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

2024-01-31 17:00山东省青州第三中学蒋文华
家长 2023年32期
关键词:史料高中历史历史

□山东省青州第三中学 蒋文华

新课程改革明确了下一阶段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目标和改革方向。史料实证能力是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通过分析史料来提升学生的历史总结能力和历史评判能力,帮助学生以客观的态度认识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丰富史料实证手段,增加史料实证内容,激发学生参与史料实证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在多样化的史料实证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历史知识,促进学生成长。基于此,本文在系统阐述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意义的基础上,提出模拟史料实证过程、融入分歧史料、创设历史情境等策略,以期为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一定参考。

一、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意义

新课改明确了新时期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即为其中重要的教学目标。史料实证素养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引导学生自主辨析史料、运用史料论证各类历史观点,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和历史时空观念,同时在运用实证分析法分析历史分歧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培养历史思辨能力

虽然历史客观存在,但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时会受生活经验、人生观、价值观、个人情感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对历史形成的认识往往存在差异。此外,历史学家在史料的选择上也会存在分歧。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分歧和主观因素对历史研究的影响是保证历史认识质量的关键。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使其在理解、学习历史资料的同时从客观的视角出发,分析历史的发展脉络,面对史料时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多角度分析、解读史料,运用科学思维去伪存真,深化学生对史料的分析理解,使学生客观、公正地运用历史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尽可能还原历史。

(二)培养历史时空观念

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历史事件的意义存在较大差异,得出历史结论的过程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考量。历史时空观念是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结合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以史料形式证实历史结论。为构建系统化、全面化的历史框架和知识脉络,让学生串联时间、空间、史料等要素,客观、全面地推导历史事件的起因、过程和意义,教师可以运用史料实证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用史料串联历史知识,推导历史事件的背景、起因以及过程,避免知识碎片化的同时,提高历史结论的说服力,为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和分析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以知识传递为核心,但历史学科中散碎的知识点较多,背诵记忆难度较大,学生被动、机械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学习相关历史知识点,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历史知识,但学生对历史知识缺少深入的理解,不利于学生深入探究、学习历史知识。为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教师可以结合历史文字记录或遗留物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历史知识,辨析历史知识的真伪,结合未来的历史发展进程推导历史事件的影响,使学生深入记忆、理解所学历史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以科学的手段自主探究历史知识的学习方式,为学生问题分析能力、问题研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模拟史料实证过程,培养实证意识

学生接触史料的时间较短,尚未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对史料实证方法的运用和理解仍然存在片面情况,如何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史料实证方法,增强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使学生从史料分析中获得历史知识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关键。

从以往的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一般由教师主导,带领学生分析史料的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在解读历史本质、历史事件意义的过程中出现结论同质化情况,不利于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发展,而完全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史料很可能会出现难以深入理解史料信息、认知浮于表面的情况。为此,教师必须改变教学策略,将学思结合原则引入历史教学设计之中,先展示史料实证过程,明确史料实证的各类关键点,帮助学生掌握系统化的史料实证方法。再布置史料分析任务,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史料信息,多史料对比、分析、解读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历史事件的意义。最后,组织课堂讨论活动,要求学生结合收集的史料展示思考结果,在与他人的交流互动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结合他人的分析方法从更深层次理解历史史料,在学、思、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助力学生成长。

以部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教学为例,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如何理解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必然失败的结局。为此,教师可以在授课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收集有关洋务运动的史料,提出问题:“清政府发起洋务运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结合曾国藩在咸丰十一年所上《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史料出发,结合折内所写内容,分析开启洋务运动的原因。奏折中写道:“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证明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在于制造军工器械抗击外来侵略者,维护封建统治。

教师引导学生继续分析问题:“洋务运动是否按照预期发挥了相应的作用呢?”学生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推测组织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对侵略者造成了影响,并从史料中寻找佐证。部分学生将英国商人比尔兹利在1882 年撰写的年度财务报告作为史料展示出来:“……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 万两白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李鸿章先生蒸蒸日上的轮船招商局。”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的成果之一,是地主阶级对抗外来者掠夺中国财富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分薄洋人利益的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掌握了用史料佐证猜想的历史探究方式,对实证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融入分歧史料,培养辨析思维

