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的小方

2024-02-19 02:35穆雪平李泉红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汤主小方仲景

穆雪平 李泉红

(1.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2.济南市中医医院高血压病科,山东 济南 250000)

《伤寒论》[1]是东汉时期张仲景在《汤液经法》等基础上,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所写的一部理法方药兼备的临床著作。全书共记载113 个方剂,对后世医学影响巨大。陶弘景称仲景方为群方之祖。曾有学者[2]统计,《伤寒论》中3 味及以内的小方有37 个,占总书的1/3。研究《伤寒论》中的小方具有重要的学习意义。

1 小方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素问·至真要大论》有云:“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首次提出小方的概念[3]。至金代医家成无己,始明确提出七方(即大方、小方、急方、缓方、奇方、偶方、复方)之名称。后世有学者提出,“小方”是指药味少、用药精的处方[4]。相比较于大方,小方具有药味少、药量轻、功效显著专一的特点。徐灵胎于《医学源流论·单方论》中讲道:“单方者,药不过一二味,治不过一二症,而其效则甚捷……盖古之圣人,辨药物之性,则必着其功用,如逐风、逐寒、解毒、定痛之类。凡人所患之症,上一二端,则以一药治之,药专则力浓,自有奇效”[5]。张仲景运用小方出神入化,是小方大师。他所撰写的《伤寒论》,是理、法、方、药完备的临床著作,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书中遣方用药精简,药效显著,治疗范围广泛。后世医家通过研读仲景之方,多可知制方之理,得遣方之义。故研究仲景之方,尤其是小方,显得尤为重要。研究运用小方可以更好地体悟经典方药药性,对深入学习《伤寒论》的组方规律、特点和思路具有重要的作用。

2 《伤寒论》中的小方

清代徐灵胎在《伤寒论类方》中将《伤寒论》中相似功效的方剂归类,成为以方归类的代表[6],作者根据小方治法的不同,对比、总结其药性和组方规律,以期更好地掌握仲景一方多用和异病同治的学术思想。

2.1 和法小方和法即和解与调和。《伤寒论》小方中有调和营卫、和调阴阳、和调寒热、和解表里、温和之分[7]。《伤寒论》小方中具有和法效果的有桂枝甘草汤、栀子干姜汤、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附子汤、赤石脂禹余粮汤和半夏散及汤、甘草汤、桔梗汤、苦酒汤等利咽方,以及治疗阴阳易的烧裈散。

桂枝甘草汤出自《伤寒论》[1]第64 条:“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神农本草经》[8]认为桂枝具有降冲逆的功效。甘草甘缓,配伍桂枝可起到镇悸的功效。仲景将其作为治疗心阳不足引起的心悸首选方剂。

栀子干姜汤在《伤寒论》[1]第80 条:“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此方栀子为清上焦心火、除烦之效药,干姜温中焦虚寒,二药配伍,寒热同调,用于治疗热郁胸膈兼中焦虚寒证。

芍药甘草汤见于《伤寒论》[1]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芍药味苦性平,能缓解挛急止痛;甘草味甘性平,二药配伍能柔肝缓急止痛,是治疗阴液不足、筋脉失养,导致四肢拘急、难以屈伸的专用药对[9]。无论是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呼吸系统还是泌尿生殖系统,只要出现拘挛疼痛,都可以考虑使用该方剂治疗[10]。芍药甘草附子汤见于《伤寒论》[1]第68 条:“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此方为芍药甘草汤加附子而成,附子味辛性温,治疗体虚之人过用汗法,导致恶寒伴有四肢拘急、腹痛等虚证[11]。

下午的时候,阿东收到老师快递来的磁带。阿东大声招呼阿里过来看。他把磁带放进录音机,抓着阿里的手指,按下播放键,说:“我们听听,这里有什么声音。”

赤石脂禹余粮汤治疗痞证,见于《伤寒论》[1]第159 条:“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赤石脂是味甘性平的止泻痢药物,配伍禹余粮能够和中,治疗下利兼有心下痞证。临床应用时下焦病辨证准确,亦可加减用之。

《伤寒论》[1]第313条是涉及半夏散及汤的条文:“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本方由3 味药组成:半夏、桂枝和炙甘草。《神农本草经》[8]将半夏列为下品,认为其可燥湿化痰、利咽喉;谓桂枝“主结气,喉痹”,认为其可治疗咽喉肿痛。李东垣曾说:“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半夏、桂枝和甘草作散剂用,意在速达病所,快速止痛。方后注明以米汤送服,作者认为是用来缓解半夏散剂对黏膜的刺激。三药组方可治疗咽痛。

