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函谷关地处古都洛阳西去长安的通衢要道,历史上曾长期是重要的军事要塞和东西方交流的窗口,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依据历史典籍、考古资料、地方史志,梳理了汉函谷关遗址的概况和历史文化价值,针对汉函谷关遗址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推动汉函谷关遗址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开发。
关键词:汉函谷关;遗址;价值;开发
汉函谷关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城关镇东关村。公元前114年(西汉元鼎三年),西汉楼船将军杨仆将原设在河南灵宝的秦函谷关移建于此,史称汉函谷关。近年来,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2013年汉函谷关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同年入选“201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一)地理位置
汉函谷关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城关镇东关村,北距黄河25公里,南距洛阳市区23公里,地处秦岭东段余脉涧河河谷,控制洛阳盆地与关中盆地之间的交通。汉函谷关遗址北依凤凰山,南望青龙山,西抵奎楼山,东眺八陡山,涧河、皂涧河在遗址东侧交汇。
(二)遗址构成
汉函谷关遗址主要有关楼、夯土关墙(俗称“鸡鸣台”“望气台”)、阙台遗迹、关墙向南北两侧延伸的长墙遗迹、古道路、烽火台、仓储遗址等地上遗址和遗迹。
关楼是汉函谷关的主体建筑,居于遗址核心区。现存关楼曾于1923年重修,为砖石结构,分上、中、下三层,今仅存中、下两层,上层已坍塌,现高15米。下层有拱形东西通道,通道宽4米、高7米,长18.4米,通道东、西两口皆有石刻对联,西门“汉函谷关”四字,为晚清学者康有为所题。
关楼东百米处左、右分别筑有“鸡鸣”“望气”二台,是函谷关的阙楼,有壮势扬威的作用,也是保护关隘的重要设施。“鸡鸣台”位于古道路北侧,残高15米,东西残长约30米,南北残宽约20米;“望气台”位于古道路南侧,残高15米,东西残长约30米,南北残宽约25米。现在两阙台均已坍塌,但汉代夯土遗存清晰可辨、层次分明。
古道路东西向贯穿关楼。在2013年的考古中,工作人员发掘了关楼东、西两条古道路,从古道路的解剖面可以看到,古道路共分为12个大的历史时期,最早的汉代道路位于距今地表2.7~4.9米处,考古学家据此认为,汉代建关时,这里是一条峡谷,古道路位于谷底,而关城卡在峡谷上方。
(一)军事价值
汉函谷关不仅是一座关楼,还是一座城。2012年至2013年,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汉函谷关遗址进行大面积的勘探和发掘,通过考古工作,确定了汉函谷关的总体布局,“它是一处内、外城结构的小型城邑。内城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约160米,南北宽约110米;外城东墙与南北两侧山上的长墙相连接,完全控制了峡谷之中的东西交通;关城南侧、皂涧河北岸是主要的生活区。”①
汉函谷关还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军事防御体系。《水经注》卷十五《洛水注》记载,汉函谷关即散关障,“自南山横洛水,北属黄河,皆关塞也,即杨仆家僮所筑矣”。结合现代地图可知,汉函谷关是以关城为中心,北至黄河、南过洛河、南北长约60公里的庞大防御体系。1997年,考古工作者在黄河小浪底库区古漕运遗址发掘时,发现盐东村仓储遗址(被评为1998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根据出土“关”字瓦当考证,其建筑群为汉函谷关建筑之一,实证了文献记载的“汉代函谷关是一条南到洛河南,北至黄河的防御线”是可信的②。
除了考古发现的城防体系,史书还记载了历代政府在这里设立的行政组织制度、通关文书管理制度、关禁制度,这对研究古代关隘制度、军事制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历史价值
汉函谷关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历代史书、文集、传记中都有大量的记载,对研究古代丝绸之路的商贸、文化、宗教交流有重要的价值。
东汉班超出使西域,“重开丝路”后,汉函谷关成为各国使者、商人往來的必经之路。东汉兰台令李尤在《函谷关赋》中写道:“上罗三关,下列九门。会万国之玉帛,徕百蛮之贡琛。冠盖纷其云合,车马动而雷奔。”道出了当时外国使节和各方达官贵人、富商巨贾携带奇珍异宝,云集于函谷关前,进行商贸交往的盛况和车马人员喧嚣繁荣的场面。
到了唐代,汉函谷关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更加重要,《新安令元瓘颂德碑记》曾写道:“此邦也,郭抱连麓,门开故关。当洛阳西偏之境,接长安东狩之区,日候万乘、岁供百役”,再现了唐代丝绸之路第一关的情景。
到了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汉函谷关成为长途贸易的中转站,非常繁荣。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唐寅在自己的名画《函关雪霁图》上写道:“函关雪霁旅人稠,轻载驴骡重载牛。科斗店前山积铁,蛤蟆陵下酒倾油。”这段话描述了函谷关商旅匆忙,一派繁忙的景象。
(三)文学价值
汉函谷关是古代两京通行必经之处,大量文人墨客在这里感慨兴叹,留下了大量的诗赋、戏剧、小说。从现存关于汉函谷关的古代文集诗赋来看,有1000篇之多;就文章体裁而言,有诗、赋、铭、章、表、檄、颂、志、书、墓志等十余种;就时间跨度而言,上至西汉、下至民国;从作者来说,有李尤、张九龄、岑参、宋之问、李白、杜甫、白居易、黄庭坚、邵雍、陆游、文天祥、杨继盛、唐寅、康有为等文化名人。这些文学作品,共同构成了厚重的函谷关文化底蕴。
(四)旅游价值
汉函谷关地处较为开阔、平坦的涧河河谷,四周被涧河、皂涧河、凤凰山环绕,自古就是皇家宫苑的首选之地,隋朝的西苑、唐朝的芳华苑(后改名东都苑、神都苑)都将函谷关及其周边山川美景囊括其中,史书中也记载了多位帝王在函谷關附近游猎驻跸的记录。近年来,随着“涧河治理”和“引畛济涧”工程的完工,汉函谷关周边形成了风景秀丽的涧河风光带,这是很多历史建筑所不具备的优越条件。把汉函谷关遗址与生态旅游、休闲旅游有机融合,对发展地方旅游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价值。
