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质夫《水龙吟》杨花词异文考辨

2024-02-03 09:54:22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水龙吟词选杨花

卢 争 艳

(南开大学 文学院, 天津 300100)

宋代词人章质夫,无诗词集行世,《全宋词》辑录其词作两首,其中《水龙吟》咏杨花一首为人所熟知。苏轼《与章质夫》曾称赞“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1]241,并有词次韵和之。后来论者多就两作的艺术水平比较高下,东坡才高名盛,自然占据压倒性地位,而章词也因此得以依附苏词广泛流传。各家词论、词选纷纷论及此词,最早收录章词全文的《艇斋诗话》就是在点评苏词后附带抄录了章词全文[2]309。但章词在传播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几处异文,其中一处差异较大,自上片第三句起,或作“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或作“轻飞点画青林,谁道全无才思”。明清以来这处异文虽已引起众多关注,但迄今似仍难定案。今人选录此词,多以前者为正,后者为异①。本文试图从文献、训诂及词律等角度再作辨析。

一、“成语”或“不成语”:明清词学家的不同解读

明代有两部词选对章质夫杨花词的这处异文做过批注。一为卓人月编选、徐士俊参评的《古今词统》,正文作“轻飞乱舞,点画青林,谁道全无才思”,眉批云:“俗本失去‘谁道’二衬字,不成语。”[3]524另一部为沈际飞评点本《草堂诗余正集》,句中夹有小字注释“轻飞乱舞(一本缺‘乱舞’二字)点画青林(一本此处有‘谁道’二字)全无才思”[4]。

清代以来,针对卓评和沈注,已有学者作过批驳。万树《词律》于《水龙吟》一调下有长篇议论:

“点画”句下原是“全无才思”四字,时刻添“谁道”二字于其上,可恨可恨。此调每段内各有四字六句,前后相同。“全无才思”正对后段“才圆却碎”,何得多此二字。杜撰害古极矣,何异于弋阳腔将旧曲添字乎?沈氏犹谓一本有“谁道”二字,《词统》乃云俗本失去二衬字不成语,吾不知有何不成语。此原用“杨花榆荚无才思”旧诗句也,何反谓之不成语?且妄加二字又如何成语乎?况因此二字,忽添出一个衬字来,则自十数字之调起,至二百几十字,皆可曰衬矣。且反谓前后相同者曰俗本,是凡作此句用四字者,俱可谓之俗耶?真可骇异也。[5]373

民国词学家陈匪石在其《宋词举》中说:“章质夫原作,有于前遍第五句作六字者,曰‘谁道全无才思’,其为衍文,万氏已辨之。”[6]141显然,他赞同万树的看法,也认为“谁道”二字是衍文。

卓人月见到的版本有两种,一种有“谁道”二字,另一种则无。他将没有“谁道”的版本称为不合理的“俗本”,理由是如果缺少此二字,这一句词的意义不通顺,影响对整首词的阅读和理解。但由于添上“谁道”二字,此句变成十四字,上下片不对称,且与《水龙吟》一调格律不符,卓人月在权宜之下称之为“衬字”。《古今词统》中多次提到衬字的说法,是将戏曲批评中的术语移用于词,每当出现同调而字数不同、句式不同的现象时,便用衬字的概念解释。沈际飞评点本《草堂诗余》则只将所见的异文情况列出,并未作出取舍,体现出沈氏较严谨专业的校词态度。

万树对卓、沈二人的反驳,论据有二。第一,“谁道”二字不符合格律,词中也不存在衬字的现象。万氏《词律》基于对词调的全面整理,得出同一词调有不同体,坚决反对词有衬字一说。而从格律的角度看,此处应作十二字而非十四字,故将“谁道”二字判为衍文。第二,删去“谁道”并不影响对词意的理解。《古今词统》称缺少“谁道”便上下文语义不连贯、“不成语”。《词律》驳道“有何不成语”,并指出“全无才思”是对“杨花榆荚无才思”诗句的直接化用。分歧产生的原因在于二者对这句词的内涵作出了截然相反的解读。

章质夫《水龙吟》是传统的咏物词,极写杨花之柔美情韵,将它比作乱琼碎玉、香球白雪,点缀衬托佳人欲睡还起的情思,借以寄托闺中女子的春愁和哀怨。诗词传统中多将飘荡无根的杨花视作轻薄无行的象征,章词正是为杨花作翻案文章,多处描摹杨花轻盈飞舞的动人情态。正如《红楼梦》中薛宝钗所言:“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7]972那么“全无才思”在此处是否龃龉,是否需要加上“谁道”这一反问语气才符合词作的主旨呢?

