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
古街古宅:见证着历史沧桑
古镇牌楼耸檐翘角、威风凛凛,颇具“空亭翼然,吐纳云气”之势。迎面亭式建筑,名叫“一得榭”,与大门牌楼遥相对应。“一得”二字,为元朝末年为躲避战乱至荡口定居,并开创华氏在荡口发展繁荣的华贞固所书,取自“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这句千古名言。
走过“一得榭”,绕过偌大的“花笑池”,顺着弄堂向南走,便是北仓河。河道东西走向,由此形成了两条背河的街巷:仓河北街与仓河南街,主要古迹景点都汇集在这两条街上。沿街的古建筑,鳞次栉比,粉墙黛瓦,雕梁画栋,镂花门窗……尽显“人家尽枕河”的明清建筑风格。
青石板路迂回向前,两侧坐落许多清雅质朴的院落宅邸,民居、商铺、作坊以及其他古建筑,随性却恰到好处地组合排列着。这些古建门庭赫奕,屋舍联排,侧墙相接,或前店后坊,或前店后宅,或下店上宅,实用却也不乏美感。
荡口,一座人杰地灵、人文荟萃的古镇,曾养育了很多名人大家,至今还保留着华蘅芳故居、王莘故居、钱穆故居、钱伟长故居、漫画大师华君武故居等,形成了难得一见的名人故居建筑群。这些院落共同的特点是幽深清静、四水归堂,不仅具有风雅别致的美感,还兼顾了防火防盗的功能,彰显了古人高超的建筑智慧。
碧波古桥:幻化着江南旧梦
“浣女撞衣河滩,屋下轻舟荡过。”这是我对荡口古镇最直接的感觉。的确,荡口有着非常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自然环境得天独厚。荡口古镇东枕鹅肫荡,南挽南青荡,北连蔡湾荡,西接苏舍荡,周边河网密布,水路四通八达,其也因位于鹅肫荡口而得名。
这座千年古镇,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粼粼碧水,悄无声息地滋补着古镇,也是这座古镇绵延生息的血脉与灵魂。古镇上,家家枕水而居、临水而息,户户开门见水、开窗见河,人们生产生活全凭桨声橹影,颇有“一日不可废舟楫”的意境。
在这片美好的水乡泽国,桥梁自然是最为常见的,这也是古镇的一大特色。根据史料记载,荡口古镇共有28座石桥,有单孔桥、廊桥、环龙桥、平板桥……造型各异,如同石桥的天然博物馆。桥是亲水文化的杰作,是人水和谐的见证,是古镇凝固的诗、流淌的画。有了桥,古镇水畅其流、人畅其行,人水相安、相得益彰。
华氏义庄:传承着孝义文脉
义庄在古代是掌管家族集体财产收入,开展赡族、济困、救助活动的慈善机构。在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古镇,至今仍保存着7座义庄,这也让古镇的礼让孝义之风代代盛传。华氏义庄是荡口古镇保存最完好的清初明式古建筑,建于清乾隆年间,有“江南第一义庄”之称。
华氏义庄现存房屋四进,自南向北依次为码头、八字照壁、门厅、轿厅、正厅、后厅。第二进的门厅上高悬“尚德乐善”匾额,诠释着华氏家族好善乐施的古训家风。第三进是正厅,飞檐鸱吻、马头高墙,高大轩敞,主梁和立柱用的都是珍贵的楠木,青砖地面和深红色清式桌椅,让厅堂显得庄重沉稳。这个厅名叫“诒谷堂”,“詒”意为赠送,“谷”是稻谷,可以指代粮食,“诒谷”就是赠送粮食,这也是义庄的主要功能,而这个厅正是义庄成员商议大事要事的场所。最后一进是怀芬书屋,中间供奉着孔子先师的画像,是华氏家族的启蒙学堂。
关于这座义庄的来历,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初期华仲谆创设的“义仓”,它是义庄的雏形。当时,华仲谆勤劳致富后,建桥筑路,减租惠佃,广行善举。其孙子华祯于1503年创办了无锡第一所义庄。到了明代中叶,华祯的玄孙华察辞官回乡后,将家中一半良田分给贫困佃户,并焚契废租永不收回。清乾隆年间,华氏后裔华进思独自购买义田千余亩,在荡口建了这座义庄。至清朝末期,在华氏义庄的示范带动下,荡口兴起了创办义庄的热潮,先后成立襄义庄、春义庄、永喜义庄等10余所,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全国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