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价值意蕴与着力点

2024-02-14 13:43刘文锴
关键词:专业课程育人思政

刘文锴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直接关系到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课程思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立德树人、育人育才的重要功能,对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至关重要。

一、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

课程思政的着眼点是课程,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思想政治教育,是除了思政理论课之外的各类各门课程结合专业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教学理念、思维方式和育人手段,是“大思政”理念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过程中的具体实现。其基本内涵有三个关键词:育人、隐性、协同。所谓“育人”,就是各类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实践课程都承担着育人与育才的双重要务,应把价值塑造放在课程建设的首位,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过程之中,从而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课堂阵地的引领作用,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有机统一的效果。所谓“隐性”,就是挖掘和发挥各类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功能,开展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所谓“协同”,就是在课程建设的主战场、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目标,通过显性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方式,所有教师都切实守好自己的“一段渠”、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形成所有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良好局面,协同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整体格局。

需要明确的是,课程思政不是思政课程,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其联系和共同点在于,两者是基于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互相联系、互为补充、互相配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其区别和不同点在于,课程思政寻求各学科教学中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并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融汇于学科教学当中,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1]。而思政课程则是专门开设的思政理论课,对学生进行直接、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鲜明政治属性的课程。另外,两者在教学方式上也有所区别。课程思政不是要改变专业课程的本来属性,也不是要把专业课程改造为“思政课程”,更不是对“思政课程”的替代,而是在课程设计、专业教育、知识传授过程中,依托本专业、本课程,围绕教学目标,有意识、有效地挖掘其中的思政资源,提炼其蕴含的思政元素,用好鲜明的思政素材,开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鲜活、生动、有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深刻认识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2]。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创新,是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的重要抓手、重要环节,对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塑造学生人格、增长学生才干,增强学生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 课程思政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性、价值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2]。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为谁培养人”是教育三个根本性问题中的首要问题。每个国家都是按自己国家的政治制度来培养人。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教育事业只有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输送一批又一批可靠的有用人才,才能使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才能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作为高校教学主阵地的课堂,也必须立足于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当前,课程思政的主要任务是尽快在各高校形成广泛共识,在广大教师队伍中全面推广,建立健全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培养德才兼备、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 课程思政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课程的知识性、趣味性、吸引力、亲和力

传统的思政课开展理论教学较多,与实践结合不够紧,通常采用说教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亲和力、吸引力不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往往不佳,难以达到应有的育人目的。课程思政建设要求贴近专业、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师能够根据每个学科、每门课程的自身特点,结合专业实践和具体案例进行教学,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地融入思政元素,开展思政教育,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进而提高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思政建设相对于传统的思政理论课,投入少、见效快、效果大,能够因地因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课程思政,能够有效改变长期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空泛、乏力、生硬、理论与实践脱节、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等现象,让思想政治教育自然、巧妙、深入地融进专业课程中,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课程的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心灵震撼和情感共鸣,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有温度、更有深度、更有力度,实现立德与树人、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的最大效果。

(三) 课程思政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强化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维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中心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是关键。课程思政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深度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优秀素材和资源,把学习、观察、实践同思考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意识和习惯。例如,“测量学”虽然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维和方法论,在“测量学”基本理论、控制测量知识和地形图测绘应用的专业教学实践中,使学生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科学理论,强化他们辩证思维、科学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训练,培养他们的全局意识、整体意识、系统思维。

(四) 课程思政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

增长学生知识见识、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这一任务的实现。在进行课程设计、教学设计时,应改变以往过度封闭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采取更加开放的育人模式,针对专业特点,优化课程内容,丰富思政元素。比如,将人文知识、世界前沿知识、社会应用知识等纳入工科类专业的课程设计,将专业知识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党的创新理论等紧密结合,既丰富了知识内容,又拓展了课程广度。通过深入实施课程思政,既达到教育引导学生把握时代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大势,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他们的家国情怀和学好专业、报效祖国的使命感、责任感的目的,又让学生了解最新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和前瞻性问题,较好地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和专业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提高他们的能力素质,提升了课堂教学水平和育人效果。

三、深刻把握课程思政的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这“三大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4]。抓好课程思政的关键,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书育人、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把握好课程思政的着力点,提高育人质量和效果。

