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贵州土司建筑是可感知、触摸、观瞻的物质文明的建筑形式,因而具有鲜明的人文历史特质,主要表现为遗产形态多样、地域性、多元民族文化交融等。独特的建筑体系造就了贵州土司建筑文化的历史价值、美学价值、文化传承价值等多重遗产价值。然而,当前学界对贵州土司建筑的文化内涵、历史特质、人文价值等方面提炼不足。该文认为贵州土司建筑是土司时代政治背景、思想文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体现,从文化遗产的维度重新审视其特质及价值,对于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贵州;土司制度;建筑文化遗产;特质;价值;人文历史
中图分类号:TU-87"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12(c)-0074-04
Space, Humanity, and Symbols: Exploring the Essence and Value of the Tusi Architectural Heritage in Guizhou Province
XIAN Chenghai
(School of History Culture and Tourism, Zunyi Normal University, Zunyi Guizhou, 563006, China)
Abstract: Guizhou Tusi buildings are tangible, touchable, and visible physical manifestations of Tusi culture, thus possessing distinctiv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diversity of heritage form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multi-ethnic cultures. The unique architectural system has created the historical, aesthetic, and cultural heritage value of Guizhou Tusi buildings. However, the current academic community lacks sufficient refinement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humanistic values of Guizhou chieftain architecture.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Guizhou Tusi buildings are the reflection of the political background,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beliefs, and ethnic interactions and exchanges of the Tusi era. By re-evaluating their features and value in terms of cultural heritage, this article has profound realistic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the Chinese nation to become a community with stronger identity recognition and stronger cohesion.
Key words: Guizhou; The Chieftain system; Architectural cultural heritage; Characteristics; Value; Cultural history
贵州土司建筑文化遗产是元、明、清三朝在贵州推行土司制度时营造的建筑历史遗存,承载着贵州厚重的历史。本文拟对贵州地区海龙屯土司遗址、毕节大屯土司庄园、开阳马头寨古建筑群、大方县奢香夫人墓等土司建筑展开探讨,以期为贵州今后的地域化建筑保护、传承、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不妥之处,祈请方家指正。
1 贵州土司建筑文化遗产
人类的基本文化有四大方面——衣、食、住、行。这里的“住”即“建筑”[1]。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物,建筑文化遗产是指具有一定价值要素的、有形的、不可移动的文物史迹,包括历史建筑物、历史街区、历史文化风貌区[2]。建筑文化的载体是建筑物,不仅与特定的历史、民族、地域等因素相关,还与这些因素背后所依附的文化元素紧密相连。客观地看,人类建筑形式和居住习俗的演变,与其所处自然生态及人文社会环境等因素是分不开的。中国古代建筑有自己的语言艺术,它们通过不同的平面、体量、造型、群体组合、空间和环境等艺术语言来表达人类的思想和情感。贵州土司建筑背后的方志与故事同样具备地方性知识的特点。作为地方制度的物质空间,贵州土司建筑的形制、布局与营造理念必然受到土司制度的影响,有着异于其他建筑的风格特质。
