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雪峰 肖鹏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辽宁 阜新 123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基层党建工作,强调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1]。高校是为国家培养新一代人才的重要场所,引导着青年人的思想和价值观。衡量高校党建工作总体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其党建工作的实效性,也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一个重大问题。高校教师党支部是高校院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党的基层组织,担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是保障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其他教育工作正常进行的中坚力量。青年人是党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建设者和继承者,必须要加强党对高等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拓展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新视野。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中,积极探索各种“党建+”的工作方式,这对进一步优化高校院系基层党组织建设和促进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均有重大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战略部署,为新时代高校发展指明了方向[1]。党建工作是高校一切工作的基础和核心,是新时代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部分,对高校院系自身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是其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的关键。所以,怎样做好党建工作,与高校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高校院系直接接触学生,从入党启蒙到积极分子考察再到推优入党的方方面面,处于党建工作的最前沿。当前多元化社会发展的前提下,各种意识形态在高校交汇,因此党建工作不仅要保持传统优良习惯,更要与新时期的社会发展相适应,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涤荡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在新形势下固本培元,守正创新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院系党建工作首先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加强党对高校院系的领导,坚持学思做贯通知信行统一,把党的教育政策贯彻到底。其次,要坚持教育是服务于人民,服务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发展,服务于改革开放,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2]。再次,要深刻理解“两个结合”,在具体的党建工作中要与具体的院校情况和专业情况相结合,要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基层党务工作者在从事工作中更有底气、底蕴和底线,理直气壮地将党的理论贯彻到日常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是党对高校开展领导的具体路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显著标志,也是中国高校治理体系特别是党建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旨在规范高等教育机构内部的权力关系,保障教育教学质量。该制度明确了高校校长行政权力和党委领导权力的边界,使得校长能够在合法、独立的情况下行使行政职责,确保正确的办学方向和教学科研工作的中心地位。此外,该制度还有利于保障学校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强化了党委领导下高校的管理效能。更重要的是完善了高校的内部工作机制,高校党委要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具体部门落实调查研究机制、纪检检查机制、工作督查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使得各部门更好地履行各项领导职责。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对议事决策体系进行持续改进,破解当前高校工作中经常出现的“上热中温下凉”的局面,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相互协调的工作体系[3]。我们应该以社会主义教育者为标准,为高校配备最佳的党委书记和校长,在具体工作中不断提升系统思维和全局观念,增强斗争精神、提升解决问题的本领。为高校院系领导团体选择政治素养过硬、品行端正、业务精熟、积极向上、有强大责任心的优秀干部,为院系基层党组织提升战斗力和凝聚力以及为院系重大问题决策提供有力的政治支撑。
