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高瀚
(祥明大学,韩国首尔 03016)
一定程度上来说,地方方言歌曲的发展状况与该地区的经济文化有着密切联系。福州语是南闽大地特有的方言语种,其本身就包含着特有的文化渊源。福州语歌曲总能使人有一种别具一格、积极乐观的听觉体会,这也正是文化自信和文化自我认同的表现。
福州方言是福州语歌曲最本质的文化根源,也是其语言基础。福州语属于汉语语系中的闽语分支,是闽东地区代表性的方言。福州方言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早在唐末五代时期就已成型,经过二千多年的不断充实,成为现在福州十邑的共同语言。福州话蕴含着福州民众汇集的智慧,它是丰富多彩且富有表现力的乡土文化。福州话还是福州文化的积淀载体,从古至今,人们运用福州方言创造了许许多多的表演艺术形式,例如闽剧、评话、伬艺等传统表演艺术。福州语歌曲正是建立在这积淀厚重、历史悠久的方言基础之上,它的歌词往往采用原汁原味的福州方言,大部分的歌曲旋律与福州方言语调相吻合,它的演唱则采用福州话的发音,因此,福州语歌曲所具备最根本的文化因素正是福州方言[1]。
然而,福州语歌曲的发展历程是十分短暂的。其前身就是我们比较熟知的闽剧、评话等福州本地特有的传统表演艺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主流汉语文化的强势推广、网络资讯的冲击,本地爱讲听传统剧目的年轻人日渐式微。20世纪80年代,孔庆晋老师创作了名为《福州名牌歌》的福州语歌曲,这首歌由福州歌舞剧院的演员许振旗先生唱响,从此福州方言又开始以一种全新的形式,来到公众面前。到了2006年,在闽籍儒商黄如论先生的号召下,成功举办了第一届福州语歌曲创作演唱大赛。这次比赛共征集到了数百首福州语原创作品,主办方邀请了蒋大为、潘长江、毛宁等国内知名的歌星演唱福州语歌曲,还在福建省体育中心举办了大型的福州语歌曲演唱会。现在街坊间流传的《酒歌》《七遛八遛,还是福州》《金厝边,银乡里》等歌曲,都是当时获奖的优秀作品。从这以后,福州语歌曲开始受到福州市新闻广电的支持和关注。2009年开始,用福州语演唱的歌曲《齐来攀讲》用于福州电视台三套“攀讲”栏目主题曲,随着节目不断深入民心,这首活泼风趣且充满浓浓“虾油”味的短歌成了福州大街小巷耳熟能详的标志性音乐。在福建省文化厅的号召和扶持下,2012年福州语歌曲专业委员会成立,这成了福州语歌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专业委员会为创作者们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同时它挖掘各路艺术人才,为创作、表演队伍的年轻化提供服务。自此,福州语歌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
福州语歌曲在当代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风格特征,题材也变得多样化。福州方言歌曲与福州人的乡土情结紧密相连,这表现在福州十邑人和海外数百万福州籍游子对家乡风土以及民族文化的热爱。
福州语歌曲的题材往往包含着本地区的名胜古迹、民俗民情,歌曲中承载着许多当地的民俗文化。有福州标志性的植物——榕树,也有如白塔、三坊七巷等这样的名胜古迹,还有福州的特色美食,如青橄榄、福建老酒、鱼丸等等。其中都凝聚着福州从古至今所积淀的民俗文化、蕴含着许多故事、展示着人情世故、传递着福州人的信仰和希望。在歌曲《龙舟竞渡》中,详细记叙了端午节福州扒龙船的习俗。歌曲《走四方》反映出福州人自古以来闯荡海四方,艰苦奋进的精神。在歌曲《金厝边银乡里》中,表现了福州人邻里和睦,团结友善的风俗。在过去,许许多多的福州人为了更好的生活,不畏艰辛,渡过台湾海峡、远赴东南亚,福州人与这些地方有着无法割舍的情缘。因此,在福州语歌曲中,也有记述对台湾同胞以及海外华人华侨的思念和关心,例如歌曲《家人总要见一面》《老家》等。不论是采用什么样的题材、记述什么样的对象,这些福州语歌曲始终传达出福州所特有的文化自信和福州人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2]。
福州语歌曲风格不仅仅有抒情的,更有民谣风格,如《红线系脚》《依嬷》等;也有摇滚风格,如《丫霸丫霸》等;说唱风格的,如《再苦也是甜》等,另外还有诸如童谣、电子等多种风格。这些歌曲都受到年轻一代喜欢。这是由于它曲风时尚,与以往的福州语歌曲风格截然不同。创作者不仅仅突出了福州“虾油味”,还融入当代的时尚音乐元素,进行大胆的创新,逐渐为年轻一代所认可和接受。福州语歌曲不仅仅旋律风格多样,而且它的伴奏风格也是多种多样。有的歌曲是用新民乐伴奏,如《金厝边银乡里》等;有的是以管弦乐队伴奏,如《告一声老家》等;有的歌曲是用人声来伴奏的。这些都表现福州的文化内涵、福州人的精神面貌[3]。
福州语歌曲无论是创作、演唱,还是制作,都表现出特有的福州文化,展现出福州人的积极风貌。在这个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的年代里,福州语歌曲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这些变化对于传承和发展方言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曲家史荣在谈论创作方言歌曲的体会时曾说:“我只想写一种福州气质,一种福州精神,那就是敢闯敢拼,惊天动地。”对于弘扬和传播方言文化,一直都是福州学界最为关注的话题[4]。