作为物质文化遗产,贵州土司建筑是土司经营地方过程中的显性文化表达,具有时代和地域特色。贵州土司建筑作为中国古建筑的种类之一,大致可分为衙署建筑、军事设施、墓葬建筑、庄园建筑等建筑遗存,承载着土司制度的文化内涵与空间记忆。因而,贵州土司建筑背后蕴含的历史特质,值得我们了解与探寻。具体而言,贵州土司建筑在历史特质方面异于其他建筑的艺术风格,大致有三个方面的文化因素:土司建筑、中原建筑及本地少数民族建筑。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背景下,贵州土司建筑在发展变迁中综合了南北建筑之特点,故呈现出多种建筑风格交相辉映的高度融合性,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体现。
2 贵州土司建筑文化遗产的特质
贵州土司建筑文化遗产是土司文化在当代的历史遗存。土司机构早在元代即遍布大半个贵州[3],贵州土司建筑因土司制度而产生,受到封建礼制和等级制度的影响,因而又是封建制度的产物。贵州土司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采用本地的原生态建筑材料(石材、木材等),结合当地的建筑工艺修筑,土司建筑逐渐发展为成熟独特的艺术形式,当然,建造过程中亦不同程度地参考借鉴了外地的建筑技艺。
2.1 多样性
在遗产保护语境中,贵州土司建筑文化遗产是一个整体,样态多,包含土司相关的城址、官署建筑、碑刻牌匾、墓葬等历史遗存,其中大多已被确立为文物保护单位。
2.1.1 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
土司衙署是处理土司区事务、接待外来贵宾、办公议事之所[4]。由于开阳马头寨曾设置过土司总管府,是该地政治、经济中心,由此而形成了建筑群。“马头寨古建筑群以民居为主,也有少量寺庙等建筑。现有古民居97栋,清代寺庙2座,寨墙50多米,戏楼1座,石拱桥1座。”[5]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有底窝紫江总管府遗址、七大爷宋荣宗宅、八大爷宋荣昌土司宅、宋耀玲宅、涂世秀宅、朝阳寺、兴隆寺、议事厅等。
2.1.2 防御建筑
巨石堡垒海龙屯,始建于1257年,明代万历年间播州杨应龙又征集工匠夫役对其进行大规模修葺,1600年这座堡垒毁于明朝的播州之役。
2.1.3 墓葬建筑
奢香墓,在大方县城北奢香路南段东侧云龙山麓,罗氏塘畔。该墓经多次修整,现在的奢香墓,占地面积3万余m2。墓地北高南低,为三层台,墓在最高一层台地上。墓室土封石围,以精雕细刻之白色大理石砌成,前立青石质方首抹角墓碑,楷书阴刻“明顺德夫人摄贵州宣慰使奢香墓”。墓地出土石雕虎头,显系镇地之物,后人修缮奢香墓时,即以此物为标本,在墓前两排石栏上雕刻数十根虎头望柱,以体现彝族的“虎文化”。奢香墓于1988年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2 地域性
贵州土司官寨选址朝向为坐东北朝西南。大屯庄园木结构建筑物虽具唐风,但各种雕刻纹饰却体现彝族虎文化特色,刻工精细、线条流畅、形象生动。围墙顶上的黑色三、六、九数线条图饰,也是彝族具有代表性的纹饰。整座庄园的建筑布局,同样是按虎的变形图规划设计。大屯土司庄园造型别致,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是研究民族学、民俗学和建筑学的珍贵实物资料。
军事关隘海龙屯因山取势,建于陡峭的险峰之上。四面怪石危岩,地势险要,仅山后有窄径可以向上攀登,“在府城北四十里龙岩山东,一蒂孤悬,群山固结,左右环溪,阴深峻险”[6]。东面,有一锥状高峰,名定军山。南面,百丈悬崖,下有飞瀑悬流,绕流屯前注入喇叭河的上源白沙水。环屯诸峰皆是摩天巨岭,簇拥环卫,《明史·李化龙传》称其“于诸险中为最”[7]。播州安抚使杨文选择险峻的“播南形胜之地”,筑龙岩海龙屯“新城”,抗击蒙军。气势恢宏的海龙屯要塞,位于黔北东至白沙水与腰带岩沟交汇处,南经腰带岩沟至后关外,西经后关外北向抵白沙水,北由白沙水东向接腰带岩沟汇入白沙水处,屯顶宽平,水源充足,日照良好,视野开阔,山环水绕,屯顶地势复杂多变,与周边地势迥然各异,自然形成相对独立的区域。由此可见,其选址和建筑形态既增加了防御体系的空间层次,又强化了军事保卫之作用。
2.3 交融性
地方土司为处理好与中央王朝、治下各族民众及周边各族之关系, 一般持包容开放之文化心态[8]。因之,贵州土司建筑文化遗产具有多元民族文化融会的特点。贵州土司建筑文化遗产的多元民族文化的融会,体现了土司群体处理与中央王朝和各民族关系的文化智慧。土司时代,贵州虽属偏远地区,但与中原地区往来频繁,贵州土司建筑因此在建筑形制、风格特点、材料构造上带有中原建筑风格的痕迹。以贵州省毕节市的大屯土司庄园建筑群为例,庄园依山而建,前后坡地较为平缓,院墙高大森严。庄园整体布局为中轴大体对称的三路构筑,占地面积4 800 m2[9]。园内有三重殿宇,高大的围墙四周还分别有六座碉堡。门楼右侧是轿厅,后面是大堂。土司庄园结构别致,建于清代,1981年、1982年毕节县人民政府和贵州省人民政府相继将此庄园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3月,国务院公布大屯土司庄园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屯土司庄园是彝文化与汉文化相互融合的建筑典范。