高校基层党组织是高校中的主要力量,更是党在高校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应高度重视其领导作用,不断强化其政治责任和政治功能,实际工作中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等具体工作的方方面面必须要通过深入基层,强化院系党组织和师生党支部的政治功能才能实现。引导党员亮出党员身份,树立先进标杆,特别是教工党支部书记的“双带头人”典型经验,促进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发展和活力提升。同时,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督导检查,要明确议事规则和党性原则,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将议事规范性和基层党组织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统筹兼顾,事半功倍。再次还要注重日常的宣传思想工作,加大宣传力度,把握主流意识形态脉搏,提高师生的党建认知,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进一步提高高校党组织的工作质量和水平,特别是要不断优化宣传思想工作的手段。促进立体化网络党建平台矩阵,特别是基层院系党支部的宣传思想工作,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协同理论又称“协同学”或“协和学”,由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提出[4]。协同是协同理论中的基本范畴,是指若干相互独立且进行无序运动的子系统共同组成一个动态系统,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共同作用影响着整个系统。协同理论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协同导致有序,通过协同理论支撑可以使得系统内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双赢,是符合当代教育学、管理学的一种富有成效的过程实践性活动。协同理论的原理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协同理论示意图
高校的各项工作与思政建设都肩负着育人的使命,这两者有着内在联系,用党政建设来推动高校院系各项工作模式改革升级,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这对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全面提高各高校院系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有重要意义。高校院系实行“党建+”工作模式,其本质内涵是以党建为引领,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党建工作与高等教育工作结合起来,为培养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而努力。根据协同理论,高校院系可以将“党建+”模式与思想建设、组织队伍建设、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和科研创新等模块结合起来,提高高校党支部的领导力、凝聚力、监管力度和创新发展能力,发挥党支部在教师和学生队伍中的引领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
高校院系党组织政治责任体系是由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与纪律建设、科教工作领导等多方面政治责任构成的有机整体,符合协同理论中要素所必需的复杂、开放、协同效应等特点。一是高校院系“党建+”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包括了入党启蒙、积极分子培养、组织党员发展等一系列常规工作;也涵盖了意识形态工作、四史教育工作、政治理论学习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针对教工、学生等不同主体基层党组织所发挥的组织领导维度的侧重点也全然不同,因此,高校院系“党建+”工作是一个系统性、功能性、复杂性交织交汇的组合体。二是高校院系“党建+”工作也具有开放性。从高校自身的教育属性入手,基层院系“党建+”工作绝不是闭门造车的封闭孤立状态,而是频繁沟通、不断学习、积极创新的开放性实践。三是高校院系“党建+”工作具有协同效应。基层院系党委(党总支)书记、支部书记和组织员在育人上具有目标一致性、政治一贯性、组织一体性,都是基于高校党建引领的协同育人,基于高校党务工作的特点,不仅仅是资源互补、优势共享,更重要的是压实压紧各方责任,在分工协作中达到整体内部新平衡的状态,实现学生党员、积极分子教育培养,教工党员密切参与,基层党委领导下的功能耦合,达到基层党建工作的最佳契合点,实现协同合力。
根据协同理论,围绕新时代党建“双创”目标要求,发挥党建引领带动作用,将党建共同体视为一个复杂的有规律可循的系统。在党建共同体建设这一复杂的组织重构过程中,要把握协同效应的功能发挥,实现“党建+”、党建共同体建设的最优效果。协同理论下进行高校院系“党建+”工作模式探索见(图2)。
图2:协同理论下高校院系“党建+”工作模式探索
统一高校院系发展方向,把握高校党建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追求。由于每个主体要素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因此需要党组织通过统一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进行协同,促使共同体整个系统中所有主体要素的目标追求关联整合,高效运作。高校各个党组织应在满足自身发展诉求的基础之上,形成自主协调的工作模式,统一基层党组织服务高校活动的宗旨和任务。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发展高地和人才资源汇聚高地,必须始终把党委的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进一步发挥校级党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核心作用,进一步引导并带动全体师生把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上来,把智慧和资源汇聚统一到推动高校转型发展的目标上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5]。”高校肩负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理论创新以及文化传承的重大使命,产教融合、协同发展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进行改革创新的具体表现,是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得到有效落实的有力举措。
在党支部的组织建设中,书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进行支部书记选拔时,应该优先选择那些具有较高的党性和较强的业务能力,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和较高的责任意识的党员教师,成为党支部的带头人。在选拔党员干部时,要注重对党员干部的管理,特别是对党员干部师德和业务能力的考核,经过层层选拔实现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的优化。同时,要注重在实践中加强和锻炼党员干部的政治领导能力。鼓励支部书记在组织中树立榜样模范,领航队伍思想,敦促广大党员教师在教学、实践、科研和党务等方面创造更多价值。基于此既可以充分激发党员教师的思想认知和政治觉悟,又有利于强化党支部的政治领导力。
