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逻辑路径探究

2024-02-02 22:36潘莉莉
成才之路 2024年1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

摘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也是深化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素材,更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载体。高校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融入环境的优化和融入的基本理路入手,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教育;逻辑路径;立德树人;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01-0025-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校内一般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合探究”(编号:CJGX2023-KY-025)的最终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这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也明确提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因此,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弘扬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深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拓展爱国主义教育路径的现实需要,也是新时代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应立足自身实际,把握时代潮流,遵循基本原则,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度融合。

1.传承与创新有机统一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3]马克思主义批判性和发展性的理论内涵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思想脉络,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没有解放思想,就不可能出现文化多样性下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理论创新;没有实事求是,就不可能谈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也失去了基础和来源。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解放思想就是面对时代课题,开创爱国主义理论创新和文化建设的新视角,实事求是就是从文化全球化的视角出发,从中国的客观文化环境的实际出发,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和创新,使文化多样性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教育具备科学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中华民族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产生的,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观念等,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历史发展密切相联。中国要立足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在文化全球化的视野下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即在传承中以创新的形式获得超越性发展,在弘扬中深挖和阐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爱国主义精神通过文化创新在新时代有所作为、有所创造。

2.主导与多样有机统一

“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4]社会存在的多样性决定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决定了爱国主义教育选择的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多样性原则的实質就是在文化中应当遵循异质性思维、开放性思维,超越单级式的、两级式的思维,促进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多样性强调不同文化在其内容和形式上都应各具特色,不应依据本民族的文化来衡量和评价其他民族文化,也不应因文化差异排斥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多样性原则更需要主导性的引领,在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性和思想性方面,势必要求爱国主义教育的主导性。否则,将会出现两种不良现象,即多样性淹没主导性和多样性否定主导性。这两种现象一方面可能会产生历史虚无主义,另一方面可能会淡化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越来越坚定,在国际交流舞台上也看到了其他国家对我们文化的认可。同时,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理念、人文精神等也为破解世界难题提供启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3.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实现理论的飞跃,才能将真理光芒转化为物质的力量。只有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才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中不断深化理论内涵,推进理论创新,实现理论指导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优势,从而形成包括理论发展、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耦合联动,提高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效。受教育者在掌握各种文化形态的过程中,必须将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接受作为自身自觉的意识和行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发展延伸,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底蕴,更是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应然要求。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不仅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发展,也激发了无限的发展动力和创造活力,开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转化、发展的广阔天地和崭新境界。

4.引导与建构有机统一

自主建构是内部思维状态向外部动作实践转化的前提条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是教育主体通过价值引导使教育客体对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态度和爱国主义规范进行自主建构并自觉地转化为爱国行为表现的过程。自主建构爱国主义精神的核心是个体对国家的责任体现。在建构过程中,这种责任感通常是以“理性”和“感性”的价值引导作为建构的逻辑起点。为此,在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教育主体应赋予教育客体相应的责任要求,并对与个体相关的利益进行价值引导,通过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有机统一,使个体从价值迷惘向价值共识转变,实现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的有机统一。

教育工作者应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俗形态,使历史文化转化成大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文化形式,融入到他们的日常文化生活中,渗透到他们的一言一行中,从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文化情感。培育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归属意识,能使学生获得国家认同和民族文化归属,从而驱动爱国行动和抉择,提升民族文化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打造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耦合联动机制,通过对融入环境的优化,形成学习、弘扬、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

1.家庭教育

家庭在塑造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优良的家庭环境不仅能培养出出色的家庭成员,更能培养出优秀的社会公民。因此,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家庭教育的全过程,把培养孩子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充分结合起来,扎根于孩子的心灵,播种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萌发的种子。

2.学校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6]学校是个体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等的重要场所,爱国主义教育不仅应当纳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而且要强调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层次性、衔接性,应当针对多样的教育对象的不同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制定相应的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和要求。除发挥不同阶段思想政治课程主渠道的作用之外,还应在各专业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精神,强化学生爱国主义观念,形成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学校应在遵循历史与现实、感性与理性、内容与形式基础上,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挖掘和提炼其中具有生活性、时代性、创造性的适合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内容,遵循理论与实践、主导与多样、引导与建构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创新教育途径、改进教学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3.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基地。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包括国家制度、社会舆论和大众媒体等营造浓郁的富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质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同时,切实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大学生既有世界眼光和包容胸怀,又有深厚的中国情怀和民族本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价值凝聚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到公民道德教育的全过程,必须以中国精神为载体,通过典型示范、教化和凝聚,体现爱国主义教育的“明星效应”。典型人物是中国精神的凝聚,他们优秀的精神品格和道德情操对大学生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在教育过程中,应突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中华民族优秀的语言和文学、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节和民风、中华民族的优秀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1.普遍与特殊相结合

