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明丽 刘怡晨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为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更多当代素材。为了在平台化时代复杂多变的国际传播场域中尽快建构中国叙事体系,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我国国际传播相关主体逐渐重视并探索立足当下中国发展状况的故事书写。中国影视出海需要满足海外受众对中国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的窥探需求,并促进国家形象的正向化、立体化、真实化塑造。文章聚焦影视出海在讲述现代化中国故事、塑造国家形象方面的作用,并以悬疑剧《开端》为例,探索当代中国故事叙述与国家形象塑造的创新策略与优化路径。
[关键词]中国故事;影视出海;国家形象;《开端》;现代化中国
一、研究缘起
长期以来,我国在西方话语体系主导的国际传播场域中处于劣势地位,面对平台化时代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传播场域,“构建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始终是我国突破国际传播他塑困境,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彰显中国价值与中国文化的关键路径。这需要政府、媒介组织和普通群众等多元主体讲好宏观、中观、微观维度的中国故事,全面而丰富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发展样貌以及全球共同体视野下的中国价值观。其中,优秀影视作品作为中国故事国际传播的重要载体,能够激发海外受众对中国故事的情感共鸣,在巧妙传播意识形态的同时满足海外受众的文化消费需求,消除海外受众对我国国际传播话语的刻板印象与抵触心理。
(一)中国叙事:文化折扣的弥合尝试
目前,我国学界关于中国故事国际传播相关议题的叙事学研究,逐渐从宏观战略转向微观叙事主体、内容、手段等内容。史安斌等提出应基于新时代的媒介特征进行复调传播,構建中国故事的策略性叙事体系,根据不同受众群体的特征选择叙事、传播形式[1]。也有学者认为中国故事国际传播必须建立大、中、小三个故事叙事层次,实现传统中国、现代中国、全球中国三个维度的中国故事融合,并根据官方、公共、民间三维话语空间和受众差异,构建不同的中国故事叙事模式[2]。从跨文化传播机制来看,当前中国故事在国际传播中的文化折扣问题突出,即受众在接触中华文化时,会优先使用潜在的情感反应机制进行解读,对其进行能动想象与意义建构[3]。面对不同文化背景、政治语境与知识结构的海外受众,中国故事存在明显的话语间性,因此国际传播相关主体需要转换叙事思维,将中国故事的价值观置于全球文化体系之中,提升知识认知契合性与对话性[4]。当前,部分学者开始聚焦共情传播,从讲述者、文本、语境、受话人、沟通五个角度探索中国故事这一宏大跨文化文本体系的叙事策略。
以往案例研究发现,中外认知模式和文化差异会导致海外受众与媒体在解读中国影视作品时脱离中国语境,将其直接纳入西方语境中进行负面化、他者化的评判。例如:越南受众受西方话语体系主导的媒介舆论以及政治经济因素影响,对中国涉及价值观输出与国家形象宣传的影视作品存在排斥心理与文化偏见[5]。但也有研究指出海外青年受众对中国现代化生活有了解兴趣,愿意克服文化差异尝试观剧[6]。因此,我国影视出海应当在坚持中华民族本位的同时具备世界元素,基于跨民族、跨文化、跨国别的平等包容立场讲述中国故事,激发海外受众共情。近年来,我国加大影视出海的力度,出海的影视作品题材类型更加丰富,但通过对海外主流影视、社交平台的观察发现,目前具有一定热度的中国影视作品仍以古装剧与偶像剧为主,虽然这些影视作品能够激发海外受众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但是在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与国家形象方面的作用力仍有所欠缺。
近年来,我国新主流大片虽然在特效与视听语言层面得到不少海外受众的认可,但是其叙事因被认为是强烈的意识形态输出而在海外主流影视、社交平台上获得较多负面评价,而聚焦当下中国社会的影视作品,如《山海情》《以家人之名》等,在海外主流影视、社交平台上的播放量以及讨论热度都较高。因此,随着中国故事的叙事从单一走向多元,国际传播相关主体需要找寻不同文化认知的共通部分,搭建合意空间,增强不同文化背景的海外受众的情感共振与关系认同,积极创新,实现差异化的区域、平台、场景传播。
