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露 易丽清
(广东海洋大学中歌艺术学院,广东湛江 524088)
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赖以狩猎、劳作、交流等社会活动积极进化,在生活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时,作为人生而存在的情感需求得以启动。古时候生活艰难,科技与教育落后,人们在生产劳作中遇到天灾人祸时,智力尚未发育完全的头脑无法想到正确且有效的方法去应对问题。当充足的雨水洒向干涸的大地,庄稼得以存活,人们的救命粮食得到保障,百姓赋予此为兴风布雨的“神龙”照拂人们的善举,神龙的地位也因此在百姓心中至高无上,此为龙之“敬”。当天崩地裂的地震灾祸降临时,人们手足无措,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天上的神龙在惩罚自己,他们祈求神龙手下留情,朝天跪拜是他们唯一自我慰藉的方式,此为龙之“畏”。[1]于是人们开始有了新的情感体验,在丰收的季节献上饕餮盛宴感谢神龙的庇护,在欢庆的节日里欢歌盛舞表达对神龙的崇拜。龙的图腾因为融入了人们的真情实感而产生出不少新的吉祥物,那些因注入了龙的精气神而被人们追捧的龙灯、龙舟、龙舞...是凝聚着无数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情感觉醒的新社会环境出现时,无论是对龙的敬仰抑或是对龙的畏惧,体现的皆是人与自然的深切对话。[2]
随着社会更替、人类进步的时间轴转换至此时,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经验的人们发现自然现象的真正成因以及正确应对措施时,人类对自我的认可程度才上升了一个新的台阶。人类势必要尊重自然,但人类却可以用自己的双手改造自然并与自然和谐共处。意识到这一点,人们开始将“神龙”这被赋予一种虚幻神圣的信仰的崇拜拉近了现实,既然人类自己就能够改造自然且顺应自然,相比于那虚无缥缈的“神龙”,为何不将自己赋予此种神力。思想意识的转变意味着社会地位意识的崛起,人们开始相信自己,于是龙的神圣载体开始向人转化,才有君王为龙,龙的传人的譬喻。将天子誉为龙,正因为天子保家卫国照顾黎民百姓;将人类自己称为龙人,也因为人类正用双手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明天。种种行径依旧没有脱离“龙”保护人们、救扶人们的最初内在意义,龙和人并不是两个脱离的概念,而是一种因为思想境界的高度同步而被大众自然美化且乐于接受的更富神韵的思想遗产,人龙舞也因此存于世。
[3]湛江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沿海城市的地理条件哺育了这一方水土人。全世界的海洋面积占地球的三分之二,围绕海所产生的话题永远值得被不断推陈出新,靠海、吃海、敬海便成了湛江人民的“生存指南”。洪水、洪涝等自然灾害无疑是出海人们最惧怕的,生命也许会突然终结,村落也会惨遭破坏,敬龙、娱龙、祭海成了人们出海归海不可或缺的仪式。湛江东海岛开发区东山镇是人龙舞的主要分布区,东海岛的人龙舞因其地理位置呈现出丰富的海洋文化特色。早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就提到“四海龙王之首”——东海龙王,由此可见,百姓将海的风平浪静与波涛汹涌归功于龙王的和颜悦色与勃然大怒不无道理,海与龙的渊源不是毫无根据。湛江东海岛的人们将人龙舞作为节日里的娱乐项目,既有图腾崇拜之意,又有娱神娱己之感。
湛江东海岛的人龙舞不同于传统意义上舞龙,并非由演员举着一条手工编织的“五彩龙”在天上舞动,而是将龙的传人之信仰深深刻在了骨子里,人即龙,龙即人。[4]湛江人龙舞中“龙”的形象由每一个华人的身躯构建,人龙舞中的“龙头”是手握两个盾牌的壮汉举着分别扮演“龙舌”“龙角”“龙眼”的三个儿童组成;“龙身”是大人头顶身躯后仰的小孩组成;“龙尾”也是一个大汉肩负一个儿童组成。由“人”铸造的“龙”超越了栩栩如生的表面形容,不仅熔铸了龙的精神,更是中华民族同心协力、同舟共济的真实写照。在电影《金刚川》中就有同样的片段,输送战士的唯一通道金刚桥,不断被美军用炮火轰炸,修桥的速度赶不上炸桥的速度。志愿军们为了第一时间赶往金城参加抗美援朝的最后一战,他们互相踩着彼此的身躯架起桥撑,用肩膀扛着木板,用自己的身躯架起了一座“人肉”桥梁。这层层交叠的肢体,昂然挺立的面庞,义无反顾的决心,象征着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坚定信念,这便是中华民族铮铮铁骨的团结精神。湛江东海岛人龙舞中“龙”的形象恰是“人”的形象,其表现的即是中华民族同心协力的群体力量,将人赋予龙的精神亦是名正言顺。