高校党委成员组成的优劣能够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科研工作和学科建设,因此党组织的建设必须与新时期新思想相适应,与时俱进,结合师生的实际开展党员教师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根据不同类别的团队目标建立相应的教师党支部,例如教学研究团队、项目团队、科研团队等,重视对党员教师的管理、监督和服务。同时,重视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新生活力注入,紧紧围绕着学院的发展,对党支部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扩大党支部组织活动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在要求教师业务水平向上发展的同时注重培养增强党员教师们的党性修养,强化党支部在高校教育管理体系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高校教师党支部要切实贯彻党的建设要求,严格遵守党章、党纪,并针对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三会一课”制度建设,健全支部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和民主评议环节相关制度,通过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有效地加强党支部的组织力量,提高党员队伍的素质,打造更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引领高校院系向上发展。
想要推进高校党建工作与教育工作的深度融合,必须找到两者的联结点,解决“怎么融”的难题,增强两者融合的实效性。加强教育工作的政治建设,明确政治建设的中心地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定高校院系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面向新时代的人才需求,推进党组织建设与高校院系教学管理和能力相结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武装教职工群体和学生群体的思想,将思想建设与拼搏精神相结合,持续推进师生党史学习教育,打造和谐友爱、勇往直前、开拓创新的高校院系教学氛围。树立党员教师在教学实践管理中的标杆形象,发挥其引领带头作用,为高校院系的教学实践注入积极向上、发展创新的活力思想。
加强党的领导是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我国科技事业迅速发展的历史必由之路。只有坚持并强化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才能始终掌握科技创新的正确方向,保证科技创新与国家需求、国家目标、国家使命相协调[6]。党建要将聚拢人心的工作作为首要任务,发挥政治引领、方向把控、凝聚思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切实提高高校科研团队的管理效能,推进打破与科技创新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构建出一套与创新规律和特征相一致的高校科研团队治理体系。做好党建“加法”,实现科研发展“乘法”。高校党建与高等教学、师生校园生活紧密结合,才能有坚实基础,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侧重对年轻科研人员的精神引领和思想铸造,将科学家精神的传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切入点,以老一辈科学家、时代楷模和身边模范为榜样,弘扬科学家精神,并将其作为重要抓手实现“党建+科研创新”的深度融合,这不仅能够提高高校科研团队的软实力,而且可以引领广大科研人员提升创新自信,强化诚信自律,并在新时代的科研创新之路上谱写新的精神篇章。
信息化对高校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院系应积极地利用网络新媒体,来实现党建信息化,推动高校党建工作与日常工作的深度融合,这是以党建为先导,推动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高校党建工作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进行高校党建信息化建设是永葆党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的现实需求,是高校院系固牢办学治校基础的重要手段。
高校院系应顺应形势发展,以实际需求为目标取向,提高效率,进行资源整合、把握全局、统筹推进。把握高校党建信息化的主动地位,明确党建信息化是线下党建工作的数字体现,是以线下党建工作为基础,各高校院系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让它更好地服务于党员干部群众,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点、线、面为纽带,建立“一核多元”的高校党建信息化工作模式,实现对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全方位覆盖。将党建信息化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相结合,实现大数据、高校党建与党员教育管理统筹。同时,高校院系还要注重建立健全线上党建安全管理机制,筑牢党建信息系统政治正确、信息数据安全。高质量的高校党建信息化需要充足的后备支持,应将党高校建信息化年度预算,形成常态投入机制,适时推进维护、更新、升级;保障硬件基础支撑,构建合理、全面、稳定的党建信息化环境,为党建信息化系统提供先进的基础设施设备,提升党建系统通信网管覆盖率;推动人才引进,打造尊重知识、尊重信息化的良好校园氛围,激发高校党建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干劲与活力。
高校院系“党建+”工作模式的探索是新时代高等教育与党建相融合的必由之路,由此,高校可以更好地把握党支部政治思想方向、优化党支部组织架构与队伍建设、促进教育教学和科研学术革新,推进高校院系党建信息化。随着高校院系党支部组织体系的不断优化,中国共产党对高校院系的政治思想引领、生活服务和教学发展管理也得到了强化,党的组织力和凝聚力不断加强,更多创新党建载体与品牌也会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