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启胜 魏朝宁
河南省安阳市肿瘤医院介入科 455000
原发性肝癌为临床常见恶性肿瘤,发病原因与肝硬化、病毒性肝炎、环境刺激等因素有关,出现肝区疼痛、消化道症状、肝脏肿大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腹水、贫血、皮下出血、恶病质等体征,威胁其生命安全。肝动脉介入栓塞治疗,属该病微创治疗方案,通过阻断肝脏肿瘤血运支持,以促进肿瘤细胞凋亡,达到清除肿瘤、改善肝功能指标的效果[1]。目前在对肝癌动脉介入栓塞治疗中,碘化油与化疗药物混合栓塞为主要治疗药物,具价格相对较低、操作相对简单等优势,但碘化油乳剂可能会流入血液影响局部药物浓度,诱发全身性不良反应,还会出现碘化油剂量缺失,引发栓塞不彻底。聚乙烯醇载药微球属新型栓塞剂,具载药量大、生物相容性良好、微球直径大小均匀等特点,可增加局部化疗药物浓度,提升局部肿瘤细胞清除效果[2-3]。但此种治疗方案是否明显优于碘化油栓塞治疗仍有待研究。为此,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9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探究上述两种栓塞方案对其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9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A组(48例)和B组(48例)。其中,A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56.24±5.15)岁;体重(67.58±3.44)kg;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21例,B级27例;肿瘤数目:单发43例,多发5例。B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57.36±6.08)岁;体重(68.29±4.16)kg;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19例,B级29例;肿瘤数目:单发41例,多发7例。两组基础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均符合我院医学伦理标准。
1.2 选择标准 (1)纳入标准:①符合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4];②均接受经皮肝动脉栓塞治疗;③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B级;④年龄<80岁;⑤预生存期限>3个月;⑥对研究知情同意。(2)排除标准:①肿瘤细胞转移;②合并其他部位恶性肿瘤;③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无法配合完成研究;④合并糖尿病;⑤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凝血功能障碍;⑥门静脉血栓;⑦心脏、肾脏等脏器功能衰竭。
1.3 方法 A组采取碘化油肝动脉介入栓塞,静脉穿刺滴注地塞米松减轻化疗不良反应;改良Seldinger法股动脉穿刺置管,经导管注入碘化油、表柔比星混合液(碘化油10ml,表柔比星20~30mg,充分混合乳化),具体输注量根据肿瘤大小、血供情况确定;透视下进行动脉栓塞,造影检查肿瘤染色情况,确认栓塞完全后结束手术治疗。
B组采取聚乙烯醇载药微球(生产厂家,苏州恒瑞迦俐生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华润安阳医药有限公司;产品批号:20210416-01)肝动脉介入栓塞,微球规格选择100~300μm、300~500μm,取1瓶微球,与40~50mg表柔比星充分混合后静置30min;肝动脉穿刺、栓塞方案与A组相同,确认栓塞完全后结束手术治疗。术后均结合两组患者实际情况予以镇痛、保肝、抗感染等治疗,并持续随访3个月进行疗效评价。
1.4 观察指标
1.4.1 治疗效果[5]:以美国肝病协会改良实体瘤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包括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疾病稳定、疾病进展。疾病缓解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疾病控制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疾病稳定率。
1.4.2 肝功能:术前、术后3个月,采集患者3ml空腹静脉血,离心取上清,检测其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水平;均以以全自动干式生化分析仪(南京大树生物,苏械注准20172400293)测定。
1.4.3 肿瘤血清标志物:术前、术后3个月,采集患者3ml空腹静脉血,离心取上清,检测其糖类抗原199(CA199)、E-钙黏蛋白(EC)、甲胎蛋白(AFP),其中CA199以化学发光法检测,EC、AFP以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
1.4.4 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痛、发热。
