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科幻,评论什么?

2024-02-11 18:53三丰
科幻立方 2024年1期
关键词:评论者科幻意图

三丰

科幻从来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义,一千个人眼中可能有 一千种科幻。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因为科幻更像是一种模式(mode) 而非类型(genre)。所谓类型文学,通常由其套路或固定要素来定义—— 推理有谋杀和线索,言情有男男女女的感情纠葛。但科幻无法用要素 来定义,并不是有火箭或机器人的作品就可以直接称之为科幻的。而 科幻这一模式几乎可适配于所有类型,比如科幻 + 悬疑、科幻 + 言情、 科幻 + 冒险、科幻 + 动作……另一方面,科幻与文学的关系也一直是批 评家们争论的焦点。科幻姓“科”还是姓“文”,科幻在本质上到底是 不是文学,科幻是否有“超越”文学的独特性,这些都是曾引起诸方 论战的议题。

所以,当我们在谈论科幻时,我们其实在谈论不同的东西。那么, 评论者们就无法也不应该用一个固定的角度和标准来评判任何一部作品。 在这篇文章中,我提供一个科幻小说评论方法论,包含“三个维度”和“四 个步骤”,并以入围第二十届百花文学奖的科幻作品为例来阐述,希望给 新入门的科幻评论者一些实操性的指导。

科幻评论的“三个维度”

科幻评论的第一个维度是文学。科幻 小说毕竟是以文字写就的文学作品。文学 评论的诸多方法和技巧当然可以也应该 适用于科幻小说评论。关于采用什么方 法,我首先推荐给大家的是美国新批评 派学者布鲁克斯和沃伦合编的《小说 鉴赏》这部重要的著作。它所教授的文学批 评方法是“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这是 一个相对容易上手学习和操作的方法。文本细读就是解读文本本身,把 文本当作一个自足的观念世界,评论其主题、语言、人物、情节、环境、 结构等内部要素,发现其中所隐藏的含义。细读的工作就像解剖麻雀 一样,看看它的内脏器官构造是怎么回事,有什么毛病,好在哪里不 好又在哪里。批评者应尽量抛弃主观印象,客观地讨论作品的内部要 素构造的好坏。

文本细读的方法易于上手,但需要很多的训练才能熟练掌握,同时评论者自身的人文素养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批评的质量。如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陈思和教授所说:“批评家对作品把握的深度如果超过了作家本人,他的解读与阐释就会提供很多作家意識不到的,或者作家朦朦胧胧希望表达却又没有表达好的内涵。”

科幻评论的第二个维度是创意。这里所说的创意,特指 科幻方面的创意。科幻文学常常被称为“点子文学”,这并不 是一个贬称,反而抓住了科幻文学一个独特的方面——很多 读者会期待科幻给予他们的是具有惊奇感( sense of wonder)的、震撼的科幻创意。这与他们在青少年时期阅读经典科幻 作品所获得的认知体验息息相关。人总是想要追寻少年时代 初读科幻时获得的那种惊奇感和震撼感,但随着人生阅历的 丰富和相似创意边际效用的递减,这种超越性的体验其实越 来越难以达成。这同时也对在此方面有所追求的科幻作者提 出了巨大的挑战。

科幻创意评价的标准其实十分简洁明了,就是要“新奇”和“准确合乎规律”。“新奇”容易理解,所谓“准确合乎规 律”其实是指符合已知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知识和规律 逻辑。评论者首先可以做的,是将一篇科幻小说分解为一个 或多个“what if”(如果……怎么样)的科幻问题,比如整部 《三体》起源于一个“如果三体恒星系统中的某颗行星有文明, 那么这个外星文明会是什么样子”的“what if”问题。提出 和回答这样的问题,都需要融会贯通很多领域的知识。同一 个问题,不同知识储备的作者,在不同的时代,放在不同的 故事背景下回答,答案也会不尽相同。因此,判别一篇科幻 小说在创意维度的水平,可以在这两个方面下判断——小说 是否提出了新奇和合乎规律且准确的“what if”问题;如果 是老问题,那么作者是否做出了更加新奇以及更加符合科学 逻辑的、准确合乎规律的回答。