凝聚“神龙”精神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亲子关系是每个人生来第一个面对的关系类型,父母与子女关系是否融洽直接影响到子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继而影响到学校、社会乃至整个国家。老一辈人根深蒂固的育人方式使得孩子一生背负着“原生家庭”的标签,孩子在成长环境中受到的过度溺爱、无底线放纵、指责诋毁、恐吓抛弃以及各种不公平对待会直接导致孩子自负、自卑的心理。[5]尖锐的亲子矛盾冲突会造成孩子逃课、割腕、抑郁、自杀等不可挽回的局面,社会和谐发展与民族美好未来的愿景需从亲子关系的和谐稳定抓起。[6]亲子关系以亲子交往为基础,亲子交往实践和实践产物是亲子关系建立的中介客体,各种人文社会学科已开始更加重视并关注构建新型亲子关系。
作为沟通人们心灵桥梁的舞蹈艺术在构建亲子关系上起着非同小可的作用。舞蹈动作取自生活动作,是在生活动作的基础上加以舞蹈编导的提炼美化,并注入舞者的内心情感;再结合音乐、服装道具等舞美的催化,展现出舞蹈赋予人们的惊喜,此乃舞蹈艺术的魅力之处。表演舞蹈的演员相比于舞蹈欣赏者能更直接的享受生命跳动带来的欢愉,而舞蹈也是表达亲情最直击人心的艺术形式之一,给人沙漠中的一汪清泉般万分甘甜之感。在中国舞蹈家协会的少儿教材中会发现,亲子舞蹈已经如此普遍,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校外培训机构的亲子活动中,亲子舞蹈总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拉近父母与孩子的距离。仅仅是通过单一的牵手、拥抱、摸头的舞蹈动作,父母就能与孩子直接的传递肢体的温度与爱的情感。亲子舞蹈虽不及语言表达内容清晰明确的优势,但却胜过言语带来的感官效果。亲子舞蹈是治愈亲子关系的一剂良药,是拉近亲子关系最强有力的实践活动之一。
[7]湛江人龙舞同样具有此等疗效,细看舞龙的演员组成部分不难发现,无论是“龙头”“龙身”或是“龙尾”,皆由成人与儿童共同协作完成。若将表演者全数换成成年人,必将因为成年人柔韧性的短板而导致龙身无法接连起来;若是全部由儿童来舞这个龙,也会因为儿童力量的薄弱无法举起演员架高龙身。舞龙演员社会身份得如此配搭,将人龙舞称为“亲子舞蹈”恐怕都不为过吧。湛江东海岛人龙舞中成人力量性与儿童柔韧性的巧妙结合,既给予了人龙舞最大的舞动空间和最新的表现形式,也从侧面赞誉了亲子关系的坚固纽带对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通过舞蹈动作的组合与亲子配合协作构建的亲子关系,以人龙舞这样的非遗民间舞蹈习俗传承的方式进行,是维护亲子关系的“安全带”,是迈向和谐社会的月光宝盒。
当扮演“龙身”仰卧的小孩直起身子时,人龙被“截断”,这一节一节断开的“龙桩”和“龙脊”,恰是我们在热闹的灯会和人群聚集的街道看到的场景,一幅美好和谐的亲子画已从眼前描绘出来。父亲将儿子举过头顶,儿子坐在父亲肩上眼里满是惊喜与好奇,脸上皆是扬扬得意的神情,为保证孩子的安全,父亲会用双手紧紧地抱住孩子的双腿。人龙舞中扮演“龙桩”的成人也会紧紧地抱住肩上小孩的双腿,这番温馨的亲子出游场面竟和“截断”的人龙舞一模一样,这绝非偶然,从此结构就能看出“亲子关系”与人龙舞的动作塑造有着必然的联系。
在为数不多的演员年龄悬殊如此之大的民间舞蹈人龙舞中,“龙”的新颖形象对亲子关系构建的影响似乎仍然微乎其微。各类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专家们陷入沉思,这类民间舞蹈是否能更好地加深亲子关系的黏性?如何编创此类具有“亲子黏性”的民间舞蹈并将其推广?湛江人龙舞作为一种互动交流方式,更多的归属于社会教育的范畴,然而社会为其创造的表演条件似乎并不宽阔。如今仅湛江东海岛开发区东山镇会常在过年过节表演人龙舞,再加上演员年龄的差距导致的难以集中时间排练也是一个问题,传承效果不佳。人龙舞动作本身不难,从增进亲子关系的要求出发,根本无需舞出如专业演员般天花乱坠的技巧,父与子团结协作搭建的“人龙”就已经达到了活动目的。但不乏过于腼腆拘束的父亲不愿尝试,小孩惧怕父亲的威严不敢放开自己,才造成如此捉襟见肘的局面。
作为亲子交往实践的方式之一,人龙舞给予了构建“亲子关系”新的启发。亲子关系的不和谐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未来,以“非遗”民间舞蹈作为促进亲子关系的实践活动之一是绰绰有余的。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一部手机就能尽知天下事,孩子能第一时间接收世界各地的最新消息,家长的家庭角色故而渐渐在孩子的生活中薄弱起来,父母与孩子缺少沟通已成为很多家庭的常态。为增加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文化自信,国家大力发展“非遗”拯救工作。未成年人作为祖国未来的坚韧力量更应该耳濡目染学习我国的非物质遗产文化,“非遗”民间舞蹈人龙舞以最具动态性与欣赏性的优势,最具亲子互动与团结协作的特点,理应成为少儿课外亲子活动的首选项目。将湛江人龙舞的专业演员团体扩大到社区并推进校园是第一步,通过社区与学校举办的各类比赛、演出来促进亲子互动的积极性是第二步,在各位专家学者们的推广下,“亲子关系”构建的巨轮已经启航。[8]