(二)影视出海:国家形象的立体修饰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对该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面貌的综合认知,其建构是客观反映与个体主观意识的结合。影视作品将依附于中国地理、饮食、文化、风俗、价值观的国族符号编织在叙事文本中,并借助中国故事得到具象、生动的意义阐释。传播学、营销学领域的研究证实,影视作品对建构国家在饮食、地理等维度的形象具有重要作用。也有学者指出,影视作品能调和国家间的对立关系并缩小文化隔阂。作为文化符号的影视作品虽然能够助力国际传播相关主体构建国家形象,但是其在跨文化传播实践中存在符号解码失误和文化误读等问题。以往研究指出,当前的华语电影在国家形象建构中仍倾向于使用传统的文化符号如武侠符号等,所建构的中国故事体系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海外受众对中国的窥探欲,但其与现实对话的能力仍有待提升。有学者关注到在土耳其流行的中国文化符号局限于戏剧、功夫等传统文化符号,中国的国家形象较为扁平,这要求国际传播相关主体以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为前提,丰富中国文化符号的内涵。
当前,我国影视作品存在过分追求视觉效果、明星阵容、商业利益的倾向,对国族符号跨文化传播中的编码解码误差重视不足,需要进一步提升叙事能力。通过文献梳理笔者发现,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影视出海宏观层面的策略探讨,因此文章聚焦我国影视出海典型案例,探究其叙事结构与海外传播效果。
(三)研究设计
2022年,现实主义悬疑剧《开端》在海外赢得良好的口碑:自2022年4月上线Netflix后,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观影周排行榜中位列前十;上线一年,在YouTube的单集最高播放量超过268万,IMDb评分为8.1,MyDramaList评分为9.1。因此,文章以《开端》为研究样本,试分析其叙事结构和海外受众评价,探讨《开端》能否影响海外受众对中国文化与中国形象的认知建构,从而探索讲述现代化中国故事的影视出海优化路径。
在平台化时代,影视作品的传播依赖视频播放网站与社交平台。YouTube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流媒体平台。Viki是亚洲影视爱好者的主要观剧与交流平台。IMDb是全球最大的影视资料库与影视评分网站。MyDramaList是海外最大的亚洲影视交流网站,大量亚洲影视爱好者在此分享、评价影视作品。文章在上述网站和平台搜集《开端》的海外受众评价样本,其中YouTube和MyDramaList的海外受众评价相对简短,Viki和IMDb的海外受众评价大多数为长文本剧评。文章对得到的1894条评论进行清洗与随机抽样,剔除简体中文、阿拉伯语评论后,最终得到390条评论,其中YouTube评论240条,MyDramaList评论110条,IMDb评论15条,Viki评论25条,并借助數据分析工具DiVoMiner对所得评论进行内容分析。
二、创新叙事讲述当代中国
(一)叙事文本:艺术再造现代化中国
第一,立足现代化中国的故事构造。除去其高虚拟性的时间循环设定,《开端》的叙事文本始终围绕公交车乘客对爆炸真相的探索,将游戏架构师、大学生与二次元青年、网络主播、外卖员、警察等不同职业、身份的个体串联在一起,展现了现代化中国城市面貌与群众日常生活切片,传达了具有普适性的家庭亲情、社会温情,反映了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网络暴力、性骚扰、流量时代直播伦理以及城市现代化进程中边缘群体生活状况等问题。《开端》围绕现代化中国普通群众生活,讲述“日常英雄主义”故事,探索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在戏剧冲突强烈、充满想象力的剧情中,较为真实、生动、细致地呈现了中国社会建设中的以人为本的城市治理体系以及友善、公正、敬业等中国价值观,并在这一拟态空间内塑造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同时,《开端》借助时间循环的框架,巧妙地为现实主义故事增加了科幻、悬疑色彩,使故事、人物等各要素能够在更艺术化、更自由的表达中有机融合,激发了海外受众的观看兴趣。在国际传播语境中,这种科幻剧悬疑的意识形态性较弱,能有效缓解海外受众对中国故事的对抗性解码倾向。
第二,贴近普通人立场的视角选择。《开端》具有明显的民间化叙事立场,其叙事文本以主角的普通人视角展开,合理且充分地展示了普通人应对危机事件的心路历程,传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通人的英雄主义。中国影视作品中常见的权谋话题、宏大叙事与海外受众的文化背景、价值体系存在差异,在叙事过程中容易被误读与反向解读。而《开端》借助个体化叙事的微观视角,使故事更加真实、立体,更有代入感,便于共情传播的实现。
