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西磊
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古诗词是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古诗词教学不应停留在认识字词、背诵默写层面,而是需要从文艺鉴赏角感受古诗词的哲理、韵味和情感,形成国人应有的文化审美能力。开展古诗词鉴赏教学时,教师应认识到古诗词最大特点为“美”,通过简短、凝练的文字传递无尽意蕴,要利用多种教学设备、教学手段,对情感教育、古诗词鉴赏进行融合,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锻炼学生审美能力,为弘扬民族文化和接续中华文明新篇章奠定扎实基础。
在中学语文课堂开展古诗词鉴赏教学活动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增强文化修养。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学习古诗词,可以增加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感,培养其良好的文化素养。二是培养审美能力。中学是学生审美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鉴赏古代诗词,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其日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三是锻炼表达能力。古诗词是精练而深邃的语言艺术,鉴赏、学习古诗词,可以提高学生的修辞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其文学思维以及文学创作能力。四是锻炼情感表达和理解能力。古诗词是诗人对人生、自然、爱情等的深入思考,学习古诗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其情感表达和理解能力。五是培养社会责任感。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学习古诗词,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引导其关注社会现实、关心他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古诗词作为文学艺术,归根究底是关于语言的艺术,需要通过精练、优美的文字给人带来审美感受,促进人们审美意识的提升。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从字词、句式着手,品读其中的经典用词,领悟语言背后的深意,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语言的美妙。古诗词鉴赏教学的语言美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修辞手法的美。诗人常用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增强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使诗词更富有韵味和艺术感。二是词汇的美。古诗词的词汇丰富多样,不仅有常用词汇,还有雅致、精妙的古词,学习古诗词中的词汇,能够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三是句式的美。古诗词的句式多种多样,包括长句、短句、平行句、押韵句等,欣赏句式美,可以提高学生的韵律感。四是音韵的美。古诗词注重音韵的和谐与协调,鉴赏平仄、押韵、韵律,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其对诗歌语言美的感知和理解。
古诗词能够传承千年,与其镌刻着古代先人的精神、情感密切相关。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联系自我感受体会其中的情趣美,进而产生心灵契合。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情趣美通常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选材巧妙。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应优先选择具有情趣美的古诗词作为教学材料,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古诗词引发学生的兴趣。二是情感表达生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情感表达是关键,教师可通过解读古诗词的情感内涵,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并感受其中表达的情感。三是形象描绘生动。古诗词中的形象描绘多姿多彩、细致入微,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品味、解读古诗词的形象,让学生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情趣美。四是韵律、节奏协调。古诗词的韵律和节奏是其独特之处,也是情趣美的表现形式之一。鉴赏古诗词时,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和节奏,从而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相较于其他文学体裁,古诗词更善于营造各种意境,传递情感的同时展现诗文的意境美。如清代王国维所言,诗词存在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前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后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经典古诗词均实现了有我和无我的自然交融,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围绕常用意象感受诗文的意境美,如“古道西风瘦马”,该词句通过将原本不相干的意象叠加在一起,将读者瞬间带入到深秋暮色中,感受词人的愁绪和心酸,自然而然体味“断肠人”的情感,产生潸然泪下的冲动。
