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领导力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重塑

2024-02-18 14:12:31徐靖程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校长数字化学校

徐靖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了重要部署,强调要“推进教育数字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教育数字化的关键作用,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校长是学校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者,校长领导力是推动学校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校长领导力的重塑对推动学校数字化转型、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乃至“数字中国”战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期,我们围绕“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学校校长如何重塑领导力”这一话题,对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字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曹培杰进行了专访,为新时代校长领导力提升提供参考借鉴。

本刊编辑:以ChatGPT为标志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对于教育领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您认为其对于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里?

曹培杰:ChatGPT的横空出世,引发了社会各界关注,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类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科技进步,都会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人类社会迈向新阶段。ChatGPT代表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重大突破,更折射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演进态势。我觉得,人工智能大模型很可能会重新定义技术在教育中的角色,过去更多是作为工具手段,未来将成为新的教育要素,为教育发展带来新的可能。

当前ChatGPT的语料库更新到了2023年4月份,增加了许多新的功能,为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大模型已经完全支持多模态,不再局限于文字,它还可以生成图片和其他多媒体内容。这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更广泛的创作和表达方式。过去,制作微课程需要编写脚本、进行录制,还需要寻找各种素材并进行剪辑等复杂步骤。现在,利用大模型技术,只需清晰地表达出需求,告诉它想要的内容,就能自动生成相应的微课程。这使得制作微课程变得简便高效。

未来,这样的技术发展将会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创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它们背后的智能算法和模型,给教育带来了更多的便利性、高效性和个性化的教学方式。盡管大模型等技术依然存在挑战和待完善之处,但它们无疑为教育领域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和希望。教师可以更好地发挥其教学能力和创造力,学生也可以因此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和成果。因此,教育工作者和决策者需要密切关注和积极利用这些技术,推动教育的持续创新和发展,为学生的未来打下基础。

本刊编辑:各种新技术不断被引入教育管理和教学领域,激发出了众多创新教育模式,为学校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可能。作为学校教育发展的推动者和引领者,在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时,校长应如何应对?

曹培杰:我们今天的学校布局方式和工业时代的工厂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教育教学方式带有明显的标准化特征:学生按年龄分班,采用班级授课制进行统一教学,按照同样的标准进行评价。ChatGPT带来的大模型,它不仅代表着人工智能技术从被动设计到主动生成的重大突破,甚至对人类的知识获取方式和教育模式产生深刻影响。我认为校长应具备时代洞察力,要把握时代脉搏、读懂技术本质,推动教育教学流程的优化与再造。

一是要理解技术。校长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育教学、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要保持对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敏感反应;要重视新技术的教育价值并不断挖掘其教育应用潜力,积极引入技术力量优化办学体系,将技术融入资源开发、课堂教学、教育评价、学校管理、家校互动等教育教学全过程。

二是要拥抱技术。作为校长,要遵循适度超前和简洁高效的原则,科学制定学校数字化环境建设计划,从硬件设备、软件平台、应用工具、教育资源等方面入手,着力构建智能、敏捷、互联的智慧学习环境。同时校长要鼓励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和在线工具创新教学方式,注重收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多模态数据,构建学生数字画像和学科知识图谱,支持学习者以不同的学习节奏、学习进度、学习路径开展学习,从而推动“基于经验的班级授课”转向“数据驱动的精准学习”。

三是要善用技术。在推进学校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校长要注重有效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引导教师掌握信息检索、加工、共享和应用的方法,协同开发专题式、体系化的数字教育资源,持续开展信息化教学创新。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所以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校长还要准确把握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包括可能产生的隐私、伦理、公平、安全等风险,避免技术滥用造成教育关系失调,推动技术应用的合理化、科学化和人性化,开展有温度的教育数字化实践,共同构建向善向美的未来教育新生态。

教育数字化转型如果落不到课堂上、落不到学校教学的核心环节上,都是不行的。所以,我认为在学校迈向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校长还需要具有教学创新力,推进课堂教学的结构性创新。教育数字化不是为了技术而用技术,也不是技术用得越多越好。我们要做的是放大技术的优势,如支撑学生的自主学习、支撑师生的交互等等。有的时候课堂中的技术应用是流于形式的,效果并不理想。比如在语文阅读课上,本来可以让学生用教材进行朗读,却偏要让学生在电子屏幕上阅读,这不仅弱化了技术作为工具支持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或通过社会化评论进行跨屏合作阅读等优势,而且放大了技术的弱势,容易对学生的视力健康产生不好的影响。如果课堂教学中用技术和不用技术的效果是一样的,我认为完全可以不用这种技术,从而降低技术对教学产生的弊端。

本刊编辑:当下存在着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无法有效融合的现象,如一些技术应用,与课堂教学关联度不高,无法实现信息技术的真正应用和教学创新。您认为作为一校之长应该如何破解这个难题?