3 贵州土司建筑文化遗产的价值
大体而言,贵州土司建筑文化别具一格,是各民族共铸的中华文化符号,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沉淀的贵州土司建筑文化,映射出历史、美学、文化传承等多重价值。
3.1 历史价值
值得探析的是,贵州土司建筑文化遗产是文化表述与历史记忆的集中体现。遗产认定过程是一个社会动员和凝聚共识的过程,列为土司系列世界文化遗产的贵州海龙屯,在历史时段、地理环境、功能构成、建筑风格等方面表现出特有价值,反映了古代中国在多民族聚居地区“齐教修政”“因俗而治”等治理思想。多元一体的贵州土司建筑文化遗产体现了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土司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存留的文物古迹、建筑、遗址、景观为土司制度从建立至改土归流土司终结的历史过程提供了独特的实物史料资源。
可见,贵州土司建筑文化遗产,“具有见证、证实、反映元明清时期中央王朝经营边缘族群以及边缘族群社会文化生活的历史价值”[10]。每一处贵州土司建筑文化遗产都是土司制度兴衰的历史见证。贵州土司建筑文化遗产是边疆各民族共同开发西南的重要遗存。海龙屯经历了“羁縻制度” “土司制度”“改土归流”的完整过程。雍正十年(1732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在贵州改土归流基本完成后,将在苗疆所缴兵器熔化并铸成铁柱,刻上铭文:“帝德光被,臣功显煜,八万古州,生苗帖服。熔干销戈,铁柱矗矗,表列垂谟,载瞻载肃。”此铁柱原立于贵阳甲秀楼前,现藏贵州省博物馆。历史厚重的贵州土司建筑文化遗产,是研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重要史料。奢香墓建筑有彝文、汉文表述,是汉文化、彝文化在贵州地区交融的重要例证。
3.2 美学价值
建筑的美学文化价值,即建筑的社会文明价值,是建筑的品质与精神,是建筑为社会创造的生活模式与生活情境的物质写照。奢香墓,山水环绕,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奢香墓的建筑形制与雕刻艺术呈现了墓葬配置的技艺之美。
浮雕艺术作为一种装饰语言,能张弛有度地为它的载体和所在空间创造美学层面上的意义,在图像承载与表达的方式极为有限的古代世界,浮雕艺术的作用和优势几乎是无可替代的[11]。首先,浅浮雕技艺。奢香墓的墓碑底座是浅浮雕(薄肉雕)设计,正面浮雕是凤凰图案,仰头向日,嘴部张开,凤尾造型为带状弧形。背面浮雕是老虎图案,用浅浮雕技术塑造双虎形象,嘴部张开,身体舒展,虎身瘦长,内部有浅刻长线。其次,高浮雕技艺。奢香墓中间(束腰部分)正面是高浮雕龙的图像表现,有较强的立体感,龙角向后伸,嘴巴张开,躯干作卷曲状。束腰背面则是高浮雕的虎图案,虎嘴呈椭圆状,身体弯曲,虎尾上翘,尾梢卷曲,四个角刻有云纹高浮雕图案。束腰的侧面是四方连续高浮雕图案。贵州土司建筑遗址是营建理念和技艺的结晶,建筑的均衡对称之美突出了人们对家庭大团圆、国家大一统的精神追求,更是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伟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文化基因[12]。
还需指出,墓葬石刻艺术有着独特的历史,具有自成一脉的审美特点。杨粲墓坐落在遵义市红花岗区北郊,修建于宋理宗淳祐年间(1241—1252年),结构为平顶双室,占地总面积64 m2,为杨粲夫妇合葬墓。杨粲墓出土大量石刻,技艺精湛,有很高的美学艺术价值,石刻在表现形式上采取了多种技法,有圆雕、高浮雕、低浮雕、减地雕及线刻。为了达到石刻的和谐统一,多种技法交替运用,互相配合,装饰内容十分丰富,可分为人物、动物、花草、器物、图案5类,雕刻技法以高浮雕、低浮雕(浅浮雕)为主,阴线刻及圆雕量少。两墓室内6座石壁龛,悉仿木构建筑,其门窗户壁、梁柱斗拱、翘角栏杆皆按实物雕琢,是反映古代建筑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3.3 文化传承价值
