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医警教”协同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2024-01-31 15:11杨蓓蓓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3年12期
关键词:协同

杨蓓蓓

【摘 要】构建和完善科学有效的醫教协同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有助于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成长。近年来,陶老师工作站积极联动110接警中心,协助开展“联合预警”和“突发事件集体行动”,及时有效评估和干预未成年人危机事件,更好地保障未成年人生命安全。

【关键词】心理健康服务;“医警教”协同;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危机干预体系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51-0014-04

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2部门联合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指出,要“建成有利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形成学校、社区、家庭、媒体、医疗卫生机构等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在此背景下,构建全面的“医警教”协同体系有着积极意义。

2022年,陶老师工作站联动110接警中心协助开展“联合预警”和“突发事件集体行动”,尝试构建与实践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医警教”协同体系。

一、理论依据

(一)生态系统理论

该理论强调外部环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影响,个人经历的困境与危机已经不再是个人内在的问题。[1]因此,我们在心理健康服务过程中既要着眼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又要放眼学生成长的各种生态环境因素。这就需要家庭、学校、医疗、社会等多方携手合作,致力于各种环境因素的共建共育,才能收获更好的成效。[2]

(二)公共卫生三级预防理论

该理论强调区域内协作与联合性服务,被不少学者引入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领域,从三个水平对学生实施预防和干预服务。一是初级预防,从源头上管理,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二是二级预防,强调过程管理,提升及早发现能力和日常咨询辅导能力;三是三级预防,针对严重心理问题及危机事件,提升干预和处置能力。这三个水平的服务得以实现,需要各体系、各部分的分工协作。[3]

(三)心理危机干预的树理论

心理危机干预的树理论把一个人比作一棵大树,树根指家庭与依恋关系,树干指社会支持和信仰、价值观,树叶指成就感、自我实现,阳光雨露指社会环境。[4]通常,心理危机的产生并非源于单一的原因,而是各环节叠加造成,所以未成年人心理危机的干预与预防需要联合各方力量。

二、目标及内容

(一)体系目标

“医警教”协同体系的目标是有效整合现有教育、医疗及社会资源,基于未成年人的成长需求,完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进一步探索多方协同推进的实践路径,为全体未成年人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

(二)体系建构内容

1.促进全体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根据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面向全体未成年人开展心理健康促进活动,创造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成长环境,培养其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预防由于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学习、情绪与行为等引发的心理问题。

2.对有心理困扰的未成年人进行心理疏导。基于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术进行个别干预或团体辅导,提升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降低心理困扰发展成心理危机的风险;对筛查出的有严重障碍的个案进行有效评估和医疗系统转介。

3.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建设,对心理健康教师及相关人员进行心理危机识别技能培训,指导学校组建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队伍,规范学校危机事件应激处置流程。另外,联合专业资源与公安110系统,及时委派专业心理危机干预员协助开展“联合预警”和“突发事件集体行动”,有效发现和干预未成年人危机事件。

4.区域协同机制建设。教育系统、公安系统与卫生系统互联互动,建立区域层面“机构对机构”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医警教”协同工作网络,明确合作内容,明晰职责规范,初步探索合作机制,以增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三、探索“医警教”协同的实践

(一)实践背景

陶老师工作站暨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援助中心是由南京市教育局主办,南京晓庄学院承办,为中小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及危机干预的公益性心理健康服务专业机构。陶老师工作站日常工作涵盖直接服务和间接服务两大系统。直接服务主要指24小时热线、面询、流动服务、危机干预、家长讲堂、青少年成长团体、家长支持团体等服务形式。间接服务主要是建设服务保障系统,包括学校心理咨询员专业培训、心理志愿者的培训与督导、学校心理健康教师与学校心理咨询员专业资格认证3大部分。

近年来,南京市教育局在各区设立了陶老师工作站分站。各分站受总站的专业指导及资源共享,同时与各区教育系统紧密联系,为区内学生拉起心理健康的“防护网”。

(二)“医警教”协同的危机干预体系构建

危机干预是心理咨询的一种形式,但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咨询,通过调动处于危机中个体的自身潜能帮助个体重新建立或恢复危机爆发前的心理平衡状态,甚至获得一定的危机后成长。危机干预服务的当事人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毫无准备,突然面临自己不能应对的困难、威胁、灾难性事故或其他危险境地而陷入应激状态的当事人;二是在较为长期的压力下,最终无法面对而陷入应激状态的当事人。这两类当事人的特点是,他们感受到的压力和困难已经超出了自己的心理和躯体应对和保护机制的极限,极有可能采取危及自己生命或他人安全的行为。

陶老师工作站具有心理危机干预功能,承担着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任务。危机干预的形式主要有电话危机干预、咨询室危机干预和现场危机干预。热线咨询员或面询咨询师接触到危机,如果经评估无法妥善处理,则转至危机干预值班员,由危机干预值班员根据情况采取相应干预手段。如评估有必要,则在符合专业伦理要求的情况下报警,并配合警方工作。当即时危机解除后,可在评估的基础上,在符合专业伦理要求的情况下转介至相关医疗部门。