科幻评论的第三个维度是世界,或者说世界观或世界建构(world building)。所有的虚构艺术创作都是有意无意地在塑造一个与我们既有的实际经验层面的所谓真实世界所不同的想象世界(imaginary world),哪怕是最为写实的现实主义小说也是如此。但对于幻想作品来说,建构一个想象世界本身常常成为创作的重要前置工作,有时甚至先于主题、情节、人物等其他元素。正如科幻作家宝树在随笔《科幻的文学性与世界建构》中所说:“(在幻想小说中)世界并不仅仅是情节和人物的背景,描写这世界也不仅仅是为了取信读者,在很多科幻和奇幻作品中,它就是审美对象本身。”

因此,针对科幻作品的世界建构,评论者可以采用一套包含独创性、完整性和自洽性三个角度的评论方法。独创性,是指引入全新和有趣的概念进入世界建构,创造富有新奇性的想象世界,它与上面提到的创意的新奇性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完整性,是作品以丰富多元的细节给读者一种“这是一个完整的、切实可行的世界”的错觉。自洽性,则强调想象世界的运行规则也要符合各式各样的自洽或一致性逻辑。自《魔戒》和《沙丘》开始,科幻和奇幻创作领域就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世界建构的方法,基本上都是在这三个层面上下功夫。

需要加以说明的是,这三个维度常常交织在一起,难以完全区分开。比如,科幻创意的呈现,往往要放在整个世界建构的过程当中。比如,《流浪地球》的“行星飞船”创意并不算原创,但刘慈欣面对这个老问题,是通过建构历经2500年五个世代的完整世界做出了全新的回答。又比如,在文学维度判断中,关于什么是“人物”,什么是“细节”,刘慈欣提出过类似“整个种族作为人物”和“宏细节”这样有科幻特色的新概念。

科幻评论的“四个步骤”

在文学、创意、世界三个维度的基础上,我继续提出科幻评论的四个步骤。第一步,评论者首先要做的是鉴别出作者的核心创作意图,如此才能将作品放在相匹配的评论维度,从而校准评价标准。作者创作一篇科幻小说的主要意图包括但不限于:一、阐述科幻点子或创意;二、呈现科幻的想象世界;三、表达某种理念或思想;四、刻画丰满的人物;五、讲述精彩的故事;六、实验某种新的写作方法。

前两者分别对应于“创意”和“世界”的维度,后四个意图对应于“文学”的维度。作者一般会有一个或两个主要的创作意图。评论者鉴别出创作意图后,方可以照方抓药,匹配到合适的评论维度,找到合适的评论工具,这是“四步骤”的第二步。如果意图错配了评论维度和工具,很可能会导致天差地别的优劣判断。比如一篇以“寓言”形式创作的反乌托邦科幻小说,它的意图很明显在于传达某种哲学思考,那么我们就无法要求它在创意上的新奇和世界建构上的逻辑性。甚至有些时候,作品需要通过扭曲某种逻辑来达到放大荒诞性的效果。

第三步,则是应用适合的评价方法和工具,对作品做出最主要的评价结论。从根本上来说,这一步评论者需要解答的问题其实是,创作者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主要的创作意图,以及他为什么成功或者失败。

第四步,评论者需要回到科幻评论的三个维度,考察作品在非创作意图所在维度的表现。比如一篇写科幻点子的作品,它大开脑洞的同时如果能在文学维度表现更好,那无疑是锦上添花,大大提升作品的档次。当然,评论者无须苛求作品在三个维度的大满贯表现,这是不现实的。但以我多年评论的经验是,科幻小说在文学维度的表现需要达到一个基本合格的水平,否则会大大拖累另外两个维度创作意图的实现,导致整部作品的失败。

接下来,我尝试将这套科幻评论方法论应用于第二十届百花文学奖·科幻文学奖的作品上。我选取三部获奖作品作为主要评论对象,分别是凛的《逆旅浮生》、任青的《来自近未来的子弹》和王诺诺、羽南音的《画壁》,同时在讨论中也会提及其他入围的作品。