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对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总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福州地处中国华东沿海地区地区、闽江下游,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非常重要都市之一,也是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因此,福州具备了许多地方所不及的经济发展优势。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技进步,科技进步促成了新的音乐制作技术的问世;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事业发展又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音乐工作者。当优秀的艺术人才与前沿的创作技术发生碰撞的时候,自然就给了福州语歌曲新的发展活力,为福州语歌曲的创作赋予了新的生命。我们都知道,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经济发展能够推动着社会文化的进步。福州语歌曲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当代取得的种种成果,必然离不开福州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随着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福州作为沿海地区依托其优越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的步伐不断提高。沿海经济地带由点及面,福建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海峡西岸经济区。
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过程中,社会上慢慢形成了一种共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海峡西岸的建设必须走文化先行的道路[5]。这是由于文化是社会发展根基,不仅是国家之根、民族之根,也是为民之根、海西之根;文化是社会进步的灵魂,不仅是人类之魂、社会之魂,更是为人之魂、八闽之魂。福州是福建省的省会,如果能够发挥福州这一省会城市的文化作用,那将会提升整个福建省审美品位,这正是文化先行的关键。可以说,福州语歌曲在新时代的发展,得益于海西经济的发展。通过福州近些年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福州文化层面自有的优势,福州语歌曲逐步走出了地域局限,成为一种辐射周边区域的大众文化。福州语歌曲近些年的发展和突破,正是由于搭上了福州经济发展的快车。福州经济的进步,为福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证。
经济发展为福州语歌曲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动力,同时,也带动了相关音乐产业的发展。新的音乐制作工具不断被推出,具备优良设备的音乐工作室不断建成...这些都为新样式、多风格的福州语歌曲的诞生提供了物质保证。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福州地区日渐汇集了众多高素质的音乐专业人才,他们的不断创作,为福州语歌曲宝库注入了许多新鲜的血液。2012年福州语歌曲专业委员会成立,成了福州语歌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它促使福州语歌曲的创作者们由分散走向统一,为创作者们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同时挖掘出各路艺术人才,为创作、表演队伍的年轻化铺路架桥,提供服务。自此,福州语歌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共征集了数百余首福州语原创歌曲。所征集的歌曲中,不仅有本土作曲家所创作的,还有付林、孟庆云等著名作曲家所创作的。同时,相关单位为推广福州语歌曲,还专门邀请了众多著名歌唱家和歌星演唱,这在福州语的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福州语歌曲通过不断发展,逐渐改变了传统的风格样貌,与当代流行音乐融为一体,形成包括摇滚、民谣、说唱等多种易被年轻人所接受的风格,这为福州语歌曲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
福州语歌曲得以发展兴盛,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迎合了听众的审美需求。福州语歌曲以方言为基础,易为群众接受,具有很强的民间亲和力;福州语歌曲所选择的题材具备了人文气息,演唱的是真情实感,记录的是点滴生活。同时,凝聚了这些创作者们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索;它的旋律风格淳朴,朗朗上口,押韵明显;内容平实多样,地方色彩浓厚,有动感,诙谐幽默;曲调变得更加多样化,加入了许多现代化的元素,兼具多种唱法和多种表现形式;歌曲的歌词大多接近人们的生活,反映身边小事,以小见大,使听众觉得倍感亲切,容易接受。这对于增进地区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增进民族感情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也正用实际行动去实践了习近平所说的“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6]”