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个性。矛盾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爱国主义教育普遍性价值,就是对于大学生的爱国价值观发展起统领、引领、指导的作用,规定大学生爱国价值观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即“两个结合”,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时间上,体现中华民族产生以来的全部优秀文化;空间上,体现由中华民族自我创造并被广泛认同的历史和文化。这种优秀文化传统,能长中国人文化自信之志气,树中国人民族精神之骨气。爱国主义教育特殊性价值,体现了爱国主义教育主导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一方面,爱国主义教育要求大学生明确文化主导性下的文化多样性。要求大学生在坚持民族文化核心思想的前提下,吸收、借鉴异质文化的有益部分,实现文化的多样性。另一方面,爱国主义教育要求文化多样性对主导性有能动的反作用。要求在注重文化主导性的同时,注意文化的多样性,并善于根据发展主导性的需要,吸纳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实现尊重差异和包容多样。爱国主义教育主导性和多样性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的,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要求既承认不同民族文化存在的合理性,又树立自己的文化自觉自信,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和有效对话。

2.内在与外化相结合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事物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内在接受要求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立足大学生情感需求和价值需要,强化爱国主义教育自我教育机制建构。另一方面,爱国主义教育的外化过程,需要教育者、管理者以及全社会都发挥正向作用,需要发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結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合功能,需要各部分形成合力,主动承担教育功能,做到各部分“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为此,在融入过程中应体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通共振。按照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接受机理,接受的过程就是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选择的过程,选择的结果必然反馈给教育者。爱国主义教育只有在大学生的能动选择和内化中,才能彰显出生命活力。在价值认知层面上,需要将自身价值认同和社会价值标准深度融合;在实践层面上,需要将自身思维模式与社会实践行为深度融合;在教育层面上,需要将自我教育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健全的爱国主义教育外部文化环境,能对大学生认同、内化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重要的外部激励作用,而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又能形成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环境,最终形成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良性局面。

3.显性与隐性相结合

显性融入主要是指通过直接的、有计划、有步骤、可操作的方式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方式,进而实现显性教育。首先,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要在教学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讲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的故事,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阐释中国特色。其次,利用榜样力量进行教化。教化功能就是在教育和教导的价值引导下,使教育客体被感化,提升教育效果,实现价值塑造,培养合格人才。文化教化具有保障国家文化得以存续和发展的功能。历史和实践证明,文化教化是保持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传统稳定、文化记忆延续的前提和条件。爱国主义精神的本质属性是实践性,是爱国和富国、强国的有机统一。对于大学生而言,真正的爱国是把满腔的爱国之情化为民族复兴的现实行动。“伟大理想的实现必然需要进行一番艰苦卓绝的奋斗,需要每个公民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奋敬业,勇于拼搏。”[7]

隱性融入是利用隐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渠道,采用相对含蓄、多样的形式进行潜移默化的融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依托一定的空间、场所或者载体融于一定的活动和环境中,使教育客体在日常情境中受教育。当前,思想文化领域斗争有时比较激烈、复杂,作为各种意识形态争夺的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面临尤为严峻的考验。高校要精心构建文化话语体系,创新文化话语表达,提升文化传播亲和力,抢占话语阵地,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觉,进行理性的文化选择,尊重中华民族的文化特性,守护我们的文化资源;要掌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规律,培育优良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队伍,及时、有效把握舆论的效度和力度;要推进高等院校各学院、各专业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融合研究,讲好中国故事,做好价值引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厚滋养。高校应把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大学生的民族情感,最终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17.

[2]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9:1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23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196.

[6]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309.

[7]潘莉莉.以“敬业”实现个人梦与中国梦的融合[J].人民论坛,2017(31):68.

Exploration of the Logical Path of Integra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Patriotic Education

Pan Lili

(School of Marxism, Beiji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Vocational College, Beijing 100176, China)

Abstract: To promote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self-improvement, we should tak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s the guide and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s the background.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 spiritual symbol of the Chinese nation, a vivid material for deepening patriotic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a cultural carrier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practice socialist core values. Universities should start with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integra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patriotic education, optimizing the integration environment, and exploring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integration. They should leverage the value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the era and promote its innovative development in the practice of patriotic education.

Key words: excellent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patriotismeducation logicalpath;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