另外,南京市各中小学出现危機时可以直接联系陶老师工作站,请求外派危机干预队伍协助处理危机。危机干预队伍在外派协助的过程中积极与所协助单位的专业力量以及相应区的危机干预行动小组合作,指导开展危机干预工作,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各学校乃至各区的危机干预队伍,建立覆盖全南京市中小学的危机干预网络。

(三)危机干预运作的四级防线

陶老师工作站的危机干预团队协同校外机构设立危机干预四级防线,有序有效开展危机干预工作,具体如下。

1.一级防线,即热线咨询员或面询咨询师或其他第一手接触到危机的专业人员。通常包括心理热线员、心理咨询师及110接警人员等。他们在一线服务中发现危机,经评估可以自行处理的直接处理,若无法处理可转至危机干预值班员。

2.二级防线,即危机干预值班员。陶老师工作站危机干预小组成员均为具有一定危机干预受训经验与实务经验的心理咨询专业人员。他们在值班期间处理陶老师热线、各教育部门以及110转介的危机个案,若经评估无法独立完成,则申请危机干预支持小组支持。

3.三级防线,即危机干预支持小组及各区行动小组。一旦发生危机,当班危机干预员可以启动3人以上危机干预支持小组,共同处理危机,同时上报危机干预值班领导。

4.四级防线,即危机干预值班领导。必要时,危机干预值班领导介入危机干预,通过行政力量协调各方资源,保障危机干预及时有效进行,同时上报教育主管部门。

(四)联合预警及突发事件集体行动制度下的危机干预程序

除常规性危机干预,2021年10月,陶老师工作站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团队资源与110合作,参与处理打入110的青少年危机事件。南京市公安局 110 接警中心的接警员在警情中发现涉及青少年危机的相关事件后,立即拨打陶老师工作站危机响应手机。接通电话后,开启“三方通话”方式,接警员简述警情,危机干预值班员在了解个案当前的心理状况后与其对话,捕捉信息,迅速作出评估,并联合警方共同对个案展开救助。

四、经验启示

(一)专业力量的串联——“医警教”三方协同体系的重要保障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有部分因素阻碍着“医警教”三方的有效联动。尽管大多数中小学校已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但学校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力量依然不足。校内教师工作任务重,带班压力大,无论是精力上还是专业能力上都不足以应对越来越复杂的学生心理问题。此外,学校系统没有权力直接将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转介到医疗体系。在学校系统内发现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具有自伤自杀风险时,通常由班主任建议家长带至医疗部门作进一步诊断及干预。但是,传统观念中对心理疾病的病耻感,以及家长担心“病史”会给孩子的学习生活带来负面影响等原因往往导致转介治疗无法达成,从而错过重要的干预时机。同样,在110接警过程中,接警员面对处在危机中的当事人,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应对经验。因此,要想充分发挥“医警教”三方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促进和危机预防及干预上的作用,专业力量的介入与串联尤为重要。调查发现,对家长来说,他们更易接受将校内发现的心理问题学生转介至陶老师工作站这样的方案。

(二)各级专业人员的合理分工及自我心理照护

1.明确分工,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去做。心理工作从业人员应在专业胜任力范围内开展工作。因此,在“医警教”协同体系中,不同的专业胜任力意味着不同的分工。如在教育系统中,班主任去做心理咨询工作显然不合适。但是,增加班主任的心理健康知识,提升他们对学生心理风险的识别能力,是可行且有效的。明确的分工既保证了相关工作的专业性,也防止由于胜任力不足带来的职业耗竭。这就需要在工作机制上保证分工的合理性、专业性,也需要加大对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以及从奖惩机制上提升相关人员的履职积极性。

2.重视协同体系内各级心理服务人员自身的心理保健,谨防职业倦怠。从心理工作伦理角度来说,心理服务人员自身的身心健康状况是心理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对于接触危机事件的心理从业人员,我们需要有意识地保护其心理健康。这种保护既包括处理由危机引发的心理创伤,也包括从工作机制上给予合理的工作强度和频率。然而现实中,这种对从业人员的心理保护意识明显不足。各级心理服务人员自身的身心健康保护成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协同体系中容易被忽视的一环。为此,一方面需要专业力量的介入,帮助他们更快地识别转介,开展有效的自我心理照护;另一方面,需要在顶层设计上设置合理的轮班制度和督导制度,保障此项工作常态长效且高质量推进。

【参考文献】

[1]BRONFENBRENNER U.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J]. Annals of Child Development,1989,6(1):187-249.

[2]桑标. 新时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把握的四个特性[J].教育发展研究,2022(10):1-9.

[3]STREIN W, HOAGWOOD K, COHN A. School Psychology:A Public Health Perspective:I. Prevention, Populations, and Systems Change[J].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2003,41(1):23-38.

[4]刘海骅,徐凯文,庄明科.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思考与尝试[J].北京教育,2018(12):19-20.

猜你喜欢
协同
关注减污降碳协同的一致性和整体性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协同之下 待破有题——探寻车路协同应用落地之路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协同”新语
民事诉讼信息化协同构建论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CRQAOVTMAgent支持的开放环境下协同制造装配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