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康复期患者恐动症列线图模型的构建

2024-02-01 12:43陈清张燕丹
医药高职教育与现代护理 2024年1期
关键词:恐动症恐惧依从性

陈清, 张燕丹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1]。脑卒中是导致残疾的主要原因,也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2]。17%~40%的脑卒中幸存者经历肢体运动障碍,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的能力[3]。卒中后带来的肢体运动残疾给个人及社会带来重大负担。运动康复在中风发作后的前6个月至关重要,因为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和ADL恢复随后下降。在中风6个月后,33%~66%的患者无法实现肢体功能恢复[4]。但脑卒中后运动恐惧不仅严重影响运动功能,导致肌肉萎缩,甚至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失能、残疾[5]。因此,了解脑卒中康复期患者运动恐惧的发生情况及相关性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和控制至关重要。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对240例脑卒中康复期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恐动症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并构建恐动症风险预测模型,以期用于指导临床工作人员,尽早发现高危患者及时进行干预指导以减少因运动恐惧带来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下降。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就诊于本院神经内科的24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脑卒中急诊急救中国专家共识(2018)》[6]诊断标准,且处于康复期;②年龄≥18岁;③患者神志清楚,能够配合调查;④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排除标准:①患者术前有肢体残疾,运动障碍等;②合并其他器官创伤、休克、恶性肿瘤、血液疾病、精神疾病等。本研究已通过伦理委员会伦理审批(XYFY2020-KL074-06)。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工具

1.2.1.1 一般资料 采用自制问卷收集入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居住地、月收入、文化程度、医保类型、ADL评分等。

1.2.1.2 运动恐惧 采用恐动症评分量表(Tampa scale for kinetophobia,TSK),该量表由Kori等研制,我国学者胡文[7]首次对该量表进行汉化和信效度检验。该量表共17个条目,各条目1~4分,总分17~68分,>37分即可判定存在恐动症,分数越高,表示恐动程度越高。

1.2.1.3 运动依从性 采用脑卒中功能锻炼依从性量表(Exercise adherence questionnaire,EAQ)[8],该量表包含与身体参与锻炼有关的依从性(条目1~8)、锻炼效果监督相关的依从性(条目9~11)、锻炼过程中及时寻求建议相关的依从性(条目12~14)3个维度。采用4级评分法,总分14~56分,得分越高依从性越高。该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923。

1.2.1.4 焦虑抑郁 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 (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该量表由Zigmond与Snaith于1983年编制,孙振晓等[9]对该量表进行了信效度检验,HADS总体、焦虑亚量表及抑郁亚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879、0.806、0.806,重测信度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945、0.921、0.932,因其简单易行,已广泛应用于临床。HADS得分0~7分为正常水平,表明患者没有焦虑和抑郁的症状;HADS得分8~10分为轻度焦虑和抑郁,表明患者可能出现轻度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应尽快进行介入治疗;HADS得分11~21分为严重焦虑和抑郁,表明患者有严重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应尽快寻求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的帮助。

1.2.2 资料问卷回收方法

取现场问卷调查方式,填表前已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研究目的及意义,确认无误后告知问卷的填写要求,问卷在患者出院前由责任护士发放并回收,患者自愿参与本研究并如实填写。问卷作答时间10~15 min。

1.2.3 分组方法

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入组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后恐动症量表评估结果,TSK>37分即存在恐动症,分为恐动症组和正常组。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入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单因素分析

本研究共纳入24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缺血性卒中186例(77.50%),出血性卒中54例(22.50%),年龄36~97岁,平均(52.69±9.85)岁;女性104例(43.33%),男性136例(56.67%);经恐动症量表评估后,TSK>37分共58人(24.17%),TSK≤37分182人(75.8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ADL评分、运动依从性及焦虑抑郁是脑卒中患者恐动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具体见表1。

