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研究中医内治法降低浆细胞性乳腺炎复发率用药规律

2024-01-30 13:41:40周丽李军谢丹
新中医 2024年2期
关键词:舌草蒲公英柴胡

周丽,李军,谢丹

1.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

2.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科,广东 广州 510405

浆细胞性乳腺炎(PCM)是一种发生在乳房部位,以乳腺导管扩张伴浆细胞浸润为特点的难治性慢性非感染性炎症[1],又称乳腺导管扩张症。PCM 好发于非哺乳期和非妊娠期女性[2],早期多表现为乳头溢液、乳晕下肿物,易反复发作而导致窦道、脓肿形成[3]。根据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常将PCM 分为溢液期、肿块期、脓肿期及瘘管期[4]。现代医学针对PCM 主要依靠抗生素、激素等药物控制炎症,后期则以手术治疗为主[5]。本病早期治疗可取得不错的疗效,但容易复发[6]。对于经手术治疗后再次复发患者而言,不仅会加重其经济负担及心理压力,且治疗手段有限,若再次手术治疗可对乳房外观造成严重的破坏[7]。中医学将PCM 归属于粉刺性乳痈范畴,通过口服中药不仅可以促进PCM 患者疮面愈合、红肿消退、局部结块消散,还可降低复发率[8]。然临证时各医者多根据自身经验用药,使用方药也不尽相同。目前,暂无中医治疗PCM 的核心方药整合研究[2,9-10]。本研究通过收集10 年来中医药治疗PCM 可显著降低复发率的文献,整理处方,建立数据库,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分析归纳其用药规律,以期为中医药治疗PCM 提供用药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满足《现代乳腺外科学》[11]中PCM诊断标准,或《中医外科学》[12]关于粉刺性乳痈的诊断标准,或经病理确诊为PCM;随机对照研究或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文献中治疗组干预措施包含中药内服且对照组不包含中药内服,或2 组均包含中药内服但处方用药不同;同一文献中不同分期用药按照不同处方录入;中药处方有完整的药物组成且不存在配伍禁忌;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1.2 排除标准动物或细胞实验研究、经验简介、理论探讨、综述类文献;方剂组成不完整;重复发表的文献,仅取1 篇;重复出现的处方,仅取1 首。

1.3 数据来源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分别于篇关摘输入“乳腺炎和浆细胞”或“粉刺性乳痈”,在此基础上以“复发率”进行限定,再按纳入与排除标准行人工筛选文献,筛选文献时间均为2012 年1 月1 日—2022 年12 月31 日,删除重复中药处方的文献后共纳入相关文献56 篇,共61 首处方。

1.4 数据录入与核对将筛选出的61 首处方录入Excel 软件,建立医案数据库,完成录入后,再由2 人同时审核录入的数据,保证挖掘数据的准确性。

1.5 中药名称规范为了避免影响药物之间的关联性及药物的使用频次,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3]及《中药学》[14]对中药药名进行规范,如北柴胡规范为柴胡、酒黄芩规范为黄芩、双花及银花规范为金银花等。

1.6 数据分析古今医案云平台是集数据与方法为一体的综合性医案知识服务平台,主要用于解决名中医经验学习、传承与挖掘工作中的数据采集、管理、分析、利用等问题,对符合纳入标准的61 个处方数据库进行分析,将数据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将数据标准化处理后加入分析池,进行相应的数据分析,包括单味药物频次分析、药物属性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

2 结果

2.1 中药使用频次分析见表1。对61 首处方统计分析发现,共涉及中药118 味,总用药频次为722 次。用药频次按照从高到低排序,筛选出使用频率>35%的中药共7 味,分别为柴胡、甘草、蒲公英、当归、赤芍、丹参、白花蛇舌草。柴胡使用频率最高,为70.49%。使用频率≥20%的药物有17 味;其中清热类药物8 味,分别为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连翘、金银花、栀子、夏枯草、黄芩、赤芍,囊括清热解毒、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凉血类中药;补虚类药物4 味,分别为黄芪、甘草、当归、熟地黄,主要是补气补血类药物;活血化瘀类药物3 味,分别为川芎、郁金、丹参;其余解表药和理气药各1 味,分别是柴胡和陈皮。