(一) 教学团队政治水平要高、视野要广

课程思政的关键在教师。教师应心怀“国之大者”,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责任,践行教育家精神,坚持“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5],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努力成为“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是加强教学团队建设,要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不断提高教学团队的政治素养、政治水平。教师要旗帜鲜明讲政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真懂真信真学真用。要对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教师只有信仰信念坚定,才能在讲授课程、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把牢方向、有的放矢,把道理讲明白、把问题讲清楚,讲得有底气。教师还要有宽广的视野,包括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等,除了对专业知识的熟练掌握外,还要对专业课程以外相关联的知识有全面的了解,拥有广博的知识储备,跳出课程的窠臼,在广阔的知识天地给予学生价值引领和思想启迪。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从国内国外、历史未来、自然人文等多维度、多层面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时代性,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不断提升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信服力和影响力。

(二) 对专业课程理解要全面、认识要深刻

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立德树人的成效和人才培养质量。专业课教师要对所教授的专业课程有全面的理解、深刻的认识、深入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围绕课程将专业知识讲深讲透讲细,才能抽丝剥茧、充分挖掘学科专业知识中蕴含的优秀思政元素,才能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育人效果。如果专业课教师对专业课程理解不全面、认识不深刻、把握不精准,课堂教学就会变得索然无味,就会影响学生对专业的认知认同和学习兴趣,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要强化学习培训,及时了解专业应用现状、前沿知识、未来方向、发展趋势,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要强化专业研究,加强专业修养,夯实理论功底,提高教学水平,延伸专业课程的深度、精度和广度。要强化育人职责,加强课程建设,深入挖掘蕴藏在专业课程之中的思政资源,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等,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及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实践探索和教学模式创新,不断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与内容体系,注重知识性与思想性相统一,提高专业课教师的育人能力。

(三) 对课程要全面梳理,做到一课一策

专业课程种类众多,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载体,课程内容设计对课程思政建设意义重大。教师要全面深入系统地梳理课程内容,增强课程思政意识,结合不同课程特点和培养目标,深入挖掘、精准分析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找出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方法,体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和文化自信自强,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性,将其有机融入课程内容和课堂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要依托本专业制定统一的课程思政教学大纲或教学指南,明确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库,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研讨,做好专业课程之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衔接,确保每个专业、每门课程都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要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课程特点和实际,把握好每门课程思政元素的重点和融入点,将具体内容细化到每个教学环节、每一堂课,科学合理地优化课程设计,改进教学组织方式,做到课程思政一课一策,精雕细琢,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专业课程。

(四) 教学方法要多样化,专业课教学不能变成思政课

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式探索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区分两者的侧重点和教学方式方法。课程思政不是新设课程,更不是简单的“课程+思政”,而是课程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要融入思政元素,但又不能上成思政课。要采用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艺术,全方位挖掘思政资源,有针对性地运用思政元素,具体的思政案例尽可能多样、丰富、有新意,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结合紧密,案例穿插有序、内容详略运用得当,既要避免思政元素渲染过多,导致教学脱离专业课程,又要避免思政元素不足或案例生搬硬套、东拼西凑,影响说服力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在挖掘思政元素的时候实事求是,不能为了开展课程思政而盲目甚至虚假地创造思政元素。

(五) 要注重师生教学互动,结合专业开展课程思政

师生教学互动是课程思政的重要模式,也是增强教学亲和力、感染力和教育针对性的有效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讲,师生互动的方式和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程思政的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实践证明,师生互动越充分,学生的反应越积极、配合越主动、学习热情越高涨、课堂气氛越欢快、教学效果越显著。课程思政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应为思政而思政,要从学生所思所想、社会热点、现实问题等导入,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结合专业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以及人才强国、科技强国、生态文明建设等战略目标、战略安排,讲深讲透本专业对国家发展、人民幸福、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使学生理解本专业的价值内涵,明确学好本专业的使命担当。同时,还要善于运用本专业的大家、名人在专业报国、服务社会、奉献自我等方面的典型案例,进一步增强专业教育的示范效应。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课程为基础,以课堂为主渠道,加强师生互动,紧密结合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紧密联系专业实际和教学实际,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从关注“教得好”向关注“学得好”转变。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精心设计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启迪学生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格追求,实现师与生相互呼应、教与学同频共振,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统一,达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