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是日语高考试题当中分数占比最高的部分,是考查考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等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以日语课程的学业质量水平为标准,从试题结构、内容、命题逻辑、考查趋势四个维度对2018年—2023年的高考阅读题进行试题分析,归纳命题特征、总结命题规律。
【关键词】高考日语" 日语阅读理解" 学业质量水平
【基金项目】中山市教育教学课题“学业质量水平下的高中日语试题数据驱动命制研究”,课题项目号:B202 2206。
【中图分类号】G633.46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12-0061-03
一、日语课程的学业质量水平
阅读不仅是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渠道,也是人们学习语言的主要方式之一。[1]在高考日语中,阅读理解在全卷中占比33.3%,备受广大日语教师与考生关注。阅读理解不仅能测试语言能力,考查考生词汇、语法等的掌握情况,还可以考查思维品质,检测考生是否能通过梳理、归纳等方式理解文章的要义。
学业质量标准以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为依据,结合课程内容,参照学生学习的阶段性发展规律,总体描述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日语课程之后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等方面的典型表现特征。[2]学业质量五级水平为高考命题的依据,在试题分析中具备重要的参考意义。因此,本文将以高中日语课程的学业质量水平中的五级为参照标准,提取学业质量水平中有关阅读能力的描述。
二、研究框架
本文基于学业质量标准,从试题结构(文本类型)、内容(文本长度、文本难度、文本内容)、命题逻辑(题干的设问、错误选项特征)、考查趋势(语篇内容、阅读能力)这四个维度对2018年—2023年日语高考真题中的24个语篇进行试题分析。
三、学业质量标准下的2018年—2023年高考真题阅读题分析
(一)试题结构
通过对近六年的24个语篇分析可见,高考阅读题涉及4种文本类型。议论文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思维性,考查考生归纳观点、梳理逻辑关系、概括主旨等能力,在近6年高考中占比最高;记叙文考查考生提取细节信息等能力,位居第二;说明文考查考生信息获取等能力,共考查5次;应用文主要考查考生提取关键信息等能力,占比最低。
通过阅读议论文,考生可以在理解文本过程中收获蕴含的道理,更好地发展自身思辨能力。记叙文需要考生在文本中寻找相关线索,判断文本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两种文本类型的考查都突出了高考的选拔性,能检测出考生的日语阅读能力水平,考查的比例较大。[3]
(二)内容
1.文本长度分析
2018年—2021年的语篇文本长度稳定在1800~2100字左右,2022年语篇文本激增至2432字,2023年再次回落到1800字左右;2018年—2023年的题目长度均稳定在1300~1500字区间内;2022年的阅读总量较高,其余年份基本稳定在3300~3600字。文本长度对考生的整体阅读理解能力有一定的影响,阅读总量的稳定有利于提高考试效度。
2.文本难度分析
「jReadability 日本語文章難易度判別システム」为日语难度测定系统,主要测试对象为日语学习者。该系统能根据文章长短、行文构造复杂程度等对文本进行难度定级,依次为初级前半、初级后半、中级前半、中级后半、高级前半、高级后半。在“jReadability”中录入近6年的高考阅读文本后可知,2021年高考阅读文本难度较高,其余年份阅读难度稳定在中级前半和中级后半。
3.文本内容分析
《普通高中日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将日语课程主题分为生活、人文等四个范畴,包含了校园生活、衣食住行等不同主题。观察表3可知,所涉及的话题范围广。其中,社会主题出现的频次较高,共出现了11次;人文话题出现了7次;生活出现了5次;自然仅出现1次。所有话题内容均与学生的生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选材内容积极,能对考生进行正确价值观渗透。从近六年的话题变化中可知:近年来偏向于社会性话题,通过反映社会现象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发展,了解社会热点,有较强的探讨意义;话题内容更多的是在激发考生思考,突出语篇的育人价值,培养逻辑思考能力,贴合核心素养的要求。
(三)命题逻辑
1.题干的设问
近六年的高考阅读题题目的设问大多锁定为:句式结构较为复杂的长难句、表达中心思想的词句等。例如,2022年第二篇阅读中对当代日本人睡眠定义为“「借金はできても、貯金はできない」といわれるのが睡眠である”,全文围绕此观点展开了论述,如果考生不能理解本句的含义表达,将无法读懂下文所表达的能力,因此,命题者通过设问考查考生能否理解睡眠现状。
通过题目设问可知,高考阅读考查角度符合日语课程的学业质量水平中阅读能力要求的描述,着重考查考生理解语篇关键信息、把握语篇的主旨要义等能力。
2.错误选项的特征
对近六年阅读的180个错误选项进行分析可得,错误选项共分为错误联想、无中生有、以偏概全、答非所问、信息偷换、望文生义。
