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今
2017年7月,我开始接触全国政协重点文史课题“民主人士秘密北上”,知道我是“北上”亲历者的后代——我的祖父马叙伦全程亲历了这段传奇壮举。
随着“北上”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画卷在我眼前被徐徐拉开,我触摸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壮阔历史,同时惊讶地发现,除了祖父马叙伦,我的祖母、父亲、伯父、姑姑及姑父等多位亲人都是“北上”行动的亲历者和参与者……
“暂远天伦乐”——马叙伦率先启程
1948年上半年,人民解放战争取得重大胜利。五一劳动节前夕,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
马叙伦即刻在《群众》杂志上撰文《读了中共“五一口号”以后》,欢呼“太阳就要出来了”!认为“这次的口号,是历史上重要的文献,转捩时局的曙钟……全国人民一致在期望着人民自己的民主政权早一日成立,期望着真正的人民革命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给以启示,现在实现了。”“‘五一口号是对独裁政权下了另一个方式的讨伐令,它震撼了反动的独裁政权和他的集团的魂魄,等于一篇胜利的檄文”。
当时,在中国香港的民主人士有一个著名的双周会谈,那段时间变成了连日会谈,5月1日、2日连续两天进行讨论,指出“五一口号”最引起全国人民和民主党派重视和兴奋的是第五条,即中共坚持党派协商,组织联合政府,足见其不搞一党专政的诚意,应该在海内外立即发起新政协运动,号召人民拥护新政协。经过激烈讨论,与会李济深等12人当即决定联名响应中共“五一口号”,共同促进完成大业,并推荐马叙伦起草复电,即著名的“五五通电”。
随后,台盟、民建、民进等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及海外华侨等纷纷发表宣言响应“五一口号”,在香港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新政协运动。
从1948年8月到1949年9月,在毛泽东、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亲自拟定邀请名单,按照“保密、谨慎、周到、安全”的要求,组织实施了民主人士和社会贤达秘密北上行动。中共地下党先后组织护送20多批、350多位民主人士以及各界人士共计1000余人秘密北上解放区,共商建立新中国的大计,拉开筹备新政协的序幕。
马叙伦与郭沫若、许广平、陈其尤等是第二批从香港北上的。出于安全和保密的原因,当时很多民主人士都是抛家舍业只身秘密离开香港的,马叙伦也不例外。离港上船时,马叙伦既思念妻儿,又向往新中国即将诞生,曾赋诗提到:“南来岁将晚,北去夜登程。知妇垂离泪,闻儿索父声。戎马怜人苦,风涛壮我行……”“人民争解放,血汗岂无酬……群贤非易聚,庄重达神州。”郭沫若先生奉和马叙伦两首,其中写道:“栖栖今圣者,万里赴鹏程。暂远天伦乐,期平路哭声……”船上的唱和,真实地记录下了一行人为了追求真理抛下妻儿毅然前行的决绝。
他们一行到达东北时,正值辽沈战役结束,东北全境解放。捷报传来,马叙伦亲自执笔,以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名义致电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人民解放战争,未及三年,胜利无算……遂使民主之光,焕若朝阳;独裁之焰,微同爝火……”马叙伦用“爝火”形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充分表达了他对共产党、解放军衷心拥戴之情。
在沈阳期间,马叙伦参与了很多重要活动。
1949年1月22日,马叙伦与沈阳、河北共55位民主人士联合发表了《我们对时局的意见》的声明,拥护毛泽东提出的实现和平的八项条件,表示将革命进行到底。“声明”是我国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第一次集体以书面形式公开宣布自愿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表明多数民主党派、众多民主人士已经公开站到中共一边,蒋介石已经成为孤家寡人,所谓“第三条道路破产”。
1月26日,马叙伦与李济深、沈钧儒、郭沫若等34位民主人士应邀出席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行政委员会、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以及东北各界人民代表在宏大影院(现沈阳市文化宫)举行的盛大欢迎会,发表演说并即席赋诗:“一堂敢诩群英会,个个都缘民主来。反动未消怀怒忾,和平有路扫尘埃。后至防风须就戳,末朝封建定成灰。矛头所向无天堑,听取传书奏凯回。”这首即席而赋的诗,代表了马叙伦和民主人士“北上”的初心,以及对胜利的信心。
1月31日,由于傅作义率众起义,北平和平解放。2月14日,林伯渠受中共中央委托,专程到沈阳迎接马叙伦及其他民主人士到北平共商建国大计,也带来了周恩来写给马叙伦的亲笔信。
2月23日,马叙伦等从沈阳南站(现沈阳站)登上专列“天津解放号”离开沈阳,于2月25日抵达北平,投身到新政协的筹备工作中。马叙伦代表中国民主促进会参加了新政协、新中国的筹备工作,对国旗、国徽、国歌、国庆日的设立,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并且在百废待兴的时刻,召回自己的子女,要求他们回来为新中国效力。
“阿爸时刻念娇儿”——妻女秘密离港
马叙伦是1947年底离开上海避居香港的,当时走得突然,他的夫人和年仅8岁的小女儿马珮(马龙珮)只好留在上海。
不久,马叙伦的长女婿寿墨卿将母女俩送上香港阳春公司的货船,母女俩到了香港后,住在香港马宝路77号,其间民主人士经常到访,潘汉年等中共方面的人来的时候,马叙伦会专门交代马珮“跟谁也不许说这个人来过”。
1948年11月23日,马叙伦再次悄然离开在香港的家,秘密北上,夫人和年幼的女儿马珮再次被留下。当时,马叙伦的长女马燕(马龙环)和丈夫寿墨卿也居住在香港,壽墨卿时任香港阳春公司经理,是中国民主建国会重庆分会监事,他经常以其公司为掩护帮助中共香港分局做事。
1949年2月下旬,按照香港分局的安排,寿墨卿先把马珮和其母接到自己家小住两天后,将母女俩带到一个挺偏僻的地方,秘密送上一艘拉丁美洲小轮船离港。同船的人比较少,马珮只认识吴羹梅和杨美真,两位都是民主人士。吴羹梅在日本留学过,回国后创办了中国标准铅笔厂,1945年发起组织中国民主建国会。杨美真是美国留学硕士,女权运动工作者、民建监事。马珮记得船上还有一位老人和几个年轻人,老人的岁数比较大,几个年轻人应该是中共安排的护送人员。
船在海上航行一路颠簸,还要躲这个、躲那个。有一天,轮船遇到拦截,不得不停下来,大人们都躲到船舱底下去,只有马珮一个小孩留在甲板看着对方的船。对方的船离得不是很近,朝着这边打旗语,可是船上的人都不懂旗语,于是赶忙找来事先准备好的一大本关于旗语的书,有些慌乱地翻看着,还一边翻书一边讨论着,然后试着打旗语回应对方,马珮就在旁边看着热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终于糊弄过关,对方船上的人让他们开走了船。船开得并不快,要上岸时,船上的人才知道是到了烟台。当时天下着雨,大船靠不了岸,于是下到两头尖尖靠摇橹的小木船上岸。一路上,大家不敢大声说话,匆匆赶到旅馆。
一行人在旅馆小住两天,又转乘敞篷卡车,车上没有座,大家就各自坐在自己的行李包上,一路颠簸到了天津,后转乘火车于3月8日晚上10点多钟抵达北平。
马叙伦非常疼爱小女儿马珮,他秘密辞港北上到达沈阳后,常常拿出随身带着的照片。这次父女分别3月余,他思女深切,还赋诗寄情:“阿爸时刻念娇儿,小影频看欲抱持。”马珮和母亲被安排住进北京饭店,“娇儿”终得与阿爸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