目前,粤语歌曲和闽南语歌曲已经在社会上形成了广泛的认同,在华语乐坛的影响力可能仅仅次于普通话歌曲。相比之下,福州方言音乐的影响力也相对逊色许多,虽然福州语歌曲的创作者们经过多年的努力,创作出风格多样的歌曲,也努力地融合了民谣、摇滚、电子等多种当代音乐风格,但是它的受众面依然较窄,可能仅仅停留于对福州方言有所了解的人群,这或是福州语歌曲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阻力。
其次,在歌曲创作上目标受众难以兼顾,是一个令创作者们感到迷茫的问题。多数的中老年人喜欢朗朗上口的福州语歌曲,要突出独具福州特色的“虾油味”,期望能够更好地保证其福州味道。但是,年轻人对此并不感兴趣。大多年轻对福州方言的了解并不多,对福州语歌曲的审美评判时常与当下的流行歌曲作比对。可是如果在创作方面迎合了年轻人的喜好,创作出他们所喜爱的音乐风格,又可能会失去福州语歌曲特有的地域特色。如今很多网络上点击量较高的福州语歌曲,福州本地人听起来也会不知所云。
另外,当代福州语歌曲的发展可谓是乘上了经济发展的高速列车,这就决定着其在发展过程中,无可避免地经受着经济市场的左右。部分福州语歌曲创作者在歌曲创作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商业性的目的。例如,为某福州本地的企业、公司写作主题歌曲,为某商会写作商会歌曲,以此获得一定的报酬。这样的生产模式恰恰可以为一些专门从事福州语歌曲创作的工作者们带来一定的生活补贴。但在福州语歌曲尚未真正成熟、获得较多受众的前提下,过早的商业化不仅无法体现出福州语歌曲的现实价值,而且不利于福州语歌曲在日后的发展。总而言之,当代福州语歌曲的写作仍要以福州人文、地理等为主要的撰写对象,这样更有利于福州语歌曲文化内涵的形成。
做到两个“多元化”。其一,创作风格要更加“多元化”。过去几十年里,福州语的歌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相对而言,歌曲更符合中老年人品味。因此,在新时期的发展中,应当向年轻人的受众群倾斜,因为年轻人是福州语歌曲传承发展的根本所在。在歌曲的音乐元素、欣赏以及表演等方式上,力争做到时尚又充满活力,以得到年轻一代对其的关注。其二,受众群体“多元化”。考虑到福州语歌曲长期处于传播途径单一的问题,应当开拓思路,发掘推广途径,营造更加多元的推广平台。
培养受众群体。福州语歌曲受众的多寡决定了它能否长久的发展,因此,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和多种途径,培养新一代的“粉丝”群体,以此提高其的社会认可度。这就要求在福州语歌曲的创作过程中,既要展现出传统的韵味,又要有时尚魅力的元素;既可以追求精英式的文化品位,也可以记录大众式的文化色彩。同时,重视福州语童谣类型歌曲的开发和创作,能够使青少年、儿童们在潜移默化中将福州语歌曲当成生活中的一种习惯。福州语歌曲写的是福州社会、唱的是福州精神、传递的是福州情怀,想要更好地推动福州语歌曲的发展,应当从自身做起,让福州语歌曲成为每一个福州群众生活中的一部分引入管理机制。在福州语歌曲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步建立起了拥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民间组织——福州语歌曲专业委员会。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福州语的发展。但是,民间组织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福州语歌曲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这就应当发挥政府在文化领域的引导作用。
毋庸置疑,方言音乐的发展对于增进文化自信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中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福州近些年所创作的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方言歌曲,不仅推动了方言文化的传承,更对方言文化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再创新。福州方言音乐的创作和推广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方言文化。
近些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经济得到不断发展,文化建设也越来越得到重视,中国的文化自信进一步得到了彰显。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精神支持。作为中国音乐文化传播、教育的一分子,我们应当不断丰富自身专业知识,承担起挖掘和弘扬更多民族文化的责任,并将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传播出去,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独特的文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