贵州土司建筑已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符号,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良好素材。可以说,奢香墓是塑造爱国主义精神和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实证,是宣传大方县,推介毕节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重要名片。实际上,奢香夫人在促进民族文化交流互鉴、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保护和利用好奢香墓,积极弘扬奢香精神,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13]。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贵州土司建筑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旅游资源价值。2015年,建于悬崖峭壁上的贵州遵义海龙屯土司遗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土司文化与制度的珍贵载体,既是一个权威的旅游品牌,又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贵阳宋氏别业遗址位于贵阳市乌当区新添寨北侧,原地名为云锦庄,是明贵州宣慰使宋氏修建的一处私宅,史称宋氏别业,即别墅,现已成为当地土司建筑文化遗产景区。
4 结束语
综上,贵州土司建筑作为民族地区的地方建筑,其独特的空间形态和艺术风貌是各民族和谐相处的最好见证。土司府内设计修筑儒家学堂,学习汉文化,这标志着类型不同的贵州土司建筑在发展过程中融合多民族建筑的气质风格,形成独立完整的建筑体系,在华夏大地上绽放着属于自己的独特之美,体现出历史、美学、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人文价值。可以说,中国传统土司建筑集各民族建筑文化大成,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交融之势,是一幅展现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的恢宏长卷,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 咸成海.历史记忆与艺术特质: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折射[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7(22):77-80.
[2] 程华旸.陕南会馆建筑保护与利用研究[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8:5.
[3] 咸成海.“大一统”国家治理视阈下的元朝土司制度[J].青海民族研究,2022,33(4):22-28.
[4] 成臻铭.土司城的建筑典范:永顺老司城遗址建筑布局及功能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240.
[5] 马头村志编纂委员会.马头村志[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65.
[6] 郑珍,莫友芝.遵义府志[M].遵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点校.成都:巴蜀书社,2013:168.
[7] 贵州省文史研究馆.贵州通志·宦迹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117.
[8] 李然.土司文化遗产的复合性、多元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贵州民族研究,2022,43(5):183-190.
[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毕节县委员会文史办公室.毕节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M]. 毕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毕节县委员会文史办公室,1983:109.
[10]葛政委.土司文化遗产的价值凝练与表达[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30(5):8-12.
[11]王长兴.浮雕[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23:1.
[12]咸成海.《红楼梦》中古典建筑的文化内质透视[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35):19-22.
[13]周尚书.明代“奢香墓”的价值与保护路径探索[J].收藏与投资,2023,14(8):124-126.
基金项目:贵州省2022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贵州区域土司建筑的历史特质研究”(项目编号:22GZYB7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咸成海(1972,1-),男,山东枣庄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中国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