《词律》指出,“全无才思”的语典出自韩愈的《游城南》“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8]479。细细分析,这首简单的绝句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字面上看仅仅是写城南的暮春风光,但它的象征意义却可以从多角度予以阐释。一方面,“无才思”可以理解为韩愈对杨花榆荚持嘲讽讥刺的态度,谓其只知道漫天飞舞,既乏才情,也无思致。“诗人是在借描写景物,讽刺那般趋炎附势或随波逐流之辈。”[9]韩愈还有诗句如“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缭乱走空园”[8]485,也是对杨花榆荚持贬斥的态度,可以作为旁证。另一方面,有人认为杨花榆荚是作者的自比,诗中“才思”可以理解为机心和算计,“无才思”体现了不同于流俗、不屑于跟万紫千红争奇斗艳的品格。“韩愈表面上是在贬杨花,实际上却暗寓自己的形象,称许它洁白、洒脱和不事奔竞。”[10]581在这种语境下,杨花摇身一变,成为了正面形象,“无才思”的内涵也发生了反转,变成了持守清高的赞扬之词。此外,还有人将这首诗与韩孟诗派奇僻瘦硬的诗风相联系[11]217,认为韩愈明知杨花榆荚情韵不美、格调不高,却以丑为美,赞美它敢于展现自我的勇气,是在诗中寄寓自己的文学主张。

这首诗至少存在三种解读,章词的“全无才思”也有正面与负面两种可能性,既可以解释为缺乏才情思致,也可以解释为不同流俗、没有心机。卓人月认为这句词必须要有“谁道”这一反问词才能使上下文相连贯,而万树认为不需要“谁道”也通顺流畅,多此二字反而画蛇添足。原诗意义的含混模糊给语典的解释带来了困难,章质夫究竟如何理解、运用韩愈的诗,后人已经很难判断。因此,仅凭对词意的解读还无法确定哪个异文更合理,需要从版本的角度进一步考索词作的传播路径和流变过程,才能尽可能恢复文本的面貌。

二、“乱舞”凭空出现:顾从敬对文本的增补

宋代有三家词选收录了章质夫的《水龙吟》,分别是《唐宋诸贤绝妙词选》《草堂诗余》和《全芳备祖》。现存最早文献是日本宫内厅书陵部所藏宋刻本《全芳备祖》,该本此句作“轻飞点尽青林谁道全无才思”[12]592。据此可知“谁道”二字并非明人所增,万树定其为衍文,当是因为没有寓目此本,故据格律而发此论。其次是《草堂诗余》,现存元至正十一年(1351)刻双璧陈氏刊本《增修笺注妙选群英草堂诗余》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遵正书堂刊本《增修笺注妙选群英草堂诗余》,二本同出宋刻本,较完整地保存了宋本面貌,此句均作“轻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13],[14]454,仅十字,推测在刊刻时脱漏二字。《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宋本不存,今存较早佳本为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秦隅刻本,此处作“轻飞点画青林谁道全无才思”[15]。三家词选的早期版本中,这句词差异不大,仅“点尽”与“点画”之别,《草堂诗余》比另外两家脱漏二字。总之,此时尚未出现含有“乱舞”二字的版本。经梳理后发现,这一异文直到明代中期才首次出现。

明刻《草堂诗余》版本极多,大多为书坊刻本,质量参差不齐。正是在《草堂诗余》辗转翻刻的过程中,章质夫《水龙吟》的文本羼入了“乱舞”二字,并在后世广泛流传。下文拟对明代现存主要版本中的此句异文情况展开梳理。