甘草汤出自《伤寒论》[1]第311 条:“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甘草功擅清热解毒,可治疗咽痛急迫者。

桔梗汤出自《伤寒论》[1]第311 条:“不瘥者,与桔梗汤”,为仲景治疗咽喉疼痛、咳嗽的基本方。桔梗味辛苦性平,辛则散,苦则降,有宣肺止咳、祛痰之功;甘草味甘性平,有泻火解毒、祛痰缓急止痛之功。二药配伍,加强宣肺止咳、利咽解毒之功。此方临床应用广泛,儿科多用此方宣肺祛痰[12]。

苦酒汤见于《伤寒论》[1]第312 条:“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本方由苦酒、半夏、鸡子组成,《神农本草经》[8]谓:“半夏,辛平,主咽喉疼痛”。苦酒即现代醋,味酸,可敛疮;鸡蛋清利音。故该方可治疗咽喉疼痛、溃疡和失音等呼吸系统疾病。或许是因为制作方法不够明确,后世对其研究较少。半夏散及汤、甘草汤、桔梗汤和苦酒汤均为使用和法治疗咽喉疼痛的方剂,四者区别在于,半夏散及汤治疗咽痛同时有表虚证,甘草汤适用于咽痛轻症,桔梗汤治疗咽痛同时伴有咳痰,苦酒汤治疗咽痛、咽干,声音嘶哑。临床使用时应注意区别。

烧裈散用于伤寒阴阳易,治疗伤寒温病初愈,男女相交传染。表现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因其病不常见,后世医家鲜少用之。

仲景使用和法小方治疗心悸等循环系统疾病,下利等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咽痛失音等呼吸系统疾病,治疗拘挛疼痛的芍药甘草汤可出现在各个系统的疾病中。和法适用范围广,临床时可多留心是否有使用机会。

2.2 寒法小方伤寒小方中以寒法治病的,有治疗黄疸的茵陈蒿汤和栀子柏皮汤,治疗痞证的大黄黄连泻心汤以及清虚热利咽的猪肤汤。

关于茵陈蒿汤的论述,在《伤寒论》[1]中第236 条:“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及第260 条:“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结合2个条文,茵陈蒿汤主治身发黄,但头汗出,口渴,腹满,小便不利之湿热黄疸。本方由茵陈、栀子和大黄组成。茵陈味苦平,治热结黄疸;栀子味苦寒,能清胃中热气。茵陈味苦能除湿热,为君药;栀子苦寒能清热除烦,为臣药。二者合用可清热祛湿,配伍大黄通二便。方中仅有3 味药,但其治疗湿热内郁效果显著。

栀子柏皮汤出自《伤寒论》[1]第261 条:“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本方由栀子、黄柏和甘草组成,也是治疗黄疸的常用方。方中栀子清热利湿解毒,为君药;黄柏清下焦热,燥湿退黄,为臣药;因二者均苦寒,配伍甘草调和诸药,补中和胃。三药同用,清泄湿热以退黄,不伤脾胃而黄自退。和茵陈蒿汤相比,此方更倾向治疗热重于湿的阳黄。

大黄黄连泻心汤见于《伤寒论》[1]第154 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方中还应有黄芩,3 味药均为苦寒味厚沉降之物。但方后注中提到,麻沸汤渍之,取其清扬清淡之性,故可治疗中上焦火热之痞。

猪肤汤出自《伤寒论》[1]第310 条:“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本方由猪皮、白蜜、白粉组成,猪皮甘寒润燥解热,合白蜜用于治疗少阴阴虚、虚火上炎之咽痛,白粉可止利。三药合用,治疗咽痛同时伴有下利,胸满心烦。

仲景的寒法小方治疗湿热黄疸、上焦热痞以及少阴虚热咽喉痛,在呼吸和消化系统临床中使用概率较高。

2.3 温法小方仲景常用温热药治疗阳衰寒厥证,如干姜附子汤、白通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甘草干姜汤,均是使用干姜、附子等温热药物救里虚寒。桃花汤亦是使用干姜和粳米温中和胃,治疗虚寒下利。

干姜附子汤见于《伤寒论》[1]第61 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干姜附子汤主之”。本方由干姜、生附子组成,方中二药均有温中祛寒的功效,干姜尚能治疗寒饮上逆;二药合用,具有温中、逐饮的功效。此方对于阳气虚浮导致的烦躁、脉沉微等证具有很好的疗效。现代医家将其用于消渴、产后发热等见阳虚证候的患者,均有效果[13]。

