象精准、需求精准、形式精准以及效能精准”等方面[5]。有必要通过开展深度辅导,从找准资助对象、摸准资助需求、用好资助形式、评估资助效能等方面将精准资助工作落到实处。为避免困难学生不申请资助、困难认定参考材料较为单一等问题,有必要通过深度輔导准确掌握学生真实的家庭经济状况、个人生活消费情况、已受资助情况等,确保资助对象精准。不同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需求层次与具体指向不同,有必要通过深度辅导全面了解受助学生的发展特点,实行“量身定制”的差异化资助政策,提供经济资助和发展帮扶,做到资助需求精准。为了提升资助效果,有必要通过深度辅导深入了解学生对资助形式的个性化需求,优化学生体验,设计更具有人文关怀、更易于被学生接受的资助形式,做到资助形式精准。衡量受助学生的发展变化是科学评价资助效果的有效方法,有必要通过深度辅导全面评估受助学生的行为表现和素养提升成效,确保资助在“量”上规模合理,在“质”上精准有效,做到资助效能精准。
(三)深度辅导是将资助与育人融为一体的重要
黏合剂
当前,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资助与育人两张皮的现象。有必要创新工作方式,深入开展资助育人深度辅导,深入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与个性化需求,将做好“奖助勤贷减免补”等资助事务性工作与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心理疏导、能力帮扶等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在评选奖学金时,激发学生创先争优的上进意识;在组织国家助学金的申请和发放工作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励志精神;在勤工助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实践能力以及自立自强精神;在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的过程中,开展金融常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等。同时,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实际需求,找准切入点,适时开展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帮扶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总之,通过开展资助育人深度辅导,进一步扩展资助育人的深度和广度,将资助与育人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深度辅导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实效的重要方略
以深度辅导为抓手做好资助育人工作,需要围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需求,综合采用资助视角、发展视角和优势视角,构建困难帮扶和思想引领协同的育人模式,探索立体多维与过程管理的育人实践,统筹解决源头治理和潜能开发的育人难题,切实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
(一)采用资助视角,构建困难帮扶和思想引领
协同的育人模式
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资助是手段,育人是目标,需要将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的资助帮扶与做好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相结合,“通过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来助推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实践养成,并通过对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将资助育人目标和内容有机融合、贯穿全程”[6]。在推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通过深度辅导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和现实困难,对学生进行精准的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和困难等级确定,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学生的资助需求,统筹实施资助政策,为受助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资助方案。在推进“奖助勤贷减免补”等资助事务性工作中,通过深度辅导加强道德浸润,融入励志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根据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反应、行为表现等特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持续在受助学生的人格养成、素质培育、精神追求等方面发力,将显性经济资助与隐性育人帮扶有机融合,引导学生主动探寻自我、关注他人、服务社会,在跨越式发展中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达成困难帮扶和思想引领目标协同落实的工作效果,让资助育人工作有温度,更有力度。
(二)采用发展视角,探索立体多维与过程管理的育人实践
深度辅导的有效开展需要明确辅导对象的个体发展阶段和心理发展特点[7]。发展具有多个维度,包括道德品质、专业技能、实践能力、身心健康、人际交往、生涯规划等;发展也具有阶段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从入学适应、专业认知、生涯探索到求职就业,面临着不同的挑战与考验。推进资助育人深度辅导,需要采用发展的视角剖析问题,既要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多维全面发展,又要根据其所处的发展阶段明确重点发展任务;需要强化过程管理,动态评估学生的发展状况,并随之调整资助育人的工作重点和方式方法;需要采用积极发展的视角,引导学生看到外在制约条件的暂时性和自身素质能力开发的阶段性,向学生灌注“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的希望感,树立战胜当前困难、拥抱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
(三)采用优势视角,统筹解决源头治理和潜能
开发的育人问题
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就要从源头上进行治理,解决意识贫困、能力贫困等问题。要强化“造血功能”,就要做好受助学生的潜能开发,激发其内生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向阳光、自主奋进是资助育人工作面临的一大挑战。了解到学生的经济困境或不幸经历后,有些辅导员容易心生怜悯,习惯从保护弱者的角度看待学生,这种同情式的帮扶容易强化学生“我很不幸、我很弱小”的弱者式自我认知。有调查研究显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资本不仅总分略高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且在韧性和合作维度具有显著优势”[8]。教育工作者需要高度重视并充分挖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优势和潜能,并将之作为重要杠杆,用来解决受助学生的意识贫困和能力贫困问题,促进受助学生的潜能开发。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深度辅导,以“欣赏式探询”的方式了解学生过往应对困境的经历,总结其应对挑战的成功经验,帮助学生识别自身独特的发展优势,向学生传递老师的积极期待,激发学生内在的发展动力和发展信心,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构筑强大的心理支撑。
三、深度辅导融入资助育人工作实践的关键
着力点
《实施纲要》强调要“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这是推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基本遵循,也是将深度辅导融入资助育人工作实践的关键着力点。聚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困难、社会认知、发展需求、精神追求四个维度,将资助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共同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
