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惟杉
因为出口增速强劲,光伏、锂电池、新能源汽车被称为“外貿新三样”,要说三者还有什么共通之处,恐怕就是“卷”。三者在去年可谓“卷”到极致,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均面临上游原材料大幅降价,终端产品大打“价格战”的形势。产品出口与产能出海也是企业在国内面临激烈竞争时,不得不作出的选择。
以光伏为例,2022年海外市场特别是欧洲市场因俄乌冲突需求爆发,整个行业在经历量价齐升的一年后,随着各环节产能迅速扩张,2023年迅速转入“量涨价跌”的通道,组件价格甚至逼近成本线,整个行业,特别是下游厂商都在微利甚至难以盈利的边缘挣扎,而更多规划中的产能仍在路上,行业“淘汰赛”已经开启。而有锂电池业内人士向我感慨,凡光伏经历的锂电池也必将经历。
如此情形难免让人想到数年前光伏产业经历的那一轮产能出清,尚德、赛维等当年的明星企业均已没落,有人担心惨烈的竞争景象再度上演。
无论是光伏还是锂电池行业,业内对于产能过剩之后的价格下跌与企业淘汰都有清醒的认知,甚至认为这一过程或将持续数年。相较于忧虑情绪,业内更多表达出拥抱“卷”的积极态度,视产能过剩为市场经济的常态,认为只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才能迅速实现技术迭代与成本下降,从而构筑起国内光伏与锂电池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优势。
产能过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同质化的低价竞争,而光伏与锂电池恰恰都正在经历技术迭代。就像当年押注单晶路线成为行业巨头的隆基绿能,以及用“刀片电池”让磷酸铁锂电池“逆袭”的比亚迪一样,当下两个行业都在探索下一代技术路线,而不同企业不同选择的成败与否必将带来新一轮行业次序的洗牌与落后产能的淘汰。
相比于市场竞争必然导致的产能过剩,更应该担心的是地方政府追逐新能源产业、干预市场导致的产能过剩。2023年10月,国家能源局曾下发工作方案,要求整治新能源领域中强制产业配套、投资落地等不当市场干预行为。多位业内人士都向我感慨,新能源产业的优势来之不易,应细心呵护,首先便要防止此类干预市场的行为。
当我们感慨于“外贸新三样”的优异表现时,也应该自问,为何这些行业能构筑起中国当下外贸的优势?答案不言自明,只有经过真正市场选择的企业,才有可能在国际舞台具备优势。
3/2024 总第1125期
继续努力,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
《中国新闻周刊》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保护农民的权益,不能让他们辛辛苦苦一年白干。(@An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