白通汤见于《伤寒论》[1]第314 条:“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及第315条:“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本方由干姜附子汤加葱白组成。干姜、附子温中止利,葱白味辛性温,可发汗解表。此方对于表里同病有少阴证者,可以起到解表止利的作用。

四逆汤是少阴病主方,主治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身体疼痛、干呕、下利、脉沉微等少阴阳衰寒厥证。《伤寒论》[1]中共有11 条条文提到此方,如第225 条:“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该方由附子、甘草、干姜组成,附子回阳救逆,干姜温中祛寒,甘草缓急养津,共奏温中祛寒、回阳增液之功。通脉四逆汤见于《伤寒论》[1]第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通脉四逆汤主之”,和第370 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通脉四逆汤为四逆汤加大干姜、附子的用量而成,治疗四逆汤证而脉微欲绝者。

甘草干姜汤是辛甘化阳的代表方剂之一,出于《伤寒论》[1]第29 条:“伤寒脉浮……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由干姜和甘草组成,干姜温热,配伍甘草温阳化饮[14],主治阳气不足之四肢厥冷、咽干、烦躁、吐逆。

桃花汤见于《伤寒论》[1]第306 条:“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是仲景治疗虚寒下利便脓血的常用方,由赤石脂、干姜、粳米组成。赤石脂为收涩止泄利药,擅于治疗痢下赤白脓血;干姜温中;粳米护胃。故本方可温中止泻,治疗虚寒泻痢。

在仲景的《伤寒论》[1]中,凡少阴阳虚均使用温热之附子、干姜等大热药。干姜附子汤、白通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甘草干姜汤为其中灵活加减的经典小方,学会少阴温法小方,可以更好地体悟仲景的用药思想。

2.4 汗法小方仲景在其著作中使用汗法的方剂很多,但仅用两三味药的有2 首方剂,即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细辛附子汤首见于《伤寒论》[1]第301 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麻黄附子甘草汤见于《伤寒论》[1]第302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此二方组方相似,麻黄附子细辛汤即为麻黄附子甘草汤将甘草改为细辛而成。麻黄附子甘草汤中,甘草和缓,助麻黄发表;附子温阳;故该方具温阳发汗解表之功。而麻黄附子细辛汤中,麻黄发汗,细辛在《神农本草经》[8]中有记载:“味辛,温,主咳逆头痛……风湿痹痛”,能攻逐水饮、止咳。麻黄、细辛配伍温阳的附子,可治疗少阴病同时伴里有寒饮者。温法、汗法均出自少阴病,学好少阴病小方,是体悟仲景思想的必经之路。

2.5 吐法小方在临床上有时需要使用吐法达到祛邪的目的。栀子豉汤类方和瓜蒂散即是仲景吐法常用小方。

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见于《伤寒论》[1]第76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栀子豉汤由栀子、豆豉组成,二者均为苦寒药物,能够清热除烦。仲景使用此方频率较高,除心中懊憹外,还应用于胸中窒、心中结痛、头汗出等。现代医家将其用于不寐、郁证以及消化系统疾病,应用广泛。栀子甘草豉汤由栀子豉汤加甘草而成,甘草安中益气,故本方可用于栀子豉汤证伴有少气者。栀子生姜豉汤由栀子豉汤加生姜组成,生姜能温中止呕逆,故本方可用于栀子豉汤证伴有呕吐者。

栀子厚朴汤见于《伤寒论》[1]第79条:“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该方为栀子豉汤去香豉加厚朴、枳实而成。厚朴、枳实能下气除满,用于栀子豉汤证见有心烦腹满者。但此满当为实证之满,若虚满则不能用厚朴、枳实。

瓜蒂散于《伤寒论》[1]第166 条:“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当吐之,宜瓜蒂散”。本方由瓜蒂和赤小豆2 味药物组成,《神农本草经》[8]记载瓜蒂味苦、性寒;赤小豆性平,味甘、酸;酸苦咸皆属阴味,因此有利于涌吐之功[15]。此方为《伤寒论》中涌吐法代表方,治疗痰涎壅盛在胸膈、胃脘。曾有服用瓜蒂水后呕吐、腹泻,疑似中毒的报道,因此临床使用应注意[16]。吐法适用于阳明胸中实者,禁用于太阳病、少阳病和太阴病。

