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慧 周涛 朱正 马怡 陈丽 段婉平 李玲
(1.芜湖市中心血站,安徽 芜湖 241002;2.淮南市中心血站;3.宣城市中心血站;4.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血液安全一直是采供血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自1998年实施无偿献血以来,随着筛查技术革新,经血传播传染病的筛查策略一直在变化。2015年之前,实行2 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的检测策略,2015 年开始逐步实现核酸检测(nucleic acid testing,NAT)全覆盖,《血站技术操作规程》明确表述,HIV、HBV和HCV 感染标志物应至少采用核酸和血清学试剂各进行1 次检测。世界卫生组织发布《2021 血液安全及可及性报告》,在参与全球血液实验室筛查现状调查问卷的171 个国家中,166 个报告对所有献血者进行艾滋病毒筛查的政策;21 个国家报告采用抗-HIV-1+2 ELISA,90 个国家报告采用抗-HIV-1+2 ELISA 和HIV Ag/Ab1+2 ELISA;55 个国家除进行血清学检测外,亦开展NAT[1]。瑞士的HIV 检测策略是HIV Ag/Ab1+2 ELISA 和NAT 单检(HIV ID-NAT)[2]。英国《输血服务指南》规定献血者HIV 检测策略为抗-HIV-1+2 ELISA 或HIV Ag/Ab1+2 ELISA,和NAT 混检(HIV MP-NAT)[3]。国内外HIV筛查策略因各国人群的流行率差异、经济水平不同等因素影响略而有所不同。本地区依据国家政策法规,具体实施何种检测策略,需要通过卫生经济学分析,试剂确认,选择最适宜本地区的筛查策略。我们以献血者HIV检测项目为研究对象,调查本省3家血站2018—2022年HIV检测结果,评估不同检测技术的HIV残余风险;同时建立卫生经济学决策树模型进行分析,讨论不同HIV检测策略的成本效果。
2018年1月—2022年12月,安徽省3个城市的3个血站(A、B、C)献血者共251 240人,初次献血者(此期间第1 次献血,且只献血1 次)145 064 人,重复献血者(献血≥2 次)106 176 人,共献血268 700人次,检测413 764人次。
抗-HIV-1+2 ELISA 试剂(北京万泰公司,批号:I20170511/I20220928;英科新创公司,批号:2017086619/2022086615;北京科卫公司,批号:201706003);HIV Ag/Ab1+2 ELISA 试剂(北京万泰公司,批号:H20190101/H20220814;英科新创公司,批号:2017116768/2022086712;珠海丽珠公司,批号:2017050308/2022070708;北京科卫公司,批号:201709004/201807003);NAT 试剂(罗氏诊断公司,批号:215559/H18062;上海科华公司,批号:20171009/20220904),所有试剂均批检合格,并在效期内使用。STAR加样仪与FAME酶标分析系统(Hamilton公司),Cobas S201核酸检测系统(罗氏诊断公司),全自动核酸检测系统(上海科华公司)。
1.3.1 HIV筛查及确认
HIV ELISA 检测结果为灰区(0.5≤S/CO<1)和S/CO>1.00的标本,均判定为反应性。NAT混检反应性(定性)经拆分检测后仍为反应性的标本,均上报当地疾控中心,进行确认试验。
1.3.2 残余风险计算
参照文献[4-5]的流行率-窗口期模型,估算残余风险。重复献血者(repeat donors,RD)计算公式:R(RD)=(WP/I)×P,重复献血者残余风险:[WP(窗口期)/ I(重复献血者平均血清转化时间)]×P(重复献血者的流行率);初次献血者(first-time donors,FTD)残余风险:R(FTD)=(WP/LTR)×P,初次献血者残余风险:[WP(窗口期)/LTR(感染病毒后平均生存天数)]×P(初次献血者的流行率);总残余风险R = R(FTD)× FTD% + R (RD)×RD% 。其中抗-HIV-1+2 ELISA、HIV Ag/Ab1+2 ELISA 及NAT窗口期(WP)分别按22、16、11 d 计算;感染病毒后平均生存天数(LTR)按3 650 d[5]计算;重复/初次献血者的流行率(P)以各组疾控确证阳性数除以各组总数计算。
1.3.3 成本-效果分析
