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强 张一宁 沈莉莉
[摘要]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社交媒体广泛普及的背景下,互联网已成为学生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社交互动的重要平台。然而,网络的开放性、即时性和信息海量化也使学生面临各种思想观念的冲击和价值观形成的挑战。文章分析了网络传播环境下高校学生的思想现状,揭示了网络环境对其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深刻影响,探讨了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现有策略及其局限性,提出了创新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策略与强调加强与网络媒体的合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入互动式教学方法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这些策略旨在提高学生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引导他们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做出理性判断,成为具有良好网络素养的现代公民。
[关键词]网络传播视角;高校;学生;思政教育
在数字化时代的浪潮中,网络环境深刻地影响了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互联网成为学生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社交互动的主要平台。然而,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即时性和海量信息也使得学生面临各种思想观念的冲击,尤其在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网络舆论往往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在该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尤为重要。思政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乎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不再仅是传授知识、解释道理,更需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网络信息、积极参与网络社会、维护网络安全、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培养具有良好网络素养的现代公民。因此,从网络传播视角分析高校思政教育,不仅能够帮助教育工作者了解网络对学生思想的影响,还能够探索更有效的教育方法和路径,以适应数字时代的教育需求。
一、网络传播环境下高校学生的思想现状
在数字化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传播环境对高校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网络不仅是信息的传递工具,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对高校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网络媒体已成为他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社交互动的主要平台,对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在网络环境中,各种思潮和观点交织碰撞,主流与非主流观点同台竞技,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思想环境。然而,这种信息的多元性也可能导致价值观的相对化,使一些学生在面对不同的观点时产生迷茫,难以确定自己应坚持的价值方向。此外,网络媒体的即时性和刺激性强化了个体的即刻满足感,有可能导致学生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和快速成功,忽视精神追求和个人成长的深度和广度[1]。第二,网络舆情对高校学生的思想也产生了显著影响。网络舆情快速流动,容易形成热点,高校学生的思想和情绪往往会随着网络舆论的波动而波动。一些未经证实的信息、极端的言论可能会在高校学生群体中迅速传播,影响他们的情绪和判断。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学生可能会形成“群体思维”,盲目接受或反对某些观点,而不是基于充分的理性分析。第三,网络信息的爆炸性增长和多样性要求高校学生必须具备辨别和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免被虚假和有害信息误导。同时,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和虚拟性、泄露隐私等问题都是学生在网络环境中需要面对的安全问题。此外,网络成瘾、碎片化阅读等也是学生需要克服的挑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而且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
二、高校思政教育的现有策略及其局限性
当前,高校在网络环境下实施思政教育主要采取利用官方社交媒體平台发布正面信息、组织线上思政课程、开展网络主题教育活动等方式。这些方式扩大了思政教育的覆盖范围,使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也更符合学生的接受习惯。然而,高校现有网络思政教育策略效果仍有待提升。首先,从效果来看,虽然高校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发布的正面教育信息数量庞大,但是学生的关注度并不高,且信息的互动性和针对性相对缺乏,导致教育效果并不显著。此外,线上思政课程和网络主题教育活动缺乏足够的吸引力,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这些问题使得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往往停留在表面,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其次,高校现有思政教育策略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包括:一是信息碎片化严重,学生往往只接触到零散的信息,难以形成系统的价值观念;二是网络环境下信息的真实性难以把控,错误的观点和价值观可能会对学生产生误导;三是网络舆论环境复杂多变,各种思潮交织碰撞,学生容易受到非主流甚至是错误思潮的影响;四是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难以准确把握教育效果和学生的真实思想状况[2]。高校思政教育在网络环境下的现有策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思政教育的渠道,但是在吸引学生、深化教育内容、应对复杂网络环境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这就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以增强和提高网络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真正实现对高校学生进行有效的价值引领和思想教育。
三、网络视角下创新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策略
(一)加强与网络媒体的合作
高校学生作为网络的主要使用群体,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网络媒体的影响。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利用网络这一渠道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通过加强与网络媒体的合作,高校不仅可以扩大思政教育的覆盖范围,还能利用网络媒体的特性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首先,网络媒体的实时性和广泛覆盖使得高校思政教育能够快速响应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关注的焦点,以及时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例如,当某一社会事件引发学生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时,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网络媒体迅速发布权威、准确的信息,引导学生从正确的角度理解事件,促进其形成基于事实和理性的判断,而不是被不实的信息或极端的观点影响。其次,网络媒体的互动性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更多元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思政教育多为单向传授,而网络媒体的互动功能使得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之间可以实现双向交流。例如,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发起针对特定主题的讨论,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其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引导,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观点的不足或偏差,从而促进他们的思想成长[3]。再次,网络媒体的多媒体特性使得信息的表达形式更加丰富多样。相比于传统的文字和图像,视频、动画、音频等形式能够更加生动地展现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制作反映历史事件的纪录片或动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国家历史,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高校教育工作者利用网络媒体进行思政教育还需要注意信息安全和舆论引导的风险。