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从辉(长沙市第一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研究发现,缺血性脑卒中有较高的致死率与致残率,患者受脑供血动脉闭塞及狭窄影响而发生脑供血不足,造成脑组织坏死。近年来,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不断递增,一旦诊治开展不及时,则会对患者健康安全带来严重威胁[1]。对此,及早开展相应的诊断治疗非常重要,且对提高预后也有重要意义。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当前临床进行动脉闭塞及狭窄诊断的“金标准”,虽然诊断效能高,但也存在局限性,由于其属于有创操作,会对患者的机体产生伤害,因此有必要另寻其他更理想的诊断检查方法。有报道[2]指出,多螺旋CT、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具有操作便捷、创伤性小等优势,而且能对疾病的部位、大小及位置予以明确,现已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但这两种检查方法在诊断效果方面暂无明确定论。所以,本文选取8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展开研究,探究多螺旋CT和MRA诊断的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6月-2023年2月我院接收的8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8例、女40例;年龄:最小43岁,最大78岁,均值(59.63±2.23)岁;有51例饮酒吸烟、19例患有糖尿病、36例患有高血压和30例合并血脂异常。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入选与排除标准
1.2.1 入选标准 ①缺血性脑卒中判定,可参照《中国缺血性脑卒中风险评估量表使用专家共识》[3]标准,且选取对象均符合该诊断标准;②短时间伴不同程度头晕、沟通不畅及语言不清等症状;③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
1.2.2 排除标准 ①有癫痫病史、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史;②血液系统病症者;③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者;④颅内出血者;⑤不配合研究,或中途退出者。
1.3 方法 对全部患者进行多螺旋CT、MRA诊断,具体如下。
行多螺旋CT检查时,选用的仪器为256排螺旋CT机。指导患者在检查床上平躺,参数设置如下:100-120kV为管电压,5毫米为层厚,0.992为螺距,512×512为矩阵;380mA为管电流,5毫米为扫描间距。
行MRA检查时,予以患者T1WI扫描,1毫米为层间距,3毫米为层厚,横轴扫描中心,即扫描颈动脉。应用薄层横轴扫描斑块时,设置层间距为2毫米、层厚为2毫米。予以斑块双回波横轴扫描,随后采集患者T2加权成像。经3D-TO对斑块中心扫描,并根据T1WI扫描颈动脉的斜矢状位与椎体矢状位,对清晰斑块、血管图像获取后实施分析。最后由经验丰富的科室医师对图像阅片,并商讨结果。
1.4 指标观察
1.4.1 诊断准确率 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为金标准,分析患者分别经多螺旋CT、MRA诊断检查的准确率情况。准确率=确诊人数/总例数×100%。
1.4.2 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 分别行螺旋CT、MRA诊断检查后,分析患者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情况,包括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及闭塞。
1.4.3 漏诊率、灵敏度、特异度分析 分别行螺旋CT、MRA诊断检查后,分析患者的漏诊率、灵敏度和特异度情况。
1.4.4 血管内-中内膜厚度 分别行螺旋CT、MRA诊断检查后,分析患者的血管内-中内膜厚度情况,包括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
1.5 统计学方法 用SPSS2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两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诊断准确率 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为金标准,对确诊的8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别予以多螺旋CT、MRA诊断发现,多螺旋CT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为89.77%,低于MRA检查的98.86%,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诊断准确率比较(n,%)
