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朱必泉外治验方痹痛散经验 *

2024-02-18 14:15:22李红霞杨贤海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2期
关键词:菝葜乳香颗粒剂

李红霞 杨贤海

(1.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1;2.荆门市中医医院/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荆门中医医院针灸·风湿病科,湖北 荆门 448000)

痹痛散为已故荆楚名医朱必泉先生治疗痹痛的外用验方,由生地黄、当归、丹参、乳香、没药、三七等组成,处方严谨,在治疗痹痛方面效果独特。杨贤海主任医师(以下尊称为杨师)为全国第3 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和湖北省中青年知名中医,曾于20 世纪90 年代随朱必泉先生学习,深得朱老口传心授的经验。近20 年来,杨师创新运用痹痛散结合针灸治疗肩痹、腰痹、膝痹等以及蛇丹愈后痛等,颇有心得,兹录今年3 月跟师的验案几则,浅述如下。

1 肩痹案2则

案1 李某某,男,31 岁,工人。2022 年3 月14 日初诊。诉1 个月前活动时不慎拉伤右肩,致右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行右肩MRI,示右肩冈上肌腱损伤;右肩冈下肌肿胀;右侧肩关节腔及右侧喙突下滑囊积液,右肱二头肌长头腱鞘旁积液;右肩关节滑膜增生。精神、饮食、睡眠皆可,大小便尚可,舌淡、苔薄白,脉弦。中医诊断:肩部伤筋。其病由外伤引起,局部经络痹阻不通、气血运行不畅,故治以舒筋通络,行气活血止痛。针刺取穴:肩前(右)、肩髎(右)、肩髃(右)、肩贞(右)、阿是穴、臑俞(右)、手三里(右)、合谷(右);留针20 min,肩痛穴(左)动刺针。取针后予痹痛散外敷于疼痛处,辅以偏振光照射。痹痛散组方:生地黄60 g,当归15 g,丹参15 g,醋乳香10 g,醋没药10 g,三七粉10 g,桑枝15 g,菝葜30 g。颗粒剂,2日1剂,醋调外敷。

治疗2次后疼痛明显缓解,活动稍利。

治疗5次后患者肩关节疼痛明显缓解,无活动受限。现电话随访已愈。

案2 郑某,女,51 岁,超市工作人员。2022 年3月28 日初诊,主诉:右肩疼痛伴活动受限3 d。患者右肩疼痛剧烈,拒按,关节活动不能,局部无红肿,肩部怕冷,精神欠佳,表情痛苦,食欲、睡眠因疼痛而欠佳,二便调,舌淡红、苔白,脉弦。患者自述1 年前搬运货物时右侧肩关节曾经受伤,未予治疗,后自行缓解。平素喜劳作,劳逸失度,久则耗伤气血,加之近日来寒潮来袭,而外感风寒之邪,正虚受邪,营卫失和。中医诊断:肩痹,寒凝经脉、瘀血痹阻证;治宜温经通络,活血化瘀。针刺取穴:肩髎(右)、肩髃(右)、肩贞(右)、阿是穴(电针)、臑俞(右)、手三里(右)、外关(右)、合谷(右),留针20 min。口服中药方:桂枝9 g,桑枝15 g,白芍30 g,伸筋草30 g,姜黄12 g,炙甘草9 g,柴胡12 g,川芎12 g,羌活12 g,生地黄30 g,路路通15 g,菝葜15 g,茯苓12 g,白术9 g,陈皮9 g,白芥子9 g。颗粒剂,7剂,日1剂,早晚开水冲服。

复诊:3月31日,治疗2 d后诉右肩稍可活动,仍疼痛明显,肩部怕冷,舌淡红、苔薄白,脉弦。针刺处方同前,加用痹痛散外敷,辅以偏振光照射。痹痛散处方:生地黄60 g,当归15 g,丹参15 g,醋乳香10 g,醋没药10 g,三七粉10 g,桑枝30 g,菝葜30 g。颗粒剂,2日1剂,醋调外敷。