2.1 治疗效果 B组疾病缓解率、疾病控制率分别为68.75%、97.92%,均较A组的47.92%、85.42%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2.2 肝功能 术前两组AST、ALT、TBiL、Al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B组AST、ALT、TBiL水平较A组低(P<0.05),而两组Al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肝功能比较
2.3 血清肿瘤标志物 术前两组CA199、EC、AF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B组CA199、EC、AFP水平均较A组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清肿瘤标志物比较
2.4 不良反应 B组恶心、呕吐、腹痛发生率均较A组低(P<0.05);而两组发热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经皮穿刺肝动脉介入栓塞治疗,为原发性肝癌患者主要治疗方案,属靶向给药治疗方案,通过碘化油栓塞可阻断肝内肿瘤主要供血动脉血运,以阻断肿瘤细胞血运状态,促进肿瘤细胞缺血凋亡。在此基础上,将栓塞药物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可发挥化疗药物局部给药治疗效果,进一步提升肿瘤细胞清除效果,抑制肿瘤进展。本文中应用化疗药物为表柔比星,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进入细胞内后,会与细胞核内DNA相结合,以抑制细胞合成、有丝分裂、转录过程,进而阻止细胞RNA合成过程,达到抗肿瘤效果。常规经皮穿刺肝动脉介入治疗过程中,应用碘化油与表柔比星混合后肝动脉栓塞治疗,可通过动脉栓塞、阻止肿瘤细胞RNA合成过程,以双重抗肿瘤治疗[6]。此种治疗方案临床应用频率较高,操作相对简单,且治疗费用相对较低[7]。但治疗期间,碘化油乳剂可携带化疗药物进入血液循环,造成化疗药物全身性不良反应,增加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会影响局部化疗药物浓度,可能会影响肿瘤细胞清除质量;而碘化油在肿瘤周围侧支循环影响下,可能会使局部碘化油剂量缺失,使其在术后逐渐出现局部栓塞不完全情况,影响治疗效果。
聚乙烯醇栓塞微球栓塞治疗主要优势为,栓塞治疗后局部固定效果良好,不易受肿瘤侧支循环冲刷出现栓塞不完全情况;微球表面空隙多,载药量较大,在栓塞治疗中可提升局部药物浓度,强化局部化疗治疗效果;此种材料生物相容性良好,栓塞治疗后可避免引发排斥反应[8]。本文中,将聚乙烯醇栓塞微球与表柔比星充分溶合后,进行肿瘤肝动脉栓塞治疗,可延长局部表柔比星作用时间,同时通过微球栓塞作用,可满足肿瘤组织血运阻断作用,满足治疗需求。
本文结果显示,B组疾病缓解率、疾病控制率均较A组高,提示与碘化油介入栓塞相比,应用聚乙烯醇栓塞微球介入栓塞治疗可提升患者肝脏肿瘤控制效果,改善预后。考虑原因为,与碘化油混合表柔比星治疗相比,应用聚乙烯醇栓塞微球表柔比星介入栓塞治疗,可提升局部动脉栓塞质量,避免术后出现局部栓塞材料缺失引发栓塞不完全情况,提升肿瘤组织血运阻断质量,同时此种治疗方案中,微球材料会增加表柔比星承载量,提升局部表柔比星浓度,进而提升局部肿瘤细胞控制质量,达到提升疾病缓解率及疾病控制率的效果[8-10]。
本文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B组AST、ALT、TBiL水平及CA199、EC、AFP水平均较A组低,提示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应用聚乙烯醇栓塞微球治疗,可促进其肝功能恢复,减少癌细胞数量。考虑原因为,AST、ALT、TBiL均为临床常用肝功能评估指标,血清学水平升高提示肝脏损伤程度严重;CA199为恶性肿瘤常用评估指标,血清学水平上升提示肿瘤恶性程度高,或恶性肿瘤细胞组织较多;EC位于上皮细胞膜,恶性肿瘤细胞会造成正常组织细胞损伤,细胞固有形态组织损伤后,会从细胞表面脱离出来,因此会出现EC水平上升情况;AFP为来源于胚胎肝细胞的蛋白质,具有运输、生长因子双向调节能力、免疫抑制等作用,为原发性肝癌常用血清标志物检测指标,若发生肝脏恶性肿瘤细胞数量增加,则会出现血清AFP水平升高情况。应用聚乙烯醇栓塞微球治疗中,对肝脏肿瘤清除质量提升,因此可降低肝脏肿瘤血清标志物水平,促进患者肝脏组织功能修复,降低AST、ALT、TBiL水平,提升治疗效果[11]。
本文结果显示,B组恶心、呕吐、腹痛发生率均较A组低,提示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应用聚乙烯醇栓塞微球治疗,可降低其化疗相关不良反应。考虑原因为,聚乙烯醇栓塞微球在肝动脉中固定效果良好,血流冲刷过程中不易出现栓塞材料及表柔比星脱落情况,因此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表柔比星剂量较小,因此可控制化疗相关不良反应,提升栓塞治疗安全性。李梅等[12]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栓塞介入治疗中,分别应用罂粟乙碘油栓塞、载药微球栓塞,结果显示治疗6个月后,后者治疗客观缓解率显著提升(53.1%VS 30.8%),且AFP水平显著下降与本文结论一致。
综上所述,对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栓塞治疗中,应用聚乙烯醇载药微球介入栓塞治疗可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肝功能,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