《草堂诗余》时代较早的版本除了元至正本、明洪武遵正书堂刊本以外,还有明成化十六年(1480)刘氏日新书堂本《增修笺注妙选群英草堂诗余》和明嘉靖十七年(1538)闵沙陈钟秀刊本《精选名贤词话草堂诗余》。在这四个版本中,此处皆作“轻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16-17]十字。直到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顾从敬刊刻的《类编草堂诗余》问世,这句词才从十字变为十二字,即“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18]。顾刻本序中称其为家藏宋刻本,实际上是在洪武遵正书堂本的基础上改编而成,体例由分类编排改为分调编排,词调依小令、中调、长调的形式编次,并增补词作76首。有理由推测,顾从敬在改编修订时,发现洪武本此处仅十字,上下片不对称,与《水龙吟》格律不符,也与苏东坡和作不匹配,便在“轻飞”后补入“乱舞”二字,使其与下片一致,显得更加整齐通顺,符合常识。

顾刻本产生之后,《草堂诗余》的翻刻有两种。一种是依旧沿袭洪武本翻刻者,如嘉靖末年安肃荆聚刻本《增修笺注妙选群英草堂诗余》,此句仍作十字“轻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19]。另一种数量更多、占比更大的是将顾刻本作为底本进行增删、改编而翻刻的版本,这些版本依编排方式又可分两类。

第一类是仿照顾本分调编排的方式,如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杨金刊《草堂诗余》②,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南城翁少麓校刊《类选笺释草堂诗余》,明万历间闵暎璧刻朱墨套印本《评点草堂诗余》,明末毛晋汲古阁刊《词苑英华》本《草堂诗余》等。第二类是将顾刻本的分调编排重新改回分类编排的版本,如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书林郑世豪宗文书堂刊《新刻注释草堂诗余评林》,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胡桂芳重辑、黄作霖等刻《类编草堂诗余》,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书林自新斋余文杰刊《新刻题评名贤词话草堂诗余》等。以上所列举各版,不管以哪种方式编排,该句都沿袭顾刻本作“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其中书林郑世豪刊本“画”字作“尽”字[20]。唯一的例外是明末翁少麓印本《镌古香岑批点草堂诗余》,有沈际飞笺注“轻飞乱舞(一本缺‘乱舞’二字)点画青林(一本此处有‘谁道’二字)全无才思”[4]。可见,在顾从敬刊刻《类编草堂诗余》以后,以顾刻为底本的《草堂诗余》系列都沿袭了这处改动。

《类编草堂诗余》在明代流传广、影响大,以至于《草堂诗余》系列以外的其他古籍中,这句词的面貌也以顾刻本产生的时间点为分界,判然分为两截。顾刻《类编草堂诗余》在嘉靖二十九年(1550),此前收录章质夫《水龙吟》词的有单宇所撰《菊坡丛话》和周瑛所撰《词学筌蹄》。《菊坡丛话》明成化刻本中此句作“轻飞点画青林谁道全无才思”[21],而《词学筌蹄》改编自旧刻《草堂诗余》,此处作“轻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22]395,二书皆不见“乱舞”二字。产生于顾刻本之后的词选有《花草稡编》,明万历十一年(1583)陈耀文自刻本中,此句作“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23],和顾刻本相同。万历年间的大型丛书《山堂肆考》中,此句亦作“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24]。明末卓人月编选、徐士俊参评的《古今词统》里,此句作“轻飞乱舞点画青林谁道全无才思”[3]524,多出两字,是两种异文杂糅的结果。

通过对明代词籍的梳理,可以确定“乱舞”这句异文的出现,正是以顾从敬刊刻《类编草堂诗余》为关键时间点。在顾刻本问世之前,章质夫《水龙吟》词中从未见此二字;而自顾刻本羼入“乱舞”二字,后来的各种词籍大都沿袭其误。清代多家著录此词的典籍如《词综》《词苑丛谈》《御选历代诗余》《广群芳谱》《蓼园词选》《续词选》《词综偶评》等皆用“轻飞乱舞”,仅有少数词选、词谱如《闽词钞》《白香词谱笺》用“轻飞点画青林谁道全无才思”,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从上述内容可知,该句来历可疑,极有可能是明人妄增。