(一)摸清受助学生的实际困难,着力经济困难“解困”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充分发挥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治本之策的重要作用。我国的学生资助政策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基本保障,为确保资助政策有效实施,关键举措之一是要确保精准资助落实到位。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深度辅导全面、准确地收集学生信息,综合学生的家庭经济因素、生源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突发状况因素及学生本人消费状况等,精准识别和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高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准确程度和规范化水平。同时,还需要重点关注脱贫不稳定家庭学生、边缘易致贫家庭学生、家庭遭遇突发变故造成重大损失的临时困难学生等,以精准认定为基础,秉持资助公平正义的理念,通過经济帮扶解决学生的现实困难,同时动态跟踪学生的困难变化状况并及时调整资助方案。为提高资助育人的实效性,可以通过深度辅导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困难状况、发展规划、兴趣能力特点等,在此基础上为学生匹配符合其个性化需求的资助政策,灵活搭配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国家资助、学校资助与社会资助,将解决学生的现实困境与锻炼社会实践能力、扩大人际交往面等相结合,既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地度过经济困境,又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围绕受助学生的社会认知,着力价值认知“纠偏”
由于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的差异,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无法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存在一定的社会认知偏差[9]。其主要表现:一是自怨自艾,认为获取资助理所当然,缺乏感恩意识;二是弄虚作假,捏造或者夸大贫困事实,缺乏诚信;三是人际敏感,敌视他人,习惯过度解读或负面解读,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四是嫌贫爱富,盲目攀比,超额消费,甚至产生“仇富心理”等。需要借助深度辅导洞察端倪,进行认知纠偏,开展价值引导。首先,观察学生的言谈举止、情绪状态和思想倾向,精准把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共情深入其内心世界,了解其所思所想所需,表达理解和接纳,增进学生对自我认知模式的觉察。其次,引导学生走出自我,理性看待与同辈群体的社会比较,全面客观地看待贫富悬殊和社会公平等问题,觉察自己的认知局限,探索心理症结。最后,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关注拥有的而非缺失的资源,辩证看待当前的发展压力,感恩他人的帮助和社会的支持,强化责任意识,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建立有效的社会合作。总之,需要通过资助育人深度辅导,纠正受助学生可能存在的认知偏差,矫正自卑怯懦、自闭孤僻、焦虑抑郁、虚荣偏执等不良心理,引导受助学生通过自立自强改变现状,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三)聚焦受助学生的发展需求,着力能力拓展“成才”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常因其成长环境的局限和教育资源的限制,一定程度上存在科学素养薄弱、创新能力不足、综合素质有待提升等问题。因此,资助育人工作既要保障学生的现实需求,也要立足长远,着力解决其全面发展的问题。可以通过深度辅导了解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为其匹配相应的发展资源,帮助学生发挥优势、补齐短板;结合受助学生專业、地域和生活文化背景的差异,分类开展帮扶;根据学生入学适应、专业技能学习、科研学术和职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分级制定帮扶方案[10]。在深度辅导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其内生动力。将生涯发展作为深度辅导的主线,以提升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和发展动力作为核心辅导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寻自己的兴趣,审视自己的性格,评估自己的能力,认知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找到自己生涯发展的着力点,主动提升专业技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升综合素质与核心竞争力。总之,通过持续的深度辅导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在此基础上统筹解决其学业发展、人际交往、实习实践等方面的问题,引导其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不断增强本领和才干。
(四)引领受助学生的精神追求,着力精神激励“强志”
有研究指出,由于经济压力、文化差异、自我意识、所处环境等因素影响,目前高校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封闭、焦虑、抑郁、偏执甚至对社会不满、愤恨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11]。在此阶段,学生关注的主要是他人如何评价自我,如何解决自身面临的现实困难等问题。需要通过资助育人深度辅导,引领学生完成需求层次的跃升,不断提升自身的精神追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可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并在自我实现的需求后还有自我超越的需求。在通过资助解困满足受助学生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基础上,可以采用深度辅导的方式,通过认知引导,激励受助学生主动建立丰富多元的社会交往,在与他人积极互动的过程中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通过能力拓展,引导受助学生充分挖掘自身潜能,追求自我实现;通过价值引导,树立“贡献感即幸福感”的价值理念,引领学生在服务社会中找到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自我超越。在助力学生实现螺旋式上升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深度辅导精准把握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强化学生的自立自强意识,做好感恩教育,引导学生完成从“知恩”“感恩”到“施恩”的升华,引领学生主动服务他人、回馈社会,从“受助者”转变为“建设者”“助人者”,成长为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材,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
深度辅导拓展了资助育人的实践路径,有利于精准掌握学生资助需求,科学匹配资助育人资源,动态监测资助育人过程,科学评价资助育人效果,对于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将深度辅导融入资助育人工作实践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包括高校资助工作者相对缺乏育人技能,辅导员对资助政策了解不够全面深入,担任班主任或导师的专业教师对资助和学生帮扶资源相对缺乏了解,尚未建立完善的资助育人协同工作机制。为此,高校需要探索有助于推进资助育人深度辅导的工作保障机制,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鼓励更多的管理人员、辅导员和专任教师加入资助育人队伍,推进各类资源的深度融合、各类人员的沟通交流,凝聚育人合力,健全资助育人培训体系,提升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能力,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王士永,马驰知.深度辅导评价的理论构建与解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1).
[2] 王民忠.辅导员要努力提高开展深度辅导的能力[J].北京教育(德育),2010(2).
[3] 周彩云,张白玉,张琦.“后扶贫时代”高校学生资助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J].教育经济评论,2020(6).
[4] 张骞文.新时代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理论诠释、基本特征与实践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5).
[5] 张远航.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资助”[J].思想理论教育,2016(1).
[6] 马晓燕.理解高校资助育人科学内涵的三个维度[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
[7] 熊明瑞,安哲锋.以深度辅导提升高校心理育人工作途径探索[J].北京教育(德育),2021(Z1).
[8] 董晓蕾,刘冀萍,王瑞敏,等.基于心理资本视角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
[9] 王瑞敏.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资本培育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17.
[10] 周彩云,孙婷婷,张琦.“精准思政”视角下构建核心素养 导向的高校资助育人路径探索[J].教育财会研究,2021(5).
[11] 刘成荫,哈战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及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