《逆旅浮生》——讲好一个故事

凛创作过多部推理、悬疑和科幻小说,拥有相对丰富的类型小说创作经验。《逆旅浮生》这篇小说讲述了主角李烁探寻导致全世界生物静止“断裂”的“时空钟”秘密的过程。人们相信“时空钟”是李烁已故母亲、量子生物学家桑珠的飞船带来的,因此李烁在成长过程中备受欺凌。他通过一位从网络上认识的女画家提供的线索,找到了母亲生前留下的信息。原来“时空钟”是桑珠用以对抗外星入侵者“意识体”的武器,“断裂”只是它不断受到“意识体”侵蚀的副作用——母亲并不是人类的罪人,反而是保护者。在人工智能彼岸的帮助下,李烁与量子意识弟弟张亮共振达到思维同步,一同将“意识体”驱逐出地球,拯救了人类。

根据我的判断,这篇小说创作的首要意图是讲一个好故事,次一级的意图是创造一个幻想世界。进化心理学最新的理论认为,讲故事最开始出现在人类远古部落,就单纯是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因为讲故事和听故事都附带一些生存优势,所以这一行为得以留存并发展。而讲故事这个技能经过上万年的打磨已经趋于成熟。通俗小说以“讲好故事”为首要意图是天经地义的。次要意图为世界建构,这篇小说也体现得十分明显。无论是“断裂”后的人类世界,还是“意识体”入侵背后的宇宙图景,作者都有着不小的世界观野心。

因此,我们可以分别匹配到文学和世界两个维度,接着我们套用对于通俗故事和世界建构的评判标准来进行第三步的分析评价。《逆旅浮生》作为一个故事,情节部分经过精心打磨,故事的起承转合节奏分明,双线叙述的结构把控精密,结尾的高潮部分完美释放了此前所积蓄的情绪张力。简而言之,这是一个典型的好莱坞麦基式的好故事。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容易,需要作者有很强的叙述控制力。同样以讲故事为主要意图的其他候选作品,比如《月下孤儿》,就在故事的逻辑和情节结构以及叙述节奏上发生一些不受控的现象。这一点已经是《逆旅浮生》胜出的一个主要原因。

我对《逆旅浮生》完成次要意图的表现更为印象深刻。小说的前半部分,主人公李烁作为线索人物,在并不大的篇幅内以较为丰富的细节(如“断裂”后的情景、主角居住的 环境、社会治理机制等)全景式地描绘了“时空钟”影响下 的人类世界。从第八节开始,小说通过母子虚拟对话的方式 建构一个更为庞大的宇宙图景。虽然以这种“告知而非展示”的方式呈现世界观并非很好的选择,但第二条敘述线可以巧 妙地调整节奏,不至于让读者感觉絮叨和枯燥。最后的战斗 高潮部分则体现了作者在描绘技术奇观上的努力,这也是值 得鼓励的。小说的世界建构,也许独创性一般,但完整性和 自洽性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在这个层面可以拿来对比的是安蔚的《时距八光年》。这篇小说有一个令人惊艳的设定:“双子城”是连接地球和距 离地球八光年之远的殖民星亚眠的“虚拟现实城市”,两边各 相距跨越八光年的时间;当某一颗星球发生命案时,“图灵侦探”可以进入双子城另一边“回到”八光年前调查真相。但令人遗 憾的是,作者对于这个世界观的建构逐步失去控制,除了没能 用一个好的故事来呈现外,连“告知”式的设定陈述也难以理 解,文中甚至出现了这样的话:“如果真的是我的叙述水平不够, 导致你无法理解,我也没办法。”不得不说,小说着实浪费了 如此好的科幻设定。

《来自近未来的子弹》《画壁》——成功塑造人物

任青是最近冒出头的天津籍年轻科幻作者,自处女作《消失的马戏团》后,已经连续发表《还魂》《白色孤儿》等十多篇科幻小说,并获得过银河奖最佳新人奖、最佳短篇小说奖,并提名雨果奖最佳短篇小说奖。这篇百花文学奖获奖作品《来自近未来的子弹》讲述了发生在小镇毛纺织厂的一起连环命案,主角经过调查发现背后的凶手是某种纳米自动机“赋命机”。