地方政府在遗址的保护、研究和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在开发方面存在一些不足。
(一)遗址展示不完整
近年考古发现已经探明,函谷关是一个以关楼为中心,包括内城、外城、南阙台、北阙台、古道路、烽火台、城墙的庞大建筑群,但时至今日,除了孤零零的关楼和南北阙台,其他遗迹都深埋地下,无法重现千年古关的雄伟气势,难以吸引游客和社会关注,无法发挥其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
(二)遗址开发不够
汉函谷关遗址还处于简单的保护和展示阶段,除了传统的展板,缺少数字化展示手段,也没有文化体验类项目,无法满足游客在文化体验、休闲旅游等方面的需求。
(三)管理体制有待创新
汉函谷关遗址的保护和开发以政府为主,缺少市场化运营,在“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等方面有待提升。
(一)借鉴洛阳明堂遗址保护工程,修建仿古建筑
明堂遗址位于隋唐洛阳城宫城核心区内,是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保护的大遗址之一。明堂遗址保护工程通过在遗址表面修建轻钢仿古建筑,既保护了地下遗址,又重现了古代建筑的外貌,同时还可以作为博物馆展示文物,这种保护开发模式,被称为大遗址保护的“洛阳模式”。
借鉴洛阳明堂遗址保护工程,地方政府可以在文物保护部门指导下,进一步探明汉函谷关的附属建筑,在遗址表面修建轻钢仿古建筑,一方面可以保护遗址免受风雨侵蚀,另一方面可以在遗址之上“再现”雄关风貌。在建筑内部还可以布置现代化展厅,除采用传统的“模型+展板”外,还可通过3D影片、全息模型投影等多种数字化手段,将汉函谷关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出来。
(二)借鉴良渚古城遗址保护开发项目,打造历史文化类主题公园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占地面积为3万平方千米,是长江下游一个区域性早期国家的权力和信仰中心,201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当地政府建设良渚博物馆和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以遗址保护为主,科学复建古代城址,同时大面积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引入了轻型农业、观光农业,推出了丰富多样的特色文化体验项目……成为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亲近自然、体验文化的重要场所”③。
汉函谷关遗址地处涧河谷地,附近有涧河、皂涧河、青龙山、八陡山,风景秀丽、山水相依,完全具备打造历史文化类主题公园的条件。地方政府可以在函谷关遗址保护核心区外,利用涧河河谷打造主题公园,充分挖掘军事文化、礼仪文化、祭祀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通过军事类、民俗类、考古等体验项目,丰富游客的体验,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三)借鉴千唐志斋博物馆,创新经营管理模式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唐志斋博物馆,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铁门镇,珍藏唐及历代墓志石刻一千四百余件,是中国唯一的墓志铭博物馆,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千唐志斋博物馆曾长期依靠地方财政拨款来维持馆内基本运营,存在资金困难、人才匮乏、陈列老旧等问题,为此地方政府引入中古文物保护集团。中古文物保护集团凭借专业的人才队伍和丰富的文物保护开发经验,在文物保护、人才引进、文化创意、品牌建设、产品营销等方面取得了成功,使千唐志斋博物馆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汉函谷关遗址可以借鉴千唐志斋这一模式,“在政府掌握所有权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对遗产资源的经营权限,通过委托、租赁或特许经营方式让渡部分使用权”④,在确保遗址安全的前提下,由专业的文保机构对遗址进行市场化运营。如果政策允许,还可以参考大唐芙蓉园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发展文旅产业。
作者简介
李权,男,汉族,河南新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中共党史。
参考文献
[1]朱亮,史家珍.黄河小浪底盐东村汉函谷关仓库建筑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2000(10):12-26.
[2]张宗子.新安史迹[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9-44.
[3]吕克勇.新安函谷关[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
[4]张效儒.洛阳新安县汉函谷关文化遗产价值认知[J].南方文物,2021(3):267-272.
[5]李权.新安县国际人文交往资源开发利用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284-295.
注释
①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新安函谷关遗址考古调查发掘获得重大收获》,《中国文物报》,2013年10月25日,第6-7版。
②朱亮,史家珍:《黄河小浪底盐东村汉函谷关仓库建筑遗址发掘简报》,《文物》,2000年第10期,第24页。
③宋捷:《古遗址保护利用与旅游资源开发探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3年14期第34-37页。
④厉建梅:《文旅融合下文化遗产与旅游品牌建设研究—以山东天上王城为个案》,山东大学,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