2.6 下法小方《伤寒论》[1]中使用下法以承气汤居多,但蜜煎导方和猪胆汁方、大陷胸汤类方以及枳实栀子豉汤也是仲景使用下法的经典方剂。

《伤寒论》[1]中关于调胃承气汤的条文论述很丰富,如第29条“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第248条:“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该方由大黄、芒硝、甘草组成。《神农本草经》[8]述芒硝“能除寒热邪气,逐六腑积聚”,认为其可除热,攻阳明腑实。大黄、芒硝攻下热结,配伍甘草,意在安中缓急,凡阳明病津液亡失、胃气不和,引起发热、腹满、谵语、心烦、呕吐、下利等症状,均可考虑使用调胃承气汤。

蜜煎导方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栓剂处方,具有外用通便的作用。蜜煎导方和猪胆汁方出自《伤寒论》[1]第233 条:“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蜜煎导即将蜜化成饴状,做成一头尖的形状,塞于肛门中,由于蜜具有通便的作用,外用速效。猪胆汁方由猪胆汁和醋混合,灌肛门中。猪胆汁苦寒清热,醋酸,二者合用既能通便,还可清热解毒。仲景将以上二方用于阳明燥结,大便不通。后世医家将其应用于临床,多有效验。现代研究发现[17]猪胆汁对肠梗阻、胆道蛔虫症和胆石症等消化道疾病亦有较好效果。

三物白散和大陷胸汤、小陷胸汤均属于结胸证常用方剂。《伤寒论》[1]中对大陷胸汤证的论述主要集中在第131 条至137 条,如第135 条所述:“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该方由大黄、芒硝和甘遂组成,方后注明大黄先煮,后纳芒硝、甘遂。大黄、芒硝攻实逐热、峻逐水饮;甘遂辛苦、寒,泻热遂水饮;三药合用,治疗水热结于胸胁而里热实者。小陷胸汤见于《伤寒论》[1]第138 条:“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该方由半夏、黄连、瓜蒌组成,方中半夏、瓜蒌祛痰逐水,黄连清热除烦。小陷胸适用于痰热互结于心下,同时没有里热实证者。临床中小陷胸汤的应用涉及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治疗范围广泛。三物白散见于《伤寒论》[1]第141 条:“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该方由桔梗、贝母、巴豆组成,治疗寒邪、痰饮结于胸膈。巴豆在《神农本草经》[8]中属于下品:“味辛,温……破癥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水胀”,表明此物辛温,可除寒饮凝结。贝母消痰。桔梗开肺气,引诸药上行。诸药合用,能消胸膈寒痰。作者发现,三物白散凭借其去胸膈寒饮之功效,成为现代治疗肿瘤常用方,体现了仲景之小方治大病的特点。

仲景在《伤寒论》[1]提到:“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该方为栀子豉汤加枳实而成,栀子、豆豉清热除烦,枳实除满消胀,三药合用治疗大病后脾虚,又因过劳或过食,导致心烦、腹胀满者。仲景用大篇章讲治疗宿食,在阳明病篇和少阴病篇论述急下证,可见其病急迫。但下法并不只是用于肠中宿食,胸中痰、热、水互结也可使用下法,不可不查。

3 小结

《伤寒论》中的小方历经千年不衰,其用药精妙,处方严谨,是后世医家学习的典范。书中的小方大多可治疗多种疾病,体现出一方多用、异病同治的价值。针对咽痛,仲景立3 个小方加减化裁;对于黄疸,有茵陈蒿汤和栀子柏皮汤加减化裁,均体现了仲景同病异治的思想。同时,仲景的小方在临床上还可以合用,随证灵活加减,使得方药更加贴合患者病情。遗憾的是,有些小方如苦酒汤的制作遗失,故还应对其制作方法进行探索,研制可用于临床的制剂,造福人类。其次,还应不停地在临床上进行探索,扩大仲景小方的应用范围。最后,随着现代医学分子药理机制的不断发展,应当把经方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从而彻底掌握仲景小方的临床作用机制,将其广泛应用于临床。我辈中医学子应加强对经典的理论学习,对经典方剂进行深入研究。只要辨证准确,经方今用,不仅能够缓解病痛,还可以传承经典理论,发扬中医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汤主小方仲景
一块小方表
《原机启微》眼病辨证思想探讨
相遇问题与追及问题
试析仲景《金匮要略》下法的应用特点
仲景痹证药对略谈
仲景五脏温法探析
仲景护理学思想初探
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厥阴篇讲解(一)第一部分:版本文献
白虎汤临证应用综述
《金匮要略》呕吐证治探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