虽然同样有命案元素,但这篇小说的首要意图并不是讲一个侦探故事,而是为了塑造一个名叫智慧美的悲剧性人物。智慧美是“身高不到一米三的残疾人”,她是主角多年前的同学,很早因残疾休学,两人再见时似乎已经忘记了很多事情。她和她的父亲为了获取正常的生存机会,将“灵魂”出卖给来历不明的自动集群智慧机器“赋命机”,从而酿成了一系列的惨剧。相对于其他参选作品而言,这篇作品的人物塑造十分成功,人物的命运令读者唏嘘。我甚至猜测作者身边是不是曾有这样一个人物原型。作者流畅而悲悯的文字以及对小镇工厂环境氛围的精确描摹,也对塑造人物起到了不小的帮助。因此,尽管这篇小说在科幻创意和世界建构方面相对乏善可陈,但它却能在一众作品中脱颖而出。这就是将某个创作意图实现并做到极致的效果。

两位女作家王诺诺和羽南音合作的《画壁》是一篇历史科幻小说,讲述了侦探玻明受老张委托调查女儿阿橘的失踪案,他们在莫高窟壁画上看到阿橘的身影,凭着突然出现的“琉火珠”穿越到北宋时代的敦煌,遇到了长大成人的阿橘。老张在现代与北宋之间多次穿越,却始终无法带回阿橘,而后者也情愿长久留在敦煌守护百姓和经卷。

这篇小说的创作意图毫无疑问也落在了文学的维度,其一是讲述一个古今穿越的故事,其二是塑造一个敦煌女儿的人物形象。时间旅行的故事被讲述了千百次,况且这篇小说在穿越机制上的设定也并不完善,所以科幻创意方面确实不是它的主要追求。也因如此,这个穿越故事逻辑上的漏洞也许会不时干扰到读者的阅读体验,所以在讲故事这一点上小说并不能算特别成功。

然而,小说中阿橘这个人物的塑造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点。老张利用“琉火珠”多次穿越到阿橘不同的人生节点,多次看到和参与她在敦煌济世救人和抢救经卷的人生片段,体味到她作为敦煌女儿,“血液中流淌着一种他无法理解的东西,那种东西是浪漫的,是有着宿命感的,这种东西,让她成了敦煌本身”。如果说《来自近未来的子弹》是在用环境的真实感来辅助人物形象的塑造,那么《画壁》就是在用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来辅助塑造人物。从结果看,这两种做法都是十分成功的。

從上述的评论看,获奖的三部作品在创意上都没有特别突出的表现。这其实是近期科幻创作的一个常见问题——在科幻文学发展两百年后、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科幻创意如何出新出奇,对于每个科幻作者都是不小的挑战。在入围作品中,创意维度表现不错的,除了前面提到有“双子城计划”这个惊艳设定的《时距八光年》之外,深圳作者简妮的短篇小说《与象群同行》也值得一说。这篇小说的灵感来自于2021年云南大象北迁事件,它的科幻创意可以被分解为这样一个“what if”问题:如果人类掌握大象语言,那么人类与大象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小说对于象语翻译和次声波转译器的设想虽然是虚构的,但文中的描述具有一定的科学逻辑性,也满足了创意“准确合乎规律”这一标准。但遗憾的是,小说在叙事层面出现严重的失衡问题。转译器发明之后的部分与前半段相比节奏过快,小说也没有利用转译器进行有效的推想和情节推动,导致故事在平淡中收尾——与之相对,转译器杀死实验人员的意外事故显得特别突兀。

结语

一篇科幻小说,科幻评论者至少要读两遍。第一遍读是为了鉴别作者的创作意图,以此确定评论的对象到底是什么——是创意?是世界观?是故事?是主题?是人物?是技巧?还是其他什么?确定了这一点,就可以采用适当的评论方法和标准,在第二遍或更多遍的细读过程中判断作品文本的得与失。正是利用上述这个极具可操作性的“三维度、四步骤”的科幻评论方法,我得以有效地从十多篇候选作品中拣选出优秀的作品,并以此为对象进行解读和分析。望这篇文章对所有想要深入鉴赏和评论科幻小说的读者朋友们有所启发。

猜你喜欢
评论者科幻意图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人工智能技术的电子商务虚假评论者检测
PL-01:科幻飙车党
到达科幻里的未来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基于D-S证据理论的电子商务虚假评论者检测
基于情感特征和用户关系的虚假评论者的识别
基于评论关系图的垃圾评论者检测研究
如何挑选100本科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