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博,丛 一,杨 光,沈和江
(河北师范大学家政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是指保存比较完整、资源丰富、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教育价值的村落遗存,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与文化渐进式的创造与积累的财富。它反应了中国乡村地方历史与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是加强大中小学生国情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和家园理想教育的重要素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教育的要义和遵循原则。2016 年教育部等十一部委面向中小学推出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强调了研学旅行是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方式,是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因此,充分发挥中国丰富的传统村落遗产资源的教育功能,既是新时代赋予乡村建设的社会使命,也是创新研学旅行实践的应有之义,更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1)。在中国步入第二个一百年和建党100 周年的重大历史交汇期,面向大中小学生群体,强化传统村落旅游资源的时代价值,增强优秀文化的感召力。 以弘扬乡村传统文化、 传播新时代国情教育为核心,通过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等方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乡村,深入传统乡村地区,开展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研学旅行实践活动, 探索和创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深切体会乡土文化的博大精深,切身感受乡村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成为激发学生展宏图、立大志、树理想的力量源泉。 对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2),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统计显示,中国现存不同类型的传统村落超过1.2 万个,为有效保护传统村落文化遗产资源,中国先后公布了六批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截至2022 年,8171 个被列入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如表1 所示(3)。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农耕遗产群, 同时由于地理、历史、民俗、气候等多种因素的作用,呈现出了极具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的村落形态(4)。 从空间分布形态看,已公布的传统村落,集中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浙江、山西、福建、安徽、江西、四川、广西等省区。 从风貌特色形态看,有江南水镇风情、徽派聚落风情、少数民族风情、深山民居风情、黄土窑洞风情等类型。 从民居建筑形态看,庭院式、单幢式、集聚式是传统村落的主要类型。
表1 中国公布的六批传统村落名录一览表
可见,多类型、多形态的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开展研学旅行教育、农耕教育和劳动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乡村文化的活化表达(5)。 因此,把传统村落文化遗产资源融入研学教育,并与美丽乡村建设、全面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对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首先,将传统村落文化遗产资源融入研学教育是助力乡村建设和全面振兴的强大推力。 中国扶贫报告显示, 乡村旅游发展作为一种产业扶贫方式,占整个扶贫任务的17—20%(6)。 如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学生的吃、住、行、游等活动都可以直接转化为当地居民的收益,从而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并且,乡村是开展高质量研学旅行的重要空间(7)。 研学旅行与乡村文化的有机融合可以充分挖掘乡村蕴含的价值,并将优秀的乡村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传承给年轻的一代,从而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 由此可见,城市和乡村的资源要素可以通过研学旅行的方式相互转移,从而推进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
其次,将传统村落文化遗产资源融入研学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研学旅行让学生超出课本,面对更真实的世界,并将教育方式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一方面,学生是研学活动的主导者,研学活动的整个策划过程由学生全权负责, 这种方式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也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交往技能, 还能增进友情、师生情。 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实地参观,可以扩展专业以外的知识(8),了解产业现状,进而对市情、省情、国情有进一步的认识。 一次好的研学旅行,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并带来长久且持续的影响,这是如今素质教育所需要的。
再次,将传统村落文化遗产资源融入研学教育是坚定文化自信的行动自觉的重要方法。 文化自信源于文化认同,而多形态的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递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作为优质的社会资源,将其与研学旅行相结合,可使活动形式多元化。 如学生在古村落可以通过采访、研习、操作等方式,亲身体验并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种集输入和输出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刻的印象,并让研学活动成为特殊形式的思政课,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让文化自信落地生根(9)。
最后,将传统村落文化遗产资源融入研学教育有助于进一步充实研学旅行的构成体系。 自国务院2013 年初发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 明确要求“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以来,研学旅行逐渐在全国各地开始流行。 由于研学旅行在中国开展的时间还不长,因此也存在重游轻学、一味包办、模式单一等问题(10)。 将历史氛围浓郁的传统村落作为研学旅行的目的地, 有助于教师和学生走进新环境,学习新思路,从而进一步充实研学旅行模式体系。
