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玲,黄惠桥,黄冬妹,彭 捷,曹晓莹,赖丽冲
近年来,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率不断增高,各类意外伤害和疾病也在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指出,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增强非医务人员现场急救意识和急救能力。中国的急救医疗卫生体系逐步从医务人员扩展到普通居民。公众现场自救与互救作为社会急救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关键一环,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急救水平直接影响到院前急救的有效率和抢救成功率[1]。为了调查广西居民的急救知识水平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本研究对广西部分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为急救知识的培训与普及提供依据。
本研究于2022 年8—11 月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调查对象。纳入标准:①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②神志清楚,自愿参加本研究;③在广西的居住时间≥6 个月。排除标准:①因身体状况无法配合完成问卷;②具有认知能力障碍、精神或智力障碍者;③其他原因不能完成本次调查者。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 045 份,回收有效问卷1 045 份,有效回收率100%。
1.2.1 一般资料调查
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的形式发放,由经过统一培训、考核合格的调查员进行线上监督与答疑。
1.2.2 院前急救知识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院前急救知识部分包括急救电话、心搏骤停急救、外伤处理急救维度、常见伤害或灾害处理维度4个维度,共包含20 道单项选择题,每个题目回答正确记为1 分,错误记为0 分。分值越高,表明院前急救知识正确率越高。影响因素部分包括急救培训的频率、急救知识来源、培训方式、目前存在问题等。
1.2.3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Excel 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6.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频数、率等进行描述性统计;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3 组及以上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居民急救知识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次调查对象共1 045 人,其中,男性有245人(23.4%),女性有800 人(76.6%);民族以汉族(61.8%)与壮族(34.4%)为主;平均年龄为(34.44±9.56)岁,主要以30~50 岁(58.8%)年龄组为主;城镇户口有579 人(55.4%),农村户口有466 人(44.6%);学历为本科居多(60.6%);职业方面,公务员有177 人(17%),学生有114 人(11%),农民有21 人(2.0%),其他企业人员有185人(17.7%),其他职业有548 人(52.4%);在接受急救科普频率方面,未接受过科普组(32.8%)与每1~2 次/年组(42.4%)居多。见表1。
表1 基本情况 (n=1 045)
将急救知识各维度的回答正确率由高到低排列,结果依次为急救电话维度(96.2%)、外伤处理急救(94.3%)、常见伤害或灾害处理(83.9%)和心搏骤停急救(66.9%)。具体条目按照完全回答正确的人数和所占比例由高到低排列,其中知晓急救电话的正确率最高(96.2%),心肺复苏按压的位置正确率最低(50.0%)。见表2。
表2 急救知识具体条目的正答情况 (n=1 045)
2.3.1 调查对象急救知识水平的单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调查对象急救知识的平均得分为(15.77±3.10)分。有3.8%的调查对象获得满分,有6.0%的调查对象急救知识得分为12 分及以下(正确率≤60%)。对急救知识得分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不同性别、年龄、学历、职业调查对象的急救知识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调查对象院前急救知识得分的单因素分析( 分/)
表3 调查对象院前急救知识得分的单因素分析( 分/)
?
2.3.2 调查对象学习培训的方法和途径以及培训频率分析
调查对象当前急救知识的学习途径主要是网络;期待的急救培训方式主要是实际演练。调查对象认为目前急救科普存在的不足主要是教育普及率较低。见表4。
表4 调查对象院前急救知识得分的其他影响因素
本研究以调查对象的急救知识得分作为应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性别、年龄、学历、职业、培训频率作为自变量,引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学历、职业、培训频率是广西调查对象急救知识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5。
表5 调查对象院前急救知识得分的多因素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8%的调查对象获得满分,94%的调查对象急救知识得分为12 分及以上(正确率≥60%),高于林志[2]等的研究结果。分析其原因,可能与近年来公共卫生灾害频发尤其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居民对于意外伤害的发生与处理更为关注,越来越多的相关机构和社会组织会在特殊时间点如“世界急救日”进行急救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有关。另外,这也可能与本次调查对象多数为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居民有关。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急救意识,越来越多高校会适时开设急救知识方面的课程。例如在新生的军训中增加急救知识和实用技术,并为其开设相应的教学设施和场所。
从各维度的回答正确率来看,本次研究中调查对象在心肺复苏知识方面的正确率较低,与国内多个研究结果[3-6]一致。苗晨曦[7]等的研究表明,国内居民对心肺复苏的认识还很薄弱,会做心肺复苏的人还不到1%,且对心肺复苏技能的掌握也不够全面,导致抢救的成功率不足1%。我国公众对心肺复苏急救知识的掌握普遍不足,这与我国对非专业人员急救知识的普及与培训还比较欠缺、提供培训的机会不足以及这项急救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少、学习难度相对较大有关。心肺复苏的培训普及率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尽管近几年来国家和医疗机构已经开始重视和推动急救知识和技术教育,并在技术培训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对于非专业人员的培训和普及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分析结果显示,大专及以上学历、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员等职业,培训频率3~4 次/年、视频教学和实际演练培训方法的居民,其急救知识水平较高;同时,目前存在的教育普及率较低、个人意识不高也是居民急救知识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其原因: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居民在校期间可能接受过急救学习和培训,比其他人更容易掌握急救知识。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人员因为职业需求可能会有组织地进行急救知识的培训,尤其是近些年来越来越多教师行业更是将急救知识作为工作考核内容之一[8],从制度上保证教师自觉参与培训和学习。通过急救培训,可以使居民掌握更加系统、准确的急救知识,提高急救的整体水平[9]。
本研究中调查对象对院前急救知识尤其是心肺复苏的掌握水平还有待提高。根据以上调查分析情况,对今后的急救培训提出以下建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居民急救知识的宣传与普及,采取不同形式进行培训,并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复训,不断提升居民的急救素养[10]。加强对学生急救知识的普及,并以“滚雪球模式[11]”让学生学会并教会家庭成员相关急救知识,提高培训效果。积极的急救态度和强烈的急救意识是我市居民优良社会风尚的体现,各级相关机构和人员应对此引起高度重视,有必要在普通居民中普及急救常识与急救技术,增强居民的急救意识,提高居民对突发事件或突发疾病的应变能力[12]。
随着居民健康素养的逐步提高,社会与居民想获得基本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意愿也越来越突出。本次研究发现居民的急救水平还有待提高,应丰富急救培训形式、扩大宣教受众面、针对性指导居民操作练习,实时把控居民的操作质量,切实提高居民的院前急救水平,进而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13]。