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女性主义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路径研究

2024-01-31 14:50田晨碧
大众文艺 2023年23期
关键词:女性主义中华家庭

田晨碧

(河南大学美术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①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创新性发展,必须找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当下,我们不能忽视女性在家庭、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同时,还要正视当下社会上各种女性主义的异化、泛化,引导女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才能使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落到实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传承现状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是指从中国上古时期到近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道德传承、文化思想、精神观念等形态的思想文化,其他的物质、技艺遗产等不在本文讨论之列。其带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重伦理亲情,我国传统文化起源于有血缘关系的宗法社会,人们崇尚亲情、家庭等带有血缘缘源的人际关系;第二,重讲信修睦,是因为农耕文明社会人们的居所相对固定、人情关系也相对固定,所以人与人之间讲信用、重感情、尚和睦;第三,重中庸和合。即做事做人把握“适度”原则,要待人接物平和和气,不崇尚争斗分化等。这些思想观念必须传承发扬下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中国人民的品格,培育着人们的素养,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优良品质注入了国人的文化基因中,成为新时代改良社会不良风气的必不可少的灵魂食粮。

(二)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传承的现状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17日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说:“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②国家非常重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且,媒介融合为传统文化的多形式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持,发展面临良好势头。

但是,毋庸讳言,其传承发展也面临着重重挑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源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时代,许多道德规范、思想观念都符合“熟人”社会秩序需求。现在,中国正在由农耕文明社会向工业文明社会转化。经济基础的变动比如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动,这必然会引起思想文化体系的激荡与变动,甚至其传承受到影响。其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确实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必须看到,西方腐朽、落后的文化也随之渗透进来,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在国内广为传播,加之近代以来我国对传统文化教育薄弱,所以,传统文化传承受到了影响。再次,传承主体不明确、传承路径可操作性差等,都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构成了影响。一种文化的主体是人,文化传承的主体也是人,不同的人群除了遵守最基本的社会规则外,还应该了解并践行属于自身的道德规则、社会规范。多年以来,我国并没有针对不同人群提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与方式方法,使得社会上出现了大部分人都对传统文化一知半解、不同人群不知道自己传承传统文化的内容和方式方法。

二、新女性主义的主要思想

“新女性主义”,是相对于传统“女性主义”提法而言,其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其主张建构女性话语体系(李银河,2005)③;肖巍(2012)④、伊丽莎白·格罗茨(Elizabeth Grosz)(2017)⑤、邬玛·娜瑞安(Uma Narayan)⑥、茹利亚·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⑦等主张实现女性与男性的“差异性平等”——基于生理、心理、文化、阶级、国家等差异性的平等,寻求女性与男性的和谐共生,共同追求人类的自由与解放以及社会的均衡化发展。其主要主张如下:

(一)主张男女之间实现差异性的平等

传统女性主义以男女平权,追求男女的完全平等,但是新女性主义则是在尊重男女差异前提下实现男女平等。所以,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新女性主义开追求男女“差异的平等”。

那么这个“差异”,它就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客观上的差异,即男女生理上的差异,生理上的差异就导致了男女在心理以及观念上的差异。其次在女性群体中也有差异,不同国家、民族、种族、阶层等方面的不同,所以也会存在差异。所以,男女的差异并不应该是“男尊女卑”的原因,而是应该将这种差异看作是各自的特点。女性群体有着自己独特的力量和价值,应当被肯定,世人应该摒弃陈旧的思想,更多以女性的独特视角来看待这个社会。

(二)呼吁提倡建构现代女性意识

新女性主义者对于父权制的社会体系和以男性为文化中心的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都进行了批判,她们认为应该建构和呼吁女性的主体意识。不做“男人眼里的女人”,而要做“女人眼里的女人”。并且要建构女性话语体系,“我们所要求的一切可以一言以蔽之,那就是我们自己的声音。”⑧另外,女性主义还关注全人类解放事业,从各个方面和领域逐渐建立和健全女性的价值观,为整个人类文明注入了新鲜血液。新女性主义的思想,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女子温婉得体、柔韧包容、恪尽职守等品质是非常契合的,契合了女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中的主体价值与作用。

三、女性在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现代女性需要根植于内心的经济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独立意识,以坚持优秀的风采赢得自在和尊严。这是新女性主义的思想主张,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

(一)女性在现代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纪念北京世界妇女大会25周年高级别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保障妇女权益必须上升为国家意志”,“让性别平等真正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迄今为止,这是中国领导人在世界舞台上对妇女问题发表的最全面和深刻的论述。

当下的中国,女性在家庭、社会、国家等各领域均占有重要地位、起着重要作用。女性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工作参与度。当前,中国女性的劳动参与度为68.57%⑨,真可谓“妇女能顶半边天”,几乎与男子的比例相当;其次,另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家庭地位。根据瑞银2020年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我国有86%的家庭都是女性掌控家庭财物权利,男性只是有限地参与了家庭的财政决策。⑩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女性一改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的地位,在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占主要地位的今天,独立、自由、有理想、有文化,更加自立、自信、自强是现代社会女性的标志。

(二)传统思想文化中女子居于不可或缺地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男女同天地一样,不可或缺,认为男为天、女为地。《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哲学与伦理的源头,可谓“大道之源”。《易经·系辞》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意思是天空高远、气势辽阔、运行不息,乾道成男,贵在积极开拓进取;大地厚重亲切、生养万物、承载万物,所以坤道成女,贵在自重包容。由于天地的内在结构的差异性,天与地、阴与阳、男与女,都是自然界同等重要的存在,只是有差异的平等,而不是主观情感上尊卑贵贱的差异。

