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姗姗
公元前139年,張骞带着100多人从甘肃出发,向如今的乌兹别克斯坦一带行进。没过几年,他便带着团队再度出使西域,随身携带的还有无数丝绸、铜器等。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让西域各国直至中亚腹地都了解到大汉王朝的存在,沿线各国百姓开始了延续千年的商贸交流。1877年,一位名叫李希霍芬的德国地理学家,给这条基于张骞探访而打开的商贸交易通道取名为“丝绸之路”,这便是“张骞优选”的来源。
将张骞出使西域的时间线往后拨1000多年,来到1405年,明成祖派郑和率舰队通使西洋,28年间,总计7次出洋。
郑和领命出访各国的目的,自然不是贩卖蔬菜。他的目标是建立友好邦交,让尽可能多的国家认识屹立在遥远东方的大明王朝。
每到一地,当地人都让郑和带回不少礼物。中国也因此有了长颈鹿、大象、金钱豹、狮子以及各种奇珍异宝。这次出访,让当时开始全球海洋殖民的葡萄牙认识了大明王朝。
16世纪初,葡萄牙船只来到广州。他们带着做生意的目的,将从各个大陆收集的瓜果蔬菜、金银财宝与本地港口商人进行交换。随后的几百年间,荷兰、英国、德国、美国的船只陆续到达这里,中国的土地上第一次种上花生、土豆、红薯、番茄、辣椒等原产于美洲大陆的食物。这些食物一开始只是满足他们自己的日常需求,但逐渐地,中国人也开始看到这些食物的价值,并伴随着人口迁徙传播开来……“郑和海淘”由此而来。
显然,张骞与郑和并不是“海淘”代购,他们甚至很可能没有参与过食物的选品,只是在自己跋山涉水的漫长旅途中,创造了一种中国与西方物种地域交换的可能。但历史上是否有人为我们的餐桌做过甄选?
应该是有的。
很久以前,中国人就已经懂得用味蕾为喜欢的生活方式投票。
比起阿拉伯人最爱的椰枣和地中海人喜欢的莳萝,由外国传入中国的苹果、番茄,以及土豆等作物,在数百年间便火速占领中国人的餐桌,成为再也看不出原籍的“本土食材”。
你或许发现了,甄选出能够持续稳定进入我们餐桌的食物的,既不是张骞,也不是郑和,而是与土地相依相伴5000多年的中国老百姓。任何食物,只要被中国老百姓认可,几乎所有的困难都能被克服。
来自北美洲的蓝莓酸甜可口,营养丰富,便携还不脏手,于是,从蓝莓商业化栽培起步,到变成世界上蓝莓种植面积以及产量最大的国家,我们用了不到20年;来自墨西哥的牛油果口感细腻,脂肪丰富,可“荤”可素,于是,到2022年,我国本土牛油果产量已超过12万吨;东南亚的榴梿香软柔滑,仿佛天然乳酪,于是,2020年,我国海南岛已经开启大面积的榴梿推广种植……
公元前139年出发的那一天,张骞大概没想到,自己开启的竟是这样一场持续近2000年的饮食交流。中华大地赋予中国人的味蕾经验,不断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食材冲撞、撕扯、擦出火花。从芝麻、大蒜,到榴梿、牛油果,中国人的味蕾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被丰富。
(摘自2023年第12期《读者校园版·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