第三,适合跨文化解码的要素呈现。《开端》的叙事之所以能够被海外受众理解并得到广泛好评,主要得益于其人物、情节、场景等要素的编码能够较好地适应跨文化传播语境,如两位主角的心理和行为转变始终符合普通青年人设。《开端》另一关键人物卢迪则借助“卢·猫之使徒·哮喘征服者·被光选中的人”的自我介绍,强化了其爱猫、爱二次元的Z世代人设,其兴趣爱好与家庭代际冲突能够有效激发青年群体的共情。而以往的影视出海受我国高语境文化的影响,叙事话语与结构相对隐晦,剧中人物心理变化与行为动机难以在叙事中得到充分体现,在跨文化传播语境中容易增加海外受众对剧情与人物的理解难度以及文化误读的可能性。
(二)叙事结构:回环结构与支线延伸
第一,支线叙事嵌入回环结构。自1993年电影《土拨鼠之日》开启时间循环先河后,这一类型的影视作品经典迭出,但时间循环主题的影视作品采取回环式叙事结构,不可避免地出现重复画面与场景,从而降低受众的新鲜感。对采用回环式叙事结构的影视作品,受众评价两极分化严重,这类影视作品在被悬疑、循环题材爱好者热爱的同时,又被注重故事内核的受众批判。而《开端》在公交爆炸案的叙事过程中,增加了对二次元青年卢迪、瓜农老马、农民工老焦等个体的背景叙述,拓宽了循环事件的叙事空间,丰富了人物人设,提升了循环情节在叙事层面的价值。在这种叙事结构设计下,受众自觉跟随主角挖掘细节,梳理线索,探寻真相,增强对不同角色的认知与理解,同时循环画面、场景带来的单调无聊感有所降低,角色行为与剧情发展也更符合逻辑。
第二,叙事节奏注重速度调节。当前,越来越多的受众喜欢在影视作品完结后用集中、较短的时间看完全部剧集甚至“倍速刷剧”,这类受众十分注重影视作品的叙事节奏。《开端》叙事节奏紧凑,运用跟随镜头的拍摄方式,使受众在张弛有力、跌宕起伏的叙事中感受到主角还原真相、拯救全车的紧迫感,而其片段式的背景叙事与主角爱情线的缓慢推进,则为紧凑的叙事带来暂时的舒缓与平和,为受众理解立体的人物形象创造条件。不同支线中人物结局多变,能使受众深刻体会主角的行为逻辑与剧情叙事逻辑,从而产生更加深刻的情感共鸣。《开端》在上传平台的初始阶段并未获得即时的观看热度,而在剧集积累之后,因为叙事有张力、节奏紧凑而形成平台口碑传播,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其叙事节奏较为合理。
三、影视出海塑造中国形象
笔者借助数据分析工具DiVoMiner对《开端》海外受众评价进行类目划分和数据编码,开展质性内容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海外受众对《开端》的整体好感度较高,在YouTube、MyDramaList、Viki等平台的评论中明确持正面态度的评论超过90%,而IMDb平台上持正面态度的评论占74%,持中立态度与负面态度的评论各占13%。由于愿意在各平台留下评论,尤其是较长评论的海外受众多是对《开端》持正面、善意态度的受众,因此这些评论可作为对《开端》出海的积极反馈,为文章探索中国故事叙事与国家形象塑造的优化路径提供参考依据。
(一)《开端》海外受众评价
1.剧情与人物评价
第一,剧情叙事方面的评价。分析结果显示,近75%的海外受众认为《开端》剧情吸引人、有趣,32%的海外受众认为《开端》叙事巧妙,这种叙事设计平衡了悬疑、科幻和爱情色彩的比重,使其能够充分理解循环机制以及各人物的背景故事和行动原因。不少海外受众将《开端》与同类型影视作品进行对比,认为《开端》的多重叙事使故事更丰满、有趣。近30%的海外受众的评论提及剧情“代入感强”“感人”,认为《开端》揭示了众多现实社会问题,刻画了众多生动具体的人物,故事有意义、有深度。也有海外受众认为《开端》教育意义强,所涉及的社会问题值得深究。约19%的海外受众明确赞赏《开端》的叙事逻辑与结构,认为该剧圆满的结局让人感动、满意。而对《开端》剧情及叙事持负面态度的海外受众在IMDb、Viki、MyDramaList、YouTube等平台分别占比13.3%、2%、7%、6%,主要观点为“叙事节奏太慢”“剧情无聊”“剧情设定难以理解”等。少数海外受众则认为《开端》的结局存在逻辑漏洞,太过圆满,缺乏真实性,并将这一问题归于文化差异,表示自己更愿意接受美式影视作品中常见的残酷现实结局,认为中式影视作品中的大团圆结局是“荒谬的喜剧”。
第二,人物塑造方面的评价。多数海外受众认为《开端》人物塑造真实、立体,人物心理活动符合人设和现实情况。约34%的海外受众认为《开端》的群像都有可爱的一面,提及两位主角的词汇多为“勇敢”“聪明”“善良”“正义”,提及卢迪和张警官的词汇多为“有趣”和“值得信任”“感动”“无私奉献”。一些海外受众认为《开端》这种生动鲜活的人物刻画与剧情叙事,使自己对部分角色的印象从讨厌、怀疑转向理解,认识到相关社会问题的严重性;也有海外受众谈及自己与剧中人物的相似经历。
2.中国剧集与中国形象认知
分析结果显示:约40%的海外受众的评价提及自己对中国电视剧的整体认知;约35%的海外受众认为中国产出了不少优秀的影视作品,拍摄水平达到了国际一线水准;超过60%的海外受众认为《开端》的剧情叙事提升了自己对中国电视剧的整体印象,打破了自己对中国电视剧“叙事拖沓”“人设陈旧”“剧情发展模式固定”的刻板印象。也有海外受众指出:《开端》的女主角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女性力量,而非以往中国影视作品中娇弱的女主形象;该剧虽篇幅短小,但叙事紧凑,回应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切。此外,通过上述平台接触、观看《开端》的海外受众多为亚洲剧爱好者,在各平台均有不少亚洲剧爱好者将中国电视剧与韩剧进行对比,认为中国电视剧虽有不足之处,但值得期待。
