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画 山东省济南第七中学
我国经济处于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阶段,有效提高财政资金利用率、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作用在当前形势下变得愈加重要。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减税降费力度的不断加大,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对于收入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公益收入等的事业单位来说,资金管理压力越来越大,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与应用则为事业单位资金管理提供了有效途径。预算绩效管理是通过预算与绩效的科学链接,提高预算编制、执行、评价的科学性,助力单位目标的实现。预算绩效管理将绩效作为整个管理环节的重要指标,强调对绩效指标的监督与评价,对于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提升内部管理水平等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每一种管理模式的推行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预算绩效管理的实际执行过程中,事业单位也遇到了诸多问题,影响着管理效能的发挥。因此,深入探究预算绩效管理的问题产生根源,优化执行措施,对事业单位来说刻不容缓。
1.目标导向原则
预算绩效管理是将资源预算与目标结合在一起,通过评价目标完成情况来衡量和评估预算管理水平与效能。因此,预算绩效管理需要坚持目标导向原则,即在管理过程中,需要确定明确、具体、可执行的目标。确定的目标不仅要顺应事业单位发展需要,满足事业单位发展战略,还要符合国家政策规定,如此便可将资源分配与目标实现高度链接在一起,避免资源的随意分配,提高资源管理有效性。通过绩效管理目标引导事业单位发展,确保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既符合国家大势,又满足自身需求。
2.绩效导向原则
绩效指标的设置、考核标准的确定等是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内容,绩效的完成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预算绩效管理成效。因此,开展预算绩效管理需要坚持绩效导向原则。具体来说,绩效导向即是以结果为导向,明确工作目标,并将工作目标分解为可量化、可评估的绩效指标,在此基础上制定工作计划,将目标落地。事业单位通过以绩效为导向,能够加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每项工作对于单位目标实现的推动作用,从而提高资源分配的合理性,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3.全面性原则
预算绩效管理并非对于某一工作环节、某类工作业务或是某个工作部门的管理,它强调的是管理的全面性。坚持全面性原则,就是要求预算绩效管理覆盖范围全面、涵盖流程全面、评价结果全面。具体来说,开展预算绩效管理,要将经济、政治、环境等各方面因素考虑在内,涵盖预算方案编制、计划执行、结果评价、评价公示等全流程。在制定预算计划时,应结合所在地域、所处经济形势以及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等,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管理措施,以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的全面性。
4.持续性原则
对事业单位来说,预算绩效管理是一项长期工作,所以应该坚持持续性原则。根据持续性原则要求,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既要满足短期目标要求,同时更重要的是满足长期发展规划,以实现长期战略目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毕竟事业单位是以服务民众、发挥社会职能为工作任务和目标的,而这并非一朝一夕可完成的,也并非一次性任务,因此若是预算绩效管理仅考虑短期目标而忽略长期规划,那么各项工作的开展就难以支撑长期目标的实现,从而影响事业单位职能的发挥。基于此,事业单位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需要遵循持续性原则。
1.提高内部管理效能
内部管理与预算绩效管理相辅相成、相互支撑,完善预算绩效管理能够显著提高内部管理效能。一方面,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有助于实现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闭环,提升单位各部门的相互协调与配合,预算绩效管理从方案编制到计划执行再到结果评价及应用,是一套完整的工作循环,涉及各个部门、各个环节,评价结果的应用则可以为下一阶段预算绩效管理方案的编制提供有效参考和必要支撑,而且,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能够有计划性地、有针对性地对每个阶段的绩效目标进行考评,避免年底等周期末出现突击花钱的情况。另一方面,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能够为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价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坚实保障,并且显著提高了各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水平和配合默契程度,促进单位内部管理效能的提升,便于各项工作的开展。
2.优化财政资金配置
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能够加强事业单位对各项资金的管控,优化支出,提高财政资金配置合理性,促进资金发挥出更大效用。一是规范预算管理机制,优化预算管理体系,通过贯彻落实预算绩效管理,能够促进事业单位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完善管理方法,结合政府有关规定和单位自身实际更新现有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加强对单位资金全方位的管控,避免出现因管理不到位引起的资金不足的情况。二是增强财政资金分配科学性,提高财政资金分配合理性,做好预算绩效管理,能够提高资金使用的针对性,保证资金有计划使用的同时,也可以提高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将有限资金用在最需要、最适合的地方,避免资金闲置乃至浪费,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预算编制质量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关乎预算绩效管理整体效果。高质量的预算编制能够为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是确保绩效管理效用的第一支撑。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质量有待提升。一是预算绩效指标设置不够合理,绩效指标的设置实质上是绩效目标的量化,因而涉及范围广泛且专业性较强,需要相应专业人员对目标进行分解支撑,但部分事业单位的绩效指标设置一般是由财务人员牵头,虽有业务部门等专业人员参与,但参与度有限,指标的整体设置缺乏业务支撑,因而容易存在指标量化程度不足、实用性和适用性偏低等情况。二是预算编制衔接度不高,部分事业单位在设置绩效指标时,未统筹考虑上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本年度单位重点工作以及国家财政政策规定等,在了解不够透彻的情况下,编制的预算方案与本单位实际情况缺少一定的连接,导致预算编制衔接度不够。