表1 中药使用频次、频率统计表

2.2 中药属性统计分析见表2~4。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对118 味药物进行属性功能统计分析,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和功效。四气为寒、热、温、凉4 种不同药性,《本草纲目》将平性亦纳入其中。经过统计分析,治疗PCM 的中药以寒性为主,使用频次共计372 次,占总频次的51.52%;其次为温性,使用频次共计207 次,占总频次的28.67%。五味包括辛、甘、酸、苦、咸。通过平台分析,得出所用中药药味最多为苦味,共计431 次,其次为甘(319 次)、辛(303 次)。归经分析发现治疗PCM 的中药主要归肝经(435 次),其次是心经(263 次),脾经(255 次)。

表2 中药四气频次、频率统计表

表3 中药五味频次、频率统计表

表4 中药归经频次、频率统计表

2.3 中药功效频次分析见表5。根据数据挖掘结果发现,清热解毒类中药出现频次最多,达158 次,其次频次位于前7 的药物功效分别为疏肝解郁(53 次)、消肿散结(52 次)、升举阳气(44 次)、解表退热(43 次)、清热凉血(43 次)、疏散风热(41 次)。

表5 中药功效频次、频率统计表

2.4 药物关联度分析

2.4.1 药对同现频次分析见表6。同现频次≥20 次的药对共7 对,分别为柴胡-蒲公英、当归-柴胡、甘草-柴胡、白花蛇舌草-柴胡、柴胡-丹参、柴胡-赤芍、白花蛇舌草-蒲公英。

表6 药对同现频次统计表

2.4.2 中药关联规则分析见表7。对118 味治疗PCM 的中药进行组方规律分析,设置置信度≥0.6,支持度≥0.3,得到强关联中药14 对。其中置信度最高的为白花蛇舌草-柴胡,置信度为1,置信度表示前项出现时,后项出现的概率,表示在所收集的处方中,若出现了白花蛇舌草,那么就一定会同时出现柴胡。支持度最高的为柴胡-蒲公英,支持度为0.44,支持度表示两者同时出现的概率,表明在所收集的处方中,44%的处方同时包括柴胡和蒲公英。

表7 中药关联规则分析表

2.4.3 中药复杂网络分析见图1。使用平台的复杂网络分析功能,得到药物之间链接强度,新建Excel 表格,将数据导入Cytespace 进行可视化,得到复杂网络关系图。图中蓝色节点代表药物,紫色连线代表药物之间的关系,节点越大,颜色越深代表该中药在网络中越重要;连线越宽,颜色越深,代表连线连段的药物关系密切,是高频药物和关联分析结果的集中体现。可见柴胡、当归、甘草、蒲公英、赤芍、丹参等在治疗PCM 中发挥重要作用。

图1 中药复杂网络分析图

2.5 聚类分析见图2。将频次排列于前22 位的高频中药进行聚类,采用层次聚类,聚类分析采用最长距离法,距离类型采用欧氏距离,生成的树状图中,横轴距离与药物间亲密度成反比。在距离为6.0 时,可将高频中药聚为3 类。第1 类为柴胡、赤芍、当归、丹参、连翘、夏枯草;第2 类为郁金、陈皮、川芎、甘草、熟地黄、肉桂、炮姜;第3 类为金银花、蒲公英、白花蛇舌草、黄芪、白术、茯苓、皂角刺、黄芩、栀子。

