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协同:高水平教师成长为教育家型教师的助推器

2024-02-19 18:03姚松顾烨洋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教育家高水平大学

姚松 顾烨洋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作出顶层设计,提出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培养教育家型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体系建设中最顶端环节,是助推教育强国建设、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

从教育家型教师的成长历程来看,关键群体在高水平教师,核心要点在教育思想的生成。但是,教育思想的生成又往往是一线高水平教师的短板。如何借助高校力量搭建校地协同的平台,借助高校力量促使高水平教师“二次成长”,实现教育家型教师的转型,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应有之义。

一、指导思想理论:助推教育家型教师成长的基石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开展有效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完整的知识结构基础。教师的知识结构通常分为三类: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但无论是在师范教育过程中还是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受到工具理性的教學本位主义影响,教师在自身成长过程中往往更重视学科专业知识的发展,而易忽视教育专业知识的提升以及对通识知识的了解。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水平教师进一步成长为教育家型教师。除此之外,科研常识和科研方法知识的累积对教师深度思考与理论生成的能力影响深远。这两方面理论知识的不足已成为高水平教师成长为教育家型教师的“瓶颈”。

大学自产生以来,其职能随着时代演绎出丰富的内容。但不论如何变化,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应当是大学的典型职能。蔡元培认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致力探讨高深学问、开展学术研究是大学的核心使命,是其典型特征和突出优势。因此,对于中小学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但理论知识欠缺的问题,能够借助大学的力量得以弥补。特别是对于高水平教师而言,已具备初步的研究能力。通过大学助力,引导高水平教师掌握更加体系化的科研方法和教育理论知识,为其提供理论知识增长和学术研究能力提升的优良环境,帮助高水平教师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找到研究的理论基石和指引,从而激发优秀教师对长期关注和探究教育问题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帮助其形成自己的教育主张和思想体系。

二、促进实践反思:助推教育家型教师成长的沃土

实践对于成为教育家型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长期教育实践是教育家的第一个内在特征。教育家首先是一个行动者、实践者。顾明远先生指出:“教育者只有投身教育实践中,生活在学生中间,亲自接触学生,才能了解教育状态,产生正确而深刻的教育思考。只有拥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并且在实践中确实实现了自己的教育理想的人,才能真正地成为教育家,才能被称为教育家。”中小学教师长期扎根于实践,实践是其成长的深厚土壤。但仅仅停留在实践层面又会阻碍教师的进一步发展。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路径是经验加反思。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教师有意识地将教育教学作为研究对象而进行的不断思考、探讨、行动与改进,是一种持续、主动的知识建构和能力发展过程。但实际中教师若缺少外界的帮助和指导,其教学实践反思往往是“实践—实践”的模式,而不是“实践—理论—实践”的螺旋式上升过程。缺少理论的思考和进一步思想的升华往往导致教师难以打通“任督二脉”,长期滞留在“高原期”而无法突破。大学和中小学的协同则能在教师实践反思这关键的一步中提供强大助力,引导高水平教师从个人的实践经验迈向普适的理论,再从普适的理论进一步反思自身实践的特殊之处。让高水平教师学会在实践中积累深层经验,又不只停留在深层经验的量变中。实际上大学可以帮助高水平教师开始丰富而又全面的行动研究,为其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教育理念的澄清,开展与自身与他人的对话,从而实现专业知识与通识知识、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反思能力与教育实践能力、思考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的全方位提升。

三、搭建发声平台:助推教育家型教师成长的养料

教育家型教师既需要生成思想,更重要的是应用与推广其思想。但受制于个人能力、学校条件及区域发展环境,其能够依托的高水平平台相对有限。特别是中西部的高水平教师要跨出区域走向全国,更是缺乏强有力的支撑平台。大学在推进学术交流方面,搭建高质量的交流平台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大学有着良好的学术氛围。依托学会、高端会议、学术沙龙、主题研讨等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活动,能够为高水平教师搭建多元、生动、丰富的交流合作平台,促进其与省内外同行、专家学者进行有效切磋与交流。另一方面,大学有着专业的学术出版社和期刊,在助力高水平教师提炼实践智慧、凝练教学主张、生成显性学术成果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学术优势。通过跨区域的思想交流和高水平显性成果生成传播,高水平教师的影响力能够不断地显著提升。

四、联结沟通纽带:助推教育家型教师成长的桥梁

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都是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这些大学本身源源不断地为社会培养着中小学师资力量,但也不应止步于教师的职前培养。实际上大学也应当成为教师职后继续成长的补给点。对于高水平教师的职业发展而言,终身学习是内在要求,而集体的智慧总是大于个人的智慧,大学能够为高水平教师的职后成长建立多样的沟通纽带,打通信息壁垒。

首先,大学可以组建高水平教师学习共同体,打通不同中小学以及不同学科名师间的沟通壁垒,成为高水平教师之间认识和交往的桥梁。其次,大学可以为高水平教师与本校的师范生建立沟通的桥梁,既能够为高水平教师输出教育智慧提供平台,又能在新一代的师资力量身上汲取新思想,实现教学相长。再次,大学能实现高水平教师同大学学者间的实践与理论对话。高水平教师往往有着丰富的实践理性和初步的理论自觉。而大学教师常年积累的理论知识和自身的思考,能够为助力高水平教师理论自觉的进一步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通过双方的有效协同,助力高水平教师突破理论升华的瓶颈,完善从实践自觉到理论自觉,再从理论自觉回归实践自觉的生态循环,为其成长为教育家型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教育家高水平大学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留白”是个大学问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教育家与儿童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津派教育家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