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不仅要评价指标设置全面,评价数据更要易于获取,如此才可确保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有序推进、顺利开展。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价体系并不合理,还有较大完善空间。一是绩效评价缺乏可靠数据来源,部分事业单位或是选取的绩效评价指标脱离关键评价指标,导致在数据收集和整理方面缺少有效来源,较难获取到真实有效的实施数据,或是数据管理系统较为落后,各部门之间的信息难以实现实时共享,导致指标评价部门在收集执行数据时难度较大且不保证质量,从而影响预算绩效管理效能。二是管理层认识存在偏差,管理者是单位工作的领头羊和引导员,其管理理念直接影响下属员工的管理思想,部分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对于预算绩效管理的认知不够全面,对指标设置、管理评价等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没有充分认识到预算绩效管理对于单位资金管理乃至整体运转的重要作用。
结果应用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关键环节,是管理有效与否的直观呈现,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事业单位的评价结果应用不够到位,甚至缺乏,需要进一步深化。一是绩效评价结果反馈机制不健全,部分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评价结果产生后,并没有将评价结果反馈或及时反馈至相关人员,导致单位员工较难发现自身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更难以进行优化和改进,从而严重影响预算绩效管理效用的发挥。二是绩效管理考核激励机制待完善,部分事业单位未形成绩效评价结果与员工奖励激励联动,而是相互割裂,评价结果好或不好对员工自身利益的影响十分有限,甚至没有影响,导致难以激发员工主动参与、积极配合预算绩效管理的积极性,评价结果可产生的作用被大大削弱。同时,评价结果资金安排之间同样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未根据评价结果调整优化资金使用计划,比如调整或暂停低效益项目,从而导致资金浪费。
绩效指标的科学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和效用的发挥,为优化预算绩效管理,最基础的就是提高预算编制的合理性。一是要科学设置绩效指标,在进行指标选取之前,应对事业单位所在地区的政策规定、所处行业的特征特性以及单位实际情况等进行深入分析,详细了解绩效指标设置的内外部环境,明确发展趋势,确保指标设置符合大环境、大趋势;贯彻落实业财融合理念,加强业务人员参与,在对单位业务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由业务人员和财务人员共同明确业务类指标的选取,确保选用的指标既能体现业务发展重点,也能从财务角度衡量评估业务,提高指标的适用性和实用性;指标设置采用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式,但要以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易于量化的指标才便于评估,从而更直观公正地反映预算绩效管理效果。二是要提高预算编制的衔接度,进行预算编制时全方位考虑上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下一年度需求,提高预算计划关联度。
科学的绩效评价是深度应用评价结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确保评价科学、结果有效,结果应用才有可能达到预期效果,预算绩效管理的作用才能被有效发挥和充分体现。基于此,首先,要增强预算绩效管理意识,树立科学的预算绩效管理理念,一方面,健全预算绩效管理相关制度规定,既是规范管理流程,为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撑和保障,也是通过制度建设的方式体现管理的重要性,传达管理者对于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视。另一方面,优化顶层设计,成立由单位领导、财务人员、业务人员组成的绩效管理评价小组,以实际行动体现对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视。其次,要强化绩效评价程序,在确保绩效评价指标可量化和可评价的前提下,进一步规范数据获取,在获取指标数据时,可事前明确数据获取方法,从数据分析、问卷调查、访谈等各种方式中选择最为合适的,并制定数据统计标准,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一致性。
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是完成预算绩效管理闭环的重要一环,更是提高绩效管理实用性的重要抓手,深化结果应用能够显著提高预算绩效管理效用。基于此,一是要健全绩效评价结果反馈机制,对于科学评价后得出的管理结果,应该在规定时间内有针对性地反馈至相关部门和相关责任人,既是让工作人员知晓自身工作成效,明确优点或不足,也是为其工作改进提供参考,这是因为从绩效评估结果中可以了解到工作开展过程中每项工作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更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工作对于实现最终目标的助力程度。二是要加强员工专业能力培训,提升员工能力素质,绩效评价结果虽可以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但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有效落实,因此需要加强对工作人员预算绩效管理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从指标选取、考核评价、结果应用等各方面进行培养,更新工作人员知识结构,创新方式方法,为评价结果的科学应用提供坚强保障。
健全的考核激励机制是事业单位提高预算绩效管理水平的有效方式,能够促进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不断优化,保障管理持续性。为有效完善考核激励机制,一是要健全考核激励制度,通过管理制度加强员工利益与工作成效的联系,比如将预算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员工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与员工薪酬涨跌、职务调整、评奖评优等密切联系在一起,一旦出现评价结果不合格的情况,将减少或是取消员工各方面参评资格,从而形成绩效管理与自身发展的联动机制,促进员工工作积极性。二是要优化考核激励流程,从多个方面促进相关制度的贯彻落实,提升效率效果,比如可以对评价结果进行公示,根据公示情况落实相关制度规定,这既是为了确保评价的公平公正,也是借此增强员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帮助员工明确自身不足,加大考核激励效果,倒逼员工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升工作成效。
当前形势下,推动公共服务质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已逐渐成为重要目标,为此,加强财政资金管控,提高财政资金利用效率至关重要,对于实现转型发展目标意义重大。事业单位作为提供公共服务、发挥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组织,必须提高自身管理水平。预算绩效管理在提高内部管理效能、优化财政资金配置方面有着巨大作用。基于此,事业单位需要深化对预算绩效管理的研究,科学设置绩效指标,不断完善评价体系,持续深化结果应用,助力预算绩效管理作用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