采用TreeAge Pro 2022版,建立成本-效果决策树模型,并分析模型多因素敏感性。筛查成本=试剂成本+假阳性报废成本+设备成本+人力成本。效果为挽救生命数。每位HIV 确认阳性献血者预估可传染人数=年成分血制备袋数/年采集人数;HIV治疗成本=(药品+CD4检测)年治疗成本均值×平均存活年限[6-7]。P 为不同检测技术的残余风险概率。
1.3.3.1 抗-HIV-1+2 ELISA 和HIV Ag/Ab1+2 ELISA决策树模型
见图1。
图1 HIV ELISA方法比较的决策树模型Figure 1 Decision tree model for comparison of HIV ELISA methods
1.3.3.2 3 种不同检测方案下献血者HIV 筛查的成本-效果
方案1:抗-HIV-1+2 ELISA+NAT;方案2:HIV Ag/Ab1+2 ELISA+NAT;方案3:抗-HIV-1+2 ELISA+HIV Ag/Ab1+2 ELISA+NAT,见图2。
图2 献血者HIV检测策略比较的决策树模型Figure 2 Decision tree model for comparison of HIV testing strategies in blood donors
应用SPSS22.0软件统计数据,数据分析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018 年1 月—2022 年12 月共检出抗-HIV-1+2 ELISA 反应性178 人,确认阳性40 人;HIV Ag/Ab1+2 ELISA 反应性157 人,确认阳性40 人;NAT反应性1 人,经市疾控定量PCR 确认为窗口期,故共计确认阳性41人。3家血站基线信息见表1。
表1 3家血站基线信息Table 1 Baseline information of three blood centers
重复、初次献血者残余风险见表2、3;总残余风险见表4。
表2 重复献血者残余风险估算Table 2 Residual risk estimation for repeat blood donors
表3 初次献血者残余风险估算Table 3 Residual risk estimation of first-time donors
表4 总残余风险估算Table 4 Estimates of total residual risk
2.3.1 HIV Ag/Ab1+2 ELISA 与抗-HIV-1+2 ELISA的增量成本效果
每检测10 万份,增量成本效果比为103 284元,具有成本效果优势。
2.3.2 3种检测方案的增量成本
3种方案均为ELISA+NAT,其中残余风险估算中“流行率”为同1 时期同1 人群,3 种方案一致;“窗口期”均以最短的NAT 窗口期11 d 计算;同时调查期间,各血站未见HIV 4 代阳性而3 代阴性的标本,HIV 4代优势无法体现,重复献血者的“平均血清转化时间”亦相同,故3种方案残余风险一致,效果一致。方案1(抗-HIV-1+2 ELISA+NAT)最具成本效果优势,方案2(HIV Ag/Ab1+2 ELISA+NAT)和方案3(抗-HIV-1+2 ELISA+HIV Ag/Ab1+2 ELISA+NAT)与之相比成本增加但效果一致,见表5。
表5 3种检测策略的成本比较(每10万份检测)Table 5 Cost comparison of three testing strategies (per 100 000 tests)
2.3.3 多因素敏感性分析
方案1 和方案2 筛查策略相比,显示“试剂成本”、“HIV治疗成本”、“假阳性报废成本”是影响方案结果的重要因素,见图3。
图3 TreeAge模型多因素敏感性分析Figure 3 Multi-factor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TreeAge model
卫生经济学是研究卫生服务资源的需求和供给,以及卫生服务资源对人口的影响[8]。卫生经济学有4 种评价方法:最小成本法(cost-minimization analysis CMA)、成本效果分析(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CEA)、成本效用分析(cost-utility analysis,CUA)、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CBA)和成本最小化分析[9],其中成本效果分析(CEA)评价方法,可通过成本一致比较效果大小、效果一致比较成本高低、比较ICER 显示明显优势[9]。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是增量成本和增量效果的比率,即每单位增量效果需要付出的成本。