图2 聚类分析图

3 讨论

本研究分析发现,治疗PCM 的中药中使用频率≥20%有17 味,其中柴胡在所用中药中频次最多。说明大多数医家治疗PCM 时,都倾向于加入这味药,柴胡为解表类药物,归肝胆二经,可疏肝理气,对于因平素情志不畅,肝气郁滞,乳汁不畅,从而导致乳房肿块、乳头溢液,进而发展为粉刺性乳痈的患者,起到对因治疗的效果,改善体质,降低复发率。林飞武等[15]研究发现柴胡的主要成分柴胡皂苷具有抗抑郁作用,与中医所言“解郁”相互印证;此外柴胡可通过抑制脂多糖,减少炎症相关因子分泌,达到抗炎作用,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症状。甘草为补气药,亦俗称“国老”,常与多种药物一起配伍使用,具有调和诸药的作用。蒲公英是清热类药物中出现频次最多的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主治乳痈,是治疗乳痈的要药,临床上也常单独使用蒲公英治疗乳腺炎,无论是鲜药捣碎外敷还是饮片煎汤内服都取得了不错的临床疗效[16]。药理学研究显示,蒲公英有抗菌、抗炎的作用,有天然抗生素之美称[17],并对部分病毒或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8]。

PCM 是一种炎症性疾病,归属于中医学粉刺性乳痈范畴,辨证属于热证。《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寒热病证的基本治则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以寒治热是该病的基本治法。经本研究分析发现,治疗该病的药物以寒性为主,使用频次达372 次,如用药频次较多的蒲公英、赤芍、丹参、白花蛇舌草等等。温性药物亦出现较多,使用频次达207 次,仅次于寒性药物,是“阳和通腠”理论指导下的结果,这体现了中医的辨证论治。《外科证治全生集》提出以阳和通腠、温散寒凝法治疗阴疽。刘丽芳教授[19]认为,粉刺性乳痈溢液期、肿块期以阳气亏虚为基础,以气滞血瘀痰凝为特点,化脓期以痰瘀郁久化热为核心,瘘管期以营血内败,气血亏虚,正虚无力祛邪外泄为病机,因此,对于阳虚寒凝型粉刺性乳痈应以温消为主。

苦者能泄、能燥、能坚,苦能泄热,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药物多为苦寒之性。经本研究分析发现,治疗PCM 所用中药药味最多为苦味,达431 次,其次为甘、辛。究其原因,可能是PCM 溃后伤口愈合阶段,使用苦味药物可燥湿使创面渗液减少加速愈合,同时苦能坚阴,减少阴液消耗,避免加重该时期的气血亏虚状态。甘能补能缓,也有助于后期恢复,辛能散能行,肿块期使用可促进肿块消散。

归经学说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归经是药物的归属,表明药物对所归脏腑的特殊亲和作用。归经分析发现,治疗PCM 的中药主药归肝经达435 次,其次是归心经、脾经。乳头属肝,乳房属胃,足厥阴肝经上膈,布胸胁绕乳头而行,足阳明胃经行贯乳中,故该病用药以肝胃二经为主。临床上粉刺性乳痈多表现为乳晕旁肿块,乳头溢液,故而与肝经更为密切;且女子以肝为先天,肝失疏泄,气滞血瘀痰凝互结于乳房发为本病,因此治疗用药时以肝经药最为多见。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主火主热,故可认为一切痛、痒、疮病与心的病变有关[20]。

粉刺性乳痈是疮病的一种,常伴有疼痛和一派热象,常用治疗疮痈的药物如连翘、栀子。两者均归心经,连翘,可清心火,解疮毒,又可消散痈肿结聚。经本研究分析发现,清热解毒类中药出现频次最多,达158 次;次之为疏肝解郁、消肿散结等。针对红肿热痛,主要使用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类中药使肿块尽早消退,防止进一步发展成脓;同时可用疏肝解郁类中药改善肝气不疏,气滞郁于胸中的病理状态,防止疾病复发。

关联规则分析,治疗PCM 的中药药对同现频次≥20 次共7 对,其中蒲公英-柴胡排名第一。梅碧[21]认为粉刺性乳痈的病机可归为肝郁气滞,营血不从,气血瘀滞,结而成块,郁久化火,肿块蒸酿肉腐而成脓,因此内治法主张疏肝清热,检索查阅治疗该病的临床研究与名家经验,可发现疏肝理气与清热解毒药物是治疗该病不可或缺的药物。张帅等[22]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医药治疗PCM 的文献进行分析归纳,亦发现高频中药依次为柴胡和蒲公英,且两者支持度较高,本文分析后也得出同样结果。可见多数医家认为柴胡和蒲公英在治疗PCM 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柴胡疏肝行气,蒲公英清热解毒,两者共奏疏肝清热之效,不仅可以提高疗效,改善症状,阻断病程,对症治疗的同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从而降低复发率。

