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腰经筋温通法治疗寒湿痹阻型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2024-02-01 08:26王桂玲毛雪文洪秋阳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1期
关键词:颈型经筋火针

邓 越,王桂玲,袁 芳,毛雪文,洪秋阳,白 鹏

1.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 100029;2.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北京 101300;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 100010

颈型颈椎病近年来发病率骤增,随着通讯信息设备的普及、更新及现代工作和休闲形式的改变,患病群体趋于低龄化,已成为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常见病[1-3]。颈型颈椎病易反复发作、筋骨劳伤日久易向其他型颈椎病发展[4]。疼痛为颈型颈椎病最突出的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3,5],头颈长期姿势不良、过度疲劳与居处潮湿寒冷等易造成颈肩部筋膜腔压力升高,颈椎生物力学平衡破坏及颈椎退行性改变是发病的重要环节[6]。颈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最初阶段[7],也是治疗的黄金时期[8],现代治疗多采用药物改善循环、营养神经与消炎镇痛等;毫针、火针、刺络放血及拔罐等中医疗法运用也较为普遍。毫针疗法通络止痛,温通法散寒通络、逐瘀止痛,两者相合疗效显著,课题组运用颈腰经筋温通法治疗寒湿痹阻型颈型颈椎病,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6月—2022年3月就诊于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针灸科门诊的寒湿痹阻型颈型颈椎病患者64例。按就诊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本研究已通过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审批号:2020SYKYO2-02)。

对照组年龄23~60岁;病程0.3~24个月。观察组年龄22~61岁;病程0.5~26个月。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与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10版》颈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①主诉颈枕部疼痛,可及肩部;②颈部活动因疼痛而受限;③临床检查:颈肌紧张僵硬,有压痛点;④影像学显示颈椎退行性改变,可见椎间关节不稳[9]。

1.2.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0]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1]拟定寒湿痹阻型颈椎病辨证诊断标准:颈部僵硬疼痛,活动不利,可有肩背僵痛,或伴头沉,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稍浮或弦紧。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且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12]评分≥3分;②年龄18~70岁者;③自愿参加、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混合型颈椎病患者,有颈部外伤、骨折病史,症状与肿瘤等相关者;②合并有心、脑、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患者,精神病患者;③孕期;④疤痕体质者;⑤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的患者。

1.5 脱落与剔除标准

①受试者依从性差且自行退出者;②受试期间使用其他药物、疗法者。

1.6 治疗方法

1.6.1 对照组 根据石学敏《针灸学》[13]中颈椎病取穴制定:风池、颈夹脊、天柱、肩井、后溪、合谷及外关。针刺方法:患者俯卧位,局部常规消毒,选用0.25 mm×25 mm或0.25 mm×40 mm毫针(贵州安迪医疗设备有限公司,黔食药监械生产许20200003号),风池向下颌方向,针刺10~15 mm;颈夹脊向督脉方向斜刺,12.5~25 mm;天柱直刺10~15 mm;肩井提捏进针,向上斜刺10~15 mm;后溪贴骨刺,7.5~12.5 mm;合谷直刺12.5~20 mm;外关直刺12.5~20 mm;均双侧取穴,平补平泻。留针25 min,配合局部红外线照射。

1.6.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予火针温通:沿督脉、膀胱经循按颈腰部经筋,选取筋结点,即结节、条索处或肌肉、皮肤最绷紧处,颈部、腰部各4处予火针点刺。刺法:针刺部位常规消毒,选直径0.5 mm的特制钨锰合金火针(北京科苑达医疗用品有限公司,规格:0.5 mm×30 mm),烧针至红亮,速刺疾出,视肌肉丰厚程度及筋节点深浅点刺3~7 mm左右,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重按针眼片刻;火针治疗后24 h避免施术部位沾水,嘱患者保持局部清洁,避免针孔感染。

1.6.3 健康宣教 两组均开展用颈卫生的健康宣教:缩短用颈时长,坐姿规范,规律拉伸休息,简易颈椎操等。

1.6.4 疗程 两组均隔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7 观察指标

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和治疗2个疗程行病情评估,并于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

1.7.1 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 包括当下颈痛程度,对睡眠干扰情况,手臂不适症状,不良感受持续时间,提物,阅读,社会交流,家务及驾驶车辆等9部分内容,每项评分区间为0、1、2、3和4分,分值越高代表颈痛相关不良感受造成的日常功能障碍越重,以量表最终得分与总分比值的百分比综合评价颈痛程度[14]。

1.7.2 简式McGill疼痛量表(Short-form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评分 ①疼痛分级指数(Pain rating index,PRI):包括疼痛性质、程度(S)、相关的情感障碍及分级(A);②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③现有疼痛强度(Present pain intensity,PPI):计0~5分,分数与疼痛强度正相关。S+A+VAS+PPI即为SF-MPQ得分[15]。

1.7.3 中医症候积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1]拟定中医症候积分量表,按照症状评估畏寒肢冷、头昏沉、头痛、失眠与耳鸣等5项症状,每项有无、轻、中和重4级,分别以0分、1分、2分与3分计,各项症状得分总和为中医症候得分。

1.7.4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1]制定,①临床痊愈:症状体征及伴随症状完全消失,颈项活动如常,疼痛评分为0;②显效:颈部疼痛、压痛等不适明显改善,伴随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颈项活动不受限,疼痛改善>60%;③有效:颈部疼痛、压痛等不适部分消失或改善,伴随症状明显改善,颈项活动有改善,疼痛改善30%~60%;④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疼痛改善<30%。

1.8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愈显率为87.5%,高于对照组的65.6%,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均为100%。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NPQ比较