漫长的历史长河遗留下了丰富多样的历史资料,然而多数史料以人为记载为主要方式,但不同个体的信息接受能力、所处环境、角色等不同,因此对历史事件的了解情况和对历史人物的记载不可避免地出现主观性差异。因此,如何从错综复杂的历史材料中还原真实的历史是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难点和重点。为强化学生的史料辨析能力,教师应有意识地在历史教学中引入分歧性史料,引导学生自主对比分析史料,并提出探究问题,带领学生一同深入挖掘问题,共同思考解决史料分歧的方式方法。师生在讨论与探究中一同总结辨析分歧史料的原则,如真凭实据、引入第三方论证、了解史料出处可信度、遵循事物客观发展规律分析史料等,帮助学生正确地把握历史动态,为学生辨析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分歧史料教学法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如何让学生怀揣疑惑参与到讨论史料真实性的过程中,运用正确的方式验证所思、所想,是培养学生辨析思维的关键。为此,教师既需要加强史料导入环节的设计,用分歧性认知自然而然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投入讨论分歧史料的活动中,也需要考虑到不同学生在学习习惯、兴趣、思维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差异适时提问,弥合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使每名学生都能参与到史料实证讨论中,并在学习讨论中收获成长。

以部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五单元“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了解工业革命的进程与成果,理解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教师可以以提问形式引入分歧性史料:“同学们,工业革命的发展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入工厂生产之中,使生产力快速发展,大家想一想,人们的生活环境是变得更好了还是更加糟糕呢?”并提供史料素材供学生阅读分析。

史料一:1839 年,英国皇家委员会的一项报告指出:“从1805 年到1848 年,英格兰因盗窃和抢劫财产等犯罪交付法庭审判的人数从4605 人增加至27816 人。”

史料二:19 世纪以前,英国农村居民以黑麦面包为主食,城市居民食用小麦混合其他谷物制成的白面包……而在1850年则达到了81%,之后比例持续增加。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阅读史料,尝试从史料中分析英国的社会状况。考虑到部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在给予充足时间阅读、分析材料的同时,以提问形式提取史料分歧意见: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犯罪率激增,这说明人们面临着怎样的生活环境呢?白面包的主食占比却显著增加了,这是否说明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所上升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讨论分歧性史料,自主查阅相关历史文献,结合《世界近现代史》节选史料梳理问题,认识到英国在城市化过程中贫富严重分化的情况,用全新的观点和视角分析问题,解决分歧,推动自身辨析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再现历史情境,构建时空观念

历史时空观念与史料实证素养存在紧密的联系,从史料出发,还原真实历史事件的过程离不开特色的历史视角和历史背景,只有综合时代背景、地理因素、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考量的史料分析活动,才能对历史事件做出客观、准确的分析和判断。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教师不仅要从史料本身入手,还要从特定历史时期、历史环境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因素入手,构建与现实发展历程相契合的动态化的历史情境,深入挖掘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与影响,使学生对历史事件做出合理、客观的评价。

高中历史内容丰富,多个历史事件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为帮助学生串联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梳理、整合关联性知识,围绕时间轴纵向分析历史事件,以史料分析验证推理结果,为学生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素养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部编版《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理解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与管理制度的趋向性,体会官员选拔方式在不同阶段的特征,深化学生对官员管理制度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间的联系的理解,教师可以将史料资源引入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结合特定历史环境,分析特定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在维系统治方面的弊病,结合史料分析官员选拔、管理制度的发展阶段,感受官员管理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

《礼记》记载,公有公门,卿有卿门,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不能戒其怠惰。教师围绕史料创设历史情境:“贵族世代为高管,实施垄断式统治,仅贵族准许为官,权力世代继承,这种社会环境下底层人无奋斗上升之可能,上层群体不必努力即可世代坐享其成。大家说一说这样的社会制度适不适合统治呢?为什么这样的制度会走向消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西周和春秋时期的社会环境分析问题,在经济上,铁犁牛耕的普及提升了生产力,新兴地主阶级实力增强,希望进入统治阶层;在政治上,春秋时期多国争雄的局面推动了社会发展,军功阶层和士阶层大量进入统治阶层。通过分析史料,提升学生结合历史环境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继续延伸情境,引导学生结合史料,分析曹丕用九品中正制代替察举制选官的原因,引导学生继续从史料出发,结合时空环境分析问题,梳理官员选拔制度的发展历程,总结官员选拔制度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助力学生成长。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不动摇,结合学生的学习发展情况创新历史教学方法,用模拟实证帮助学生掌握史料实证方法,用分歧史料调动学生参与史料分析讨论的积极性,用情境类史料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为学生史料素养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猜你喜欢
史料高中历史历史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新历史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