表4 近六年错误选项特征分析(单位:次)
由表4可知,错误选项特征占比较多的是“错误联想”,占35%;其次,出现频率较多的是“无中生有”和“望文生义”;占比较少的是“以偏概全”和“答非所问”;占比最少的是“信息偷换”。
(1)错误联想。错误联想就是命题者截取文章中部分单词或短语,添加其他非文本中的信息,编写出一个似是而非的选项。2022年第75题为“文中に「困っている人が多い」とあるが、なぜそうなったか”,其中原文中出现过“新しいことに挑戦しようとしたときに、親や先生から否定が...”,干扰项截取了文章中的某些词句进行内容的重新改编,设置为“新しいことに挑戦しようとしないから”
(2)无中生有。凭空捏造与文章内容没有关系的选项等,这些选项的内容可能与文章所谈论的问题相关,看上去似乎合理,但在文中找不到任何依据。考生容易断章取义,按照主观判断而错选。2023年第66题为“漢文について正しいのはどれか”,其中干扰项“漢文を使えば社会が安定する”、“漢文は語彙や文法が分かりやすい”均为原文中凭空捏造的。
(3)以偏概全。设置干扰项时,用表面的意思来总结主题意义。该类干扰项大多出现在理解主旨要义、理解作者意图态度等题型中。2023年65题为“筆者が最も言いたいことは何か”,其中干扰项的表述在原文中均有出现过,是正确的表述,但并非作者最想表达的观点。
(4)答非所问。干扰项为文章中所出现过的词句,但是选项并非针对提出的问题作答,也不符合题目的要求。
(5)信息偷换。在对原文进行同义转换或解释的过程中,通过改变一些词义或表达方式,使改变后的意思与原文意思发生微妙或较大的改变。不细致观察选项或是语言能力较为薄弱的考生则会更容易错选。
(6)望文生义。利用中日语言间的差异,误导考生对词句的字面意思产生误解。如果考生不结合上下文对词句进行理解,只是单纯地凭借词句的表面意思进行浅层理解与猜测的话,就容易出现错选等的情况。
(四)考查趋势
1.语篇内容丰富,注重突出育人价值
《普通高中日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指出,接触不同类型语篇,有助于考生把握不同类型的语篇结构和语言表达特点。通过梳理语篇所承载的语言信息、文化意义,提高考生的感知能力,促进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2]。
通过分析可知,语篇类型丰富,议论文、记叙文的考查频次较高。议论文大多从热点问题出发,引导考生对话题进行有意义的思考和探索;记叙文在描述故事时着重考查考生对故事的细节的捕捉能力;通过话题类型分析可知,社会、人文类话题出现频率较高。语篇内容具有丰富的主题意义,具有育人价值。
2.全方位考查阅读能力,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
以日语课程的学业质量水平的要求为参考标准,全方位考查考生理解文中具体信息、理解主旨要义等能力。
通过表5的数据可知,“理解文中具体信息”占比45%,考生通过归纳、概括等方式理解文中信息后再答题。如2021年的62题为“「普段疲れを感じない」と答えたお父さんはどれくらいいるか”,文章的描述是“「普段疲れを感じているか」の質問に対し、「とても疲れを感じる」と「疲れを感じる」の回答を合わせると82%となっている”,原文没有直接给出答案,需要考生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转换,才能得出最终答案。该阅读能力的考查体现了日语课程学业质量水平中提到的“调动已有知识与策略,理解语篇的关键信息”“通过梳理、归纳等方式,把握语篇中较为复杂的逻辑关系”等的要求。
另外,“作出简单的判断和推理”占比24.2%。该类型题目设问方式大多数是:“文中の( ア )に入れるのに最も適当なものはどれか”。需要考生结合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理解文本信息再进行合理的推理判断。
“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占比16.7%,考查指示代词、连接词的使用;“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态度”考查了10次,设问均为“筆者が最も言いたいことは何か”,需考生从隐含文字中领会作者的观点;“理解主旨要义”考查频次较低。考生在领会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归纳和概括出文章的整体要旨;“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考查频次最低。考生需通过上下文推断生词含义,考验逻辑推理能力。
综上所述,大多数都需要考生理解和提取文本信息,通过分析、判断等方式,对文本内容进行整合判断、对信息进行转换加工、理解同一信息不同表达,以排除干扰项,选出正确答案。
参考文献:
[1]程晓堂,陈萍萍.基于大数据的英语阅读能力培养及测评体系构想[J].外语电化教学,2019(4):40-44.
[2]教育部.义务教育日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
[3]高伟新,高旭阳.2021年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命题质量研究——以4套高考英语试卷为分析对象[J].教育测量与评价,2021(12):33-40.
作者简介:
梁可盈(1995年2月—),女,汉族,广东中山人,本科学历,研究方向:高中日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