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变华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正式颁布,对新时代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与新挑战。全面加强对新课标的深度研读和领悟,精准把握新课标的性质和定位,有效推动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落地和运用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知行合一”出自明代王守仁的《传习录》,陶行知一直践行着王守仁“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理念。行动产生理论、发展理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不断提升实施新课标新课程的实践转化力,以知促行、以行践知、知行合一,呈现“学懂课标,弄通课标,用好课标”的螺旋式上升样态。
新课标是育人蓝图,是教育教学的纲,对未来课改发挥着指挥棒作用。新课标是教师用好教材的逻辑起点,是教师预设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以及设计学案、设计作业的重要依据。新课标的“新”体现在哪里?新与旧之间有哪些逻辑关系?如何在新与旧之间科学地做好“加减法”?这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共研共创。
在多次研讨中,吕梁市离石区朝阳小学确立了两个抓手:一是制定《朝阳小学学课标、用课标三年行动方案》,以系统的思维从学校实际出发,学思结合、学用结合,构建“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四维一体的学习网络;二是基于課标的理论学习,创建从熟知、读懂到理解、领会的阶梯式研学模式。规划学习阶段,围绕目标预设、学习要点、学习方式三方面维度,借助思维导图、知识树、统计图、表格等各种工具,通过比较、整合、梳理,最终形成具有结构化、条理化、系统性、关联性的知识网络。
以本学年为例:(见表1)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从理念认同到躬身实践、从育人功能到育人质量,教师的实操是打通新课标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关键一公里。教育工作者要站在课程标准的视角,把课程标准作为设计课堂教学的原点,拓展课程的新视野,打开育人的新局面。怎样从培养目标,到课程标准,再到教学目标,从而把立德树人落实到底?怎样从学科立场走向教育立场,突出课程的育人功能和育人导向,是需要一线教育工作者用实践回答的时代命题。
1.从学校视域出发,重构“课程体系+评价机制”的实践路径
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援Spencer)《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年)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课程即“跑道”。在新课标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管理者要对照“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为时代新人画像,以发展观的视角深入反思课程这一跑道的铺设需统整、重组、升级的点与面,积极进行课程的自我建构,制定基于课程标准、基于校情的课程实施方案。我校在原有“向阳”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确立了“生活化”的拓展方向,拓展校外实践性课程,以《“双减”背景下基于乡土文化的项目化学习实践研究》省级课题为依托,从四个维度入手,即故事里的家乡、风情里的家乡、舌尖上的家乡、情怀里的家乡,站在打通学校课程、区域课程、家本课程视野来完善可视化的课程结构图谱。
课程育人功能发挥得如何,评价“指挥棒”起着关键性的导向作用。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视野下,我们以适性教育为追求,把探索改进结果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作为长期性目标并提出两个阶段性目标:一是德智体美劳全方位评价的一体化;二是学校评价与家庭评价的一致性,从而在“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和评价设计之间架设起桥梁。
2.从教师视角切入,创设“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的研修方式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面对新课标,一线教师有什么样的感受和困惑,他们眼中的新课标是什么样的,在操作层面上有什么样的想法……学校管理层要把研判教师层面的现实状况作为落实新课标的着力点,为一线教师架设好“梯子”和“扶手”,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创设敢于尝试、乐于尝试的实践氛围。在“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实践理念的指引下,朝阳小学以“提出问题—确定目标—设计任务与分工—过程跟踪—评价与研讨—成果归纳与提炼—成果推广与应用”的任务驱动式研修为策略,增强课标的可操作性。(见图1)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例,梳理的大任务单如下:
任务1:“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的校本化途径
新课标提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从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双基)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再到课程核心素养,怎样在素养导向下探索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校本化途径、校本化表达,使学生养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当前教育的首要任务。
解读新课标我们可以发现,新课标多次提到“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特别提到:“学习情境的设置要符合核心素养整体提升和螺旋发展的一般规律。语文学习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围绕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我校语文教研团队提出三个小课题研究:确立情景化的核心问题;以学生解决问题为主线设计教学;关注问题与生活的联系,在真实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养成。
任务2:研讨语文学科学段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师的第一要务。研读新课标课程内容中“主题与载体形式”“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两个板块的相关内容,将学科的学段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具体化,遵循课标精神,精准制定符合教材编写意图、切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科学化目标体系,明确“为什么教”“教什么”和“教到什么程度”。
任务3:构建语文学科课堂评价标准
新课标(语文)“课程实施”中“教学评价建议”有关课堂教学评价建议的表述为:课堂教学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主渠道。教师应树立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依据这一理念,要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及评价办法,构建符合新课标(语文)理念的学科课堂评价标准、评价办法。聚焦减负提质,深化“让学习真实发生”的适性课堂教育理念,我校重点展开三个阶段性任务:研发评价工具,设计评价量表,优化评价语言。
任務4:探索“学习任务群”教学方式
依据新课标(语文)“设计不同类型学习任务,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与新课标“深化教学改革”中的“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结构化。”的相关表述,着力建构以素养为目标,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综合性学习路径。朝阳小学正全力探索“四要素”学习任务群教学方式:总目标真实、学习主题真实、情境真实、任务真实。以项目化学习为主要抓手,将目标、情境、驱动问题、成果展示整合为大项目或微项目,让孩子以问题为驱动、以任务为导引、以学习项目为载体,落实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取向。
任务5:落实不少于10%课时的跨学科主题学习
要以不少于10%的课时用于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也就是要用近100节课来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这对一线教师来说是一个开发课程的机遇,也是一大挑战。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管理层深入地思考学校的困惑、难点和瓶颈是什么?基于这样的出发点,朝阳小学确立“先有合作再有跨学科学习”的实践理念,关注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合作。确立三个落脚点:一是寻找、发现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深度关联;二是从学生生活经验、需求出发设计主题;三是把体验作为学习的主渠道。例如第一学段跨学科学习内容“在班级、学校或家里养护一种绿植或者小动物”,可采用说一说、写一写、画一画、记一记、量一量、拍一拍的学习方式,综合语文、数学、科学、美术多学科知识达成目标,由会做题向会做事转变。
任务6:建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生长土壤
新课标(语文)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相关表述突出了学习方式与培养目标,提出这样几个关键词:勤学好问的习惯、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怎样把“思辨性”这一抽象概念具象化,它需要生长的土壤和科学的工具。朝阳小学语文团队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不仅要在“读什么,怎么读,读的怎么样”这条主线上做足做好功课,还要在“选择好素材,确定好议题,搭建好平台”这一主渠道上持续优化升级。基于“阅读悦成长”课程体系,抓好教材与素材的使用及议题的确定,抓实促进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平台的搭建,链接好课内与课外、学校与家庭,是需要在实践中解决的重点问题。同时,强化“问题链”的学习方式,例如第一学段中的学习内容“生活真奇妙”,设计了“怎样去发现奇妙,奇妙在哪里,为什么奇妙”,在问题链中关注学生阅读素养的形成:阅读—比较—质疑—推断—整合—提炼—倾听—表达,解决阅读中机械的、浅表的低阶思维学习,提升阅读习惯和阅读思维的品质。
在任务驱动式研修模式中,朝阳小学以写课例、研课例、辩课例、改课例作为主线,总任务、阶段性任务、小项目任务相结合,理论学习与任务驱动相结合,使任务检验和理论学习相促进共提升。在研修过程中,不仅关注教师角色,还关注管理者角色,形成伙伴式、互助式、分享式的教研共同体,一起试水下水,一起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建立教师发展的支持体系———亦是新课标落地的支持体系。
(作者系吕梁市离石区朝阳小学校长)
责任编辑栗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