曹培杰:作为校长,要着力解决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两张皮”的现象,引导教师真正地将技术应用到教学创新上,用到突破教学重点难点问题上,应用到学生最需要的环节上,真正实现教学的结构性创新。一是利用技术精准把握学情。要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在自然情境下采集多模态学习数据,开展全流程数据分析,精准了解学生认知发展特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投入等非认知特征,从学习大数据中发现背后隐藏的关键信息,为大规模因材施教提供可能。二是利用技术密切师生对话。要利用社会网络、远程写作等交互工具构建稳定的网络学习共同体,促进师生深度交互的发生,探索跨班级、跨学校、跨区域的协同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三是利用技术创新教学方式。要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创设面向真实问题解决的学习情境,探索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引导学生利用数字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利用技术重塑课堂形态。要从班级授课走向自组织学习,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游戏化学习、体验式学习等,建立跨班级共享教师、跨学校选修课程、跨区域协同教学等机制,创新课堂教学新样态。

本刊编辑: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变革,学校的“围墙”必将逐渐被打破,学生学习的“边界”也将被打破,学校不再是“教育的工厂”。面对未来,能否为教育管理者们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曹培杰:教育数字化转型将打破封闭的办学体系,拆除学校与外部社会之间的“围墙”,学校教学将从教室场景走向网络场景、社会场景等,“三尺讲台”也终将逐渐发展成无边界的学习场域。未来,学生的学习将没有固定场所,根据不同课程主题,可以在校园里、教室里,也可以到博物馆、科技馆,甚至是到不同的城市,世界将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基于此,校长要具备组织变革能力,利用互联网思维实现学校组织再造。

2020年9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了未来学校教育的四种图景。一是学校教育拓展。开展混合式教学,实施更加灵活的课程安排,教育分工精细化、专业化,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学习动机。二是教育外包。多元社会主体广泛参与教育,提供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服务,出现了不同于学校的学历证书和教育质量标准,支持学生开展自定步调的个性化学习。三是学校成為学习中心的传统学校体系逐渐瓦解,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设计师和工程师。根据学生的特定需求灵活安排课程内容和学习计划,促使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逐渐融为一体。四是无边界学习。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物联网等新技术支持下,教育场景走向泛在智能,教育、工作、生活的界限变得模糊,每个人都是知识的生产者和创造者。

未来,学校教育将发生一场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将从“大规模的标准化教育”走向“大规模的个性化学习”,分科教学、班级授课、关门办学等都会被重新定义,一个崭新的教育图景呼之欲出。所以,此时作为校长,要善于利用互联网思维改造学校,把信息技术从学生接收信息的终端变成打破知识边界、连接真实世界的窗口,建设柔性组织,助力实现“世界即教材、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愿景。

一是打破知识边界。校长要在学校积极探索STEM教育和创客教育,寻找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点和结合点,通过以跨学科为核心的课程整合,构建更贴近学生经验和真实生活的课程体系,彰显本土文化特色和学校价值主张。通过设计系列化的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创造,成为富有创新精神、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复合型人才。

二是创建柔性组织。校长要完善学校治理结构,精简管理层级,推进扁平化管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让校务管理变得更加智慧,增加家长和社区在学校决策中的参与度,促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良性互动。同时,要充分尊重学生,鼓励自主管理,创新教育评价标准,不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将思想品德、身心发展、兴趣特长等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内容,对不同学生实行差别化评价,让每个学生都精彩,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三是连接真实世界,重构学习场景。校长要利用技术手段汇聚优质教育资源,激发社会多元主体参与教育的积极性,汇聚形成全社会育人合力,把全社会都变成学生成长的大课堂,实现无处不在的泛在学习。此外,校长要善于融合各行各业的专业力量参与学校教育,让任何有专长的人都可以变成“导师”或“助教”。学生学习场景可以相互融通,利用可穿戴设备和自然交互技术,学生在教室里就能和科学家联合开展实验、与工程师共同研发项目、与艺术家合作完成作品等。学生的学习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博物馆、科技馆、田野、农场、工厂等,任何可以实现高质量学习的地方都是学校。我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推进,随着校长领导力的不断重构与提升,我们勾勒出来的这些美好的教育新样态终究会变成现实。

猜你喜欢
校长数字化学校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数字化制胜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30
学校推介
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奇妙学校
论校长的修养
好校长是怎么炼就的?
校长给力“九个一”
中国火炬(2011年5期)2011-07-25 10:2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