明代刻书素有妄改之讥,多有随意增删的现象。洪武遵正书堂本《草堂诗余》是书坊刊刻,校审不精,有多处出现脱漏字句的情况。顾从敬在此基础上改编刊刻,对多首词有字句增补。除《水龙吟》以外,还有《应天长》(条风布暖)一首,洪武本缺首句,顾刻本补“条风布暖霏雾弄晴池台遍满春色正是夜堂无月”二十字。《念奴娇》(插天翠柳)一首,洪武本作“冷潇潇发”,顾刻本作“冷浸潇潇发”,补“浸”字。《贺新郎》(睡觉啼莺晓)一首,洪武本作“参差树”,顾刻本作“参差禁树”,补“禁”字。可见顾氏有意识地对脱漏字句之处进行增补,使词作符合字数要求,以改善读者的阅读体验,使作品更好地在市场上流通。

再看格律。增补“乱舞”二字之后,此处作“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字数与下片一致。但遍查宋词《水龙吟》调三百余首,凡此处作三个四字句者,第二句的第二字皆作平、第四字皆作仄,无一例外。而“点画青林”则恰恰相反,显然违律。万树《词律》亦云:“章质夫于‘献愁供恨’句作‘点画青林’,平仄相反,此句与后‘香球无数’同,不宜两样,诸家无之,不可从。”[5]373可见顾氏在增补时只注意到了字数和词意,而忽视了词律的规范。

三、考异:“点尽”还是“点画”

其一,日藏宋刻本《全芳备祖》是记录此词的现存最早文献,不但年代更接近写作时间,而且没有经历辗转翻刻,出现讹误的概率相对较小,这一材料不应被忽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该本此处用的是“尽”而非“盡”,与“畫”字差异明显,很可能就是有意与“画”字作区别。

其二,“点”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小黑也。从黑,占声”。段玉裁注云:“今俗所谓点涴是也。或作玷。”[25]488然则“点”既可以用作名词,即小黑点;也可以用作动词,即打上小(黑)点。而“点尽”与“点画”虽仅一字之差,但语法结构与意蕴内涵大有区别。“点尽”是一个动语+补语结构的词组,“尽”补充说明“点”的程度和范围。同样的例子有黄庭坚的《醉落魄》“不管轻霜,点尽鬓边绿”[26]297,辛弃疾《鹧鸪天》“点尽苍苔色欲空,竹篱茅舍要诗翁”[27]483,孙绪《杨师文骢马行春图》“原头昨夜沐微雨,落红点尽苍苔英”[28]679,袁枚《枫桥有怀》“雪花点尽枫桥路,中有情人忆昨宵”[29]361,周煌《奉题皇十一子所藏塞花图》“天公也自工渲染,点尽霜华与露华”[30]317,陈衍《蝶恋花》“一夜东风,点尽梅花白”[31]398。上述诗词中,“点尽”的主语是风、霜、雨、露、雪、落花,皆是细密纷飞、洋洋洒洒之物,完全地铺满、覆盖了点染的对象,如人的鬓发、苍苔、梅花等等,章质夫词所描写的杨花点尽青林的景象恰与这一特征吻合。

“点画”的意义和用法则大不相同。“点画”是一个并列词组,可以视作两个动词,指点与画的动作;也可视作两个名词,指书法、绘画的笔画,或代指书画作品。无论是作动词还是名词,都多用于化妆、书法、绘画等语境。如沈约《织女赠牵牛诗》:“用持施点画,不照离居人。”[32]1645窦冀《怀素上人草书歌》:“龙虎惭因点画生,雷霆却避锋铓疾。”[33]2134陆龟蒙《奉和袭美吴中言情见寄次韵》:“徒爱右军遗点画,闲披左氏得膏肓。”[34]1151梅尧臣《同蔡君谟江邻几观宋中道书画》:“行草楷正大小异,点画劲宛精神殊。”[35]590苏轼《石苍舒醉墨堂》:“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36]236郑元祐《温日观画葡萄》:“枝枝叶叶点画间,醉瞠白眼看青天。”[37]24孔尚任《郑谷口隶书歌》:“惝恍拱揖汉代贤,梦中传授点画毕。”[38]159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不难发现,“点尽”与前代“短短桃花临水岸,轻轻柳絮点人衣”[39]1506的用法一脉相承,“点”的含义是点缀、沾染。而“点画”的意义则更加具体,更多地用在书法、绘画方面,“点”的意思是用笔加点、描绘、勾勒,或指用笔所描绘的内容,必须与“持笔”这一行为相联系。明代有人承袭了用“点画”形容杨花的说法,俞彦《千秋岁引·咏杨花》“做势漫天,凭空布陌。点画青林好颜色”[40]752。“点画青林”后接“好颜色”,也是“点画”这一与绘画相关的语义带来的自然联想。除此一例外,前后并无人将“点画”用于自然风景的点缀这一含义中。