本研究对治疗PCM 的中药经聚类分析发现,第1 类为柴胡、赤芍、当归、丹参、连翘、夏枯草,主治气滞血瘀所致的乳痈初起,乳痈初起红肿热痛明显,气机阻滞,血液瘀滞,气血瘀滞,久而化热。其中柴胡疏肝解郁以行气滞,当归、丹参活血化瘀,连翘、夏枯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第2 类为郁金、陈皮、川芎、甘草、熟地黄、肉桂、炮姜,主治阳虚寒凝型乳痈。此类药中可见阳和汤法之义,阳虚寒凝之阴疽,非阳和通腠之法不可解,其中熟地黄、肉桂、炮姜温阳散寒,阴寒之毒已散,气血运行恢复。《医碥》曰:“百病皆生于郁,人若气血流通,病安从作,一有怫郁,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化不化,或郁于气,或郁于血,病斯作矣。”而郁金行气解郁,调畅情志;陈皮行气化痰,可解胸中之痰饮;川芎为血中气药,活血行气止痛。第3 类为金银花、蒲公英、白花蛇舌草、黄芪、白术、茯苓、皂角刺、黄芩、栀子,该组聚类药物为一派清热解毒之药加补气健脾之品,可用于乳痈溃后,正虚邪恋或化脓期正气亏虚,无力透脓外出。其中金银花、蒲公英、黄芩、栀子清解余毒,瘥后防复;皂角刺可消肿托毒排脓;黄芪、白术、茯苓健脾补气;栀子清心火;茯苓宁心神,形神共调,以除烦郁。

4 小结

数据挖掘是一种现代化信息技术,可从杂乱无章的原始信息中,提取出有效信息,并转化为便于理解的信息为临床服务。随着中医药现代化在“精准治疗”及“循证医学”领域的不断发展,数据挖掘作为关键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主要为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研究方药配伍规律,从而指导临床遣方用药和新药开发[23]。本研究分析显示,柴胡和蒲公英在降低PCM 复发率的方药中呈现高频特点,结合PCM 发病机制,提示在粉刺性乳痈初期以疏肝清热为法,疏肝以解郁,调畅情志,病无所起,气郁血瘀皆可化火,清热以降火,使病无所从,肿消热退痛自除。药物性味多为苦寒之性,主归肝经,乳腺疾病与肝脏的生理病理密切相关,“痈疽原是火毒生,经络阻隔气血凝”,苦能泄,苦之泄可增寒凉之性,苦寒泄热平痈疽,临床上治疗PCM的方药主要以苦寒为主。本研究通过对降低PCM 复发率的中药处方进行数据挖掘,深入探讨用药规律,展示了PCM 的中医用药治疗特点,为临证用药提供数据支持。

猜你喜欢
舌草蒲公英柴胡
蒲公英
幼儿画刊(2022年8期)2022-10-18 01:43:52
蒲公英
鸭绿江(2021年17期)2021-11-11 13:03:41
核桃柴胡间作技术
河北果树(2020年4期)2020-11-26 06:05:18
白花蛇舌草茶饮料的研究与展望
广东茶业(2019年2期)2019-06-18 10:24:22
HPLC法同时测定柴胡桂枝汤中6种成分
中成药(2018年10期)2018-10-26 03:41:02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白花蛇舌草主要成分的抗癌机制
中成药(2018年8期)2018-08-29 01:28:22
白花蛇舌草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
中成药(2018年8期)2018-08-29 01:28:14
10 种中药制剂中柴胡的定量测定
中成药(2017年6期)2017-06-13 07:30:35
白花蛇舌草及其混淆品中5种抗肿瘤核苷类成分含量测定
蒲公英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