英国通过卫生经济学模型,评估不同的干预措施、预防策略对英国男同性恋和双性恋人群中艾滋病发病率的影响[10]。国内有李玲[11]通过建立HTLV筛查数学模型,探讨适用于我国的献血者HTLV筛查策略。血站为保证血液质量,提高安全性,会人为设置“灰区”,导致假阳标本的浪费,黄力勤等[12]对血站实验室设置ELISA 灰区进行成本-效果分析,发现设置灰区的成本远高于有效收益。通过卫生经济学方法,建立模型,可对血站的血液检测策略进行分析,并为做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HIV 反应性标本均需确认,故本研究选取HIV检测项目作为研究对象,在评估残余风险时,以确认阳性作为金标准,可避免假阳性结果的干扰。本文通过估算不同检测技术的HIV 残余风险,结果显示ELISA+NAT 的方式,残余风险最低。以此固定收益效果,评估3 种不同检测方案所需付出的成本。
调查地区的抗-HIV-1+2 ELISA、HIV Ag/Ab1+2 ELISA、ELISA+NAT 的残余风险分别1.17×10-6、0.84×10-6、0.59×10-6;ELISA的残余风险低于太原地区14.81×10-6[13]、兰州地区4.14×10-6[14];ELISA+NAT的残余风险低于东莞地区(2.11~2.5)×10-6[15]、高于意大利1/1 917 250[16],美国1/2 305 880[17],可能与艾滋病地区间流行差异有关。
决策树各组分成本,按每筛查10万份,计算成本及挽救的生命数。依据3 家血站招标采购成交价,以每盒试剂检测80 人测算(含损耗),抗-HIV-1+2 ELISA 和HIV Ag/Ab1+2 ELISA 成本分别以216 000 元和337 500 元估算;NAT 为3 项联检,估算10 万人份HIV NAT 成本为1 166 667 元;假阳性报废成本以每10 万人份平均报废数×每单位血液计算平均成本为453.52元[18],设备成本按每台设备每检测10 万人计算约花费200 000 元,安徽省2018—2022 年平均人力成本39 903.4 元/年[19]估算。效果为挽救生命数,挽救生命数=每10万人平均HIV 检出数×2.1(平均每袋血制备的成分血数)。每人的HIV治疗成本约101 038元估算。
经决策树模拟,若无NAT,每检测10 万人份,HIV Ag/Ab1+2 ELISA(HIV 4 代)较抗-HIV-1+2 ELISA(HIV 3代)的增量成本效果比为103 284元,并减少残余风险。现行国家政策允许的3 种方案均为ELISA+NAT,本研究调查时期为同一时期同一人群,且HIV 3代与4代ELISA阳性确证数一致,窗口期以NAT 检测窗口期计算,故残余风险一致,效果一致。HIV Ag/Ab1+2 ELISA+NAT 方案较抗-HIV-1+2 ELISA+NAT,增量成本为118 620元,成本有增长,但未降低残余风险;2遍ELISA+NAT方案较抗-HIV-1+2 ELISA+NAT,增量成本为593 469元,成本大幅上升,仍未降低残余风险。HIV Ag/Ab1+2 ELISA+NAT、2遍ELISA+NAT仅有成本增加,却不具有收益效果。故在不进行NAT 的情况下,HIV Ag/Ab1+2 ELISA与抗-HIV-1+2 ELISA相比,具有成本效果优势,但加上1遍NAT后,优势消失。NAT混检模式窗口期11 d,HIV Ag/Ab1+2 ELISA窗口期16 d,抗-HIV-1+2 ELISA 窗口期22 d。加上NAT 后,HIV Ag/Ab1+2 ELISA 的优势无法体现。故方案1(抗-HIV-1+2 ELISA+NAT)成本效果最佳。
本研究结果显示2 遍ELISA+NAT 不具成本效益。黄成垠等[20]报告HBV、HCV检测项目2遍ELISA+NAT较1遍ELISA+NAT,残余风险更低;而HIV检测项目减少1 遍ELISA 时,并不会增大残余风险。血站如果减少1 遍ELISA,需要对采用的ELISA试剂进行确认和评估。本研究经多因素敏感性分析法,从飓风图分析结果可以发现,“试剂成本”、“HIV治疗成本”、“假阳性报废成本”是影响方案结果的重要因素。其中“HIV 治疗成本”与筛查策略的选择无关,为后续治疗相关费用。HIV是社会舆论敏感的疾病,应重视HIV 假阳性献血者,虽然血站明确实验结果不作为疾病诊断标准,但仍将会给献血者本人及其家属带来巨大心理压力和负担[21]。这类精神损失的经济成本不易衡量,亦会造成宝贵的献血者资源流失。综合模型敏感性分析,故血站在选择HIV ELISA试剂时,除考虑“试剂成本”之外,应充分考虑HIV 3 代试剂与4 代试剂的假阳性率差异。
本论文局限之处:其一,因涉及多中心研究,故无法统一检测试剂厂家;其二,调查期间,未见抗-HIV-1+2 ELISA 阴性,而HIV Ag/Ab1+2 ELISA 阳性的献血者,4代试剂的优势未能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