2.2 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 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为金标准,对确诊的8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展开颈动脉狭窄程度评估,其中轻度狭窄71例、中度狭窄16例、重度狭窄1例、闭塞0例。经多螺旋CT检查后,患者轻度颈动脉狭窄占比低于MRA检查,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患者颈动脉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和闭塞情况,多螺旋CT、MRA检查比较发现,结果统计相近(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比较[n(%)]
2.3 漏诊率、灵敏度、特异度分析 多螺旋CT检查的漏诊率为15.91%,高于MRA检查的5.68%,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多螺旋CT检查的灵敏度85.23%、特异度87.50%,低于MRA检查的94.32%、96.59%,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所示。
表3 漏诊率、灵敏度、特异度分析比较[n(%)]
2.4 血管内-中内膜厚度 多螺旋CT检查患者的血管内-中内膜厚度情况均小于MRA检查,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4所示。
表4 血管内-中内膜厚度比较(,mm)
表4 血管内-中内膜厚度比较(,mm)
?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属于神经功能障碍症,虽然当前临床尚不完全明确其发生机制,但认为和缺血、缺氧相关,造成脑组织发生坏死。任何能造成血动力学改变、血液成分变化及动脉血管壁病变的内外因素都易引起该病症出现[4];加之该病症有较高的致残率与死亡率,能对患者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有研究指出,出现缺血性脑卒中后,有效判断患者脑组织缺血范围与灌注情况,同时开展有效治疗,有利于血流灌注的恢复,而且还能使梗死面积缩小,这样不仅能确保治疗疗效,同时也有助于患者预后改善[5],所以,正确评估早期病情非常重要。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缺氧及缺血相对敏感,所以在超早期病症诊断检查中,常规影像学的实施取得的效果不理想,这也是导致患者致死率与致残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也有研究证实,其发生原因主要是颈动脉狭窄及闭塞所致,当发生颅内外血管病变后,则会提高脑卒中的发生率,所以,早期进行诊治能使疾病复发率与发生率下降。而在临床诊断检查中,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常用手段,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为金标准,其原理是对获取的影像予以数字化处理,将无价值的组织相关图像删减,对所需的血管图像存留,不仅能保证图像清晰,还能提高分辨率,同时也能对血管狭窄位置与狭窄程度定位测量,保证影像图像的立体性[6-7]。此外,此检查技术的实施还利于基底动脉图像和颈内动脉、颅内大血管和大脑半球血管图像清晰地显示,可测定动脉血流量,为后续诊治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然而,由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为有创检查,其安全风险性高,容易造成血栓脱落[8]。故而,临床对于此技术的应用较为慎重。
在临床中,CT检查的实施,结合患者不同组织密度获取CT图像,能对大多数颅内出血情况准确识别,且在诊断非血管性病变方面也有较高的准确率,利于诊治工作更好地实施。但是,CT检查的应用也有局限性,其分辨率不高,在发病早期阶段,患者脑组织只有轻微病变,从而易发生漏诊,并且CT扫描对于颅窝处和大脑底部病变组织的扫描结果不理想;而在超早期病症中,CT扫描对于定位诊断与定性诊断的效果均不理想,对梗死区域与缺血半暗带区无法明确,无法对病灶内部和中位组织的血流与代谢情况有效评估,故而有必要另寻一种更为准确有效的检查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通过比较多螺旋CT与MRA的诊断检查效果可知,相比前者,后者检查方法的应用取得的效果更佳,其优势具体可体现在以下几方面[9]:①有良好重复性;②无电离辐射、无放射性损伤;③其显像模式相对灵活,能对受检部位的组织结构及组成特点予以明确;④无需实施造影剂,能有效降低造影剂引起的风险,加之此技术属于无创操作,能使血管内受损发生率降低;⑤有较高的瞬时与立体清晰度;⑥操作便捷,降低患者经济负担。根据上述的研究结果分析得出,MRA检查的应用,能将血管管腔与外壁情况清晰地呈现出来,而且还能将斑块硬化范围显示出来,从而能精准判断血管狭窄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支持,同时还利于患者预后改善,使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由此说明,与多螺旋CT相比,MRA的应用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在诊断检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时,相比多螺旋CT,MRA的诊断效果更理想,不仅准确率高,还能减少漏诊发生,且有较高灵敏度及特异度,能为后续治疗工作开展提供有效支持,建议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