超过三分之一的海外受众的评价涉及中国形象。众多海外受众的评论提及自己对中国警察形象的看法,认为《开端》中的中国警察可感、可敬,具有秉公执法、恪尽职守、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有海外受众认为《开端》展现的中国警察真实、立体,虽然有普通人的失误和困惑,但是敢于纠偏,补充了以往中国警匪剧或主旋律剧塑造的片面的、神化的警察形象;个别海外受众质疑《开端》中警察形象是否被美化。此外,一些海外受众注意到《开端》展现的中国社会现状,认为《开端》的叙事展示了“不同职业群体的面貌”“中国城市的运作”,以及“现代中国的物质、精神生活”,通过《开端》能了解中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边缘群体的生活状态;也有海外受众的评论涉及中韩两国电视剧中的城市生活、社会结构的比较。因此,文章认为《开端》能够对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层面的中国形象塑造产生正面影响。
(二)基于影视出海的中国形象塑造路径
文章对《开端》海外受众评价的分析证实,影视出海能够作为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形象塑造的有力途径之一,而要想提升影视出海在讲述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方面的作用,国际传播相关主体需要重视平台媒介,探索策略性传播路径。
在数字交往时代,数字平台成为人们感知外界的重要载体。当数字平台深度嵌入国际传播体系,平台及其背后的数字媒介技术将影响甚至操控人与人、人与文化的连接,因此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的塑造也必然受到数字媒介技术的影响。这要求国际传播相关主体必须重视平台逻辑和社群生态,既要从“关系性”的视角讲述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中国故事,也需要用“技术性”的思维触达兴趣广泛的平台用户,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1.从受众心理出发,提升叙事感染力
国际传播相关主体提升影视作品的传播效能,必须充分考虑受众心理,而在跨文化传播语境中,这种受众心理主要涉及受众观看动机、内容理解与审美偏好。整体而言,當前中国影视作品受限于平台壁垒、文化差异,尚未建立起良好的影视口碑。而随着中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海外受众对中国形象、中国文化的感知意愿提升。因此,国际传播相关主体需要进行立体化、多样化、生动化的中国叙事,满足海外受众对了解中国现代化发展、中国文化和人民生活面貌的需求。
分析结果显示,观看《开端》的海外受众主要是亚洲剧爱好者,且多为韩剧爱好者,其对中国影视作品的评价褒贬不一。基于文化接近性,他们对中国影视作品的理解能力较强,会在MyDramaList、Twitter、Reddit等平台就某一影视作品或演员开展话题讨论,更看重影视作品本身是否具备足够有趣的剧情、能够引起共情的话题。要提升中国故事在这些亚洲剧爱好者间的传播效能,国际传播相关主体必须重视叙事能力的提升,通过创新叙事文本、叙事结构、叙事手段,提升影视作品的符号表现力与主旨传达力。
此外,不少海外受众是为了学习中文而观看中国影视作品的,并不认可其故事建构与思想传达。这些海外受众的文化背景多元,对叙事文本的解码存在差异,文化折扣也较为明显。因此,在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中,国际传播相关主体必须充分认识区域化、分众化的重要性,优化叙事表达,使剧情和人物更易被海外受众理解。同时,国际传播相关主体需要将国家、民族、社会、时代等作为中国故事的叙事背景,用核心叙事文本回应具有普遍性的、全球性的社会议题,如人类情感、职业生活等内容,在更具象、更日常、更多样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传播中国文化、中国价值观。
2.从用户意识出发,提升作品传播力