中国面向中小学生实施的研学旅行活动, 出发点是基于当前教育现状而实施的一种素质教育改革模式, 是校内课堂教育向校外社会教育延伸的创新体现。 即通过教育部门有计划、有组织的安排,让中小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以育人目标为核心,依托自然遗产、文化遗产、红色教育等资源基地,按照不同学段,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有针对性集体开展的校外实践教育活动课程, 促进课堂书本知识和校外社会知识的深度融合。可见,研学旅行是走向社会、融入自然的研究性与体验性校外学习活动,是校内课堂教育践行实践育人、素质育人的有效途径。
首先,研学旅行的本质是教育。 广义的研学旅行泛指以提高认知水平为目的,到户外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专项活动;狭义的研学旅行特指针对中小学生以提高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研学旅行可以看作是旅游和教育相融合的突破性实践,是课堂的有机组成和有效延伸(11)。 并且,研学旅行对旅游资源进行课程设计,将课堂上、书本中的静态课程转化为动态课程, 并带入到具有教育意义的旅游场所。不难看出,教育性是研学旅行的本质要求,是促进学生获取有效社会知识为目的的活动。
第二,研学知识源于教科书外的社会知识。 传统课堂是学生校内学习期间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而研学是通过实践行为获取书本以外的知识。 学生通过研学旅行,可以接触最真实的社会,如带领学生到每个有故事的村落,体验当地文化教育,并进行徒步旅行、团队探险等活动。 通过研学旅行,学生可以更透彻地了解社会知识, 包括国情、 省情、市情、县情、乡情甚至村情知识,也包括历史、建筑、风俗等人文知识,还包括风情胜地等的自然知识。
第三,研学效果符合育人的要求。 研学旅行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具有研究性、探索性、实践性等特点,是拓宽育人渠道的新途径(12)。 研学旅行活动旨在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育人的目标。 学生作为研学活动的主体,需要规划、组织、总结研学的内容,将其与具体的情境联系起来。 在体验中获得感悟,从而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学习,并实现实践育人的目的。 也就是说,研学旅行活动的效果取决于教育活动的内在要求,而非旅游活动的愉悦效果。 只游不学或只学不研的游览参观活动, 都不符合研学的教育要求,只能属于考察游览的旅游范畴。
第四,研学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素质与情怀。研学旅行是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历史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精神教育和乡土情怀教育的有效方式。 是以校外社会资源为对象,按照小学阶段了解乡土乡情、初中阶段了解县情市情、高中阶段了解省情国情的课程化设计要求,通过集体旅行的方式,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学习活动中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从而培养家国情怀、树立远大理想为目标的素质教育。
传统村落文化遗产资源教育的核心是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和乡土文化基因的保护与传承,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家园精神的重要体现。 因此,加强学生以国情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研学教育活动,把传统村落文化的基因传承好,把优秀的乡村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发扬好,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
第一,不断加强各类传统村落文化遗产资源的展陈和教育宣讲,突出传统村落遗产资源的时代背景、聚落形态、文化遗迹和文化价值等的教育功能。突出场地、空间、线路的容量及乡土文化渲染,增加讲解、景物说明、多媒体智慧展示、场景复原、专家讲座、交流场地等设施,不断完善传统村落研学教育的学习氛围。 通过民间访谈、口述历史、历史档案、文献考察等途径,深入挖掘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品类,不断丰富传统村落文化资源的教育内容。 通过讲座、故事会等方式,让传统村落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宿舍,让大中小学生深切感受传统村落文化的乡土魅力,从而养成奋发学习、扎根乡村建设的精神自觉。
第二,针对大中小学生,发挥传统村落文化遗产资源的思政教育功能,必须遵循教育规律(13),把传统村落研学教育基地建设与乡村文化体验密切结合。 一是配备传统村落研学基地的教育设施,如食宿、活动场地、教学场所、研学标识、互动体验设施、交流场所等。 二是完善传统村落研学教育服务体系,如研学导师、研学计划、研学课程、研学考核等。 三是编制传统村落基地研学教材或读本,即围绕传统村落文化遗产资源的文化内涵,本着图文并茂、语言简练、生动活泼的原则,邀请历史、地理、军事、政治及文化等方面的专家学者,编制突出传统村落基地特色的学生校外研学教育教材、课本或读本等教辅资料。 使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学有所依、学有所看、学有所得。
第三,将传统村落文化遗产资源与特定的历史文化、乡村文化、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等有机融合,并纳入大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劳动教育和思政课程教育体系。 依照教育部的要求,落实不同学段的研学教学计划,制定相应的学时和学分,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华传统村落文化的深厚底蕴。 以不同类型的传统村落文化特色为基础,以不同基地的研学教育主题为核心,与教育主管部门协同,将传统村落研学教育纳入学校思政课程或课程思政的体系范畴,形成校外研学教育系列主题的活动体系。
第四,创新传统的景点参观游览方式,将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内容课程化、课堂化,围绕传统村落文化遗产资源的历史背景、事件人物、展陈物品、图片等资料,以组织活动、现场讲授、学生互动、场景体验、班会讨论、研学笔记、基地考核等形式,纳入学校日常课程教学计划。通过讲故事、唱民歌、写心得、谈体会等方式,让乡土文化入眼、入心、入脑,并在日后的生活学习中,内化为热爱集体、团结同学、勤奋刻苦、友爱互助的行动自觉,让传统文化的基因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田(14)。通过开展乡村劳动实践主题教育,围绕不同类型的村落资源特点,通过知情、体验、科普、互动、劳作等活动项目,让大中小学生深切感受乡村文化资源的内涵价值、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从而转化成为传承文化基因、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动力。
传统村落文化遗产资源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五千年文明生生不息的强大基因, 更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大步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信念基石。 当前,教育部已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教育和国情教育的重要内容。 因此,在探索中小学生育人教育方式的内容选择上,依托类型多样、内涵丰富的传统村落文化遗产资源,深入挖掘传统村落资源的育人教育元素,大力实施传统村落研学教育活动,充分发挥传统村落遗产资源的育人功能,是传承中华文明、弘扬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树立远大理想、强化爱国意识、夯实思政课程教育、创新课程思政模式的时代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