表1 入组脑卒中患者恐动症的单因素分析

2.2 各影响因素间交叉分析

回收数据分为分类数据变量和计量数据变量,计量数据经正态性检验后,将影响因素中的分类数据变量进行赋值(见表2),对P<0.2的影响因素使用卡方检验交叉分析。交叉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与EAQ评分、性别与HADS评分、居住地与文化程度、居住地与HADS评分、文化程度与保险类型之间在5%的水平上显著(P<0.05),其余各影响因素间无交叉关系,相对彼此独立,相关关系见表3。

表2 预测分类变量赋值

表3 各影响因素间交叉分析卡方检验结果(r值)

2.3 脑卒中患者恐动症Logistic回归分析

以脑卒中患者恐动症为因变量,纳入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变量为自变量,赋值同上,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女性、文化程度低、ADL评分低、运动依从性差、焦虑抑郁的脑卒中康复期患者更易发生恐动症(P<0.05),具体见表4。

表4 脑卒中患者恐动症Logistic回归分析

2.4 构建脑卒中患者恐动症风险预测模型

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数据,将分类数据赋值:年龄=X1;性别=X2;文化程度=X3;ADL评分=X4;EAQ得分=X5;HADS评分=X6。赋值后现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如下:Z=4.833+1.138X1-1.545X2-1.302X3-1.104X4-0.506X5+1.352X6。并绘制脑卒中患者发生恐动症风险的列线图,赋值同上,具体见图1。

图1 脑卒中患者恐动症风险预测模型的列线图

3 讨论

有国外研究[10]报道,78%的脑卒中患者被证实存在运动恐惧。且有运动恐惧的患者其ADL评分和焦虑评分均较高。在脑卒中患者中,恐动症水平随着焦虑评分、ADL评分增高、疾病接受水平降低而增加。本研究发现,脑卒中康复期患者恐动症的发生率为24.17%,低于国外水平。脑卒中发病突然,损害机体神经功能和平衡能力,造成患者身体重心不稳,降低患侧负重能力与稳定性,进一步引发肢体功能障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能力,其自理能力受到阻碍,易出现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运动恐惧为肢体活动预测因子,与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运动积极性有着密切关联[11]。

本研究发现,年龄大、女性、文化程度低、ADL评分低、运动依从性差、焦虑抑郁的脑卒中康复期患者更易发生恐动症。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相一致[12]。老年女性在脑卒中后表现出更高的焦虑抑郁心理[13],这与女性细腻的情感相关,而焦虑抑郁心理又直接影响患者产生运动恐惧[14]。文化程度对恐动症的影响在Macías-Toronjo等[15]的研究中也被证实。不难理解,文化程度高的脑卒中患者获取疾病相关信息的途径和内容都更多,更容易掌握更为全面的康复运动相关知识,且更容易接受新的护理知识和理念,依从性较高,能够严格实施自我行为管理,运动依从性较好,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配合医务人员对其运动康复的指导,因此,文化程度高的患者恐动症发生率较低。关于生活自理能力对恐动症的影响不难理解,脑卒中患者因患病后所致的肢体残疾,面对康复运动存在明显的担心和焦虑心理,一方面为疾病所致的后遗症无法像往常一样生活,另一方面为自理能力的下降或丧失,进而产生畏惧心理,运动依从性大幅度下降,进而产生运动恐惧。

作为临床工作人员,一方面要积极与患者沟通,将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降至最低,另一方面对于老年、女性、文化程度低、ADL评分低、运动依从性差、焦虑抑郁的脑卒中康复期患者要密切关注其运动恐惧,根据患者的个体化情况提供合理有效的康复运动方案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4 结论

脑卒中康复期患者恐动症状况处于中等水平。年龄、性别、文化程度、ADL评分、运动依从性及焦虑抑郁是脑卒中患者恐动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构建的脑卒中患者恐动症风险预测模型简单易行,可为识别高危患者与及时干预提供指导。

猜你喜欢
恐动症恐惧依从性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恐动症研究热点与研究前沿分析
自我效能在老年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恐动症与自我管理行为间的中介效应
膝骨关节炎病人恐动症现状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恐动症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构建*
住校记:她在梦里表达恐惧
恐惧更奇怪
恐惧
恐惧的对立面
品管圈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改善中的作用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