在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时,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严格遵守国家关于网络信息的法律法规,确保所传播的内容健康向上、真实可靠,同时要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监控,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的舆论导向,防止不良信息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网络环境下,高校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尤为重要。这不仅是思政教育适应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对高校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有力补充。首先,批判性思维指个体在接收、理解和评估信息时所表现的独立思考能力。在信息爆炸时代,高校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并不完全准确的信息。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各异,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辨别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核心就是批判性思维。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可以分析信息的来源、目的、背景和价值取向,从而做出独立、理性的判断。其次,提高高校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需要系统性、多方位的教育策略:教育内容的更新,将网络素养、媒介素养纳入思政教育的内容体系,使之更加贴近高校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发展的潮流;教育方法的创新,利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性强、参与感高的教学方法,引导高校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评价机制的完善,建立包括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在内的多元化评价体系,鼓励学生独立思、表达和质疑。此外,高校应建立健全制度保障,为培养高校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提供必要的条件。这包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网络素养和批判性思维教学能力;完善教学资源,利用网络平台和数字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营造和谐、开放的校园文化氛围,尊重和鼓励高校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
表达。
(三)引入互动式教学方法
在当代社会,高校学生常通过网络接收各种信息,形成自己的世界观。然而,网络信息的真实性难以辨别,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必须具备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在这一背景下,创新思政教育的策略尤为重要,其中,引入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等互动式教学方法成为提高学生辨别网络信息能力的有效路径。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作为教学方法,能够将学生置于一个接近真实的环境中,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思政教育中应用这些互动式教学方法,可以构建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学生面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网络信息场景,如网络谣言的传播、网络舆论的引导等[4]。在这些模拟场景中,学生不仅需要分辨信息的真伪,还需要学会如何应对这些信息,如何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不被错误的信息影响。例如,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设计情境模拟活动,让学生处理一则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的新闻。学生们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普通网民、新闻发布者、专家评论员等,他们需要根据自己的角色,分析新闻的真实性,并讨论应如何验证信息,如何公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如何引导公众舆论等。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分析和应对网络信息的技巧,还能体会每个角色在信息传播中的责任和影响。此外,在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中,学生需要不断地提问、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有助于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使他们在面对复杂的网络信息时,能够深入思考信息背后的逻辑、意图和影响。
(四)加強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应重视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这不仅有助于创建积极健康的学习环境,而且对引导健康的网络舆论、提高学生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校园文化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学校的精神面貌和社会形象。在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能够丰富校园生活,提升学生整体素质,还能有效地引导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例如,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举办各类主题文化活动,如思想引领讲座、品德教育周、文明礼仪竞赛等,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他们的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其次,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对高校学生的成长同样关键。高校应采取相应措施,如设立舆情监控小组,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的舆论导向,同时积极创建和传播正能量信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舆论观[5]。此外,高校教育工作者还可以通过开展网络安全教育、举办网络文明传播活动等方式,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主动传播正能量。最后,提高学生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互联网具有海量信息,各类信息质量参差不齐,高校学生容易接触到错误甚至有害的信息。因此,高校应加强对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教会他们如何鉴别网络信息的真伪、理性看待网络评论、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四、结语
网络传播视角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是一个跨学科、多维度的复杂议题,它不仅关乎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革新,更关乎高校学生作为新时代公民的思想成长和价值引导。在未来的探索和实践中,高校教育工作者、高校学生以及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参与和努力,以在激荡变革的数字时代中找到适应性强、影响力大的思政教育新路径。
[参考文献]
[1]宋剑桥.新闻传播视角下高校网络“原住民”思政教育探析[J].传播与版权,2019(09):143-144.
[2]宋雅婷.基于“互联网+”背景的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创新研究[J].快乐阅读,2023(05):75-77.
[3]胡颖林.思政育人下高校学生管理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对策研究[J].品位·经典,2023(09):120-122.
[4]姬莉.高校学生管理中思政教育的渗透意义和措施[J].知识窗(教师版),2023(03):102-104.
[5]朱佳,戚玉强,林彤.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模式创新研究[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01):14-16.
[作者简介]牛强(1994—),女,河南鹤壁人,中原科技学院助教;张一宁(1995—),男,河南鹤壁人,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助教;沈莉莉(1978—),女, 河南平顶山人,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