5 d后复诊,感肩部疼痛缓解明显,关节活动无明显受限,肩部轻微怕冷,饮食、睡眠转佳。继续以上方案以巩固疗效,嘱注意保暖。

按语:肩痹或因外伤,或因正虚感风寒湿邪,致肩部经络阻滞不通,气血运行不畅,而现诸症。风寒是本病的重要诱因,《灵枢·痈疽》[1]云:“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治宜温经通络、行气活血。针刺以局部穴位为主,配合循经远端取穴,以疏通肩部经络气血,行气活血而止痛。痹痛散原方佐以桑枝、菝葜通利关节,祛风除湿,且桑枝能引诸药上行而达病所。针药合用,温经通络,行气活血,通则不痛。

2 腰痹案1则

谢某某,女,51 岁,家庭主妇。2022 年3 月8 日初诊。主诉:右侧腰臀部疼痛2 d。患者右侧腰臀部疼痛,弯腰时疼痛加重,伴颈部疼痛,活动后双手僵硬、乏力感,休息后可缓解,精神、饮食尚可,睡眠欠佳,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涩。辅助检查:颈椎、腰椎MRI,示颈3~4、颈4~5、颈5~6 椎间盘突出(中央型);颈椎上段轻度反弓;颈椎退行性变;腰3~4 椎间盘突出(中央型);腰4~5椎间盘突出(中央型),向后下脱出可能;腰椎退行性变。中医诊断:腰痹、项痹,肾虚血瘀、经络痹阻证。患者惧怕手术,希望保守治疗,遂予针药结合方案。针刺取穴:颈夹脊(双)、肩井(双)、天宗(双)、秉风(双)、曲垣(双)、曲池(双)、合谷(双)、后溪(双)、腰夹脊(双)、肾俞(双)、大肠俞(双)、秩边(右)、环跳(右)、臀部阿是穴围刺(电针)、委中(双)、阳陵泉(双)、昆仑(双)、臀痛穴(左)。口服中药方:柴胡15 g,白芍15 g,麸炒枳壳15 g,甘草9 g,当归12 g,川芎12 g,生地黄30 g,牛膝12 g,盐杜仲12 g,桑寄生15 g,路路通15 g,鸡血藤15 g,葛根30 g,忍冬藤15 g,菝葜15 g;7 剂,日1 剂,水煎取汁200 mL,分2 次温服。外敷方:生地黄60 g,当归15 g,丹参15 g,三七粉10 g,醋乳香10 g,醋没药10 g,牛膝30 g,盐杜仲30 g,菝葜30 g。颗粒剂,7 剂,日1 剂,醋调外敷。治疗1 周后,患者腰臀部疼痛缓解,弯腰活动时腰部有酸胀感,效不更方。

3 月19 日二诊,诉腰部以活动后不适为主,予阿是穴刺络放血治疗,余同前法。

3 月24 日三诊,患者诉一般活动时无明显颈部、右侧腰部疼痛,双手活动可,右侧臀部活动后仍有酸胀感,休息后可缓解。针刺取穴加水沟,对侧复溜、后溪、束骨,行动刺针法,留针20 min,继而诸症缓解。继服上方14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腰为肾之府,肾精亏虚,濡养不及,则现腰部诸症,然“腰痛属虚者固多,而因风寒痰湿、气阻血凝者亦不少,一味蛮补必成痼疾,不可不审”[2],针药合用,可补泻兼施、标本兼治。膀胱经夹脊络肾,针刺取穴以局部和足太阳经穴为主,疏调经脉气血,通经止痛;痹痛散以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牛膝、杜仲、桑寄生等补肝肾、强筋骨,腰痹者用之可培元固本,内服外用结合,以增强疗效。