也有人将此句的“点画”理解为绘画中的一种特殊技法。《益州名画录》云:“其画蝉蝶草虫,谓之点画。”[41]73杨花不能执笔,“点画青林”自然是一种拟人手法,不过从这一绘画专业术语的解释来看,应是零零星星、面积很小的点缀。而章质夫词所描绘的是一幅暮春时节杨花漫天飞舞,飘飘扬扬挂满树梢的场景,全词极写柳絮之多。“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随风赋形的杨花不是寥寥数点,而是铺天盖地,是“一团团逐对成逑”[7]971,故用“点尽”更贴切,也更紧扣出处“惟解漫天作雪飞”之“漫天”。

四、结语

综上所述,章词此处文本应作“轻飞点尽青林谁道全无才思”。那么这十二字又该如何标点?若按词意,当是“轻飞点尽青林,谁道全无才思”。但是词的停顿本来是配合乐律的,所以词的标点应该依据音乐节奏。今人因为词已不歌而读,故而常常按词意断句,其实不妥。宋代词乐虽然失传,但是排比宋人词作,仍然可见规矩。考《全宋词》中《水龙吟》调共三百一十二首,仅有四首此处不作四字句,且全篇格式与章词差异很大,不足为据。又检各家词谱《水龙吟》调,《词律》列三体,皆作四字三句。《钦定词谱》列二十五体,而特别说明:“此调前后段第三句至第八句例作四字句。”[42]537所以按照格律,此处应断为三个四字句,即“轻飞点尽,青林谁道,全无才思”。或谓如此标点有破句之弊,其实所谓以散文句法入词者往往如此,不足为怪。故章氏《水龙吟》全词应从《全芳备祖》本标点如下: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点尽,青林谁道,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霑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吹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注释:

① 今人著作在正文或注释中选录章质夫《水龙吟》全词者,作“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的有:胡云翼著《宋词选》,于培杰等注译《苏东坡词选》,陈迩冬选注《苏轼词选》,彭玉平著《唐宋词举要》,王宗堂等著《苏轼词编年校注》,唐圭璋等编《唐宋词鉴赏辞典》,唐玲玲等笺注《东坡乐府编年笺注》,龙榆生校笺《东坡乐府笺》等等。作“轻飞点画青林,谁道全无才思”的有:唐圭璋编《全宋词》,孙云谷编《历代名家咏花词全集》,黄瑞云选编《词苑英华》,李之亮注析《苏轼词选》,刘石评注《苏轼词选》,谭新红等编著《唐宋词绝唱》等等。

② 此书为分调编排,同时又将调名分类排列。据凌天松著《明编词总集丛刻述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61页:“此本以调名相近者相连,同调系于一处。乃用遵正书堂旧本形式,借鉴顾刻分调本体例内容,整合二者而加以增选。”

猜你喜欢
水龙吟词选杨花
故乡的杨花又开了
辽河(2024年5期)2024-06-04 03:28:37
苏轼与《水龙吟》——苏轼《水龙吟》(露寒烟冷蒹葭老)解析
《李清照词选抄》篆书
艺术大观(2023年23期)2023-09-08 07:23:24
风很大
百花园(2023年6期)2023-06-08 04:27:08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当代音乐(2021年12期)2021-12-15 09:55:43
爱情抄底
故事会(2009年9期)2018-09-03 00:00:00
杨花柳絮
艾文化名书家画题展词选
陶山(2018年3期)2018-07-13 09:49:54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黄河之声(2018年4期)2018-04-24 02:43:57
监利方言亲属称谓词选释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