两组NPQ时间、组间与交互作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随访时较本组治疗两疗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组内各时间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后及随访时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NPQ比较

2.3 两组McGill比较

2.3.1 两组PRI、SF-MPQ比较 两组PRI、SF-MPQ时间、组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组内各时间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后及随访时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PRI、SF-MPQ比较

2.3.2 两组VAS、PPI比较 治疗前,组间VAS、PP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和随访时,两组VAS、PPI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和随访时,VAS、PPI评分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VAS、PPI比较 [M(IQR)]

2.4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时间、组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组内各时间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及随访时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6。

表6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3 讨论

颈型颈椎病在现代中医学被称为“项痹”,属“痹证”范畴,《素问·举痛论》记载:“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本病多因风寒湿外邪侵袭或久病劳伤、气血瘀阻导致寒湿和瘀血等病理产物阻滞经络而发,“不通则痛”“失荣则痛”,病位在颈部肌肉筋膜。

“筋骨失衡,以筋为先”的理论[16]认为,慢性筋骨病损先从经筋开始,进而影响到内源性的静力平衡系统。颈椎动力平衡系统与肌肉、肌腱与筋膜等相关,针刺之可释放组织压力[17]。本研究以贺氏温通法温经通络,减张舒筋,颈腰同治,可有效解除肌肉筋膜紧张、挛缩状态,早期介入可以帮助机体重塑项背部动力平衡。督脉为“阳脉之海”,风池、颈夹脊与后溪可疏通督脉、少阳经阳气,振奋“阳化气”之力,通痹散结止痛;肩井穴又名肩解穴,为足少阳胆经穴,手少阳阳维之会,可疏导水液、通痹止痛;合谷穴擅调气机,经络通畅而风寒湿邪自除;外关穴可温阳益气、通三焦气血;天柱穴位于项部斜方肌起始部,其下易生筋结,针之可舒筋止痛。贺氏温通法源自《黄帝内经》,古称“焠刺”“燔针”,贺普仁教授认为火针疗疾可“开门祛邪”,功效如“拨云而见月”。火针之力集毫针通经活络、艾灸温阳散寒和刺络放血破邪逐瘀功效于一身,可温通经络、祛风散寒除湿和固本强筋。《风劳臌膈四大证治》言:“筋者,周布四肢百节,联络而束缚之”,经筋病变始终贯穿于颈椎病全病程,其病理产物是筋结点[18]。筋结点位可为压痛点、结节与条索等阳性反应点[19]或皮下迂曲小静脉,为寒湿、瘀血与痰浊阻于经筋循行部位而产生[20-21]。《灵枢·刺节真邪》有相关论述:“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颈腰经筋温通法选取颈腰部督脉、膀胱经筋结点,颈部、腰部各4处予火针点刺,可释放筋结区域压力,打破原有的病态平衡,起到减张效果。脊柱弓弦力学系统由颈、胸、腰和骶段四大弓弦力学子系统构成[22],颈、腰部肌肉筋膜相互协调制约,共同维持脊柱的稳定性,颈腰经筋温通法同时作用于颈段及腰骶段力学子系统,可调整脊柱弓弦力学,调衡腰骶至枕下经筋链肌群[23],纠正和恢复脊柱力学整体平衡,是中医整体辨证、“先安未受邪之地”理念的共同体现。

颈型颈椎病易反复发作及加重,本研究评估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及随访时的NPQ评分,评估颈痛相关不良感受所导致功能障碍的改善程度,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表明颈腰经筋温通法起效迅速,在改善颈痛相关日常功能障碍方面疗效优于常规针刺,长效止痛效果更优,考虑与本疗法立足于脊柱整体辨证、可调整脊柱弓弦力学平衡相关。针刺疗法可缓解疼痛且对疼痛具有多维度全面调节作用[24-25],对颈型颈椎病患者疼痛-情绪相关脑区fMRI研究[24]发现疼痛涉及“痛觉-情绪-认知”链,疼痛与焦虑、低落与悲恐等负面情绪相关[26],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及随访时两组PRI、VAS、PPI及 McGill 疼痛量表总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表明颈腰经筋温通法止痛效果显著、起效更迅速且疗效持久,在调整疼痛相关的情绪认知方面均具有优势;治疗后及随访时两组畏寒肢冷、头昏沉、头痛、失眠与耳鸣等中医症候积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表明颈腰经筋温通法改善颈项颈椎病寒湿痹阻相关的中医临床症状疗效显著。本研究结果提示,多种疗法联合可以更好地改善神经肌肉功能,增强经络疏通[27]的作用。

本病易反复发作,用颈卫生健康宣教等预防措施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亦通过优化受试者用颈习惯降低其复发率,提高疗效的可持续性。本研究采用毫针与火针点刺相结合的干预方法,操作简便,刺激精准,可有效释放筋结区域压力,散寒通痹、舒筋止痛,通过纠正和恢复脊柱力学整体平衡达到较好疗效,患者痛苦小,接受度高,便于临床普及。本研究纳入样本量较少,结果可能存在偏倚;随访周期较短,未开展远期疗效的追踪,将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猜你喜欢
颈型经筋火针
“四式一运”治疗颈型颈椎病30例
骨痛灵酊联合TDP治疗仪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经筋排刺法结合体外冲击波治疗中老年肩周炎的临床观察
火针治疗慢性湿疹的研究进展
神奇的火针疗法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中医火针联合沙利度胺治疗结节性痒疹78例临床观察
壮医针刀经筋解结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复方南星止痛膏配合颈椎牵引治疗颈型颈椎病36例的临床探讨
巨刺灵骨、大白治疗颈型颈椎病急性期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