3 膝痹案1则

张某某,女,46岁,自由职业者。2022年3月28日初诊。患者诉近1 年双膝关节疼痛不适,怕冷,活动时关节弹响声,上下楼梯时自觉关节不稳,下楼时明显,曾行双膝MRI,示双膝内外侧半月板1 度损伤,双膝前交叉韧带损伤。口服氨基葡萄糖效果不明显,遂来就诊。舌淡红、苔薄白,脉涩。诊断:膝痹,寒湿痹阻、气滞血瘀证;治以温经通络、活血除痹。针刺处方:内外膝眼(双,电针)、鹤顶(双)、足三里(双)、阳陵泉(双)、阴陵泉(双)、血海(双)、梁丘(双)、内关(双)、太冲(双)、足临泣(双)、合谷(双)。痹痛散处方:生地黄60 g,当归15 g,丹参15 g,醋乳香10 g,醋没药10 g,三七粉10 g,牛膝20 g,远志20 g,石斛20 g,黄芪60 g,忍冬藤30 g。颗粒剂,7 剂,日1剂,醋调外敷,加偏振光照。口服中药方:黄芪60 g,远志15 g,石斛15 g,牛膝15 g,金银花15 g,生地黄15 g,菝葜15 g,当归10 g,知母10 g,柴胡10 g,白芍10 g,枳壳10 g,甘草10 g,肉桂5 g。颗粒剂,7剂,日1剂,早晚开水冲服。

二诊:4月1日,治疗后双膝疼痛不适、怕冷较前好转,继续当前治疗。

三诊:4月6日,诉左膝无怕冷、疼痛等不适,右膝稍有怕冷,予地黄除痹乳膏外用善后。

按语:膝者筋之府,因气血亏虚、外感风寒湿邪、内生痰湿瘀血,筋失所养而成膝痹。膝痹者“痛在关节,病在经筋,久病及骨”[3]。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肌肉四肢,故调肝健脾益肾以固本,舒筋活血止痛以治标,筋柔骨强则膝自健。黄芪归脾、肺经,重用之能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足阳明经多气多血,足阳明之筋“上结于膝外廉”,针刺能活血行气、舒筋通络;痹痛散以化瘀之药行通痹之效,目的不在化瘀而在疏通经筋气血[4]。诸法共用,以达疏通经络、扶正祛邪、柔筋健膝的目的。

4 蛇丹愈后痛案1则

王某某,女,76岁,退休工人。2022年3月13日初诊。主诉:右侧胁肋部放射性疼痛半年余。患者2021年9 月因右侧胁肋部带状疱疹于荆门市中医医院老年病科住院,接受抗病毒、镇痛、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普瑞巴林、甲钴胺片、青鹏软膏、阿昔洛韦乳膏等)及局部氦氖激光照射、刺络放血等。治疗后皮疹消退,但疱疹区疼痛持续不解。此次因胃脘疼痛入住脾胃科,行胃镜检查无明显病变;因右侧胁肋部放射痛剧烈,不能入睡,转入我科。刻下症见:右侧胁肋部疼痛,疼痛向前胸及后背放射,夜间及上午发作,3~4 次,持续数分钟后缓解;局部皮肤色素沉着明显。痛苦面容,情志不舒,腹胀、反酸,夜寐不安,大小便尚可,舌红、苔薄白,脉弦数。诊断:蛇丹愈后痛,肝胃不和、气滞血瘀证;治宜调和肝脾、活血化瘀、行气止痛。针刺取穴:局部皮肤色素沉着处、胸痛穴(左)、行间(双)、太冲(双)、足临泣(双)、侠溪(双)、太白(双);痹痛散外敷,处方如下:生地黄60 g,当归15 g,丹参15 g,醋乳香10 g,醋没药10 g,三七粉10 g,路路通30 g,菝葜30 g,炒僵蚕30 g。颗粒剂,7 剂,日1 剂,醋调外敷。

二诊:3 月18 日,患者疼痛减轻,白天发作次数较前减少,夜间仍发作1~2次,睡眠欠佳,偶有腹胀,反酸较前改善。舌脉同前。针刺取穴加双侧肝俞、胆俞、脾俞、胃俞,配合中药口服方:黄连9 g,紫苏梗9 g,乌药9 g,吴茱萸3 g,海螵蛸30 g,百合15 g,蒲公英15 g,瓦楞子15 g。颗粒剂,7 剂,日1 剂,分2 次开水冲服。

三诊:3 月25 日,经治疗,诉现疼痛程度减轻,频率减少,偶有反复,局部皮肤色素沉着较前变淡,夜寐可,无明显腹胀、反酸,情绪调畅,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症状好转,继续针刺配合痹痛散治疗,于3 月28日出院。