随着平台化社会的深入发展,数字媒体平台成为全球信息传播与社会交往的重要平台,嵌入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在该平台构建的全球传播场域内,媒介内容跨越区隔,多元文化碰撞,网络社群集聚。数字媒体平台对文化资源的掌控程度、整合力度正在不断提升,并成为受众进行文化交流、消费的主要场所。在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中,国际传播相关主体应当充分借助各类平台触达海外受众,灵活运用平台传播机制提升中国故事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因此,国际传播相关主体需要从用户意识出发,提升中国故事叙事结构、叙事表达的平台适应性,塑造更丰富的视听景观,关注叙事符号的实际传播效果,更积极地应对海外受众的凝视。
研究发现,当前中国影视作品出海渠道较单一,主要有以下类型:一是上传至以YouTube、Viki为代表的全球视频平台,由影视作品制作组人员或平台用户制作各语种字幕,让海外受众可以免费观看并进行评价;二是在腾讯、爱奇艺等流媒体平台的海外版播出,这一途径的海外受众相对较少,主要为海外华人;三是基于该影视作品在国内所取得的成绩,出海Netflix、Disney+等会员制全球视频平台,平台配备各语种字幕。当前,中国影视作品出海后在各平台的官方宣传造势不多,主要依赖粉丝自发的评价、互动积累口碑。因此,在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中,国际传播相关主体在激发海外受众共情的基础上,需要提取便于制造话题或适合平台传播的叙事文本,如《开端》在海外获得热度主要得益于海外受众对其所揭示的社会问题与悬疑剧情线索的热烈讨论。本研究中不少海外受众表示自己正是受平台意见领袖推荐、圈层讨论、熟人推荐而观看《开端》的;近10%的海外受众因为有喜爱的演员参演或歌手献唱而观看《开端》;超过86%的海外受众明确表示愿意将《开端》推荐给他人。因此,文章认为国际传播相关主体应当适当借助影视剧团队、海外平台博主、平台用户的传播力量,利用平台算法机制,创建平台讨论话题,以增加中国影视作品的热度,用良好口碑带动影视作品出圈,同时积极鼓励用户进行合理的二次创作,进一步提升影视作品的传播力。
四、结语
文章基于《开端》文本的叙事学分析和海外受众评价的内容分析,认为其之所以能够在海外引起关注主要得益于现实化、亲民化的叙事文本,立体化、易理解的叙事结构,张弛有力、突出悬念的叙事节奏以及在各平台不断积累的良好口碑。文章发现,《开端》所讲述的中国故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正向激发海外受众对中国社会生活、警察等公职群体形象的认知,提升海外受众对中国叙事的整体评价。国际传播相关主体可以通过讲述立体、新奇、有深度的现代化中国故事,跨越文化区隔,淡化海外受众对中国影视作品与国家形象的刻板印象。在平台世界主义视域下,中国影视作品及其在平台媒介上引发的讨论与二次创作,都是海外受众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形象的重要渠道。
因此,文章认为立足当下的中国故事国际传播,国际传播相关主体需要重视影视作品的叙事结构与平台传播效力的提升,在叙事建构与故事传播中始终重视受众需求,用立体真实、易于理解的符号建构现代化中国的故事,用贴近普通人生活的故事与社会热点话题实现共情传播并促进社交讨论。文章仅以四个代表性平台的《开端》海外评价为样本,并未对评价者本身的情感倾向与文化背景差異进行区分。中国影视作品海外受众群体内部的相互影响机制、不同受众群体的差异化特征与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的影视出海优化路径等有待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史安斌,廖鲽尔.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的路径重构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10):25-30.
[2]陈先红,宋发枝.“讲好中国故事”:国家立场、话语策略与传播战略[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01):40-46.
[3]徐明华,李丹妮.情感畛域的消解与融通:“中国故事”跨文化传播的沟通介质和认同路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03):38-42.
[4]李华君,王沛佳.“讲好中国故事”的对话哲学、话语间性与磨合[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05):61-67.
[5]白寅,黎氏香,陈俊鹏.中国电视剧分国别传播的文化适应性策略:以国产剧在越南的传播为例[J].中国电视,2021(10):12-19.
[6]文虹任.“文化折扣”议题下中国电视剧的泰国传播现状与路径[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2(08):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