湛江人龙舞中除了有隐蕴“亲子关系”的动作体现,还有表示家庭交往的“社会关系”的影子。舞蹈造型中一节节“龙脊”搭成的龙身表示的正是一对对父子及一个个家庭,坐在大人肩膀上的小孩仰卧倒向后面大人的肩膀,前面小孩双手紧紧抱住后面大人的脖子,两人的头紧紧贴靠才得以促成人龙舞的龙身。一对对紧密相连的父子正如一个个和睦相处的家庭,从亲子关系扩大至社会关系,从一个人、一个家庭到整个社会,如此以小见大聚沙成塔,人龙舞的“龙”形象似乎已经给了我们答案。国家的安宁与社会的稳定是每个人每个家庭彼此和平相处的结果,家长若忽视孩子的品德教育,人与人之间若出现不公平的社会待见,由点及面如此牵一发而动全身,犯罪现象必然会出现甚至会腐蚀整个国家。
亲子关系作为每个人必须面对的基本关系网,对一个人成长中的性格养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父母的行为在不经意间影响着孩子的世界观,一旦孩子形成了扭曲的三观,必然会在社会关系中表现出劣势,在与人的交往中做出不好的行为。孩子可能会自食恶果般恶性循环,做出破坏社会和谐的事情,会很大程度的影响国家的繁荣稳定。任何事情都不是单独存在于世的,任何事情都有与之联系并环环相扣的基点,有因必有果,由果反思因,人龙舞的动作构造映射出整个社会关系的基本组成。人的存在构成了社会,只要人人都心向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当遇到在人生对错路口徘徊的人时,作为生而为人的同类的我们若积极的伸出援手将这些人带往光明处,社会不稳定的苗头就能被扑灭,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聚沙成塔的塔就出现了。
[9]湛江人龙舞作为一项群众性的大型娱乐节目,所赋有的社会价值功能极具研究性,“亲子关系”作为社会重要组成形式的分支之一,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湛江人龙舞将“亲子关系”具象化给观众,在亲子间动作配合的舞动中进行亲子间的情感交流,剖析这个艺术实践过程就能得到以下结论:
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功能
湛江人龙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附带着前辈们的思想、气韵发源至今,体现的正是人类改造自然、顺应自然的成果。沿海地理位置怡人的自然景观与富饶的海洋资产造就了沿海人民别样的海洋艺术生活。人们感谢大自然馈赠的同时自发赋予自然新的命题,湛江人龙舞的发源至今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产物。
2.文化浸润与文化自信的功能
湛江人龙舞是湛江这片土地著名的标志物,在陆续的传承发展过程中,湛江人民通过人龙舞的艺术形式感受家乡的风土文化,在艺术文化浸润过程中提升家乡的文化自信。湛江人龙舞如同一面旗帜驻扎在湛江这片土地上,陪伴着湛江人民用更崭新的面庞去迎接生活的挑战。
3.社会和谐与国家稳定的功能
湛江人龙舞中的“亲子关系”表示的是湛江人民紧紧相拥的团结理念,“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的俗语早已被湛江人民领悟透彻。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团结协作紧密相连,才能发挥无限的潜力,在促进社会和谐的画卷中,人人都要为之添一笔,在奔赴幸福的道路上,人人都要携手同心。中华民族骨子里团结一心的协作精神指导着我们稳步向前,社会和谐、国家稳定、人民幸福的起点就是团结协作。
依海而建的湛江,将海洋有容乃大的精神汇聚龙一身正气的气势,将海洋与龙的精神凝结到非遗民间舞蹈湛江人龙舞之上,使我们能感受到临海城市湛江其独特的乡土气息和艺术审美。湛江人龙舞的艺术性并不是空有其表,也绝非粗制滥造,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紧紧贴近人民群众的脚步,在社会中衍生艺术文化,从艺术文化窥探社会意义。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稳定就是维护社会与国家的和谐稳定,在,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社会和谐的妙计早已被湛江人怀揣心中,湛江人龙舞中“龙”的形象表示的“亲子关系”的社会理念就是这座海岛城市和谐发展的思想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