按语:蛇串疮多因肝经郁热、脾虚湿蕴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病。临床上针灸治疗多以疱疹区围刺、刺络拔罐治疗,若邪毒未能在疱疹期经由破损的皮肤完全排出体外,待皮损愈合后邪无出路,正邪相争于皮里肉外则引发剧痛[5]。一般病程迁延难愈,易引起患者焦虑、抑郁状态。此案患者病情日久不愈,情志不舒,肝失条达,木旺乘土,致脾胃运化失常,出现腹胀、反酸等症,口服方以左金丸合百合乌药汤加味以清肝泻火,和胃降逆。久病必瘀,故痹痛散外敷以活血祛瘀,通络止痛,方中佐以僵蚕、路路通以增强祛风、舒筋、通络之效;针灸辅以中药外用以调理气机,促进邪毒排出。

5 小结

痹痛是针灸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同时也易反复发作,无法根治,临床中迅速起效尤显重要。中医学认为外感风寒湿邪为痹痛发病的重要诱因;又有《证治汇补·痹证》[6]云:“由元精内虚,而三气所袭,不能随时祛散,流注经络,久而成痹”,即机体正气不足以抗邪,久而成痹。杨师认为,不论何种病因,其总体特点是整体或者局部血行不畅,瘀血阻络,治疗原则离不开活血化瘀、疏经通络。故在临床治疗上立足于中医整体观,提倡“调理脏腑,兼顾经络局部”,针药合用。针刺以疏经通络、调气行血,中药以调理脏腑、活血化瘀。

痹痛散全方由生地黄、当归、丹参、乳香、没药、三七组成。《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记载:“干地黄味甘寒,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本方用药回归《本经》要旨,重用生地黄为君,取其逐痹祛瘀之效;且生地黄外用时黏着性较好,对配方中其他中药起到较好的黏附作用[7]。当归、丹参、乳香、没药取张锡纯活络效灵丹之义,活络效灵丹“治内外疮疡、心腹四肢疼痛,凡病之由于气血凝滞者,恒多奇效”[8]。三七“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诸药配伍以活血化瘀、行气通滞、温经通络、镇痛解痉,共奏化瘀滞、逐痹痛之功。“膏中用药味,必得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拔病外出之品为引”[9],故临床应用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再辅以适当引经药物等增强疗效,如肩痹者用桑枝,腰痹者予杜仲、牛膝等。经络通、脏腑调,则诸痛缓解。

吴师机言:“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内治之药,所异者法尔”“凡汤丸有效者,皆可熬膏”[9],杨师以此为理论基础,对痹痛散剂型进行改革。最初之时使用传统散剂以醋或酒精调敷,虽能取得较好疗效,但易引起皮肤过敏反应。后制成乳膏剂[10],减少了过敏反应,且比散剂更易成型,然其组成固定,不可随证加减,故临床应用稍有限制。而目前所使用之颗粒剂是将传统中药材结合现代制药技术,选取合适的溶媒和方法,将中药饮片经过提取、分离、浓缩、干燥等步骤,按照一定比例制成的颗粒剂[11],具有计量精准、安全卫生、方便携带、便于储存及容易吸收等优点,目前尚未发现有临床不良反应,既避免了内服药物的胃肠道反应,又减少了传统外用贴膏的皮肤不良反应。临床应用时以原方为纲,随证加减,更能体现中医之“异病同治”之法。

猜你喜欢
菝葜乳香颗粒剂
基于ITS2一级序列和二级结构对土茯苓及混伪品的鉴别研究△
服用颗粒剂药品避免四误区
颗粒剂四君子膏对脾气虚证模型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菝葜根茎色素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
中药菝葜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化学工程师(2020年2期)2020-01-15 05:34:38
捆都而(乳香)挥发油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中成药(2018年9期)2018-10-09 07:19:02
黑果菝葜根茎化学成分的研究
中成药(2017年3期)2017-05-17 06:09:00
维吾尔药阿拉伯胶和乳香药材掺伪的鉴别研究
板蓝根颗粒剂或可影响降压
饮片与免煎颗粒剂治疗偏头痛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