(三)在家庭教育中女性的主体角色与地位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与基础,家庭文化对整个社会秩序、国家安定构成了直接影响。中华传统文化中注重家教、注重家庭、注重家风的“齐家”追求,即家庭文化的构建、濡染与传承。在家庭中,女性被人世伦理赋予了不同的角色:母亲、妻子、女儿、姐妹等。对于家庭教育来说,母亲的一举一动,对每个孩子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属于女性的妻子、女儿、姐妹等角色,都是人世间颇具温情与亲密感的称谓,也是人们感情与精神世界中颇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齐家”中起核心作用的,即女性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女性在自身、家庭中、社会中担承着多重重要角色,起着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她们通过承担家庭责任、生育后代、经济贡献、教育培养、社会参与、倡导社会变革、提供情感支持和建立社交联系等方面,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着重要贡献。女性的作用是多维度、多元化的,她们与男性共同构建起了一个和谐、平等和进步的社会。

四、加强女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路径

当前,女性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还没有被充分重视,尚缺乏强有力的针对性措施来推动女性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换言之,对女性在文化传承中的主体性尚无明确认识与推动。所以,应采取相应措施来不断推动女性主体性作用的充分发挥。

(一)加强新女性主义的研究与传播

农耕文明时代,男性的体力优势在农业生产活动和战争中体现出来,女子体弱力小,在生产与战争中逐渐退居次要地位。生产经济状况决定了女子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处于附属地位,男尊女卑的思想逐渐产生。工业文明时代,在新女性主义看来,“女性的品质是容纳性、敏感、反对暴力、温和等等,这些特性都是占据主导地位的男性品质的对立物,是统治和剥削的对立面。在心理的底层,它们从属于爱神的领地,它们表达的是生命的本能力量,是对死亡本能和毁灭源的反抗。”(11)。所以,当下中国妇联、民政部门及人文社会科学部门应设立新女性主义思想、女性文化主体性、女性社会角色与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研究项目,根据现代社会的时代要求和国家、家庭建设要求,确立现代女性在承担各种社会角色时应该具备的行为规范。

(二)对女性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在当今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笑贫不笑娼的时代,我们既要摒弃男尊女卑、女尊男卑、男女不平权的糟粕观念,更要坚决遏止淫邪无耻、性自由泛滥等腐朽思潮。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教育。

学校教育上,现在绝大多数学校是男女同校,女子教育颇为缺失,没有顾及女性未来家庭、社会生活的重要角色与责任,更没有培养女性经营家庭以及平衡家庭、社会等多重角色的能力,学校教育对于实际生活而言收效甚微。所以,应该在中学和大学教育中开设女子家庭角色培训与行为规范课程,进行女性家庭与社会主体角色内涵与素质能力要求的教学。社会教育上,各级政府可以委托妇联、民间志愿者等机构与人群,可以面向辖区开办现代女性意识与能力培训班;各地社团机构可以搭建党团组织与社会女性的联系平台、政府部门鼓励企业等社会组织加强女子教育等各种载体与平台,来对女性实施教育,提倡女子学习处理家庭关系、家庭事务、社会礼仪、自我修养之类的知识,从而改变和塑造自我形象,培养稳定健康的心理,为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文化与理论基础。

(三)正确利用各类媒介宣传导向来浸润培育现代女性

有研究表明,在基于对他人的判断之后对自己观念和行为做出的改变的青年女性,其物质观的形成很容易受到社交媒体使用的影响。(12)

现在,许多社会媒体为了取悦于女性从而攫取利益,利用各类女权营销风格以及大众传媒,异化女性主义,制造所谓女性“理想自我”,突出独立、自由、自我的一些所谓现代女性,往往就倒在了这些标杆之下,成为自负却忽略客观实际、嚣张而急切地想要成为理想自我,却又疏于行动的半吊子独立女神,出现了许多具有“公主病”的女性。

所以,各级党政部门应该充分吸收学界对女性文化主体性的研究成果,依据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充分重视现代女性及其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管控、监督、校正社会各类媒体对女性的宣传教育、倡导引导;不断提高媒体工作者的媒介专业素养,不断培育媒体的责任意识。做出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标准的女性形象宣传、传播。

总之,我们应充分认识女性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女性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体之一。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即是阴阳平衡和谐,这也是男女相处之道、天地之道。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新时代越来越多的女性投身于不同领域的工作,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显著发展。只有抓住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主体,才能真正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落到实处。

注释:

①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http://www.cppcc.gov.cn/zxww/2022/05/30/ARTI1653870986890104.shtml,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网站.

②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时政——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518/c1024-28361421.html.

③李银河:《女性主义》,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④肖巍,朱晓佳:《国内女性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进展(2006-2011年)》,《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第76-81页.

⑤伊丽莎白·格罗茨(Elizabeth Grosz):《时间的旅行:女性主义,自然,权力》,河南大学出版社,2017年.

⑥(Uma Narayan):Decentering the Center Philosophy For A Multicultural,Postcolonial,and Feminist World,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0.

⑦茹利亚·克里斯蒂娃:《性/文本政治: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86年.

⑧李银河:《女性主义》,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⑨数据来源:世界银行https://m.shujujidi.com/shehui/84.html.

⑩https://www.sohu.com/a/415059596_120826316搜狐网.

(11)李银河:《女性主义》,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12)常博,朱雯文,谢亚乔:《社交媒体的使用对青年女性物质主义观念的影响》,人民网 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8/1227/c423651-30491893.html.

猜你喜欢
女性主义中华家庭
家庭“煮”夫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恋练有词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