古诗词鉴赏教学的知识美体现在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了解相关文化背景、诗词常识,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首先,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信息,课堂上,教师可以介绍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等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意义,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其次,教学中,教师应视情况向学生教授诗词常识,例如,诗体特点、韵律规律、修辞手法,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并理解古诗词的结构,降低学习难度。
《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的代表作,表达了其思念故国的情感,艺术效果和审美价值不言而喻。教师可以通过吟咏诵愁的方式,将教学活动划分成三个阶段。首先,要求学生完成诗句节奏划分,从形式上把握音节停顿,感受诗词韵律美。如读“春花”和“秋月”时应适当停顿,读“了”“故国”等词汇时稍显低沉,读“往事”则带着回忆的深情,读“不堪”“回首”“应”等词语做到重读,并以上升语调朗读“问君能有几多愁”等词句。正确处理轻重音、升降调等关键点,能够帮助学生感受语言美,更好地理解词人深沉的情感。其次,把握诗句内容的逻辑和层次,酌情调整朗读语速、声调,凸显古诗词特有的情感美。最后,在学生感受到词句层层递进的情感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情感,自然而然把握声音和语调,产生古诗词阅读语感。教学活动进行到该阶段后,教师可以将班级内的学生分为男生组、女生组,通过分角色朗读的方式,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揣摩词句,学习词人表达手法,感受语言魅力。教师可以提出“词人在词中提出了几问”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词人为什么将“春花”和“秋月”放在一起,反复品读词人关于永恒时光和无常人生的词句,体会词人的无尽感伤。
完成《虞美人》的阅读后,教师可以播放《虞美人》的伴奏,向学生讲述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李煜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细细体会,并要求学生描绘自己的阅读感受,确保学生从中感受到美,通过理性渗透,达到陶冶审美情操的目的。面对教师的提问,学生多数会给出“愁苦”“压抑”“悲伤”等词汇描述。此时,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出“为什么词人这么愁”“词中为何提到‘不堪回首’”等问题,使学生联想到词人的人生经历,原本为一国之君,前半生享尽荣华,却被俘成为阶下囚,尽管多才多艺却无法改变亡国命运,被囚禁在小楼中感受到无尽悲苦。学生代入己身,回想起往事感到多美好,现在就能感到多凄凉。正因如此,李煜在描绘一切景物时都表达了这种心境,面对“春花秋月”这样美好的事物,提出了“何时了”的疑问,描绘过往景物时,使用了“雕栏玉砌应犹在”等不确定的词句,反映出自身因无法掌控命运的悲凉和无奈。反复品读后,学生可以认识到李煜的词并不仅仅是写“愁”,而是表达对故国的思念、对亡国的悲伤。总而言之,鉴赏古诗词的情趣美时,应做到理性渗透,即重点解读古诗词蕴含的人文精神,赋予教学活动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介绍时代背景、诗人经历,使学生对诗词意蕴、诗人形象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真正做到以文字所具有理性美、意象美为抓手,领悟诗人想要通过古诗词传递的人生要义,实现美的升华。
古诗词均蕴含优美的意境,而中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因此,要想使学生对古诗词的意境美有更深刻的了解,教师应以古诗词形象为依据,通过再创造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形成感知美、发现美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诵读《虞美人》,疏通文意并大致了解李煜想要传递的情感,随后,提出“《虞美人》描写了哪些景物”“‘改’的原因是什么”等问题,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要求各小组讨论、沟通后,根据各自的理解描绘词中发生变化的景物,通过景物变化领略词句的意境美。在任务的指引下,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并在互动讨论过程中完成思维碰撞,意识到词人描绘的景物并非客观存在,而是词人想象的,融入了词人的情感,蕴含深刻的意蕴。例如,“月”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景物,但在不同诗人笔下却呈现出了不同形象和情感,在《虞美人》中,词人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描绘了一个悲情的月夜。联系上下词句感受古诗词意境美,能够使学生获得古诗词鉴赏乐趣,形成良好阅读情趣。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酌情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与古诗词意蕴相符的意境,凭借音乐、绘画或其他艺术形式,对《虞美人》的意境进行完美重现,加深学生对意境美的认识,使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无论是《虞美人》还是其他古诗词,均蕴含有丰富的知识和情感,教师进行古诗词鉴赏教学时,既要关注古诗词的内容、诵读技巧,还要融入相关知识,使学生对知识美有更加直接的感受。对《虞美人》进行鉴赏教学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搜集与“愁”相关的诗句,课堂上,通过“击鼓传花”的方式比赛,对于回答及时、答案正确的小组,可以视情况给予精神、物质奖励。事实证明,这样做能够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随着学生参与度的提高,教学效果也会更加接近预期。
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指导学生体会诗词的语言美、情趣美、意境美和知识美,能够为学生搭建文学审美的桥梁,使学生主动感受美、鉴赏美,从而达成收获美的目标。为此,教师对《虞美人》进行教学时,应充分挖掘其作为古诗词的美,从“四美”角度出发,引导学生理解、体悟古诗词内涵,细品语言韵律、情感变化,走进词人营造的意境,感受文学艺术之美,最终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